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2024-01-27刘长海刘辉

中小学德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人类

刘长海 刘辉

摘 要 爱国报国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存在内在统一关系。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生态理念、责任意识、和平取向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共同体思想的有机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結晶。学校要紧扣爱国报国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统一关系阐明育人目标,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相辅相成作用,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有效培育青少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关 键 词 爱国主义教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4)01-0011-03

①本文系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中小学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系统论阐析与制度化推进研究”(批准号:BEA230081)阶段性成果。

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必须要有世界眼光,着眼于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密切联系来爱国报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第九条规定:“爱国主义教育应当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坚持理性、包容、开放,尊重各国历史特点和文化传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应该如何引导青少年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如何把握爱国报国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呢?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在全球化背景下,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国与国相互影响、安危与共的共生关系,努力为本国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在参与人类大家庭建设的过程中完善自己。

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把握爱国报国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统一关系。首先,伴随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因而,中国必须主动开展国际交往,扩大对外开放,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其二,世界各国命运相联,牵一发而动全身,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保护、疫情防护各领域的丰富案例生动地告诉人们“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各国必须携手共进,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诸多共同而严峻的挑战。其三,和平、持久和平是对各国发展来说最为有利的国际环境,各国必须平等互敬、和平共处开展国际交往,才能让世界更美好、更繁荣。其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各国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独特的文化财富,在全球化背景下理应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美美与共”。

直面中国与各国的共生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要树立世界眼光,更好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合作共赢、交流互鉴、平等互信、守望相助、团结协作,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发展倡议,同时言行一致地落实这一倡议,坚持对话协商,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可以看作是“两个结合”的鲜活例证。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古代中国很早就形成了以“天人合一”为标志的生态观念,产生了国家之上的“天下”概念,向往天下大同。中华文明强调人在天地人系统中的责任担当,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君子应效仿天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要求年轻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代著名的东林书院倡导学生像关心家事、国事一样关心天下事。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形成了以和平、和睦、和谐、和善等标志的和文化,主张民胞物与、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抵制侵略,反对强加于人和弱肉强食。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在思想源头上推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其二,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用简明的语言描述了各国相联相依的现实状态:“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1]然而,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社会两极分化、无产阶级绝对贫困、经济危机与社会异化等问题,唯有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实现自身的政治解放,进而争取实现人类解放[2]以达到“自由人的联合体”才能建构一个更加合理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正是为了实现这样的理想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吧”的呼吁。自由人的联合体中没有任何阶级、种族或者民族的压迫,因而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共同体理论[3]从唯物史观层面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了理论支撑。

其三,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结晶。“结合”不是“拼盘”,而是基于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尤其是“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回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生态理念、责任意识、和平取向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共同体思想的有机结合,是对当代中国高度重视外交事业、积极承担全球责任、坚持合作、不搞对抗、不搞霸权的长期实践的精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周恩来明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期为中国发展争取和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需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准则”,“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江泽民、胡锦涛沿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道路继续探索,主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设和谐世界,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习近平则更为系统深入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推动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及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4]为构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共享尊严、共享发展成果、共享安全保障、共掌世界命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思想基石。

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应该牢固树立“中国在世界中”的意识,理性看待本国和各国的文明与成就,坚定“四个自信”,善于博采众长,坚决抵制霸权行径和冷战思维,在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同时做好全人类持久和平与繁荣发展的维护者。

在教育目标层面,学校要紧扣爱国报国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统一关系阐明育人目标。学生要牢固树立爱国立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尤其是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角度确认文化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作为中国人的底气、骨气和志气;了解、接纳多元文化,本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和求同存异的立场欣赏各国文明,尊重各国历史特点和文化传统;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学会识别各种形式的霸权行径和冷战思维,警惕互联网和现实生活中的意识形态渗透。

在教育方式层面,学校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相辅相成作用。发挥思政课的关键课程作用,通过模拟情境、议题探讨、理论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爱国报国、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问题。以思政课辐射各门学科课程及社团课程,让学生在文学、艺术、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中全方位领略人类文明的多姿多彩,在坚定作为中国人的自信的同时树立为创造更美好的世界而努力的志向。精心挑选与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各种教育方式,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可以通过绘本、故事、艺术、趣味游戏等引导学生形成爱国情感、体验多种文化;中学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和提升政治素养,应该注重系统讲解、自主思考,引导学生形成理性看待国内国际事务的能力;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可以通过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参与国际合作项目等形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坚定“四个自信”,做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积极力量。

在工作中,笔者与来自中小学的实验教师开展了一些趣味性强、实效性好的德育活动,引导中小学生从小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小学,实验教师们围绕“一带一路”开始了丰富多彩的校园体验活动,在操场上布置各国展位,呈现不同国家的历史沿革、著名景点、风味美食、服饰文化,通过有奖问答等形式组织学生闯关争章;英语教师和科学教师也参与其中,引导学生学习用汉语和英语双语形式来标记各个国家及景点,让学生参与操作一些在科学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科学探索实验。在中学,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分主题研究全球人口、气候、资源、垃圾处理等问题,梳理包括中国在内的若干国家推行的政策,采用主题辩论、模拟联合国会议等形式发表演讲,分析人类面临的挑战,提出解决世界难题的可能对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

[2]卢德友."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时代性观照下理想社会的现实探索[J].求实,2014(8):40-44.

[3]邵发军.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7(4):1-8.

[4]饶世权,林伯海.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时代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7):15-19.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人类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命运秀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