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北地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空间格局及振兴策略研究

2024-03-01安徽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安徽合肥230091

安徽建筑 2024年2期
关键词:皖北城乡历史

刘 雷 (安徽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安徽 合肥 230091)

1 引言

实现安徽高质量发展,必须推动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1]。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坚持实施加快皖北地区振兴战略,皖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四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2]。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皖北地区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是淮河文化的重要承载地、中原文化高地的独特魅力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也是全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空间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安徽省正处在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历史阶段,皖北地区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要把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推动皖北地区“四化”同步发展的强劲动能。

本研究基于皖北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梳理提炼皖北地区历史文化价值特征,探索提出皖北地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空间格局及振兴路径,以期优化皖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要素配置,实现资源要素的最佳组合,释放更多投资空间、消费空间、产业空间、市场空间,把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元素,促进“四化”同步发展,让皖北地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光彩。

2 研究范围

本研究范围聚焦皖北地区“四化同步”推进的范围,包括淮北、亳州、蚌埠、阜阳、淮南、宿州6 个地级市及滁州市定远县、凤阳县、明光市和六安市霍邱县等,共40个县(市区)(图1),国土总面积5.33 万k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38%。皖北地区属于黄淮海平原南部,是我国南北方交汇之地,这里既有淮北平原一马平川的优势,又有江南水乡沟壑纵横的特色,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并在不断受到来自大河流域的多元文化滋养和影响过程中日趋成熟[3],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皖北文化。

本研究提出全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形成“一核三区两廊”的空间格局(图2),其中皖北文化区——以楚汉文化、淮河文化、老庄文化,融合中原文化、江淮文化的区域特色文化区,具有兼容性和过渡性的特点[4],是全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空间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2 安徽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空间格局示意图

皖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现有历史文化名城5 座,历史文化名镇3 座,历史文化名村5 个,历史文化街区7 片,历史建筑近500 处,世界遗产地1 处(大运河),世界灌溉工程遗产1 处(寿县芍陂),国家、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百余处等(图3)。这些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了皖北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内涵,提升了人文底蕴。

图3 皖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图

3 皖北地区历史文化价值特征

3.1 皖北地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价值特色

通过对皖北地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相关保护规划的梳理,提取历史文化价值特色,见表1。

表1 皖北地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价值特色

3.2 皖北地区历史文化价值特征梳理

本研究按照古代文明5000 年、近现代历史180 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 年、新中国成立70 年、改革开放40 年五个历史阶段[5],对应“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地理五个类别,系统梳理出皖北地区历史文化31个价值特征、17 个价值主题、7 个核心价值(表2)。总体来看,皖北地区历史文化核心价值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革命红色摇篮、中国改革的发源地、中国多元文化重要承载地、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中国经济发展重要腹地和美好安徽的缩影。

表2 皖北地区历史文化价值特征

4 皖北地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空间格局

基于皖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空间分布及核心价值,考虑跨区域整体保护,本研究提出皖北地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形成“三区三廊”内外融合发展的空间格局(图4)。通过引江济淮工程、京沪高铁、济广高速、合徐高速、泗许高速、商合杭高铁等交通线路对内融入全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总体格局,对外与豫中、苏北、鲁南等地联动发展。

图4 皖北地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空间格局

淮河文化廊道。淮河流域先秦诸子思想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主题[6]。淮河文化复杂和多变的历史可以挖掘出丰富多样的历史记忆[7]。以淮河文化为纽带,以沿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资源为载体,构建生态、文化、游憩等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型廊道。

大运河文化廊道。大运河安徽段作为皖北地区的世界文化遗产,蕴含深厚的精神内涵,承载着丰富的时代价值,是皖北地区核心文化品牌之一。应发挥大运河生态文化廊道功能,串联岸线珍贵文化遗产,打造风貌各异、特色鲜明的中心集镇[8],实现大运河安徽段水域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机组整合。

引江济淮文化廊道。通过芍陂(安丰塘)、寿县古城、瓦埠湖、淝水之战古战场、地方民俗等众多人文资源,围绕众多水利设施景观,推动更多生态旅游景区、特色小镇建设及其他产业的发展,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生态旅游廊道。

皖西北文化魅力区。以楚汉文化、淮河文化、老庄文化,融合中原文化、江淮文化的区域特色文化区,具有兼容性和过渡性特点的中华传统文化展示区。

宿淮运河文化魅力区。以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为依托,融合黄河故道、革命红色文化、石刻雕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展示区。

沿淮文化集聚区。以淮河沿线淮南、蚌埠、霍邱、寿县、凤阳等节点城市为载体,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突出历史文化价值,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文旅融合。以文化展示魅力,以生态凸显特色,提升旅游形象与品牌。

5 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促进皖北地区振兴策略

5.1 加强资源保护利用

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历史建筑等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的普查认定和申报工作。如阜阳、蚌埠等城市可争取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凤阳县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宿州符离老街等申报历史文化街区。加强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以皖北地区丰富的近现代工矿业遗产为载体,改造利用老旧厂房、仓库、废弃矿区等设施,记录呈现皖北地区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围绕皖北地区代表性非遗项目,综合利用现有的博物馆、展览馆等场馆,开辟非遗展示空间,建设非遗保护研究和传承展示场所。

5.2 强化区域协同发展

皖北是中原文化高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宿州、淮北依托徐州都市圈、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通过徐萧淮快轨、徐砀快轨等都市圈一体化交通体系,与徐州等苏北城市协同发展。亳州、阜阳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建议依托京九线菏泽-商丘-亳州-阜阳-六安发展轴,与鲁南、豫东等区域协同发展。建议淮南、蚌埠依托淮河经济带联动发展,以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传承为主要目标,加强与豫东、苏北地区的联系和拓展,在交流协作中凝聚力量,打造中原文化高地的特色魅力区。

5.3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结合皖北地区文化特色,整合城乡历史文化资源,构筑皖北地区文旅振兴引擎,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加大文旅资本投入,打造欠发达地区文旅融合样板区。依托大运河、淮河、涡河、老子故里、庄子故里、黄河故道、凤阳明中都等文化资源,高标准规划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涡河文化旅游区等一系列精品文旅产业重点项目,积极申报全域旅游示范区,提升皖北地区文旅品牌影响力。

5.4 融入乡村振兴产业

依托皖北地区乡村独特的生态风光、自然环境,传统的生活方式,古朴的民风乡情[9],丰富的农林果蔬、生态湿地等特色资源,以“镇、村、景、园”为主要空间载体,融入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元素,重点对农业观光园、湿地公园、田园综合体、特色果园、采摘园、乡村景区、特色村镇等进行提升改造。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通过举办石榴节、梨花节、艺术节、美食节等民俗文化活动,积极弘扬皖北文化,促进皖北地区乡村振兴。

6 结论

皖北地区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同时面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崛起、中原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皖北振兴等重大战略叠加政策优势,发展优势明显,前景广阔。本研究基于皖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空间分布及核心价值,从跨区域整体保护视角出发,提出“三区三廊”内外融合发展的空间格局,并从加强资源保护利用、强化区域协同发展、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融入乡村振兴产业四个方面提出促进皖北地区振兴策略,为加快推进皖北“四化”同步发展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皖北城乡历史
摄影·美好安徽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城乡涌动创业潮
新历史
皖北区域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实证分析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