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传播学5W模式的国际中文教育风险及规避策略

2024-02-21赵婧

今传媒 2024年2期
关键词:受众教育教师

赵婧

摘 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面临一定的现实或潜在风险。本研究运用PEST分析法对国际中文教育面临的外部风险进行了分析,并基于传播主体、内容、途径、受众、效果等传播学5W视角建立风险规避策略模型,提出了教师为魂、文化为根、科技为力、学生为本、反馈为能的风险规避策略,旨在为国际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国际中文教育;PEST分析法;5W传播模式;风险;规避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4)02-0132-04

基金项目:2022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专题项目:“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策略”阶段性成果(2022ZT60)。

国际中文教育是指面向以中文为第二语言(包括口语和书面语)的学习者的教育,这一概念由“汉语国际教育”及更早的“对外汉语教学”演变而来。截至2020年底,全球共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国际中文教育,70多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和影响力的逐渐扩大,国际中文教育迎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濟形势以及文化背景差异,使国际中文教育面临一定的风险和挑战,但欣慰的是,“险”有对策,“危”中有“机”。深入分析国际中文教育面临的各种现实或潜在风险并提出规避策略,有助于化风险为机遇,促使国际中文教育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这也是相关专业机构和从业人员亟需探讨的重大课题。

一、“外忧”与“内困”:国际中文教育风险分析

(一)国际环境之“外忧”

PEST分析法(Johnson&scholes1999)是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中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主要从政治(Polotics)、经济(Ecomonic)、社会(Society)、技术(Technology)四个维度来分析外部宏观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多变,文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国际中文教育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和干扰。本研究借用PEST分析法,从四个维度对国际中文教育面临的“外忧”进行剖析。

1.政治

目前,我国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设立了500多所孔子学院和1000多个孔子课堂,这已成为我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之一。但由于不同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可能会放大这种差异,因此,由政府主导的对外文化传播活动容易被贴上“文化输出”的标签,进而引发一定的负面效应和消极影响。

2.经济

近年来全球经济出现衰退趋势,部分国家失业率上升,居民收入有所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中文学习计划或来华留学计划[1]。在中文尚未进入国民教育体系、中文师资匮乏的国家或地区,中文教育更容易因投入不足而被搁置甚至取消。此外,由于专项资金投入不足,教育机构的招生宣传、咨询等活动也受到限制,直接影响到国际中文教育招生和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3.社会

受疫情和局部战争影响,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活动频次减少,规模缩小,各种国际性活动也有压缩,造成跨境人口流动减少,国际中文教育正常的教学活动受到较大影响。中外高校、孔子学院及其他教育培训机构为确保“停课不停学”,开启了网络线上教学模式,但这种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际中文教育的效果。

4.技术

线上教学使传统的人际交流变成了人“机”交流,师生媒介与信息素养的欠缺,导致线上教学遇到诸多新问题、新困难。例如,接受国际中文教育的学生散布于世界各地,受时差影响教学时间难以统一;线上教学缺乏人际互动与学习氛围;汉字书法教学等操作性较强的技能类课程缺乏有效的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监管不严,而部分学生又缺乏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此外,教学设备的不稳定性也给在线教学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总之,技术因素已成为国际中文教育面临的新困扰。

(二)行业自身之“内困”

教师、教材、教法是国际中文教育的关键要素。教师是教学行为的主体和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材是课程实施和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教法是实施教与学活动的具体方法,而网络教学平台则在时代背景下充当了在线教学的重要手段,成为教师和学生离不开、少不了的必备工具。当今形势下,教师、学生、教材和在线教学平台同样面临各种困扰。

1.教师

国际中文教育本就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流动性较大等问题,不断兴起的线上教学新趋势又凸显出另外一个问题,即从事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师数字化媒介素养不高,难以满足线上教学对数字技术运用能力的需求。部分教师由于不熟悉计算机操作和网络平台的使用方法,在驾驭数字化信息技术上显得力不从心,再加上线上教学经验不足,往往在直播过程中频频出错,导致教学效果难遂人愿。

2.教材

数字化信息技术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的教材已泛化为包括课本、课件、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融合性的综合教学资源。国际中文教育的教材面临品种少、更新慢、数字化教材稀缺等问题。如何加强国际中文教育的教材资源建设,不断改进完善传统教材,加快发展数字化教材,也是国际中文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3.教法

国际汉语教学重视实操演练和情景体验,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板书或者毛笔让学生学写汉字,通过让学生现场品茶来讲授中国的茶文化等,这些最能体现中文教育特色的方法是线上教学无法实现的。此外,部分教师缺乏线上教学经验和针对性方法,依赖传统的讲授方法往往收效甚微,难以满足线上教学特殊环境的需要。如果学生不愿意开摄像头,讨论区缺乏互动,教师的线上教学就如同唱了一出“独角戏”,导致教学效果难遂人意。

4.平台

线上教学必须依托专业且稳定的数字化技术平台,才能得以有效实施。但对国际中文教育来说,教师和学生遍及世界各地,各国使用的线上教学直播平台难以统一,一些直播平台运行和维护跟不上需求,这些技术问题给在线教学带来种种障碍和困难。另外,目前多数教学平台的功能只适用于通用学科的在线学习,亟须研究开发針对语言学习,尤其是中文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在线教学平台,以满足其特殊的专业教学需求[3]。

二、传播学“5W模式”视角下的风险规避策略

1948年,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提出了传播过程的“5W”模式,即:谁(Who)→说什么(SaysWhat)→通过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s)。5W分析法是从传播的主体、内容、受众、途径、效果等5个方面,对传播过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的一种有效方法。不难看出,“5W”传播模式和一般教学过程非常相似,具体的教学过程就包括了教师通过什么手段对学生教授了什么内容,以及教学的效果如何等几大要素,教师、教材、教法、学生及其学业成绩相当于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内容、媒介、受众与效果。教学过程和传播过程的高度相似性,使我们可以基于“5W”模式的视角来思考国际中文教育面临的风险并构建相应的规避策略体系。

综合国际中文教育面临风险的PEST分析和“5W”传播模式,本研究设计了一种国际中文教育面临风险及应对策略模型(如图1所示),旨在为国际中文教育破困境、突重围、谋发展提供思路与方法。该模型以PEST分析结果为基础和依据,针对国际中文教育现存或潜在的外忧内困,以传播过程的“5W”(传播主体、内容、媒介、受众、效果)为切入点,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规避策略体系。

(一)传播主体———教师为魂

路易斯维尔大学图书馆馆长HanneloreB.Rader认为,信息素养包括图书馆素养、媒体素养、计算机素养、互联网素养、研究素养和批判性思考能力等[4]。从教师教学能力层面来看,要迅速适应新形势下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新需求,汉语教师必须具备基本的数字化信息意识和技术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发挖掘线上教学资源,娴熟掌握并不断创新在线教学的方法。

此外,相关教育机构也应该在海外大力培养优秀的本土教师,激发国际中文教育融入本土教育体系和社会生活的内驱力[5]。传播者的本土化可以有效避免师生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现“文化冲突”或“文化休克”现象,同时,在当地政策的允许下采用现场教学,实现“线下+线上”的国际中文教学双重模式,也是一举两得的风险规避策略。

(二)传播内容———文化为根

国际中文教育应当鼓励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在汉语课堂上开展平等、民主、开放式的辩论和探讨,消弭跨文化传播容易引起的隔膜和误解,达到“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文化传播效果。“中文+职业技能”不失为一种接地气、受欢迎的国际中文教育模式,非洲一些国家已有成功尝试,比如,卢旺达自2009年开始实践中文教育和职业技能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校方针对有意愿到中国留学或在当地中资企业就业的学生专门开设“特殊用途汉语专门班”,还与职业教育机构或相关企业开展合作,形成了多方力量参与的“中文工坊”[6]。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国际中文教育在“文化+技能”这方面具有广阔的探索和发展空间。

(三)传播途径———科技为力

线上教学是把双刃剑,在引发诸多新困难的同时,也在数字化领域为汉语国际传播打开了新的窗口。2020年,“中文联盟”数字化教学平台上线运行,面向全球提供中国国情、中华文化、中文学习等190多门6000多节在线课程,教学平台还创新实施了居家网考模式。“汉语桥”的“云端”中文比赛、中国音乐文化线上夏令营等创新型文化活动也相继登台[7]。基于数字化技术的传播大潮势不可挡,“互联网+”大局稳步发展,国际中文教育转战线上,补充线下,双轮驱动,并驾齐驱,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大势所趋。

自媒体时代,“弱传播”理论告诉我们,自上而下的宣传往往收效甚微,而柔性化的传播手段和内容更能让文化打动人心[8]。国际中文教育应充分开发利用自媒体技术,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高频率小剂量的碎片式中文教学,润物无声地实现柔性化的国际中文教育和文化传播目标。

(四)受众———学生为本

离开学生谈教育是个毫无意义的话题。拥有大批有意愿、有条件接受中文教育的国外受众,是国际中文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从传播学角度来分析,可以将国际中文教育的受众群体大致分为预期受众、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等几种类型。有兴趣学习中华文化、与中华文化有长期接触或者接触需求的人、在中国定居或与中国国籍人员组成家庭的人,都属于国际中文教育的潜在受众。国际中文教育机构应牢牢把握已有的现实受众,积极开发潜在受众,并使其尽快转化为新的现实受众,努力扩大中文教育的学员规模。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也是学生的直接接触者。国际中文教师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外语和外国文化的学习者,要从文化交流和沟通互鉴的角度出发,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有机融合,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缩小师生在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让国外学生学会中文,爱上中文,了解并欣赏中华文化。

(五)传播效果———反馈为能

缺少反馈机制,忽略受众调查,忽略文化差异的单向、线性的传播模式是残缺不全且缺乏效能的,而有价值的信息反馈可以为扩大传播范围、优化传播效果赋予新的发展动能。做好国际中文教育,首先需要相关机构的顶层设计和总体把握。相关部门要加强和完善国际中文教育的监督与反馈机制;营利性或非营利性的国际中文教育机构,都应安排专人定期开展专项调查活动,收集和处理来自教师、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深入分析研究,制订改进措施,及时落实到位。其次,要多举办业界座谈会、同行见面会,让研究国际中文教育的学者专家对目前业界现状展开讨论分析,作出客观评价,提出指导意见和改进措施,共同促进国际中文教育模式日趋完善。

三、结 语

在我国,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历史告诉人们,文字有凝聚力,可以帮助人类融合成一个紧密的群体,形成合力并推动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而《圣经》里巴别塔的故事提到,语言有离析力,可以把人类拆分成不同的群体,制造隔阂并消解合力。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意识形态和文化差异容易引发事物发展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对国际中文教育活动产生了影响,这足以提醒我们,外部环境和时代背景对国际中文教育的影响不可小觑,国际中文教育的潜在风险必须得到足够重视,研究其风险规避策略也正当其时。

参考文献:

[1] 年双渡.世界经济全面衰退的可能性正在加大[N].中国商报社,2020-03-17.

[2] 崔希亮.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的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20(3).

[3] 李先银.互动语言学理论映照下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系统新构想[J].语言教学与研究,2020(2).

[4] 柯平.信息素养与信息检索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5] 袁礼,田会超.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成立33周年回顾与展望———纪念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70周年[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20(3).

[6] 曾广煜.卢旺达“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实践与理论探索[J].中国投资,2022(Z4).

[7] 禹平,魏然.新时期国际中文教育的机遇、挑战与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22(1).

[8] 邹振东.弱传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34.

[责任编辑:李慕荷]

猜你喜欢

受众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