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多学科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2024-01-27彭红军刘轶

中小学德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劳动学科

彭红军 刘轶

摘 要 课程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构建特色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以基于多学科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立足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三重内涵重构多途径特色劳动教育理念,构建由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学科渗透课程、特色校本课程组成的系统化课程体系,融合学校、家庭、社会合力,开展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快乐、个性化发展。

关 键 词 学科融合;多途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4)01-0038-03

①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基于多学科融合的多途径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研究”(课题编号:2021-10-217);重庆市教育学会第十届基础教育科研立项课题“课程-项目-竞赛‘三位一体’的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XH2021A181)成果之一。

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不是单纯、片面的体力劳动,更着力于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育。《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让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正式进入中小学课堂。保质保量、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创设形式新颖的劳动教育课堂,结合学校特色构建系统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成为学校劳动教育的重点。而多学科知识融合对于改善人类生活品质、解决复杂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多学科、跨学科人才培养亦是教育发展的国际趋势。基于多学科融合的劳动教育是有深度、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新时代背景下实现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价值的教育新形态。

新时代背景下的劳动教育是学生发现生命才华、品尝劳动幸福、懂得奉献付出的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1]具体而言,主要包含三重内涵,一是作为德育内容的劳动教育,旨在让学生认识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劳动是社会主义公民的基本职责;二是作为 “五育”之一的劳动技术教育(综合技术教育),旨在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提升劳动素养;三是作为实现育人目标重要途径的劳动活动,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劳动活动中受到教育、获得发展[2]。劳动教育的第一、二重内涵是“为了劳动的教育”,旨在让学生爱劳动、会劳动,第三重内涵是“为了教育的劳动”,强调通过劳动教育人、培养人。

当前,学校劳动教育实践中存在劳动课程缺乏顶层设计,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劳动场域未能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的充分融合,学科教学与学校劳动教育、家庭劳动教育、社会劳动教育渠道未打通,实施路径单一化等问题。[3]《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所内含的多学科融合思想,则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新思路。基于此,学校在劳动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将劳动教育与多学科融合,积极探索学校-家庭-社会联动的多途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力求让劳动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动手操作,而是蕴含着学习观察、探究、思考等过程的与学科教学密切相关的综合性活动,使其成为学校、家庭、社会全员参与、实施路径多样化的教育活动。

这样的劳动教育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以主题活动、项目式活动等形式整合跨学科劳动教育要素,联合学校、家庭、社会,开展多样化的综合性劳动教育,其融日常性劳动教育、服务性劳动教育、创造性劳动教育于一体,不断提升学生劳动素养,锻炼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劳动实际问题的能力。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强调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层面携手联合:学校以主体身份加强劳动知识的教学、劳动思想的熏陶,开展多样化、综合化的劳动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劳动素养提升与全面和谐发展;家庭发挥基石作用,积极利用在家时间督促学生开展生活劳动,通过常态化劳动实践,将习得的劳动技能内化为必备的生存技能;社区发挥支持作用,为学生提供志愿服务、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机会,促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生产问题。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稳步提升。

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结合学校已有课程资源,构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当前我国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4]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构建了由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劳动教育学科渗透课程、劳动教育校本特色课程(见图1)组成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课程实施以学科教学、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等形式,在学校、家庭、社会全面铺展,促进劳动教育多维度、多途径的落地实施。

整合開发多学科劳动要素,优化劳动必修课程实施。劳动必修课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在劳动与技术教育必修课程中,以技能竞赛、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劳动教育主题班会、教室与寝室美化大赛、劳动技能大比拼、校园志愿服务、“厨神”挑战赛、“环境小卫士”等主题活动。同时,挖掘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必修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要素开展劳动实践。如运用各种劳动工具制作桥梁模型,制作植物无土栽培管道,设计制作现代化智能农场等;在假期“遇见”——综合实践课程中,倡导学生开展假期家务劳动、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职业体验等,引导学生走出校园体验劳动职业,开展社会化劳动实践。

着重劳动品质与精神培育,丰富学科教学育人内涵。积极动员、激励学科教师,在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等国家必修课程中挖掘劳动教育要素,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光荣、劳动幸福等理念,感悟劳动的文化美、精神美。如语文写作以劳动为主题,围绕家庭劳动、社会劳动描写家务劳动、义务植树、社区服务、志愿活动等[5],感悟劳动的奉献精神;生物学课堂介绍袁隆平与杂交水稻、李时珍与《本草纲目》、达尔文及其进化思想,引导学生锤炼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爱岗敬业等品质,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借助各学科内容涉及的职业,介绍必备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等。

指向传承与创新能力提升,创生特色劳动校本课程。学校积极贯彻教育部、科技部《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要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设有陶艺、剪纸、蜀绣、叶雕、布艺等传统工艺类劳动课程,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同时,校家社合力建设中草药种植基地、花木园地、农耕基地等,创設农耕劳动实践课程、环境适应生存体验课程等生活技能类劳动课程。学生在田间地头体验春季翻土育苗、夏季施肥灌溉、秋季采摘收获、冬季池塘捕鱼的农耕乐趣;走进大自然独立完成食材准备、搭灶砍柴、烧水做饭等项目,在劳动实践中提升生活技能、生存适应能力。劳动教育课程践行“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注重采用项目式、主题式学习,引领学生在连续化、进阶化的劳动教育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展劳动体验与创新性劳动实践。如劳动与STEAM融合课程积极探索融合多学科、乡土劳动等要素的创新性教育方式;开发两江本草、未来之城、桥都、吊脚楼等多主题实践课程,通过野外考察、学理探究、模型构建等,带领学生开展浸入式劳动,于劳动中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新时代劳动教育评价要面向全体,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关注劳动过程,鼓励家长、教师和学生等多元主体的参与。[6]基于多学科融合的多途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从劳动素养的落实、劳动课程学科融合、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三个维度,以自评、他评、互评、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参与劳动的全过程进行多元评价。评价以劳动档案袋形式,搜集保存学生劳动活动方案、劳动照片、劳动视频、劳动日志、自我反思、物化成果等过程性材料,据此进行综合性评价。

聚焦学生劳动素养阶段性达成情况,学校每学期末进行阶段性测评,全面掌握学生参与日常性劳动、服务性劳动、生产性劳动的项目数量,具体的劳动时长、劳动表现等;着重梳理创新性劳动成果、研究过程、成果物化情况。如此,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聚焦学生的劳动过程中及阶段性劳动综合表现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反馈至学生本人及家长,以便学生了解自己的劳动学习、劳动实践状况并适时调整,切实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学生学段学习的全程。

基于多学科融合的多途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既致力于培育具有正确劳动观念、积极劳动精神、必备劳动能力、良好劳动习惯的爱劳动、会劳动、创造性劳动的新时代青年,更是学校“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重要探索,是五育并举育人体系构建的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汪贤泽.职业启蒙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实践路径探索[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18-22.

[2]孙振东,康晓卿.论"劳动教育"的三重含义[J].社会科学战线,2021(1):230-238.

[3]蓝宇,周代许,张金恒,等.普通高中"1+N"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的创新实践[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3(4):61.

[4]玄成贵,黄晓敏.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探讨[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2,37(6):101-107.

[5]王寿江.新课程视域下普通高中劳动教育实践探索——宁夏育才中学劳动教育案例[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5):133-138.

[6]章振乐.新时代劳动教育评价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德育,2020(4):63.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劳动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热爱劳动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超学科”来啦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