APP下载

“土力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2024-03-01周艳陈明高李栋伟葛根旺

安徽建筑 2024年2期
关键词:土力学思政课程

周艳,陈明高,李栋伟,葛根旺

(1.马鞍山学院建筑工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0;2.东华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0 前言

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高校的思政工作,近年来,相继印发了《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6)、《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2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2021)、《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2021)等文件。其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高校必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2];要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个关键,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3]。这些文件的印发为当代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开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就是要把思政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育人与育才的协同发展。

新时代背景下,各高校积极贯彻执行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的相关工作,在摸索中前进。但是目前依然存在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脱节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一些理工科专业,如何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且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思政是要持续探索的问题。如果只是简单的让课程思政变成“课程+思政”并向学生讲授马列主义、时政等就与课程思政原有的意图相违背。文章以笔者所教授的“土力学”课程为例,探索并挖掘专业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元素,以期为同行业提供一些思政教学思路。

1 “土力学”课程特色与现状

“土力学”是研究土体的一门力学课程,主要是研究土体的渗流、应力、强度、变形等内容,其中会涉及到很多经验公式、理论假设等[10]。目前,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各类国家精品课程也走进课堂,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听任课老师讲课,还可以从丰富的网络资源中寻找到自己想要的课程,因此专业课已经拥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但是关于“土力学”课程思政的网络资源相对还是比较匮乏的,这也是目前需要专业课老师去探索的一个方向。

本科阶段的“土力学”课程共40 学时,包括34 个理论课时与6 个试验课时,课程体系完善,内容广泛。可以从各个章节入手,深入挖掘理论课和试验部分的课程思政元素,做好课前备课,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其带入课堂。

2 “土力学”课程思政部分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理工科的课程思政与文科的课程思政以及思想政治课有着本质的区别,理工科素来重技术、重实践,对于思政类的内容涉及较少,所以对于课程思政的建设,理工科的相关课程确实需要好好琢磨,防止出现“两张皮”[9]。土力学课程共9 个章节,每个章节课程元素的挖掘以及课堂案例的实现形式见表1。笔者主要从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专业自豪感与责任感、现象与本质、大国工匠精神、辩证关系、绿色生态五个方面进行课堂教学方面的研究与探索。

表1 课程章节思政元素与案例设计表

2.1 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

绪论的作用是让学生对“土力学”课程以及整个学科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这个部分可以介绍土力学的发展简史,重点介绍我国土力学的发展以及专家学者的科研事迹,讲述从上世纪50 年代的陈宗基、黄文熙到21 世纪郑颖人、龚晓南、李广信等院士对我国土力学发展的贡献,以及许多科学家为了祖国土力学的发展放弃国外优渥的条件毅然回国,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课后推荐学生观看纪录片《詹天佑》《茅以升》等,了解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两位宗师是如何登山入地,为祖国的发展鞠躬尽瘁,培养学生的使命感。

2.2 专业自豪感与责任感

目前,在我国众多的重大工程当中,比如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青藏铁路、杭州湾跨海大桥、南水北调等工程,可以说无论是桥梁道路工程、水利工程、建筑工程还是能源应用工程,它们的基础都必须是土力学,必须要研究工程所在地的土层条件才能建设,所以土力学在工程建设中非常重要。下文是各章节的教学案例设计。

①在土的物理性质及分类部分可以引入西北地区的特殊土——黄土、冻土等,并讲述湿陷性黄土边坡失稳的案例、相对应的防治措施以及我国冻土的发展与应用。②在土的渗透性与渗流部分可以引入胶州湾海底隧道是如何在海平面以下80 多米以及巨大的渗透力的情况下做到“滴水不漏”,让学生获得专业自豪感以及专业自信。河南驻马店1975年水库溃坝事件,由于当时“重坝轻排”的思想,导致地下水位升高,加上连续的暴雨淹没了水库的坝基,发生了渗透破坏,最终导致不可逆转的灾害。这个案例告诫相关工程人员一定要考察工程地质条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当时水库建设使用的是前苏联的规程),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③在土的压缩性与地基变形中,通过引入软土地区基坑开挖的变形控制技术并结合笔者做过的福州地铁1号线相关工程项目中车站开挖的案例,向学生展示使用COMSOL 软件对基坑开挖变形的数值模拟(见图1),让学生体会当时的基坑变形控制技术,分析比萨斜塔倾斜的原因,告诫学生在工程开始之前一定要做好土层研究,要一丝不苟地对待工程问题。

图1 基坑开挖变形的数值模拟图

2.3 匠心精神

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最终的目标是工程实践,而“土力学”这门课程恰恰是与工程实践关系密切的学科。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老师不但要把理论知识讲明白,还要强调工程实践,并告诉学生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一定要有匠心精神,具体的课程教学设计如下。

①在土的渗透性及渗流部分,通过港珠澳大桥的桥隧部分-林鸣总工程师事迹,告诉学生在遇见“卡脖子”问题时要持之以恒,要创技术、创方法,把工程干下去,要干一行、专一行,要制精品、创技术、精益求精方得始终。②在试验部分,从前期的试验准备,到试验过程的科学与严谨,最后到试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培养学生的匠心精神,试验过程需做到做到一丝不苟,方能保证试验数据的准确性。

2.4 辩证关系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之间的联系虽然复杂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认识事物的关键在于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用辩证思维方法分析问题,才能正确、科学地认识事物。下文是土力学中存在的辩证关系。

①在土的物理性质中,土体宏观表现出特征受土颗粒大小、分布与排列控制,要分清楚现象与本质的关系。②土的应力包括自重应力与附加应力,土体中各项参数指标过多且差异较大,所以在分析土中应力的时候考虑所有因素并不现实,这时要抓住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比如在研究地下水位的升降对自重应力影响的时候,主要考虑有效应力对其影响。教导学生遇到问题要理清楚事物发展的规律,找到其中的主次要矛盾,抓住重点逐一解决。③在土压力中,包括主动土压力与被动土压力,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④在地基承载力中,随着荷载的增大,变形也会逐渐增加,一旦超过了地基的承载能力就会发生破坏,这里告诉学生要量力而行。⑤在土工试验部分,其实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试验去验证理论知识是否正确,通过理论去指导实践,二者相辅相成。

2.5 绿色生态环境

土坡及地基的稳定性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土力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滥砍滥伐产生了一些地质灾害(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近年来国家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体系,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所以在本章可以引入国家在边坡治理时关于生态保护的一些指示精神,引导学生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而可以引出健康的生态链概念;让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生态链上重要的组成部分,都有自己的价值,不要妄自菲薄。

3 结语

通过前期课程思政的准备阶段,按照上述课堂教学案例设计将其应用到土木工程专业的“土力学”课程中去。经过一个学期的教授学习,笔者在学期末展开了一次关于课程思政的问卷调查,其中约93%的学生并没有感受到课程中强插思政的不适感,这说明思政是以“盐溶于水”的方式循序渐进的;有约60%的学生感受到了专业自信、民族自信;通过港珠澳大桥-林鸣总工程师的事迹,有80%的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以及大国的工匠精神等。

笔者结合近年来在土木工程专业“土力学”课程的教授经验,结合“土力学”课程本身的特点,不断地探索关于土力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从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专业自豪感与责任感、匠心精神、辩证关系、绿色生态环境五个方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并进行相关的课堂教学设计,实现育才与育人相统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土力学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垃圾土力学特性及其路基填筑应用研究
土力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探索与实践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土力学中土的密度和重度概念的分析与讨论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