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家国一体到家国共同体: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重建与改进路向

2024-01-27叶延武

中小学德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一体家国爱国主义

摘 要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最突出的特点是家国情怀、家国同构和家国天下,其本质是家国一体。《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正式实施,标志着新时代爱国主义已由古代的效忠君王、近现代的反帝反封建和国家独立、人民解放转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取向。为此,要明晰“个人—家庭—社区—国家—人类”新型家国共同体的内在联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个人、家庭、学校和社区“四个主体”的作用,彰显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底蕴与理论张力。由家国一体转向家国共同体,进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改进路向的必然选择。

关 键 词 爱国主义;家国一体;家国共同体;责任主体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4)01-0021-05

①本文系中国教育学会规划课题项目“中小学校(幼儿园)国家认同教育研究”(编号:202100613107B)成果之一。

爱国主义是人类共有的情感,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最突出的特点是家国情怀、家国同构和家国天下,其本质是家国一体。家国一体是指家庭与国家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构成一个血肉相连的有机整体。《礼记·大学》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1]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春节团拜会上指出,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2]迈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爱国主义教育要重塑新的核心价值,创造新的实践路径,实现由家国一体向家国共同体进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跨越。

家国一体是生命主体对家国命运在关系、结构、意识等方面的高度融汇与系统思考,是一种伦理性的精神观照和社会文化现象的直接反映。

氏族部落末期,黄帝一统华夏部族,实行禅让制度。华夏部族首领带领部落成员治理水患、发展农耕、圈养家畜、建章立制,展现出无私奉献的精神。神农尝百草,黄帝战蚩尤,尧禅位于舜,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等。此时,家、国关系没有完全区分开来,家国一体仍处在蒙昧阶段,呈现出“即国即家”的特点。

公元前2070年,夏启继位,世袭制开启,“公天下”变“家天下”。“在家庭层面,夏商西周时期出现了贵族家庭、依附性家庭和自由民家庭,其中以家国一体的宗法制大家庭为代表。”[3]在宗法制大家庭中,家族的地位至高无上,个体的权利被淡化,独立性丧失殆尽;个人生活的圈子就是家族的圈子,家族的命运就是个人的命运。在国家层面,奴隶主贵族阶级王权统治因此而不断巩固,从而提高对周边蛮族入侵的抵御能力,初步体现顺应天道、敬天法祖、开疆拓土、唯德是辅、平定四夷、威震四方等家国一体观念的内核。

秦一统天下,废分封行郡县,车同轨书同文,北抗匈奴南平东越,开启了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主义社会。封建地主阶级逐渐代替奴隶主阶级,家庭制度与国家制度随之产生了巨大的变迁。其中,从家庭制度层面看,商鞅变法以强制分家、分族迁徙来打击豪门大族,使得小家族、小家庭代替了宗族大家庭。从国家制度层面看,“大一统”制度成为贯穿封建社会的主脉,包括人们对于家国的认同主要通过对文明与王朝的认同实现,此阶段的家国一体呈现出“天下一统”的特征。[4]

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农村社会主义运动、公社化浪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铲除了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的根基,冲击了传统家族制度。1950年颁布的《婚姻法》,把妇女从家庭中解放出来,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力发展,真正实现了男女平等,这是新时代家庭制度变革的里程碑。个体利益自由竞争驱使封建家族联合生产制分崩离析,社会主义小家庭间利益自主代替封建大家庭间利益共融。[5]家国一体展现了对新中国的挚爱,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以及对各自“小家庭”的爱惜。

纵观中国历史,“家”的出现成为“公”“私”区分的重大标志。“国”的出现标志着正式进入文明社会。家与国是以伦理性的礼乐制度构成的社会连续性共同体。人们对“国”的热爱,源于对运用武力捍卫主体权益的赞赏与认同,对国家政权的拥护与支持,其核心在于对国民利益的维护。在这一点上,人们常说家国,而不说国家,是因为人们“以国为家”,视国君为家长。前者充满浓烈的感情色彩,后者则比较客观理性。

与西方崇尚宗教不同,中国文化崇拜祖先,突出家庭、部族与国家的一体性。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宗法社会,家与国之间具有一种类比的对应关系。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维系家的核心在于“孝”。“夫孝,天之經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6]孝是对父母及祖宗的自然之爱,推而广之,孝的最高价值追求是对国家、民族的贡献。儒家通过“移孝为忠”的方式将父子间家庭伦理纳入国家政治伦理之中,将对国家的忠视同为对父母的孝。

《孝经》言:“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6]由此可见,孝作为人天生的情感需求与自发的道德素养,其作用被不断扩大,社会、政治功能得以强调凸显,自然血缘与政治血缘合二为一,家国一体,忠孝难分,君父同伦,家国同构。《礼记》云:“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以“孝”为中心的家庭伦理价值与以“忠”为中心的国家政治价值形成了内在一致性。

道家以自然思想为原点,阐释了“忠”“孝”存在的意义与根源,认为“孝”是人的自然天性,只要绝仁弃义,舍弃世俗所倡导的仁义、后天的道德规范约束,就可以回归到天然的“孝慈”状态。在庄子看来,忠君、孝亲都是自然的、必然的、无所逃避的,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情感行为表达。庄子还提出了忠孝两种情感和行为的至高准则,即“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7]

汉代是忠孝观念发展历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董仲舒建立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伦理体系,强调“一中为忠,二中为患”,提倡“善皆归于君,恶皆归于臣”,忠君由“应然”转为“必然”。[8]汉王朝提倡“以孝治天下”,孝与忠相辅相成,成为政权统治、社会风尚的指针。

在家国融通的社会结构中,“在家尽孝”与“为国尽忠”很自然地连为一体。忠孝一体与家国一体,本质上是个体行为方式、价值追求与国家精神、国家制度的统一,具有价值整合的作用。它不仅满足了国家稳定、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满足了人们内心的情感需求。[9]

当“家国”作为一个概念时,某种程度上说,它是偏义复词,偏重于国。先国后家、忠国爱家、国富民强和国泰民安等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奠定了中国人的感情共识、责任底色与人格圭臬,特别是在民族存亡之际,“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愛国主义信念,成为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不倒的强大精神支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挺身而出、拼死抵抗、舍生殉国的英雄壮举,一直是中国人身上葆有的高尚节操和浩然之气。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爱国主义。新时代爱国主义已经由古代社会的效忠君王、近现代社会的反帝反封建和国家独立、人民解放转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价值取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以法律形式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规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10]。其宗旨是让每一个中国人筑牢中国根基,坚守中国道路,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维护中国利益,永续中国血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家国一体历经千年岁月沉淀至今,其丰厚的内涵已融入华夏儿女骨血,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精神引领与价值追求。需要我们理性思考、感性体悟、知性运用,充分认识其传承发展的系统性、全民性和义务性,将其置于“中华民族共同体”“世界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大背景之下,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家国一体新的时代内涵。

新时代小家庭取代了旧时代大家族,社会主义推翻了封建主义,忠孝观念的内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言听计从、被迫服从不再是忠孝的标杆,自由民主平等价值观下的忠孝自主选择更显示出大国风范。安土重迁的传统思想逐渐淡化,家庭成员流动愈加频繁,孝的观念也由原来的“儿女绕膝”“父母在不远游”的狭义孝道扩展至为国争光、为社会奉献视同为父母尽孝的开阔情怀,而经济发展、物质改善让忠孝需求层次由生活上的关心帮扶提升到精神上的关爱体贴。

王安石《洪范传》曰:“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以细腻的儒家哲学笔触勾勒了为政者“为官先为人,治国先治身”的成长路径。至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封建政治理想已转构成“个人—家庭—社区—国家—人类”的现代家国共同体的美好图景,彰显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独特的文化底蕴与理论魅力”。[11]发挥个人、家庭、学校和社区“四个主体”的作用,拓展新时代爱国主义实践路径的家国共同体,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利益共同体、情感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个人:倡导德能相济

国家与个人不仅仅是一种契约关系,而更是一种自然亲切的关系。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爱国无前提,人人有责任,不分高低贵贱,不论东南西北。坚决捍卫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以正确的家国观坚定维护国家统一,自觉反对任何形式的分裂势力。每个人在国家发展、民族生存面临危机时都应自觉担当、舍己舍家,以无限热爱、无畏勇气、无私情怀书写“国是千万家”的壮丽诗篇。同时,爱国主义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要有真才实学、真知灼见和真抓实干,做到热爱劳动,热爱创新,热爱英雄模范。

我们要以全民楷模周恩来同志为榜样,把一切献给党和国家。他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立志,东渡日本,大江歌罢,济世破壁;旅欧求学,上下求索,坚定信仰。学成毅然回国,投身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新中国的伟大建设中来。他以“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立身,担任27年大国总理,是领袖的得力助手、谈判桌上的高手和处理复杂问题的妙手,为党殚精竭虑,为国鞠躬尽瘁,为人民赤诚服务。像周恩来同志那样工作、学习和生活,自觉把个人的正心修身、理想抱负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天下关怀之中,把个人梦、家庭梦与中国梦、万世开太平紧密联系在一起,忠于家庭,终于事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只有人人在家尽孝,为国为友尽忠,家家和睦共处,邻里守望相助,社会才会和谐,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二)家庭:鼓励忠孝合一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是孩子生命成长和精神发育的重要场域。“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把热爱祖国融入家庭教育,支持、配合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活动,引导、鼓励未成年人参加爱国主义教育社会活动。”[12]家庭组织读书会、红色研学、非遗考察、京剧品鉴会、微型国画展等方式,培养全体成员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和风俗认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孝”是家风的标志,是家庭建设的基础和核心。用家风的力量唤醒孩子心中的爱,激励他们从爱家到爱国的自然转化,实现“孝”“忠”合一,传承家中尽孝、为国为民尽忠美德。历国家精神洗礼,经民族大义熏陶,在家国一体共识中生长。让孩子自觉认识到,家与国休戚相关,“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家国的和合共生、生死与共成为每一个家庭最根本的信仰与追求。

(三)学校:植入抗争精神

学校是爱国主义的教育中心、文化中心和活动中心,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直接提供广阔的物理空间和强大的精神堡垒。学校要以课程和活动为载体,将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和高尚文明的行为规范制度化地贯穿教育全过程,培养堪当大任的民族脊梁和可靠接班人,从而形成既坚定中国精神又融入世界文明的国民自信,继承、发扬新时代爱国主义内在价值的“中国灵魂”——抗争精神。[13]“中国人的神话里,彰显了反抗的神性;中国人的宗教里,显露了反抗的人性;中国人的思想里,蕴藏了反抗的理性”。[14]那么,中国人的教育里,也应富含抗争的气概和崇尚英雄的传统。

在培养孩子责任感、谦逊态度、服从分享意识、宽容大度品格时,还要培养孩子对待不公平不友好、欺压欺骗时的勇于抗争的品质,从而能够不卑不亢、勇敢自信地应对生活成长的挑战与困难。通过汉字、书法、戏曲、古诗词、古代神话、革命传统等课程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形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宽广胸襟。开展“传承忠孝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弘扬忠孝文化,激发学生忠于国家、感恩社会、孝敬父母的深厚情感。

(四)社区:激活爱国氛围

社区是家庭和家族的延伸,是国家认同的基础。作为城乡组织的基本单元,社区不但是基层群众的生活空间和学习活动场所,也是各级党政联系群众的桥梁,是巩固基层政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5]家庭和学校地处社区,少年儿童、青壮年和老人生活在社区,党政干部、科技精英、商界领袖、社会名流、退休人士等各类人才汇聚在社区。因此,社区是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蕴藏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组织保障、人力保障、文化保障和活动保障。各类社会组织也要依托社区,开展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共青团、妇联、工会、文联、作协等组织,本身就具有教育功能,是爱国主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比如,共青团可以组织志愿者深入社区,挖掘爱国资源,利用五四青年节、抗战胜利日、国庆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妇联积极开展“巾帼心向党,业绩献祖国”和“好家风”“最美书香”家庭评选活动等,以家庭为基础引导全社会爱国主义风气的养成;作家主动进社区采风,传承中国传统士大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天下关怀,提炼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文学主题与家国精神,充分发挥文以化人的滋养作用;各类媒体要弘扬爱国主义的主旋律,积极发挥公众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共同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好作品、好形象和好人物,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丰富社区居民爱国主义学习活动的切身体验。

爱国主义教育是面向全体人民的铸魂奠基工程,是指向民族国家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宏图大业。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守中国爱国主义的根本政治属性和政治方向,即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坚定爱国主义政治基础和政治原则,即祖国的命运与党的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运相统一;坚持爱国主义的初心使命和崇高目标,即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相统一。

家国一体、国家认同和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理念,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的根源。在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要学会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促进文化互鉴交融,以理性包容的态度,将爱国主义情怀与扩大对外开放及深化改革结合起来。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创造一个多元文化的积极环境,以培育一个更加公平和尊重的社会,使人们能够接纳和尊重组成这个社会的不同文化,发展多元文化的意识和理解能力。[16]

从家国一体转向多元一体家国共同体,进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推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旨归与路向改进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胡平生,张萌.礼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8:1162.

[2]中国政府网.习近平: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EB/ OL].(2019-02-03)[2024-01-11].https://www.gov.cn/ xinwen/2019-02/03/content_5363743.htm.

[3]舒敏华."家国同构"观念的形成,实质及影响[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04):32-35.

[ 4 ]张倩. "家国情怀"的逻辑基础与价值内涵[ J ] .人文杂志,2017(6):68-69.

[5]刘紫春,汪红亮.家国情怀的传承与重构[J].江西社会科学,2015(7):41-46.

[6]陈晓芬,胡平生.孝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8:257,261,281.

[7]张景,张松辉.忠经[M].北京:中华书局,2022:286.

[8]李为香.教化与信仰——汉代忠孝信仰与画像石图像表达[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46-55.

[9]郭文良,崔潇文.家国情怀教育:从爱国主义走向家国一体,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五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980.

[10]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EB/OL]. (2023-10-25)[2024-01-11]. https://www.gov.cn/ yaowen/liebiao/202310/content_6911481.htm.

[11]张斌,段周燕.家国情怀的当代培育[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5(03):65-68.

[1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EB/OL]. (2020-10-18)[2024-01-11].https://www.gov.cn/ xinwen/2020-10/18/content_5552113.htm.

[13]叶延武.国际化学校课程如何强化国家认同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21(12):42.

[14]张福三,傅光宇.试论神话中的灵性、神性和人性[J].思想战线,1982(02): 89-94.

[ 1 5 ]叶延武.教育社区的内涵、价值与展望.中国教育科学,2023(05):149-158.

[16]李召存.文化观照下的国际学前课程变革[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07): 24-32.

責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一体家国爱国主义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农旅一体 激情米萝
传祺GS4200T手自一体豪华版
略谈“家国情怀”
侦鉴一体的弊端与改造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