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新技术产业园规划设计构思
——以安徽建科科技创新总部基地为例

2024-03-01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安徽合肥230031

安徽建筑 2024年2期
关键词:园区景观空间

张 露 (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安徽 合肥 230031)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际竞争形势的日益激烈,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尤为重视,相关高新技术产业园规划建设数量不断增多。合肥作为新一线城市,政府也在大力积极地推动高新产业园区的发展与落实。本文以安徽建科科技创新总部基地项目为例,主要从总体布局、规划理念、建筑形态、景观空间等多个方面探讨分析。

2 工程概况

项目位于合肥国家级蜀山经济开发区,白莲岩路与天池峰路交口东北象限,基地呈长153.8m、宽102.0m 的矩形。项目周边500m 范围内均处于待开发或待建设状态,北侧为蜀山体育公园,西侧为安徽新同济和蜀山城投环境经济产业园,东侧为安徽中桥及拓鑫集团办公楼。临北地块为安徽路桥集团检测设计科研中心,区域周边产业园园区氛围浓厚。

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566hm2,总建筑面积为71089m2,其中地上计容建筑面积46904m2,地下建筑面积23682m2,容积率3.0,建筑密度28.08%,绿地率26.25%。建筑功能涵盖实验、办公、培训、食堂、健身房、会议室等。

整个项目从发展需求的实际布局和规划出发,与周边环境协调,在设计中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韵律,以加强示范应用为重点,建设高标准的智慧型、环保型、集约型科技创新总部基地(图1)。

图1 项目鸟瞰图(作者自绘)

3 设计理念

3.1 围合、开放、渗透

本案建筑以漂浮的姿态、围合的形式坐落在基地上,利用底层量体配置,配合动线和地面活动的需求以及结构的合理性,将较大的量体抬升,形成漂浮而轻量的感觉。上方量体充分利用方正的地势,形成合抱围绕的建筑体量,创造了灵活而循环的办公使用空间。

3.2 空间设计策略

在空间设计方面,相对于传统产业园区,本项目规划更注重交流空间的打造和空间氛围的营造,鼓励、激发更活跃的社群交流。设计不仅把各功能空间模块在二维交织布局,也注重三维空间层面的穿插,形成相互交融、丰富的空间,同时兼顾公共性和私密性。本项目通过不同研发空间体块组合、架空与悬挑等形式打造多层次的立体空间,形成多维度的景观休闲平台(图2)。

图2 概念生成分析(作者自绘)

3.3 城市层面融入

设计延续城市肌理和路网,将建筑沿城市道路方向布置。在道路转角处,建筑加大退让,形成前区广场,与城市空间相互衔接与渗透;在园区中间形成中心轴线,构成园区内的主要公共空间。同时本案考虑白莲岩路的整体城市形象,在造型上既呼应周边建筑的色彩与调性,又通过立面设计处理有别于其他建筑,打造更具现代科技气息的城市场景,建筑组合关系强调引绿渗绿,实现组群内部景观绿化与生态绿廊的串联,满足开放空间的连续性。

4 总体布局

4.1 规划原则

规划设计以科技、智能、低碳、健康为理念,营造有空间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的积极办公环境,旨在打造高标准蜀山区环境经济产业园办公新地标。

4.2 功能布局

新型产业园区不仅是生产和办公的空间,企业面向城市开放、向社会展示自身的空间,还是科创人员相互交流、碰撞的空间[1]。结合安徽建科科技创新、实验检测等业务板块未来发展需求,整体规划通过对场地基本条件的梳理,整体布局以“一”字形的主楼与“回”字形的副楼结合,呈倒L的布局形式。

其中1#楼为19层科研中心办公楼,位于基地西北象限;2#楼为5 层实验办公楼,位于基地东北象限;3#楼为13 层培训示范中心,位于基地东南象限。两栋高层办公塔楼沿景观主轴交错布置,与北侧路桥总部的高层建筑景观视线错开。建筑群组在首层设置可以穿行的景观巷道,达到无雨联系,有效提高园区内步行交通效率。

沿天池峰路与白莲路的道路转角,建筑加大退让,释放空间形成较为开放的前区广场,此举既有利于建科形象的展示与营造,又表达了建筑对城市界面的尊重与谦卑(图3)。

图3 功能布局(作者自绘)

图4 交通结构(作者自绘)

4.3 交通结构

园区采取“人车分流”模式,设置外环式车行道路,主要车流由东侧主干道进入西侧次干道进入项目基地,沿基地外环设置消防环道,西北角设置消防出入口(图3)。主干道白莲岩路仅设置穿过城市绿地的人行出入口,进入场地内景观庭院。同时道路转角加大退让形成开辟的入口广场,保证主次入口均有良好的视觉景观和对景。

在园区开放式布局及“步行优先”理念下,形成与各建筑组团联系紧密、便捷性和可达性较高的步行道路系统。步行系统结合内部景观布置,人们在行走过程中既能观赏大尺度的中央景观,又能体验小尺度的庭院景观,具有较强的趣味性与观赏性。

5 建筑设计

5.1 立面设计理念

三段式的立面分割表达企业的过去、现在、未来,盘旋而上的景观空间表达企业不断地成长,也寓意发展蒸蒸日上,同时通过立面切割,营造企业向城市的展示窗口(图5)。

图5 项目透视图(作者自绘)

设计团队从建筑造型手法、立面形式、虚实比例等方面进行分析,考虑到沿白莲岩路建筑均以玻璃幕墙为主,立面线条以横向和竖向线条分割为主旋律,同时紧邻本项目地块东西两侧的建筑均以竖线条分割,故本项目建筑整体仍以竖线条幕墙肌理融入周边环境。采用模数化的实墙、竖向线条、金属杆件、玻璃幕墙等作为立面主要形式语言。立面统一设计既凸显了城市公共共享空间的开放性和活力,又强调了建筑的雕塑感和整体性。

5.2 立面造型与材料设计

为区别于同济总部大楼和拓鑫总部的竖向线条,立面手法上采用螺旋上升横向切割,同时又采用竖向杆件保持建筑的挺拔感。外立面材质采用米白色石材与玻璃幕墙结合的形式,幕墙设计上强调和谐与对立的变化和张力,并结合夜景亮化工程安装照明单元,打造灯光艺术装饰墙。

裙房采用石材和玻璃幕墙外加异形金属杆件的双层构造,形成半透明的体量。悬浮的盒子造型表达,既营造了建筑的轻盈与开放,又强调了建筑景观的互动。透明的表面透出桁架构件,既参与空间形式的建构,又保持了结构的可读性[2]。建筑群采用变化又统一的手法,形成沿白莲岩路鲜明、具标志性的城市形象。

6 绿化、景观设计

6.1 景观设计理念

项目在景观打造上以自然体验为基础和出发点,弱化建筑与自然的边界。同时强调为使用者提供基于场景构建的叙事化空间体验。笔者致力于打造一座以人为本的开放、绿色低碳的智慧型产业园。以多元化的室内外空间组合、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的营造,让员工和访客不论是办公还是参观,都能获得精神上的舒缓和工作效率上的提升,从而达到吸引、留住人们在此工作和生活的目的,并激发人的活力和能量,带给园区创造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园区和人员的黏性。

6.2 景观空间打造

设计团队致力于创造多层次、多维度的景观空间,除了地面层大片中庭广场,裙房的屋顶花园也提供绿化及不同用途的开放空间。建筑立面上亦有垂直绿化位置。共同形成丰富的多层次绿化及景观效果。地面层景观,以底层架空的方式将地面层完整地释放出来给予公众使用。园区人员可自由穿越或停留于开放中庭内。软硬铺面皆以涟漪的语汇为主,呼应立面造型,创造不同质感与机能的开放空间。规整的林荫树配置于中庭中间位置,接受充足的日照,林荫树下有不同层次的灌木或草花草坪植物,同时配置景观家具,让人们可以停留休憩。裙房屋顶,连接成整条开阔的屋顶花园,提供另一处私密性较高的活动空间,结合跑步环道,作为以运动、休憩为主的景观平台,服务于此处办公的人群。

在现代化城市的架构下,形塑具有生态性的绿色基盘,打造基地优质绿茵空间;结合建筑空间,营造舒适悠然的氛围。并以复层式绿化的手法,提升“绿质”与“绿量”,以多样性的植被提供多样化的绿地质量,垂直绿化植栽以具耐阴性的植物为主,透过叶色、质感的搭配与水雾的运用,营造让人放松的空间。屋顶透过耐热、耐旱的植物运用,打造都市绿色屋顶,并降低都市热岛效应,提升环境的舒适性。为新一代产业园提供一个群聚、交流及分享美好的公共空间。

7 绿色建筑设计

安徽建科大楼项目定位为本土、低耗、可推广的绿色办公大楼,基于气候和场地具体环境,通过建筑体型和布局设计,利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隔音降噪和生态共享的先决条件。其次,基于建筑体型和布局,通过集成选用与气候相宜的本土化、低成本技术,实现自然通风、自然采光、隔热遮阳和生态共享,提供适宜自然环境下的使用条件。最后,集成应用被动式和主动式技术,保障极端自然环境下的使用条件[3]。

安徽建科科技创新总部基地项目依据合肥相关规定,遵循绿色设计理念,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建筑评价三星级标识,规划中建筑组团以大量的架空层、庭院、天井、平台等灰空间,采用内外庭院结合的方法合理调节组团的微气候,形成宜人舒适的园区空间。

8 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高新技术产业园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基于园区整体形象展开规划设计,应合理布局建筑物所在位置,并对建筑物的结构造型进行科学设计。同时注重园区内交流空间的打造和空间氛围的营造,除生产功能外,为使用者提供宜居宜业的绿色办公环境,打造一处生态、艺术、有活力的工作环境,迭新新一代产业封面。

猜你喜欢

园区景观空间
景观别墅
空间是什么?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创享空间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