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问卷调研的“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探讨

2024-01-30刘波

重庆建筑 2023年12期
关键词:建筑史章节建筑

刘波

(湖北商贸学院 艺术与传媒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

0 引言

为更好落实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指导思想,面向高校开展了调研。调研时间为2019—2020 学年,调研对象为湖北省3 所地方应用型高校——湖北商贸学院、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和武汉设计工程学院,调研内容为三所高校设计环境本科专业开设的“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现状、教学手法、教学组织、课后辅导、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等。通过数据回收整理,具体分析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并提出教学改进建议,为今后优化该课程教学效果奠定基础。同时面对教学现状,认识到“中国建筑史”课程也应采取更先进的教学理念,并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1 “中国建筑史”的课程背景

湖北商贸学院的“中国建筑史”课程,开设在本科生的大一下学期,主讲教师为该校艺术与传媒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教师,参加该课程学习的为该校环境设计专业本科生,该课程课时为32 学时。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的“中国建筑史”课程,开设在本科生的大一下学期,主讲教师为该校艺术设计系环境设计教研室的专业教师,参加该课程学习的为该校环境设计专业学生,该课程课时为32学时。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的“中国建筑史”课程,开设在本科生的大二上学期,主讲教师为该校公共课部艺术理论教研室的专业教师,参加该课程学习的学生为该校环境设计专业学生,该课程课时为48 学时。

本次进行问卷调研对象就来源于以上三所地方应用型高校学习“中国建筑史”课程的大学生,其中每校100 名学生,共计300 名学生。

2 “中国建筑史”的授课现状

共下发300 份问卷调查表,回收271 份,其中有效份数269 份,调研发现,学生出勤率为90%。说明当前学生对此课程的学习热情有待提高。下面就选取问卷调查表1 中的10 个代表性问题(单选题),进行数据对比调研,具体分析授课现状。

3 “中国建筑史”的教学改进方法

通过本次开展的课程问卷调查,根据调查数据分析,直观反映出该课程的授课现状,并提出以下教学改进建议。

3.1 5G+智慧教育

通过表1 的课前时期数据对比,可以分析出当前学生对“中国建筑史”这门课程有一定的了解。他们主要是通过书籍、旅游、网络等形式进行前期了解,但对课程的了解程度不深,就这给这门课的教学带来了一些挑战。

通过表1 的课中时期数据调研,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还是有很大期待。其中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教学手法为:理论、案例、视频、网课的全方位教学形式,这便于他们更好地学习到课程知识,但也为主讲教师备课带来一定的难度。首先“中国建筑史”的文字叙述内容较多,特别是一些生僻的古词古句,这些都需要教师通过拼音诠释,并对词意进行解释。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理论讲解搭配黑板板书,但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丧失学习兴趣。所以当前开展“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必须采取全方位的教学形式,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习的兴趣能得以提升,各类知识点也能记得更牢。但这就带来新的问题,例如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要求教师提前准备好各种案例,尽量不在课堂中使用互联网,湖北商贸学院要求课堂视频教学时间不能连续播放超过20 min。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求主讲教师精心准备授课内容,将各种教学案例在前期就准备好,并安排合理的视频赏析时间,在45 min 的课堂时间内带给学生最精彩的教学内容。

随着5G 网络的普及,在线教育与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融合也更加紧密。所以应该大力倡导“5G+智慧教育”,进行“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课上教学授业解惑,课下充分利用5G 网络资源,交互智能教学设备,人工智能技术,支持远程课堂,辅助教学分析,VR 互动教学等技术手法,随时更新更丰富的“中国建筑史”课程内外知识。这也需要课程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开展混合式教学。通过5G 网络搭建网课、手机APP 课程、各类课程学习群,将课程里内容较大、时间较长的教学文件上传到5G 网络中,方便学生通过课下时间继续阅读、学习。并通过5G 网络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近况、为学生答疑。

3.2 教学过程中应突出重点

“中国建筑史”这门课在我国高等院校里开设的历史较长,如今只要开设有建筑、结构、土木工程、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设计等专业的高校都设置有此课程。但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主要培养的是实用技能型人才,大多数课程设置应紧贴社会需求。虽都开设有“中国建筑史”课程,但课时量并不大,如武汉设计工程学院为48 节、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为32 节、湖北商贸学院为32 节。这就要求主讲教师在平时授课过程中抓住重点、有的放矢。

表1 的课中时期数据对比,说明当前学生需要老师按照建筑风格来划分章节进行每次授课,这和传统的“中国建筑史”课程讲解逻辑顺序大相径庭。以往课程都是按历史断代的顺序来进行讲解,从原始社会建筑开始、一直讲授到近现代建筑,这样讲解能够给学生带来“中国建筑史”的全方位知识。但在地方应用型高校,该课程课时量较少的客观环境下,如果每次课就讲一个朝代建筑,就会造成前面章节时间有余、后面章节时间不够的现象,造成学生很难直接抓住课程重点。对此,北京大学方拥老师撰写的教材《中国建筑十五讲》成为一个很好的教学参考材料[1]。他通过中国传统建筑概说、建筑背景中的历史与智慧、新石器建筑的多样化、南北建筑的碰撞与融通、两种建筑思想的互动、主流观念在建筑中的反映、土木结合及其演进、建筑材料的文化选择、阙与观的虚实之辩、城门城楼与结构的执着、中西木拱桥的结构比较、仙楼佛塔及其向大地的回归、生死观念与墓葬制度、园林中的天地与人心、风水中的理性思维等分类章节,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教学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尽量抓住重点知识。

表1 的课中时期数据对比,反映出学生对隋、唐、五代以后的建筑学习兴趣逐渐加强,到明清时的建筑学习兴趣达到顶点,但对历史久远的原始社会、夏、商周、春秋时期的建筑学习并不太感兴趣。这就需要主讲教师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把主要的教学内容放到隋唐以后,通过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让学生能够快速抓住重点、难点,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这点上,同济大学沈福煦老师撰写的《中国建筑史》也是很好的代表[2]。他将隋、唐、五代以前的历史朝代只划分成2 个章节(史前及先秦建筑、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建筑),把主要章节放到隋、唐、五代以后展开讲解,其中还将明清建筑分为上下2 个章节着重论述。这种教学形式也能够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学习效果。

3.3 开展互动式教学,活跃课堂氛围

当前,2000 年后出生的大学生已走入大学校园,这批大学生相比以往,更具开放、自信的特征[3]。“中国建筑史”这门传统课程教学,也需要迎接新一代大学生来传承、创新。

通过表1 的教师类型数据分析,观察到在学习“中国建筑史”这门课程中,深受学生欢迎的是主动调动课堂氛围,有亲和力,能和学生进行教学互动的老师。由于此门课程是基础理论课,一般都是三个或四个班一起上的大课堂,学生相互间来往较少,彼此生疏。如主讲教师不会调动课堂气氛就可能造成学生逃课的现象。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能够仔细观察学生,倾听他们的需求,也保持一颗年轻的心。例如:每课适当增加一些历史小故事,在讲解故事的同时串联一些古代建筑案例,让学生无形中学习到课程知识。

通过表1 的课后时期数据对比,反映出学生并不想占用过多课后时间去进一步学习“中国建筑史”,这就需要主讲教师想办法去引导学生,自觉加强课后练习。例如:鼓励学生利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等时间到古建筑风景点去打卡、拍照、收集门票、收集景区说明等,将理论知识与建筑实例相结合,进一步丰富专业知识。

表1 的课后时期数据分析,反映出学生不接受传统的课后作业形式,而是希望老师能够给他们一个自我展现的机会,将传统的问答题、小论文转换为分小组讨论,PPT 制作展示、网络在线交流等形式。让他们由被动到主动、学以致用,这样的课后练习效果会更好。但这也需要教师利用课下大量时间,督促辅导学生完成这些形式的作业。在课堂中给学生提供舞台,让他们上台进行展示,分享心得体会。这样不仅能拉近师生距离,还能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3.4 坚持课程思政,树立文化自信

步入21 世纪,中国也迎来了全面伟大复兴的历史最佳时期。“中国建筑史”这门历史悠久的课程,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中国建筑历史的基本知识,提高自身建筑的历史、理论、艺术的修养,树立他们正确的建筑史观。并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才是应用型高校设置该课程的应有之义[4]。所以在平时课程教学过程中,务必要坚持课程思政,树立文化自信。

当今社会,文化发展逐渐趋于多元,东西方文化不断碰撞,给课程思政带来更多挑战。为了增强文化自信和培养合格的新时代人才,正反面典型案例的宣传,是推进课程思政的有效手段。例如,正面典型,可在近现代建筑章节中,讲述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等老一辈建筑师在艰苦生活条件下专注于研究和保护中国古代建筑的毅力[5]。反面典型,即在明清建筑章节中,讲述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损坏建筑、掠夺文物等恶行,充分说明“落后就要挨打”的警示道理。

课程教学中进行纵横向对比讲解,彰显文化自信。例如,教师在纵向讲解中国建筑史的同时,将课程内容延伸为中西方的横向对比,拓展的内容也不限制于建筑本身,可拓展到与建筑密切相关的各领域。包括美学、哲学、社会学等方面,以小见大,拓宽学生的眼界和思维,提高学习自主性。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更多感受人类文明,培养他们的全球意识,同时进一步坚定树立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 结语

基于以上问卷调研,学生学习完“中国建筑史”这门课程,觉得对自身最大的帮助体现在拓宽了自己专业知识面,熟识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这也直观反映出应用型高校当前该课程的教学现状。

随着5G 时代的全面到来,网课、慕课、学习APP 等平台资源的不断补充,为授课教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带来极大帮助,让他们可以更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中国建筑史”这门课程学习中来。同时教师也应吸取学生好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和丰富教学内容、教学手法,这样才能促进该课程的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建筑史章节建筑
建筑史话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建筑史话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高中数学章节易错点提前干预的策略研究
素养之下,美在引言——《“推理与证明”章节引言》一节比赛课的实录
BIM涤荡建筑史 建协助推豫之梦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黄廖本《现代汉语》词汇章节中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