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黄帝内经》“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谈四季养生*

2024-01-20郑秀青

河南中医 2023年12期
关键词:气调黄帝内经素问

郑秀青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轮替,因序不紊,万物随天地的变化而生长壮老,阳气随日月的运行而开闭起伏[1],四时有其时、有其势,归根结底是气的阴阳消长。天地之气,阴阳氤氲,合而为人。人生于地,悬命于天,生命节律宜顺应四时阴阳消长变化[2]。《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所谓养生,即顺应自然节律而为,顺四时、适寒暑、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安神定志,则形神皆调[3]。现基于《黄帝内经》“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谈四季养生如下。

1 《黄帝内经》“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所谓“四时”,《素问·六节脏象论》言:“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四时是气阴阳消长变化的呈现。春夏秋冬,分属少阳、太阳、太阴、少阴,五行属木火土金水[4]。春为少阳,五行属木,主阳气的生长、升发。“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人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夏为太阳,五行属火,主阳气的蕃盛和炎上,“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人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秋为太阴,五行属金,主阳气的肃降和收敛,“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人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冬为少阴,五行属水,主阳气封藏。“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人应“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

自然之气有开阖升降,开即是升和出,阖即是降与入,白天为开,夜晚为阖,春夏为开,秋冬为阖[5],人与万物互通交感,开阖吐纳,在动态变化的时空生命之海中沉浮,尽量保持相对的平衡,即“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2 天人相应,四时养四气

从春季到夏季,阳气渐生,气候渐暖;夏季阳气最盛,气候炎热;从秋季到冬季,阳气渐消,阴气渐长,气候渐凉;冬季,阴气最盛,气候寒冷。故《伤寒论·伤寒例》言:“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春乃气之初生、夏乃气之长旺、长夏乃气之化成、秋乃气之收敛、冬乃气之伏藏,分别对应气之宣泄(木)、亢张(火)、氤氲交融(土)、收敛(金)、沉降(水)5种态势[6]。王冰注《素问·五脏生成篇》言:“五脏之象可以类推”,肝应春,类木,具有生发作用;心应夏,类火,具有长旺作用;肺应秋,类金,具有收敛作用;肾应冬,类水,具有闭藏作用;“脾为孤脏,以灌四旁”“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脾运转气机,荣养四脏。阴阳之气的消长是四时变化的根本原因,万物的浮沉均受阴阳之气的影响。春养生气、夏养长气、 秋养收气、冬养藏气,是基于“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养生法则的具体方法[7-8]。

2.1 春养生气春季,从“立春”节气开始,至“谷雨”节气结束,阳气始生,渐长,为升发之势。人应天,体内阳气生,且逐渐向外升发。肝应春,类木,具有升发作用,其升发功能在春季增强并处于主导地位[9]。肝主升,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故宜保持心情舒畅,以免阻遏阳气升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其意为要心胸开阔、宽厚、宽容、多给予、少索取,不可默坐、独自生闷气或为外界干扰生气、烦闷,对人对事也应以鼓励为主,勿惩罚、责骂,免伤自己和他人的升发之气。肝气不疏时宜及时宣泄,以防肝气郁结[10]。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要振奋精神,焕发朝气,立志计事,身有所务,制定自己的目标、计划等,确保一年的时光不被荒废。

为顺应春季阳气升发的特点,饮食上应遵循谨和五味、少酸多辛甘原则,适当食用辛温升散的食品,如豉、葱、香菜等[11],而生冷黏杂之物则应少食,以免阻滞阳气之升发。《摄生消息论》云:“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肝属木,应春,酸味入肝;脾属土,甘味入脾。肝木易克脾土,故宜多食甘味食物,如大枣、栗子、花生、山药、芡实、扁豆、粳米等,以滋养脾胃,助阳升发。初春之际,阳气尚弱,衣着不可过薄,以免寒伤阳气,亦不可过紧,以免束缚阳气。同时要按时作息,适当运动,运动宜选择户外,且不宜太剧烈,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之“广步于庭”。

对于春季所发疾病,既要考虑伏邪,治疗顺应气之升发之性,散邪外出,又要考虑肝之特性,不用寒凉之品遏制肝气,若确有火热之证,寒凉药物的应用也应中病即止。

2.2 夏养长气夏季从“立夏”节气开始,至“大暑”节气结束,阳气最盛,浮于外,气为长旺之势。人应天,气机运行呈外散趋势[12],养生重在养长,既要防止阳气过盛,又要避免寒凉伤阳。

夏季养生应“无厌于日”“使气得泄”,通过户外运动使阳气得以宣泄,但应避免天气过热时锻炼,以防中暑;运动可以适当剧烈,但不宜过分剧烈,时间也不宜太长,以免大汗淋漓,损伤阳气。运动后汗出较多,又渴又热,不宜饮冷,更不宜立即进入空调房或吹冷风,以免阻遏阳气,发生疾病。

心应夏,藏神,嵇康言:“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13]。”夏季阳气在外,内伏之阳气反不足,故易发肠胃炎、胃肠型感冒等肠胃病,饮食需清淡、有节、有洁,勿贪凉饮冷,宜多食辛味食物,以养胃气。夏季气候炎热,属火,火耗气津,需食用清热生津食物益气养津,可多食粥类。另外,从小暑到立秋,为“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此时为气虚、阳虚、阴盛之证的最佳防治时机,即“冬病夏治”,其治法以温肾壮阳为主,为夏季养长的另一种形式。

对于夏季所发疾病,在应用苦寒清热药时,要把握好量效关系与用药时机,若用量过大或时机过早,则易致“苦寒直折,冰伏其邪,变证百出”;但若用药太轻、用药不及时,则会致“杯水车薪,无济于事”。火邪为夏季时令之邪,易耗气伤阴,故在清热之时,又当固护气阴,使水火既济,药选生地黄、知母、玄参、天门冬等。若兼见乏力神疲,肢软气短等气虚证,酌加益气生津药物,药选党参、石斛、麦冬等。

2.3 秋养收气秋季从“立秋”节气开始,至“霜降”节气结束,阳气渐收,阴气始降,为收敛之势。人需保持平和,固守神气,不汲汲于得失,“使志安宁”,使机体阳气得敛,阴气得滋,以缓秋刑。秋季暑热己过,燥气当令[14],“燥者润之”,可煲中药药膳清补养生,如百合银耳莲子羹、百合冬瓜汤、麦冬杏仁茶等,使肺气得润[15]。饮食上宜减辛增酸,尽可能少食葱、姜、蒜、韭菜、茴香、香菜等辛散之物,多食梨、苹果、石榴、藕、葡萄、黑木耳等酸甘之物,以滋阴润燥生津。运动量不宜过大,可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

对于秋季所发疾病,应以清宣伏邪为主,此伏邪与春季伏邪又有不同,春季伏邪多为冬时之寒邪,治应发散,此期伏邪多为夏季之湿邪与热邪,或湿热相合之邪,被秋季之寒凉向下之气所遏,应宣透伏热,淡渗利湿。燥邪为秋季时令之邪,“燥者濡之”“燥者润之”,应滋阴润燥,药选百合、石斛、麦冬等。

2.4 冬养藏气冬季从“立冬”节气开始,至“大寒”节气结束,昼短而夜长,阳气封藏,养生重在养藏。

衣着、起居要避寒就温,注重保暖,多晒太阳,精神应收敛而不妄动,保持心境平和,忌妄耗神气。饮食调养应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的原则,少食入肾的咸味食物,多食入心之苦味食物[16],早睡晚起以养藏养精[17]。运动宜适度,最好“必待日光”,夜间不宜锻炼,以免扰阳。

对于冬季所发疾病,宜顺应冬之封藏之性,外防他邪干肾,内防内邪积聚,祛邪亦不宜过用寒凉之品。寒邪为冬季时令之邪,易客于肌肤、腠理,故治宜兼顾发散风寒之邪,但个人体质不同,热性体质者,寒邪入体后易从阳化热,故应细辨寒热。

2.5 实开虚阖,以平为期春夏、白天气机趋势为开,气机升浮,宜运动、宜思考、宜向外、宜养阳;秋冬、夜晚气机趋势为阖,气机沉降,宜安静、宜静坐、宜休息、宜向内、宜养阴,但具体到个人来说,是需要开还是需要阖,需依据自身其时的状态。开带出气与能量,以免气有余或郁积;阖蓄积气与能量,以免不足或损耗。

另外,不同体质者养生方法又有不同。体质整体可分为虚、实、寒、热,体质偏热者可适当食用性质偏寒凉的食物,体质偏寒者多食用性质偏热的食物,体质偏实者多摄取通气类食物,体质偏虚者多摄取有补益作用的食物。体质偏实者运动量宜大、宜剧烈,以发散体内多余之气与火;体质偏虚者运动也必不可少,应温和而持久,以缓补体虚。总之,通过不同的养生方法,使人体趋于中和、平常[18]。

3 四气调神,生长之门

3.1 形神互依,神伤则形病《灵枢·天年》曰:“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素问·五常政大论》言:“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可知神乃万物生命过程的内部主宰,乃造化之机[19]。神可以率形,形能够支神,形神互为依存,神伤则形损[20]。《灵枢·邪客》言:“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思虑过用、心为物役会导致神乱、神伤。心脉容邪,气血过多壅滞于上,下部气血不足,脏腑虚实不调,终致疾病,故神病是各类疾病的起始病因[21]。

3.2 四气调神,安神定志《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按照四季相对应的生、长、收、藏的特点指导人们进行调神,通过四气调神,谨守“生长之门”,以形神皆养。具体方法有:(1)春季气升,人们以广步于庭的“形动”之法、早睡早起的起居作息、少酸多辛甘的饮食滋养,以形养神;(2)夏季人们无厌恶于日、晚睡早起、多辛少苦饮食、“使志无怒”“若所爱在外”,保持情志顺畅以养形神;(3)秋季肃降,人们早睡、“使志安宁”“无外其志”,保持情志安逸宁静以养神;(4)冬季封藏,人们早睡晚起、“使志若伏若匿”,保持情志内守以藏神。

神乱则病,无论何季,均要安神定志,使神处于“常”的状态—安定、放松、柔和、专注。“虚己”和“精神内守”是调神的关键,静坐为“虚己”和“精神内守”的重要调养方法[22]。“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神机稳定,则气机的运行处于自然的方向和节奏,使机体处于“阴阳平衡”状态。

3.3 修德练形以调神修德是调神的重要部分,孔子言:“德润身,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对内修德,需心清志远,心不为物役;对待工作须勤奋、敬业,遇到困难宜戒骄戒躁,潜心研究,诫懈怠;对待他人须宽容仁义,谦虚谨慎,平易近人[23]。修德养神,神清则气爽,气血通畅,形体舒畅。

《吕氏春秋·尽数 》提到 “动形 ”时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运动可以分为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前者为中医之导引,后者为中医之按摩[24]。古今导引之术有很多,流传较广的有“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站桩”等,也包含现代之跑步、瑜伽等,练习时不拘形式,也不拘于选择哪一种导引之术,但要求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方能有成。“劳形”之劳,必须是“小劳”,勿过度,“无使其极”[25],且要顺应天时,“夜跑”“冬泳”均非健康的练形方法。

4 小结

用心用脑过度、过劳过逸、饮食无节、起居无常,是形神受损的主要原因。四时阴阳作为天地自然的一般规律,万物共同沉浮,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谨守生长之门为务本合真。起居有常、饮食有节、适度运动以养形;四气调神、精神内守、安神定志以养神,顺阴阳四时的变化而合序,不违时则不伤本真,神足、气盛、形健,则形神皆养。

猜你喜欢

气调黄帝内经素问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果蔬气调贮藏技术及设备
新型简易气调箱可延长果蔬保质期
O2联合CO2气调对西兰花活性氧代谢及保鲜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