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教学中影响学习者语言学能的情感因素分析

2024-01-26程津莉张曼君

现代英语 2023年15期
关键词:语言学态度学习者

程津莉 张曼君

(1. 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000;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00)

大学英语教学中影响学习者二语习得效率的情感因素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研究领域的焦点。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有其自身显著的学科特征和习得规律。 从语言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大学英语教学主要涉及三个相关研究领域:认知(Cognition)、情感机制(Affect) 和心理驱动技巧(Psychomotor Skills)。 其中,情感因素(Affective Factors)被认为是影响外语学习者学习效果的最具能动性的内因[1]。

在语言教学中,学习者情感机制是指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涉及的知觉(feeling)、 情绪(mood)、感情(affection)和学习态度(attitude)等因素[2]。 1936 年,Brachfeld 最早以语言学家身份关注并讨论情感因素;1959 年,关于语言学习中态度、动机与成绩之间的关联,语言学家Lamber 和Gardner开展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和理论建设,创立了一套社会心理学模式和社会教育学模式[3]。

20 世纪80 年代,以桂诗春和文秋芳为代表的语言心理学家开始对语言学习中的学习者的情感因素进行研究[4]。 初始研究主要以引进和诠释国外理论为主,为后期研究者从社会心理等因素来考察语言学习的心理机制奠定了基础。 20 世纪90 年代开始,受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国内的语言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开始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影响学习者语言学能的个性差异因素越来越受到关注,对情感因素的研究也进入发展期。 国内研究者对外语学习者的动机、信念、焦虑感、自我归因等能力分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 研究表明,心理情感机制对学习者形成积极思考、提高课堂专注度具有关键性作用。 因此,研究情感驱动机制对语言学能的影响,对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 心理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表现

认知能力是相对稳定的,而情感因素却有很大的改变空间。 情感是影响学习者语言学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学习者的语言学能产生显著的影响。 笔者认为,影响外语学习学能的情感因素是指因学习者的情感状态变化而导致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的改变。 以下将从情感态度、情感注意、情感特质和情感焦虑等方面探究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态度是人类语言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通过语言使用来体现。 情感态度是学习者对英语学习的情感评价和态度,是学习者对学习的意识、情绪、情感、行为的倾向,与其价值观密切联系,也与学习情绪密切相关[5]。 学习者的情感态度会直接影响其对学习任务的投入程度和学习动机的产生。 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知识,提高语言学习的效果。 相反,消极的情感态度会阻碍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而影响其语言学习的成果。 因此,学习者对语言习得的情绪态度是其情感行为在学习上的偏向,能够影响语言学习的过程、学习质量和语言学能。

情感注意是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对情感信息的感知和关注程度。 研究发现,高度关注情感信息的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容易感知并理解语言中的情感色彩,从而更加准确地运用语言。 当学习者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语言学习任务上时,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技能,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而对情感信息缺乏关注的学习者则容易忽略情感表达,导致语言运用不够生动、准确。 如果学习者的情感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或受到外界干扰,就会影响其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习者的情感注意力,帮助他们提高注意力的集中度,以提升其语言学能。

教育心理学家Krashen 认为学习外语的质量与效率与学习者的情感个性特征密切相关[6]。 学习者按照情感特质分为内向型学习人群和外向型学习人群。 面对同样的学习内容和任务时,不同类型的学习者会因为情感特质差异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策略。 研究发现,语言学习进行中,外向型学习者似乎更加容易接受理解新知识,语言交际中更加善于沟通和表达。 然而,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外向型学习人群呈现较强的自我意识,吸收的知识普遍缺乏系统理性分析,语言的内省能力相对较弱;相比之下,内向型学习者更加善于利用性格沉静的性格优势,对输入的语言知识能够用自己的思考分析进行细致系统的归纳,对语言学习的效果更为重视。 但是他们在语言交际沟通方面,与外向型学习者相比,在需要小组合作的课堂活动中不容易融入群体,缺乏合作互动意识,在课堂展示中易产生焦虑和紧张情绪。 因此,教学者在课堂教学中面对不同情感特质的学习人群,应因人施教,理解学习者个体性差异,提升学习者的语言学能。

语言焦虑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学习者经常展示的负面情绪状态和恐惧的心理,往往源于对母语的依赖,使用中母语造成的母语干扰,经常被认为是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最为困扰的情感因素。 受其影响,学习者容易产生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 心理学根据焦虑产生的根源将其分为特质焦虑(trait anxiety)、心态焦虑(state anxiety) 和特定情境焦虑(situation anxiety)。 外语学习焦虑常常被视为特定情境焦虑的一种[7]。 Gardner 将外语焦虑分为输入焦虑(input anxiety)、处理焦虑(processing anxiety)和输出焦虑(output anxiety)[8]。 Alpert 和Haber 将外语焦虑分为促进性焦虑(facilitating anxiety)和妨碍性焦虑(debilitating anxiety)。 顾名思义,前者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而后者刺激学习者采取逃避行为。

笔者认为,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学生的特定情境焦虑,比如,在和学习者进行沟通或对其使用语言的能力进行评价时需要注意自己的语气与用词,增加正面能量词语的使用频率,用鼓励性的话语代替批评,减少学习者语言输出的焦虑。 同时,为避免学习者过于放松,教师可以适当地增加任务压力提升警觉性,增加促进性焦虑。

二、 基于实证的情感因素对大学英语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影响分析

(一)数据源及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证研究方法,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中影响学习者语言学能的情感因素,并揭示情感因素对学习者语言学能产生的影响及其机制。

本研究的数据源主要包括大学英语学习者的调查和实验数据。 调查数据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针对大学英语学习者的情感态度、情感注意,情感特质和情感焦虑等情感因素进行评估。 实验数据则通过实际课堂观察和语言测试等方式获取,以提升学习者的语言学能水平。

针对调查数据的收集,在大学英语学习者中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 设计了一份包含相关问题的问卷,通过向学习者提供匿名的填写方式,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针对实验数据的收集,选取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大学英语教学班级进行观察和测试。 通过实际观察学习者在课堂上的情感表现,并通过语言测试等方式提升学习者的语言学能水平。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证研究方法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分析和研究。

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到的调查数据,将对学习者的情感态度、情感注意,性格特质和情感焦虑等情感因素进行量化评估,并通过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最终计算各个情感因素的得分和相关性,以揭示二语习得中情感因素对学习者语言学能的具体影响。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存在情感态度、情感注意和情感焦虑等情感心理因素。通过对学习者的语言学能进行测试和评估,可以发现情感因素对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语言学能产生影响。 具体来说,情感态度、情感注意、情感特质和情感动机等情感因素对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能力、语音能力、词汇能力和语法能力等各方面学习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分析发现,情感因素对学习者的语言学能产生影响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情感态度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选择,进而影响其语言学习能力。 其次,情感注意会影响学习者对教学环境和教师的关注程度,进而影响其对语言学习的接受和参与程度。 学习者的情感个性特质直接关联语言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最后,情感焦虑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动力,进而影响其对语言学习的投入和积极性。

三、 大学英语教学对策——情感因素的教育互动策略

大学英语教学既是一种指导学生新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又是一种情感交流过程。 传统“以教学者为中心”的单一授课模式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习者的情感状态,导致部分学习者学习效果欠佳,语言学能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提升。 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相应的教育互动策略来提高整体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应重视对学习者语言习得情感体验的培养。 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往往会面临各种情感和情绪体验,如焦虑、压力、紧张,兴奋等,其中负面的情感因素居多。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语言支持和进行鼓励等方式,帮助学习者积极面对负面的情感体验,逐渐培养他们的情感适应能力和情感调节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语言任务。

其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对学习者情感态度的恰当引导。 学习者的情感态度是其在语言学习行为中的情感偏向,能够直接影响二语习得的过程和最终质量[9]。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的引导,培养学习者积极的情感态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学习兴趣和动机的激发能够让学习者充分发挥自身的语言潜能。 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感反馈和情感评价等方式,及时调整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语言学习的挑战。

再次,教师应关注情感动机的激发。 Pit Corder(1967)明确指出“只要有学习动机,谁都能学会一门语言”[10],学习者的情感动机对语言学能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在语言学习中,由于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呈现各自特点。 教师可以通过设定适合个体的学习目标和任务,激发学习者的情感动机,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中。 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情感激励和情感导向的教学策略,增强学习者的情感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最后,教师应注意情感互动的营造。 情感互动是指教师与学习者之间在情感上的交流和互动。 教师可以通过倾听学习者的情感需求和关注点,及时给予情感支持和关怀,增强学习者的情感参与和情感认同。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情感共鸣和情感分享等方式,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合作,增强学习者之间的情感联系和团队意识。 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可以有效减轻学习者课堂的特定情境性焦虑。 斯特维克(Stevick)认为:“教师营造的课堂氛围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11]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中学习,能够更好地克服语言习得焦虑。

四、 结论

语言学习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包含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活动。 作为非智力因素,情感因素是影响学习者语言习得的关键因素,也是英语教学中容易被忽略的因素。 传统的英语教学强调对学习者的语言知识输入,造成学习者“感情空白”(Emotional Illiteracy)。[12]文章通过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中影响学习者语言学能的情感因素,揭示了情感因素对学习者语言学能产生的影响,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然而,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样本数量有限,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未来的研究可以扩大样本规模,增加样本的多样性。 期待未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情感因素的作用机制,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具体、有效的指导和策略,促进学生语言学能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语言学态度学习者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态度决定一切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
社会语言学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