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中多元化教学策略的实践

2024-01-17

今传媒 2023年4期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模式课堂教学

姚 娜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陕西 西安 710130)

一、引 言

《外国文学》作为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学习体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多元化教学策略的构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这既是顺应新文科发展的需要,也是落实“以学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关键一步。

二、《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单一,注重“以教为中心”

目前,《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多为“传授—接收”这一教学模式,未能体现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导致教师所教授的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一方面,传统“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的是知识的单向传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学生被教师当作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也很少顾及学生的主观情感和心理需求,导致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玩手机、打游戏、睡觉的现象,这不仅使课堂变得死气沉沉,也使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通过课前提问或者课后作业来了解学生对上一堂课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的,但是这些方法都难以实时、客观、全面地掌握当前学生的学习情况,也难以实现教与学的良好互动。特别是面对“00后”这一学生主体,他们性格张扬、有个性,自我意识和表现意识较强,更愿意在虚拟世界中实现个人价值,对信息的获取较为及时。当教师面对这样的学习主体时,传统的“传授—接收”这一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大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导致授课教师成为孤独的“朗读者”,学生成为默默的“倾听者”。因此,面对新时代的大学生,授课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讲授基本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与外国文学作品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感

相比较于《中国文学》课程,学生与《外国文学》课程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感。通过对目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80%的大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了解较少,其中,部分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了解只停留在碎片化的阅读状态[1],当谈到外国文学作品时,他们多是通过经典的影视剧了解其中的某些片段,而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基本为零;70%的大学生对外国文学的认知水平基本上停留在“只知作品名称不阅读”的层次,这种现状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难度。

(三)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不足

目前,《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更偏重于对外国文学史的讲授,虽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比较注重知识目标的完成,但是却忽视了对学生的作品分析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因此,这种只注重知识考察而忽视对学生作品分析能力和审美情趣培养的教学方式,与当前专业课程思政化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不利于学生深刻认识和体会《外国文学》课程的思想价值、伦理价值和美学价值。

三、多元化教学策略的实践路径

(一)树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在《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单一的“传授—接收”教学模式,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逐步实现教师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教学技术手段的现代化,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增强课堂吸引力。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要实时、客观、全面地掌握当前的课堂教学情况,就要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线下课堂与线上课堂结合起来。比如,在讲到古希腊三大悲剧家时,教师可以通过“雨课堂”向学生推送PPT,让学生提前预习,这样有助于教师上课之前及时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对相关知识要点进行重点讲授,讲解完成之后,通过“雨课堂”发布随堂测试题,实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此外,对作业完成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雨课堂”推送他们的作业,向全班学生展示,这种方式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减少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形成教与学的良好互动。

(二)采用分组策略,在课堂上展开自由讨论

就《外国文学》课程来说,几乎每堂课都有上百人,这种教学现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讨论自由,也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展开分组教学,通过分组讨论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参与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此外,在面对《外国文学》课程内容繁多而课时相对较少的矛盾时,教师要正确处理“讲”与“不讲”的平衡,以及如何把课堂讲授以外的内容合理分配给学生等问题。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自主阅读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和探究式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比如,在第一章讲到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类起源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西方人类起源的神话与中国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进行对比分析,并展开小组讨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宇宙观、哲学观、美学观以及自然观四个方面加以引导,让学生通过比较的方式认识到中西方文化在宇宙观、哲学观、美学观以及自然观四个方面的差异,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

(三)加强有效提问的策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除了课堂讨论之外,课堂提问也是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要想产生积极的效果,还需要教师的灵活引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欲,并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帮助学生走出思考误区,这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实现了良好的师生互动。比如,在教师讲到《德伯家的苔丝》中有关苔丝形象的乡土色彩时,首先,可以对作品的开头进行详细地讲解,并提出哈代为什么要让苔丝第一次出现在五朔节的舞会上?哈代为什么要给苔丝这样一位乡村姑娘细腻地编织一个贵族身份?其次,可以让学生把各自分析找到的原因分享给其他学生,并在分享的过程中安排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现场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提问,在提问中辩论,从而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深入理解。

(四)制作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实现教学内容的最大呈现

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媒体、互联网及现代教育技术等对《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进行设计,以适应当前大学生多元化的信息接收习惯和认知方式。首先,教师要通过相关经典影像、雕塑、绘画等艺术品展示,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消除学生与外国文学作品之间的陌生感,降低《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难度。其次,学生要立足于作品,仔细、反复地品读作品,领悟它所包含的深厚意蕴并作出合理的阐释,以此使学生更加亲近作品,进而领悟经典的魅力[2]。最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典外国文学作品,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作品的影视片段进行讲解。比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第三幕第一场中,反映哈姆莱特内心的那段“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的经典独白,在影像中的演绎,直观呈现了哈姆莱特的忧郁、延宕性格。总而言之,将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影像展示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参与到文学作品的解读中,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拉近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有利于将传统“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化为“以学为主”的教学新秩序,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开辟第二课堂,实现教学过程的全覆盖

1.排练课堂情景剧或话剧

在《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中,戏剧作品和经典改编的影视作品资源丰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课后排练课堂情景剧或话剧。比如,在讲授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作品莫里哀的《伪君子》时,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中主人公答尔丢夫的“伪善”和语言上的艺术特色,教师可以通过课程群将电子版作品推送给学生,让学生按照各自的分组学习剧本,并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情景剧或话剧的课堂展示,这一形式既可以让学生对原著进行阅读,又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作品。

2.组织外国文学沙龙

在目前《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中,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教学内容及要求不变,但课时却不断减少,导致教师的教学任务与有限的课堂时间之间的矛盾很难平衡。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之外,开辟第二课堂,将课堂上一些重要内容继续完成。组织文学沙龙就是第二课堂的重要形式。外国文学沙龙的组织和开展,既可以弥补《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中的课时限制问题,又可以让学生对文学作品有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使教师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外国文学沙龙的具体开展方面,形式可以多样。笔者就曾在讲授易卜生的《玩偶之家》这部作品时,将女主人公“娜拉走后会怎样”这一曾经在我国引起激烈讨论的问题作为沙龙主题,提前通过课程群推送至学生,让学生提前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准备沙龙主题发言,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外国文学作品的研读之中。

第二课堂的开辟,不仅可以让教师走进大学生,带领大学生一起接近外国文学作品,消除学生心理上与外国文学作品之间的陌生感,同时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四、结 语

总而言之,《外国文学》课程传统“传授—接收”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代大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因此,在《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中实践多元化教学策略势在必行。作为一名《外国文学》课程教师,也必须通过多元化教学策略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推动新文科背景下的《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猜你喜欢

外国文学教学模式课堂教学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阿来对外国文学的择取与接受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浅析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处理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新媒体语境下外国文学经典的传播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