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宣官窑青花瓷器研究之仕女故事题材初考

2024-01-16马星彤

景德镇陶瓷 2023年4期
关键词:仕女图仕女官窑

马星彤

一、引 言

(一)缘 起

永乐宣德之际,内府于珠山置御器厂,设有司专备窑事以供御用和赏赉,成就卓越,上承宋元,下启康乾,创新发明极多,器类式样之丰富,釉色装饰之广泛,为此前所未经见。其中青花一门极负盛名,深得后世推崇,成就了中国瓷器的“黄金时代”,成为清代宫廷御瓷烧造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大的美学意义!

纵观海内外留存至今的永宣官窑青花瓷器,当中最为特殊的装饰题材就是人物故事,其内容丰富,颇具文艺意趣,堪称永宣御瓷的杰作。有明一代,人物故事题材最早使用是在永乐官窑之上,但数量极少,如清宫旧藏明永乐青花胡人乐舞图如意耳扁壺(台北故宫博物馆藏,典藏编号:故瓷012549)。步入宣德之后,大为流行,为一时之风尚,数量激增且内容题材更为丰富。其中,仕女纹饰是人物故事题材的主流,其布局、意境与宋元文人画相类,画工精湛,烧制工艺成熟,显然是经过宫廷精心设计、用心烧造方可成器的,它们仿若是永宣官窑瓷器皇冠上的明珠,是为最上乘的代表之作。

依据《故宫物品点查报告》登记可知,这些瓷器原始编号多为“珍”、“丽”、“律”、“藏”字号,分别对应原先清宫旧藏的宫殿名称为景祺阁、古董房、景阳宫、景仁宫。[1]长期以来,作为永宣御瓷仕女题材器物收藏最为丰富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历年展览虽多有涉猎,但是一直以来没有全面地完整公布所藏,直至2022 年上半年,该馆官网终于系统完整公布所有永宣御瓷仕女题材器物,让深入研究与系统比较,成为可能。

得益于此,本文拟采用仕女题材的永宣官窑青花瓷器为观察对象,试对其特点进行归纳,进而对其所用仕女题材的源流、生产制度及对后世瓷器影响等问题略作探讨。如此集中统一考察,更能梳理出其诸多共性,尤其无款与有款者之间的异同,从而对此类仕女纹饰类器物的烧造年代做出精准合理的认定。

(二)永宣官窑青花仕女题材器物的概况

永宣官窑青花仕女题材瓷器以传世品为主,目前主要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尚存一些散见于国内外各博物馆内,总计约百余件。考古出于标本较少,如1993 年景德镇御窑厂珠山遗址的考古发掘中见有宣德款识的仕女纹饰瓷器出土[2]。

在传世的永宣官窑青花仕女题材瓷器中,根据器物上书有楷体“大明宣德年制”或“宣德年制”款识,可作为判断器物年代的证据,年代上无争议;另一类无年代款识的器物,年代尚存在争议,以传统观点通常被认为是永乐时期,亦有学者则认为是宣德早期。

众所周知,宣德官窑早期器物上不见书有款识,如何与永乐器物作有效区分,在实际认知层面确实存在极大的难度,故不宜笼统将无款者皆归入永乐一朝。本文暂将两个时期的器物作为同一整体分析,以求得出对永宣,至迟至宣德时期,官窑青花仕女题材瓷器的认识。

二、永宣官窑青花仕女题材器物的分类

永宣御窑青花仕女题材的器物,器型主要有碗、高足碗、高足杯、盘四类,器身所绘主题纹饰,多位于碗、杯、盘的外壁。根据纹饰的画面涵义,大致可以分为四个主题,分别为 :诗意、庭院雅趣、神仙人物与仕女婴戏。

(一)诗意主题

此类纹饰,即绘出古诗所咏的人物场景。将诗中意境引入画中是一种常见的绘画方式,明代瓷器纹饰中也不乏以诗意为题材的创作。明人徐应秋在《玉芝堂谈荟》中载:“本朝宣德不独款式端正,色泽细润,即字画亦精绝,常见一茶盏乃画轻罗小扇扑流萤,其人物毫发具备,俨然一幅李思训画也。”[3]其描述所见宣德茶盏时,特别强调画工精湛,且引诗句“轻罗小扇扑流萤”入画。明人便已注意到此类诗意纹饰在宣德朝瓷器上的使用情况。

根据传世器物和出土器物,诗意主题的纹饰主要有三类,即:四时诗意、海棠诗意与秋夕诗意。

1、四时诗意

以四时诗意为装饰题材的器物,器型共有三类,分别为碗、高足碗、盘。

明宣德窑青花庭院仕女图碗(图1)[4]。侈口,斜壁内收,矮圈足。碗内壁素面,外壁通壁绘庭院仕女图,碗底中央双圈内书有“大明宣德年制”款识,圈足外壁饰一周卷草纹。器高6.9 厘米,口径19.4 厘米,足径7.7 厘米。

明宣德青花庭院仕女图高足碗(图2)[5]。侈口,深弧腹,高足中空,近底处向外撇。口沿下绘双弦纹,内壁素面,外壁通壁绘庭院仕女图。内底中央双圈内书有“大明宣德年制”款识,高足外壁绘梅花、湖石。器高10.2 厘米,口径15.5 厘米,足径4.5 厘米。

图2 明宣德 青花庭院仕女图高足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梁庄王朱瞻垍夫妇合葬墓中出土青花瑶台赏月图锺(图3)[6],为王妃魏氏的随葬品。该器物出土时为1 套3 件,与1 件镀金银盖和1 件镀金银托盏共同组成1 套镀金银盖托青花瑶台赏月图锺。器型上,侈口处弧度增大。锺身外壁绘庭院仕女图,内底中央绘团心花卉纹。该器物上未书写年代款识,报告中亦未交代年代信息,馆藏标注年代为明代。器高10.1 厘米,口径15.5 厘米,足径4.2 厘米。

图3 明永宣 青花瑶台赏月图锺 湖北省博物馆藏

明宣德青花庭院仕女图盘(图4)[7]。微敛口,弧腹,矮圈足。口沿内、外壁及圈足外壁饰双弦纹,盘内底双圈内绘岁寒三友、湖石和灵芝。外壁通壁绘庭院仕女图,外底中央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款识。器高4.2 厘米,口径18.4 厘米,足径11.9 厘米。

上述器物所绘的庭院仕女图,画面布局基本相同,人物、景物相近。以碗为例,碗外壁描绘四组人物,两两一组,一主一仆,其间分别绘三个以梧桐树、棕榈树、山茶花和湖石相搭配的组合作为画面间隔。院中一侧栏杆环绕,另一侧有月台与其相接,边缘石板铺垫整齐,转角处所绘细节可见月台高度。第一组中,圆月高悬,梧桐树下,二人相对而立,侍女手捧圆盆,另一位身着华丽的仕女将双手置于盆中捧起一汪清水,并作仰头望月状;第二组为一仕女坐于月台之上赏月,其身后站立一侍女手持小扇;第三组画面中,远处群山相连,近处庭院中,一仕女手拈花卉嗅其芬芳,身后站有一侍女手捧花瓶;最后一组为侍女提瓶浇水,身后一仕女抬臂挥手,似在指挥。

以上四组图像分别对应“掬水月在手”、“爱月夜眠迟”、“弄花香满衣”、“惜花春起早”。追溯纹饰的诗意源头,“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出自唐代诗人于良史的《春山夜月》[8]。诗人以此来表达于山中、月下游玩的畅然之感,此时还并未与仕女产生关联。“爱月夜眠迟”和“惜花春起早”则分别是宋代的词调名[9]。元代诗人郑奎妻应是最早将四者重组于一体,并用以特指闺阁活动。[10]进入明代中后期,多见延续这一组合,成书于嘉靖年间的《雍熙乐府》中载有【南吕】《一枝花•掬水月在手》、《一枝花•摘花香满衣》、《一枝花•爱月夜眠迟》和《一枝花•惜花春起早》[11],其中文字所传达的情景与器物上的图像可相契合。除戏曲外,小说《金瓶梅》第五十九回中描写屋内装饰时,“明间内供养着一轴海潮观音,两旁挂四轴美人,按春夏秋冬: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上面挂着一联:‘卷帘邀月入,谐瑟待月来’。”[12]文中描述屋内挂有以“掬水、弄花、爱月、惜花”为主题的四轴美人图。以上所讨论官窑瓷器烧制于明初,今已不能清楚当时对于这类图像的命名,但通过成书于明代中后期的《金瓶梅》可知,四题组合的图像模式至迟在明代中后期逐渐发展成为新的图像模式,并被赋予新的涵义——四时美人图。

爱月夜眠迟的图像也常被学者命名为瑶台望月,因纹饰与宋画《瑶台步月图》(图6)[13]皆描绘仕女月下赏月的情景。宋代以来,以赏月为题材的绘画不再少数,其中以仕女赏月为主题的绘画更具有观赏性。四题之中,较早“引诗入画”,由诗意转为图像中的应属“掬水月在手”。《五代人浣月图》(图5)[14]中,绘有一位盛装仕女,手捧清水以映天上明月,所处庭院立有湖石,并植劲松、梧桐、芭蕉、芙蓉、秋葵等花木,与瓷器之上的庭院景象颇为相近。明代绘画《金盆捞月图》也是以此为题的画作。明代正统时期,藩王用瓷(民窑烧造)的青花庭院仕女纹梅瓶(图7)[15]上也可见描绘掬水月在手图像。夜色中云气弥漫,圆月高挂于空中,仕女站于庭院中,躬身将双手放入面前的盆中,一位侍女手举布帕在一旁侍候。可见,正统时期,景德镇窑业高端器用依然延续前朝的经典式样,清晰明显感知到宣德一朝对后世窑业之影响。

图7 明正统 青花庭院仕女纹梅瓶

2、海棠诗意

以海棠诗意为装饰题材的器物种类最为丰富,器型有碗、高足碗、高足杯、盘四类。

明宣德青花人物图碗(图8)[16]。侈口,斜壁内收,矮圈足。碗内壁素面,外壁通壁绘庭院仕女图,碗底中央双圈内书有“大明宣德年制”款识,圈足外壁饰一周卷草纹。器高6.7 厘米,口径19.5 厘米,足径7.6 厘米。

图8 明宣德 青花海棠诗意图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宣德青花海棠诗意图高足碗(图9)[17]。侈口,深弧腹,高部中空,近底处微向外撇。内壁口沿处饰一周双弦纹,底部中央双圈内书有“宣德年制”款识,外壁通壁绘庭院仕女图。高足外壁绘花卉与湖石。器高10.4 厘米,口径15.2 厘米,足径4.4 厘米。

图9 明宣德 青花海棠诗意图高足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宣德青花海棠诗意图高足杯(图10)[18]。侈口,深弧腹,足中上部有一凸环,底部外撇似喇叭形,器型小巧别致。内壁口沿处饰一周双弦纹,底部书梵文。杯外壁通壁绘庭院仕女图,高足上绘湖石与花木,足底中央双圈内书有“大明宣德年制”款识。器高7.4 厘米,口径8.1 厘米,足径3.8 厘米。

图10 明宣德 青花海棠诗意图高足杯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宣德青花松竹梅海棠诗意图盘(图11)[19]。撇口,浅弧腹,矮圈足。口沿内、外壁及圈足外壁饰双弦纹,盘内底双圈内绘岁寒三友、湖石和灵芝。外壁通壁绘庭院仕女图,外底中央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款识。器高4.2 厘米,口径21.4 厘米,足径13.6 厘米。

图11 明宣德 青花松竹梅海棠诗意图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宣德青花三友海棠诗意仕女图盘(图12)[20]。微敛口,弧腹,矮圈足。口沿内、外壁及圈足外壁饰双弦纹,盘内底双圈内绘岁寒三友、湖石和灵芝。外壁通壁绘庭院仕女图,外底中央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款识。器高4.2 厘米,口径17.4 厘米,足径11.9 厘米。

图12 明宣德 青花三友海棠诗意仕女图盘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以上器物所绘庭院仕女图,画面布局基本相同,人物、景物相近。以碗为例,庭院中,柳丝捶拂,湖石花草布满院落。远处高山耸立,流云萦绕,云散处,一轮明月高挂。一位仕女在身旁小侍女的伴扶下,行走于夜色之中,二人前方有一侍女秉高烛探路,身后的屋檐下站立一侍女持扇远注。纹饰笔触细腻,尤其房屋构件细节处,隐约可见屋脊小兽轮廓,似为一幅写实图。人物的描绘上,不仅可通过服装发饰区分身份,彼此间的身高比例也可区分,以侍女的小形象来衬托仕女的身份。四类器型根据器表面积调整纹饰细节,构图疏密有致,各具自身特色,体现了宣德时期一元多式的纹饰应用。

该纹饰画面取意自苏轼的《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21]器壁描绘场景生动再现诗中意境。《冷斋夜话》载诗中后两句出自《太真外传》:“上皇登沉香亭,诏太真妃子。妃子时卯醉未醒,命力士从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上皇笑曰:‘岂是妃子醉,真海棠睡未足耳’。”[22]唐明皇将贵妃比作海棠花,苏轼在诗中则是将花比作人。抛去诗中深层涵义,在器物纹饰上,由侍者搀扶的仕女与故事中侍儿搀扶杨贵妃在情节上有相似之处。因此,该纹饰不仅可能取自海棠诗句的字面表层涵义创作,亦有可能取自诗中的深层涵义。

清人朱琰在《陶说》的说器篇中记瓷器品类“高烧银烛照红妆酒杯”,并在下面注释“《高江村集•成窑鸡缸歌注》:成窑酒杯,有名高烧银烛照红妆,一美人持烛照海棠也。”[23]描述成化时期,器壁绘有美人持烛照海棠的酒杯。成化官窑虽有烧制仕女题材瓷器,但目前暂未见有这类酒杯实物,推测可能与上文介绍的宣德高足杯是同类题材和造型的器物,成化时期仍有烧制。清代官窑中亦有以海棠诗意为装饰主题的瓷器,如青花海棠诗意仕女图碗(图13)[24],绘制极为精细,不仅仿制纹饰构图,底部款识亦书写“大明宣德年制”。

图13 清康熙 青花海棠诗意仕女图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3、秋夕诗意

以秋夕诗意为装饰题材的器物,器型共有两类,分别为碗、盘。

明宣德青花秋夕诗意仕女图碗(图14)[25]。侈口,斜壁内收,矮圈足。碗内壁素面,外壁通壁绘庭院仕女图,外底中央双圈内书有“大明宣德年制”款识,圈足外壁饰一周卷草纹。器高6.8 厘米,口径19.6 厘米,足径8 厘米。

图14 明宣德 青花秋夕诗意仕女图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宣德青花秋夕诗意仕女图碗(图15)[26]。侈口,斜壁内收,矮圈足。内壁口沿处饰一周双弦纹,底部中心双圈内绘岁寒三友、湖石和灵芝。外壁通壁绘庭院仕女图,外底中央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款识,圈足外壁饰一周二次方连续“回”纹。碗外壁纹饰与上一件器物几近一致,但纹饰整体略显稀疏,不如前者构图饱满。器高7.1 厘米,口径18.5 厘米,足径7.1 厘米。

宣德款青花三友秋夕诗意图盘(图16)[27]。撇口,弧腹,矮圈足。口沿内、外壁及圈足外壁饰双弦纹,盘内底双圈内绘岁寒三友、湖石和灵芝。外壁通壁绘庭院仕女图,外底中央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款识。器高3.7 厘米,口径14.8 厘米,足径9.1 厘米。

图16 明宣德 青花三友秋夕诗意图盘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原标宣德款)

上述器物所绘的庭院仕女图,画面布局基本相同,人物、景物相近。以碗为例,远山连绵,近水含烟,院中置玲珑湖石,草木繁密,一位仕女坐于庭院中,手持小扇,仰头观望星空。夜空中分绘三、两圆圈,并以线段相连,象征着牵牛和织女星。另有三位侍女,一人焚香,一人扑萤,一人从屋中走来,手捧物品。

这一图像取意自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28]此诗原为表达高墙内宫女的哀怨,器物图像以此为粉本展现仕女庭院活动的同时,也再现诗中情景,如堂屋内点燃的蜡烛与画屏相衬,庭院中观望牛郎织女星的仕女,以及一旁手持小扇扑萤的侍女。明人以“轻罗小扇扑流萤”[29]命名这类题材纹饰,但扑流萤的其实是侍女,并不是“看牵牛织女星”的主角。

图像中的人物动态刻画灵动,如扑萤侍女,身体微向前躬,右手举起小扇准备扑萤,而左手因紧张不自觉抬起的认真模样。这一动势与宋画《桃花仕女》(图17)[30]中的持扇仕女较为相像。此外,版画中也有与瓷器上相近的图像,如宣德时期刊刻的小说《金童玉女娇红记》,所配插图(图18)[31]中的焚香侍女形象、动作,以及香炉和案几均与瓷器上的图像极为相似。

图17 宋 刘松年绢本《桃花仕女》册页 (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18 明 金陵积德堂刊刻《新编金童玉女娇红记》

明代正统时期,藩王用瓷(民窑烧造)青花梅瓶(图19)[32]上可见装饰秋夕诗意主题纹饰。纹饰构图虽延续官窑样式,但图像中的装饰元素减少,描绘简易。成化官窑延续宣窑烧制该类主题纹饰瓷器,如青花秋夕诗意图盘(图20)[33],整体绘制水平与宣窑瓷器相比,略为粗略古拙,器底书写“大明成化年制”款识。万历官窑仍有烧制该类主题装饰瓷器(图21)[34],且在碗内装饰梵文。可见,后世对宣窑此类诗意题材器物的钟情与珍视,故而摹古为之。

图19 明正统 青花仕女扑流萤图梅瓶 桂林博物馆藏

图20 明成化 青花秋夕诗意图盘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21 明万历 青花仕女诗意图高足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二)庭院雅趣

此类纹饰,即描绘仕女于庭院中消遣或进行文雅活动的场景。根据传世器物,庭院雅趣主题的纹饰主要有五类:蕉叶题诗、琴棋书画、水榭纳凉、出行准备与轻舞候友。

1、蕉叶题诗

以蕉叶题诗为装饰题材的器物共有两类器型,分别为碗和盘。

明宣德青花蕉叶题诗仕女图碗(图22)[35]。侈口,斜壁内收,矮圈足。碗内壁素面,外壁通壁绘庭院仕女图,碗外底中央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款识,圈足外壁饰一周卷草纹。器高6.9 厘米,口径19.5 厘米,足径7.8 厘米。

图22 明宣德 青花蕉叶题诗仕女图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永宣青花山水仕女碗(图23)[36]。侈口,斜壁内收,矮圈足,无款识。口沿内壁饰一周双弦纹,内底双圈内绘团龙纹,外壁通壁绘庭院仕女图,圈足外壁饰一周卷草纹。器高7.2 厘米,口径20.5 厘米,足径7.8 厘米。

图23 明永宣 青花山水仕女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宣德青花三友仕女蕉叶题诗图盘(图24)[37]。微敛口,弧腹,矮圈足。口沿内、外壁及圈足外壁饰双弦纹,盘内底双圈内绘岁寒三友、湖石和灵芝。外壁通壁绘庭院仕女图,外底中央双圈内书有“大明宣德年制”款识。器高4.5 厘米,口径18.3 厘米,足径11.9 厘米。

图24 明宣德 青花三友仕女蕉叶题诗图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上述器物所绘的庭院仕女图,画面布局基本相同,人物、景物相近。以碗为例,远处流云萦绕,水面之上或见山峰隆起,或见山峦倒影。近处院中曲折栏杆,草木茂密,分置三处湖石,并植有牡丹、芭蕉等,其中一处湖石上立有一只狸奴。仕女俯身题诗于蕉叶之上,其身后站有两位仕女,一人手捧砚台,一人手持长柄扇。

这类题材来自于古代文人雅士在蕉叶之上题写诗文的行为。唐代陆羽的《僧怀素传》中载,怀素因家中贫困无纸供其书写,便在家乡种植万余株芭蕉而代替纸张。历代诗词中提及蕉叶题诗的作品也不在少数,似为文人墨客之间约定成俗的雅趣。如唐代诗人韦应物的《闲居寄诸弟》中:“近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38]在图像上,宋人春宴图卷(图25)[39]中,两位文人围绕在芭蕉旁交谈,一旁的侍童备好笔砚等候,似为文人于芭蕉上题诗准备。刊行于明万历年间的《唐诗画谱》为这首诗附刻插图(图26)[40],画面中,一高士正题字于蕉叶之上,身后有一侍童为其端砚,画面构图与瓷器上的图像构图颇为相似。

图25 宋 佚名 绢本《春宴图》手卷(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26 明万历 《唐诗画谱》之《闲居寄诸弟》版刻插图

除题诗仕女外,湖石上的狸奴颇为有趣,生动地描绘出仕女题诗消遣时,另有可爱的狸奴作伴。古人称猫为狸奴。五代《仕女图》(图27)[41]中绘一位仕女坐于梧桐树下看书,身旁陪伴一只黑白相间毛色的狸奴。狸奴也是宋代绘画中的常见题材,《宣和画谱》著录多幅有关狸奴的画作。宋徽宗所绘《耄耋图》也以狸奴为主题,画中五只小猫在花草间戏耍,或扑蝶,或打架,尤为可爱。“猫蝶”与“耄耋”谐音,因而这类绘画也具有长寿的涵义,深受人们的喜爱。明代延续这一绘画题材,宣宗皇帝的多幅画作中可见狸奴身影,如《花下狸奴图》(图28)[42]、《壶中富贵图》、《五狸奴图》等,其笔下的狸奴姿态各异,神态有趣,毛发蓬松,惹人喜爱。因此,如为迎合宣宗的喜爱,而在官窑瓷器上描绘狸奴也是情理之中。

图27 五代 传周文矩 绢本《仕女图》卷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28 明 朱瞻基 绢本《花下狸奴图》卷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正统时期,藩王用瓷(民窑烧造)青花梅瓶(图29)[43]以庭院仕女蕉叶题诗为瓶身主体装饰,延续官窑纹样,但绘制较为简略。

图29 明正统 青花仕女蕉叶题诗图梅瓶 桂林博物馆藏

2、琴棋书画

以琴棋书画四艺为装饰题材的瓷器,器型共有两类,分别为碗和高足碗。

明永宣青花庭院仕女图碗(图30)[44]。侈口,斜壁内收,矮圈足。碗内壁素面,外壁通壁绘庭院仕女图,碗底中央双圈内书有“大明宣德年制”款识。这件器型虽与其他仕女题材瓷器相近,但尺寸为其中之最,且圈足外壁仅绘一周双弦纹,较为特殊。器高8.9 厘米,口径26.7 厘米。

图30 明永宣 青花庭院仕女图碗 美国亚洲协会博物馆藏

明宣德青花庭院仕女图高足碗(图31)[45]。侈口,深弧腹,高足中空,近底处向外微撇。口沿内、外壁饰双弦纹,内底中央双圈内书有“大明宣德年制”款识。碗外壁通壁绘庭院仕女图,高足处绘山水、树木景象。器高10.3 厘米,口径15.2 厘米,足径4.4 厘米。

图31 明宣德 青花庭院仕女图高足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上述器物所绘的庭院仕女图,画面布局基本相同,人物、景象相近。以碗为例,外壁共绘四组人物,其间以湖石、芭蕉、牡丹等花木作为画面隔断。芭蕉湖石旁,一位仕女抚琴演奏,其左侧一位仕女端坐,聆听琴乐,右侧站一位侍女手持长柄仪仗扇。紧邻的一组图像中,两位仕女坐于棋桌前对弈,桌后置一面屏风,其上绘山水画,画面布局似延续元代的山水模式中的“一水两岸”。第三组图像中,一位仕女亦端坐院中,手中翻阅着书籍,身后站一位侍女手捧多本书籍。第四组为一位仕女端坐于绣墩上,欣赏由面前侍女举杆挑起的山水画,画中山水似与远处的流云山峰相呼应。

以上四组图像分别对应“琴”、“棋”、“书”、“画”。“琴棋书画”被古代文人雅士及闺秀视为文雅之事,极力推崇,因而通常被称为“文人四艺”。据青木正儿考证,琴棋书画的四者组合最早出现于自张彦远的《法书要录》中,琴棋书画作为文雅艺术的代表,被约定俗成地暗指为知识阶层的精神史。[46]唐、宋、元以来的十八学士图和文会图中,通常绘以男性人物为主角的文人雅集,其中穿插抚琴、对弈、读书、赏画等多种活动,可视为琴棋书画的体现。这类绘画模式的发展自然地影响到仕女题材图像。金代壁画墓中装饰有以女性为主角的琴棋书画图像,如陕西甘泉县袁庄村金代壁画墓四号墓墓室中,东壁绘有听琴图,北壁绘弈棋图、诵书图、及赏画图(图32)[47]。当仕女与四艺的组合逐渐在绘画中成为一种固定的图像模式后,也为瓷器纹饰提供了图像参考。

图32 陕西甘泉县袁庄村金代壁画墓四号墓墓室壁画左上:北壁弈棋图 左中:北壁诵书图 左下:北壁赏画图 右:东壁听琴图

继宣窑之后,正统至天顺时期藩王用瓷之中(民窑烧造)出现以琴棋书画为装饰题材的器物,如明正统青花琴棋书画仕女四艺图罐(图33)[48],罐身所绘仕女装扮雍容华贵,在延续永宣御窑器物的图像基础上又有所调整,背景一改山水景色,以大量的云气纹取代,纹饰更加繁密。类如该器物以仕女集会为装饰题材的大罐在正统至景泰时期可见多例。成化官窑瓷器延续烧制宣德官窑中的以琴棋书画主题装饰的瓷器,如明成化青花仕女图碗(图34)[49],碗外壁整体纹饰构图延续宣窑图像,但仕女风格发生变化,青花料发色以及用笔等传达出不同的时代风格。万历官窑亦有烧制(图35)[50],庭院景象及远景处理的较为简易。清代官窑仿烧的此类纹饰瓷器(图36)[51],摹绘精细,并在器底书写“大明宣德年制”款识。

图33 明正统 青花琴棋书画仕女四艺图罐 上海博物馆藏

图34 明成化 青花仕女图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35 明万历 青花仕女四艺图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36 清康熙 青花三友仕女盘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3、水榭纳凉

以水榭纳凉为装饰题材的器物,器型共有三类,分别为碗、盘、高足杯。

明宣德青花鸣凤在竹仕女游园碗(图37)[52]。侈口,斜壁内收,矮圈足。碗内壁素面,外壁通壁绘庭院仕女图,外底中央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款识,圈足外壁饰一周卷草纹。器高7.8 厘米,口径18.7 厘米,足径7.7 厘米。

明宣德青花庭院仕女图碗(图38)[53]。侈口,斜壁内收,矮圈足。内壁口沿处饰一周双弦纹,底部中心双圈内绘岁寒三友、湖石和灵芝。外壁通壁绘庭院仕女图,外底中央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款识,圈足外壁饰一周二次方连续“回”纹。器高7.2 厘米,口径18.9 厘米,足径7.3 厘米。

图38 明宣德 青花庭院仕女图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宣德青花仕女图碟(图39)[54]。撇口,浅弧腹,矮圈足。口沿内、外壁及圈足外壁饰双弦纹,盘内底双圈内绘岁寒三友、湖石和灵芝。外壁通壁绘庭院仕女图,外底中央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款识。器高3.7 厘米,口径14.9 厘米,足径9.5厘米。

图39 明宣德 青花仕女图碟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宣德青花仕女高足杯(图40)[55]。侈口,深弧腹,足中上部有一凸环,底部外撇似喇叭形。内壁口沿处饰一周双弦纹,底部书梵文。杯外壁通壁绘庭院仕女图,高足上绘山峦、湖石与花木,足底中央双圈内书有“大明宣德年制”款识。器高7.4 厘米,口径8 厘米,足径4 厘米。

图40 明宣德 青花仕女高足杯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上述器物所绘的庭院仕女图,画面布局基本相同,人物、景物相近。以碗为例,碗壁绘有两组场景,其间以云气与树木组合作为分界标识。第一组场景中,栏杆外水波重重,一只鲤鱼跃出水面。水边建有一处房屋,屋旁栽种翠竹。两位仕女对坐于屋内谈话,正面端坐仕女应为主人,手持小扇,身后立有山水画屏。一小童手捧物品踏石阶向屋内走来。另一组画面中,两位仕女站于屋外,其中一仕女服饰华丽,衣带飘逸,似为仙人。对面的仕女双手举于胸前,态度谦卑,似在聆听教诲。大片的云气萦绕在人物周围,尤似梦境。

这一纹饰因两位仕女坐于水榭中而命名为“水榭纳凉”。仕女于水榭集会纳凉的绘画题材早有出现,如传五代传周文矩绘《荷亭奕钓》,宋代《水殿招凉》(图41)[56]也是同类题材绘画。以水榭纳凉为主题的仕女画已有传统,绘画作为图像的传播媒介之一,逐渐影响至瓷器上出现这类题材图像也是有可能的。

图41 宋 佚名 绢本《水殿招凉》册页

该器物图像也被命名为“鸣凤在竹”,这一名称来自于竹子上的凤凰。“鸣凤在竹”出自《千字文》,“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意在赞扬君主的圣贤之德造福于天下。《千字文》为古时儿童的启蒙读物,其中传颂伦理道德、封建纲常等思想,具有重要的教化作用。在瓷器上描绘这一图像也是意在夸赞皇帝的治国才能。此外,水中一只鲤鱼跃出,鱼嘴上方勾勒两条曲线呈八字形。这一纹饰象征着“鱼跃龙门”,也称“鱼化龙”,出自《三秦记》:“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暮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者便化为龙。”[57]鲤鱼逆流而上,奋力跃过龙门便可化作为龙。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将学子科举高中,踏入仕途比作鲤鱼跃龙门,具有吉祥庆祝的涵义,各类器物的装饰上均广泛应用。鸣凤在竹与鱼化龙,两个分别具有赞扬君主贤德和高中、踏入仕途涵义的象征元素叠加在同一画面中,更加强调了图像的教化意义。

在构图上,屋内主客谈话,小童从屋外走来的场景,与明初的漆器纹饰相近。如明永乐剔红对谈图菱花式盘(图42)[58],二老对坐于屋中交谈,院中两个侍童向屋内走来,一人抱琴,一人捧盒。二者的构图及纹饰元素颇为相似,因而推测同一时期内的宫廷用器制图可能互有借鉴。继宣窑之后,万历官窑仍有烧制以水殿纳凉为主题装饰的瓷器,如青花山水仕女碗(图43)[59]。

图42 明永乐 剔红对谈图菱花式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43 明万历 青花山水仕女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4、出行准备

以出行准备为装饰题材的器物,器型共有两类,分别为碗和盘。

明宣德青花仕女图碗(图44)[60]。侈口,斜壁内收,矮圈足。碗内壁素面,外壁通壁绘庭院仕女图,外底中央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款识,圈足外壁饰一周卷草纹。器高6.8 厘米,口径19.5 厘米,足径7.8 厘米。

青花庭院仕女图碗(图45)[61]。侈口,斜壁内收,矮圈足,无款识。外壁通壁绘庭院仕女图,圈足处饰一周二次方连续“回”纹。器高6.5 厘米,口径19.3 厘米。

图45 明永宣 青花庭院仕女图碗 大英博物馆藏

明宣德青花三友庭院仕女图盘(图46)[62]。微敛口,弧腹,矮圈足。口沿内、外壁及圈足外壁饰双弦纹,盘内底双圈内绘岁寒三友、湖石和灵芝。外壁通壁绘庭院仕女图,外底中央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款识。器高4.4 厘米,口径18.3 厘米,足径11.9 厘米。

图46 明宣德 青花三友庭院仕女图盘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上述器物所绘的庭院仕女图,画面布局基本相同,人物、景物相近。以碗为例,外壁主要描绘有两组人物,其间以草木树石为场景分隔。第一组中共绘三人,左侧为衣着华丽、发饰高盘的仕女,手中拈有花枝,侧身与身后作揖侍女交谈,另有一位怀中捧物的侍女站在一旁。第二组中共绘两位侍女,一人怀捧包袱行走在前,一人抱琴紧跟其后。结合两组人物推测,仕女应是准备出行,在她的吩咐下,伴随侍女为其准备出行物品。在出行或赴会图中,常见侍童抱琴、书等物跟随在主人身后,从前代绘画与同时期的漆器中均可以看到这一图像模式。此外,碗壁所绘场景不似普通庭院,地面转角处的切面为石壁断层,仕女似是站于高台之上。人物身的大片云气间露出建筑屋顶及山峦,似在暗示所绘场景为仙界。

手拈花卉的仕女图像在四时诗意中也有出现,但二者拈花的姿态不同,该件器物上仕女将花枝举向侍女展示。在古代仕女形象的描绘中,女性常以拈花形象出现,如唐代壁画墓中的拈花仕女(图47)[63],唐人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卷》(图48)[64]中也绘有一位手中拈有花朵的仕女,以及明代仇英《贵妃晓妆图》(图49)[65]中的仕女等。除绘画外,明代的袍料(图50)[66]也以拈花仕女为纹样。这类图像不仅再现贵族女子的闲情雅趣,也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变成固定的装饰纹样。

清代康熙后期官窑亦有烧制出行准备主题纹饰的器物,如青花仕女图碗(图51)[67],器底双圈内书有“大清康熙年制”款识,画工精湛,仕女发饰、服装细致,其形象有别于明初官窑器物上的仕女形象,应为时下女性形象的真实写照。

右图50 明 金地缂丝灯笼仕女袍料(局部)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5、轻舞候友

以轻舞候友为装饰题材的器物,器型只有碗类。

明宣德青花庭院仕女图碗(图52)[68]。侈口,斜壁内收,矮圈足。碗内壁素面,外壁通壁绘庭院仕女图,外底中央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款识,圈足外壁饰一周卷草纹。器高6.7 厘米,口径19.6 厘米,足径7.7 厘米。

图52 明宣德 青花庭院仕女图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宣德青花庭院仕女图碗(图53)[69]。侈口,斜壁内收,矮圈足。碗内壁素面,外壁通壁绘庭院仕女图,外底中央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款识,圈足外壁饰一周卷草纹。器高7 厘米,口径19.1 厘米。

图53 明宣德 青花庭院仕女图碗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上述器物所绘的庭院仕女图,画面布局基本相同,人物、景物相近。以碗为例,碗壁绘两组人物,分别三、两人一组。庭院内置有两块太湖石,并植有竹子、梅花等各类花木。一位仕女站于庭院中,双臂轻扬,姿态优雅,似在舞蹈,对面手持小扇的侍女抬手比划。不远处的楼阁内,一位手捧包袱的侍女向二人走来。沿栏杆伸展进入第二幅画面中,云雾飘渺间,花瓣飘落,小侍女在前引路,身体微躬,回首与身后仕女交谈,手指向前方,似在告知前面的情况。五人虽分于两组,但应是同一故事内的不同场景,结合两则场景推测轻舞仕女应是在等待友人的到来,因此将该纹饰命名为轻舞候友。

明代绘画中绘有仕女舞蹈形象,如仇英的《汉宫春晓》中描绘宫廷内仕女舞蹈的场景(图54)[70],两人面向对方舞蹈,姿态轻盈,其中背对画面的侍女动势与碗中仕女的形象颇为相似。首都博物馆所藏明代“缂丝仕女人物壁饰”是以贺寿为主题的织品,在乐器伴奏下,三位仕女在地毯上翩然起舞(图55)[71]。

图54 明 仇英 绢本《汉宫春晓》手卷(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55 明代 缂丝仕女人物纹壁饰(局部)首都博物馆藏

(三)神仙人物

此类纹饰绘神仙人物或神仙故事情节。神仙人物是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之一,古人以绘画的形式表达对于神仙的浪漫想象。东晋时,顾恺之便以曹植的《洛神赋》为粉本,创作绘画《洛神赋图》,画中描绘曹植与洛神的爱情故事。历代画家皆可从神话人物题材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瓷器装饰上也不例外。

根据传世器物,神仙人物主题的纹饰主要有五类,即:麻姑献寿、驾鹿乘辇、双姝乘鸾凤、仙女乘鹤与吹箫引凤。

1、麻姑献寿

以麻姑献寿为装饰题材的器物,器型只有碗类。

明官窑青花麻姑献寿图碗(图56)[72]。侈口,斜壁内收,矮圈足,无款识。碗内壁素面,外壁通壁绘山水仕女图,圈足外壁饰一周二次方连续“回”纹。器高6.5 厘米,口径19.8 厘米,足径6.6 厘米。

图57 洪武二十八年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上述器物所绘的山水仕女图中,云气弥漫,仙气飘渺,林中植有竹子与松树,灵鹿、仙鹤与凤凰行于林间。身着华丽服饰的西王母坐于蟠桃树下,身后两位玉女手举羽扇,其中一玉女转向西王母低语,似在禀示女仙到来。女仙在一团云气映衬下走来,神采奕奕,身后跟随一手捧贺礼的侍女。图像中的女仙为麻姑,麻姑献寿具有祝福长寿的美好象征。麻姑是古代民间信仰的道教神仙之一,在民间传说中,麻姑在三月初三,即西王母的生日上,献上灵芝酿酒作为贺礼祝寿,这也可能为麻姑献寿故事的来源之一。晋代葛洪的《神仙传》中载:“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许,于顶中做髻,余发垂至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锦绮,光彩耀目,不可名状。”[73]麻姑的形象为容貌好看的年轻女子,头顶盘髻,余发垂至腰间,衣着光彩耀目。此外,麻姑称自上次与王远见面后,期间“已见东海三为桑田”,[74]彼时麻姑的面貌虽为十八九,但真实年岁已经不知有多少个沧海桑田,因而麻姑也被后人视为长寿的象征。

明初刊行的图书插图中,女仙形象与瓷器上的人物颇有相似,如洪武二十八年的《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图57)[75],一位菩萨居中,两侧各站有玉女,分别举仪仗和与香炉。同一时期的漆器上见有相似题材纹饰,如明代初期剔红祝寿图菱花式盘(图58)[76],装饰题材为西王母贺寿。西王母站于古松之下,身后两位仙女手举仪仗,右侧另有一仙女手捧物,迎面走来二位毛女,身后背竹篓。漆器的纹饰主题、构图以及各装饰元素与瓷器相似,如古松、蟠桃树、仙鹤、凤凰、鹿,西王母与女仙形象等。瓷器上的麻姑献寿与漆器上的毛女献寿可能使用同一图像模式,在具体的人物题材上根据需求进行调换更改。明初,类如麻姑献寿等贺寿题材在宫廷用器装饰上的应用,与宫中盛行的神仙道化杂剧有一定关联,宫廷及藩府中常类神仙贺寿剧目作为庆寿或庆祝节日的演出。藩王之中,明宪王朱有燉(西元1379 年—1439年)曾作有大量的杂剧作品,主题为神仙道化和祥瑞庆赏的杂剧不在少数,在宣德年间创作有《群仙庆寿蟠桃会》、《瑶池会八仙庆寿》、《福禄寿仙宫庆寿》等庆寿类杂剧。[77]

图58 明初期 剔红祝寿图菱花式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2、双姝乘鸾凤

以双姝乘鸾凤为装饰题材的器物,器型只有碗一类。

青花双姝乘凤图碗(图59)[78]。侈口,斜壁内收,矮圈足。碗内壁素面,外壁通壁绘仕女图,外底中央双圈内书有“大明宣德年制”款识,圈足外壁饰一周卷草纹。器高6.9 厘米,直径19.3 厘米,足径7.7 厘米。

图59 明宣德 青花双姝乘凤图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宣德青花双姝乘凤图碗(图60)[79]。侈口,斜壁内收,矮圈足。碗内壁素面,外壁通壁绘仕女图,外底中央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款识,圈足外壁饰一周卷草纹。器高6.9厘米,口径19.8 厘米。

图60 明宣德 青花双姝乘凤图碗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上述器物所绘的仕女图中,绘有仙山阆苑,仙山、云杉高耸,殿宇、楼阁半隐于云山雾海之中,渲染出高处的清冷与神秘。两簇云朵间,二位仙女分乘鸾、凤(图61)[80]前往殿宇。

图61 《营造法式》里面的鸾与凤

绘画及其他器物装饰中见常见仙女乘鸾、凤图像。如宋摹本“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图62)[81]、宋代“仙女乘鸾图页”(图63)[82],但这类图像中并未传达明确的主题,更倾向于呈现仙女的形象。元代黑漆螺钿楼阁人物图盒(图64)[83]纹饰为贺寿题材,纹饰中三位仙女乘鸾、凤,中间持如意者应为西王母,两侧为玉女。明代织锦“绿地仙人祝寿图妆花缎”(图65)[84]中,两位仙女驾于祥云之上,分别手捧珊瑚与寿桃,身边萦绕凤凰。虽未乘凤,但与瓷器上的图像元素类同。元明图像中,以仙女和鸾或凤凰的组合逐渐以庆寿主题出现。明代器物中,以贺寿题材为装饰的不在少数,器物外壁的双姝乘鸾凤纹饰可能是在仙女乘凤图像基础上,渐渐衍生出的贺寿纹饰。

图62 晋 顾恺之 绢本《洛神赋图》手卷(宋摹)(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63 宋 佚名 绢本《仙女乘鸾图》册页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64 元 黑漆螺钿楼阁人物图盒(局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图65 明 绿地仙人祝寿图妆花缎故宫博物院藏

3、仙女乘鹤

以仙女乘鹤为装饰题材的器物,器型只有碗类。

明宣德青花仙女乘鹤图碗(图66)[85]。侈口,斜壁内收,矮圈足。碗内壁素面,外壁通壁绘山水仕女图,外底中央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款识,圈足外壁饰一周卷草纹。器高6.9 厘米,口径19.7 厘米,足径7.7 厘米。

图66 明宣德 青花仙女乘鹤图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宣德青花仙女乘鹤图碗(图67)[86]。侈口,斜壁内收,矮圈足。碗内壁素面,外壁通壁绘山水仕女图,外底中央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款识,圈足外壁饰一周卷草纹。器高6.9 厘米,口径19.6 厘米,足径7.8 厘米。

图67 明宣德 青花仙女乘鹤图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永宣青花仙女乘鹤图碗(图68)[87]。侈口,斜壁内收,矮圈足,无款识。碗内壁素面,外壁通壁绘山水仕女图,圈足外壁饰一周二次方连续“回”纹。器高6.7 厘米,口径19.5 厘米,足径6.3 厘米。

图68 明永宣 青花仙女乘鹤图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上述器物所绘的山水仕女图中,可分为白日与夜晚两个版本,以碗(图66)为例,山峰连绵起伏,水波粼粼,一座楼阁半隐于云中,天边一位仙女乘鹤而至,似赶往楼阁中参与盛典。碗(图67)为夜晚版本,夜色静谧,云雾重重,楼阁掩映其中,天边流云破开出可见一轮圆月。

对于这类器物的图像来源,有学者认为是取自明初杂剧《边洞玄慕道升仙》[88],乘鹤仙女为边洞玄,也有学者认为乘鹤女仙为杨敬真。[89]本文持不同看法,仙女乘鹤的图像由来已久,五代绘画中已经出现,如阮郜的《阆苑仙女图》(图69)。[90]宋代刺绣(图70)也以仙女乘鹤为装饰,高台之下,云气重重。高台之上建有殿堂,两位侍女站于殿堂前,一人手举仪仗,一人捧物,等待乘鹤仙女的到来。这件刺绣上的图像与上述器物外壁图像颇为相似。鹤本身具有吉祥长寿的涵义,常与神道人物相关联。因而,乘鹤仙女不是特指某位神话故事中的人物,而是一个具有祝福涵义的图像符号,与前文所述乘鸾凤仙女类同。并且,二者所在的图像布局和装饰元素也具有相似性,犹如在同一图像模式下衍生出的不同主题纹饰。继明代官窑之后,清代康熙官窑中亦有仿烧这类主题纹饰瓷器(图71)[91],纹饰中乘鹤仙女的气质更为清冷,器外底款识摹写为“大明宣德年制”。

图70 宋绣瑶台跨鹤图辽宁省博物馆藏

图71 清康熙 青花山水仕女图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4、驾鹿乘辇

以驾鹿乘辇为装饰题材的器物,器型只有碗类。

明宣德青花三友仕女夜游图碗(图72)[92]。侈口,斜壁内收,矮圈足。碗内壁素面,外壁通壁绘庭院仕女图,外底中央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款识,圈足外壁饰一周卷草纹。器高6.8 厘米,口径19.6 厘米,足径7.8 厘米。

图72 明宣德 青花三友仕女夜游图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宣德青花三友仕女夜游图碗(图73)[93]。侈口,斜壁内收,矮圈足。内壁口沿处饰一周双弦纹,底部中心双圈内绘岁寒三友、湖石和灵芝。外壁通壁绘庭院仕女图,外底中央双圈内书有“大明宣德年制”款识,圈足外壁饰一周二次方连续“回”纹。器高7.4 厘米,口径18.7 厘米,足径7 厘米。

图73 明宣德 青花三友仕女夜游图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永宣青花山水仕女碗(图74)[94]。侈口,斜壁内收,矮圈足,无款识。碗内壁素面,外壁通壁绘庭院仕女图,圈足外壁饰一周卷草纹。器高6.7 厘米,足径19.6 厘米,底径6.6厘米。

上述器物所绘的庭院仕女图,画面布局基本相同,人物、景物相近。碗外壁绘连绵山峰,庭内湖石林立、牡丹、芭蕉点缀,房屋半隐于云雾间。院中,一位仕女乘鹿辇出行,另有一位侍女抱琴行于车辇旁。鹿辇前有两侍女,前者手持灯笼探路,后者挥手似在指挥,碗(图73)中绘后者牵鹿前行。

这一图像取自《太上灵宝五符序》,“北方玄滋五气之天……室有夜光玉女,服云林之翠罗,乘灵虬以启真,驾鹿辇于天河。”[95]描述玉女驾乘鹿辇前往天河的场景。《诸仙汇祝图》(图75)[96]中绘群仙赴往西王母蟠桃会的场景,众多仙人中,一仙女乘鹿辇,辇后跟随三位仙女,其后另有两仙女。驾鹿乘辇的女仙图像在绘画中被赋予庆寿的涵义,结合庆寿主题在明初宫廷内较为流行,且神仙人物主题器物中的麻姑献寿、双姝乘鸾凤及仙女乘鹤均具有庆寿涵义,推测该纹饰亦为庆寿题材。

图75 传宋 方椿年 绢本《诸仙汇祝图》卷(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成化官窑瓷器中可见以驾鹿乘辇为装饰主题的瓷器,如青花仕女图碗(图76)[97],但在器型及纹饰构图上略有调整。仕女形象也随时代发生改变,较明代初期的典雅形象相比,成化时期的仕女形象圆润俏丽。

图76 明成化 青花仕女图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5、吹箫引凤

以吹箫引凤为装饰题材的器物,器型只有碗类。

明宣德青花山水仕女碗(图77)[98]。侈口,斜壁内收,矮圈足。碗内壁素面,外壁通壁绘山水仕女图,外底中央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款识,圈足外壁饰一周卷草纹。器高7 厘米,口径19.1 厘米,足径7.7 厘米。

图77 明宣德 青花山水仕女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上述器物所绘的山水仕女图中,草木茂盛,浅水遥岑,云雾缭绕。垂柳旁,一位仕女端坐于亭内,手中持萧吹奏,远处流云间,一位仙女乘鸾悄然而来,衣带飘逸,仪态端重。

这一图像可能取自故事“吹箫引凤”。《列仙传》载:“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字女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只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99]萧史与弄玉夫妇二人吹箫能引来凤凰,随后二人皆成凤凰飞走。器物外壁图像中只绘亭中吹箫女子弄玉,其似凤鸣般的箫声引来乘鸾仙女,却不见故事中的萧史与另一只凤凰。画面虽没有完整再现故事人物,但根据图像中的鸾和吹箫女子可清楚其中的典故。明代画家仇英的《人物故事图》(图78)[100]中的一幅绘画便以“吹箫引凤”为主题。清代“刺绣吹箫庆曲图轴”(图79)[101]中则将这一故事情节表现的更加清晰明了。不同时代下,不同的创作者基于同一故事进行创作,虽呈现出不同的图像效果,但与故事有着紧密的联系。

(四)仕女婴戏

此类纹饰,即在同一场景中绘仕女和婴戏。仕女题材和婴戏题材是永宣官窑瓷器中的两类纹饰主题,在仕女婴戏主题中,二者被合为一体。

根据传世器物,仕女婴戏主题的纹饰仅有庭院游戏一类。

1、庭院游戏

以庭院游戏为装饰题材的器物,器型共有两类,分别为碗和高足杯。

第一类

明宣德青花仕女婴戏图碗(图80)[102]。侈口,斜壁内收,矮圈足。碗内壁素面,外壁通壁绘仕女婴戏图,外底中央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款识,圈足外壁饰一周卷草纹。器高6.9 厘米,口径19.3 厘米,足径8 厘米。

右图79 清康熙刺绣吹箫庆曲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官窑青花仕女图碗(图81)[103]。侈口,斜壁内收,矮圈足,无款识。碗内壁素面,外壁通壁绘仕女婴戏图,圈足外壁饰一周卷草纹。器高6.6 厘米,口径19.5 厘米,足径6.5 厘米。

图81 明永宣 青花仕女图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宣德青花山水仕女碗(图82)[104]。侈口,斜壁内收,矮圈足。碗内壁素面,外壁通壁绘仕女婴戏图,外底中央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款识,圈足外壁饰一周卷草纹。器高6.7 厘米,口径19.5 厘米,足径7.7 厘米。

图82 明宣德 青花山水仕女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宣德青花人物楼阁纹高足杯(图83)[105]。侈口,深弧腹,高足实心,足中上部有一凸环,底部外撇似喇叭形,器型小巧别致。内壁口沿处饰一周双弦纹,底部书梵文。杯外壁通壁绘仕女婴戏图,高足外壁绘湖石、花卉,足底书有“大明宣德年制”款识。器高7.5 厘米,口径8 厘米。

上述器物所绘庭院仕女图,画面人物、景物相近,布局略有不同,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以明宣德青花仕女婴戏图碗(图80)为例,碗壁绘庭院场景,栏杆曲折,湖石耸立,翠色垂阴,远处水面微微泛起涟漪,一派闲适景象。一位持扇仕女坐于亭中,观望院中两孩童游戏,一者为蹲式,一者伏于地上,二人双手皆有所比划。第二类,以明宣德青花山水仕女碗(图82)为例,仕女手中不持小扇,而是挥手指向童子所在方向。仕女所乘凉亭也较为简易,不似前者建于台阶之上,亭内也不再置有屏风,根据后面露出的建筑底部可知凉亭搭建在主屋的前方。院内景象也略有差异,图像中虽有柳树、芭蕉和湖石等元素,但布局结构不同,并将院内栏杆作为画面隔断,整体构图留白较多。

婴戏题材不仅是明代官窑瓷器装饰中的重要人物纹饰之一,宫廷绘画、漆器和服饰上也均有出现。明代以婴戏题材为装饰的官窑瓷器自永乐时开始出现,通常绘孩童聚集在一起游戏。上述器物外壁所绘的两个童子应是在斗草。唐代路德延在《孩儿诗》中描写孩童游戏时写道“斗草当春径”。斗草是端午节时的节令游戏,源自古代端午节采百草预防疾病的习俗,后来流行于儿童之间彼此拉扯花草茎,以比赛其韧性[106]。孩童斗草的装饰在器物上早有出现,江苏镇江丁卯桥窖藏中出土的“唐代鎏金人物银瓶”上刻有二童子对坐斗草图(图84)[107],二人坐在草地上,手中各握一把草,模样憨态可掬。永乐青花婴戏图碗(图85)[108]中,四个孩童聚在一起做斗草游戏,三人蹲在前,面前两堆散落的草叶,一人站在后面观望助威,场面欢快。

图84 唐代 鎏金人物银瓶 南京博物院藏

图85 明永乐 青花婴戏图碗 香港天民楼藏

在纹饰构图上,上述瓷器与元代漆器在构图上有相似之处,如剔花楼阁人物图圆盘(图86)[109]中,坐于亭中观看孩童游戏的仕女变为坐于屋内的老者,孩童不再伏地斗草玩耍,而是在院中奔跑追逐柳花。

明代成化官窑中烧制以仕女婴戏为主题纹饰的瓷器,如青花庭院人物图碗(图87)[110],器壁所绘纹饰为上述的第一类构图,内底中心双圈内绘团龙纹。此外,成化时期器物上的仕女婴戏纹饰衍生出了新的图像,如青花仕女游园图盘(图88)[111],仕女坐于庭院之中,身后站有一位手持长柄扇的侍女,不远处一个孩童蹦跳嬉戏。此外,清代康熙官窑亦有仿烧仕女婴戏瓷器,青花三友仕女图盘(图89)[112]外壁所绘纹饰则为上述的第二类构图,盘内底双圈内虽绘松竹梅、灵芝和湖石,但绘画风格具有康熙官窑特色。器物外底双圈内书有“大明嘉靖年制”款识,康熙时期倾向于模仿嘉靖官窑,因而这一时期瓷器款识上可见到大量书写嘉靖款号。

图87 明成化 青花庭院人物图碗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图88 明成化 青花仕女游园图盘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89 清康熙 青花三友仕女图盘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三、永宣官窑仕女题材瓷器中所见官样

(一)器型与装饰组合

仕女题材瓷器器型有:碗、盘、高足杯、高足碗,这四类器型构成了永宣官窑仕女题材的产品组合。四类器型虽自明代洪武时期官窑时已有烧制,但宣德时期的高足杯器型较洪武、永乐时期有较大变化,尺寸变小,器型更加别致。这类器型的装饰题材通常为仕女、海兽波涛及飞龙波涛,数量较少,制作精美。除以上四类器型外,仕女题材并未应用于其他的器型上,同时期其他材质的宫廷制品中也未见这类纹饰,由此更加突出永宣时期这批仕女题材瓷器的特殊性与重要性。

结合传世品器物与出土器物,高足碗与高足杯数量较少,碗、盘的数量占比较大。通过归纳上文举例器物中尺寸信息完整者,试总结这类题材器物的器型和装饰组合规律[113]。

1、高足碗

在传世品中,高足碗有3 件。另有1 件为出土器物。尺寸相近差异极小,在造型上,口沿外撇弧度略有差异。

2、高足杯

在传世品中,高足杯有3 件。尺寸、造型相近,差异极小。

3、碗

传世品中,碗类根据尺寸可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高6.7—7 厘米,口径19.1—19.7 厘米,足径7.6—8 厘米。

第二类:高7.1—7.4 厘米,口径18.5—18.9 厘米,足径7—7.3 厘米。(3 件)

第三类:高6.5—6.7 厘米,口径19.5—19.8 厘米,足径 6.3—6.6 厘米。(4 件)

第一类尺寸瓷碗装饰的共同特征为,底部有年代款识,足墙外壁饰一周卷草纹,内壁无纹饰。

第二类尺寸瓷碗装饰的共同特征为,底部有年代款识,足墙外壁饰一周二次方连续“回”纹。碗内壁口沿处饰双圈,底心双圈内绘岁寒三友、湖石灵芝纹饰。

第三类尺寸瓷碗装饰的共同特征为,底部无款识,圈足外壁饰一周卷草纹或二次方连续“回”纹,内壁无纹饰。

除以上三类传世品外,1993 年景德镇御窑厂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一件宣德款青花人物纹碗,高6.5 厘米,口径14.8厘米,足径5.6 厘米(图90)[114]。该器物造型、尺寸与上述三类均不同,外壁装饰主题为四时诗意。

第三类

4、盘

盘类根据尺寸可大致分为两类;:

第一类:高4.2—4.5 厘米,口径17.4—18.4 厘米,足径11.9 厘米。(4 件)

第二类:高3.7 厘米,口径14.8—14.9 厘米,足径9.1—9.5 厘米。 (2 件)

两类瓷盘装饰组合特征上无明显差异,器型不同。第一类为收口盘,口沿微敛,第二类为撇口盘,整体造型更显秀气。

(二)官 样

以上器物的器型尺寸与装饰组合之间的细微差异,反映出永宣时期官窑制瓷的严格性,达到这样的效果需归功于“官样”。官样即官方(内府)主导下定制的样式,包括瓷器的造型、纹饰及尺寸等。最迟从唐代开始,内府下发官样规范行业生产,瓷器中的官样始见于晚唐五代时的“官”和“新官”款瓷器[115]。宋、元以来的瓷器官样在文献与实物中有迹可循。明代文献中多有记载关于瓷器的“官样”,在此列举以下几条:

1.《明会典》载:“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样制,计算人工物料。如果数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窑兴工。或数少,行移饶、处等府烧造。”[116]

2.《明会典》载:“宣德八年(1433)尚膳监题准,烧造龙凤瓷器,差本部官一员,关出该监式样,往饶州府烧造各样瓷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117]

3.《明英宗实录》载正统三年十二月丙寅:“命督察院出榜,禁江西瓷器窑场烧造官样青花白地瓷器于各处货卖及馈送官员之家。违者正犯处死,全家谪戍口外。”[118]

结合以上文献可知,明代官窑瓷器的烧制自洪武时已经开始由朝廷官方“定夺样制”,不仅包含瓷器本身的规制,烧制过程中所需要的人力及物料的花费也在官方的掌控下进行。官样瓷器从制样到烧制又经过怎样的流程?

《浮梁县志》载:“宣德中以营缮所丞专督工匠,正统初罢,天顺元年委中官烧造。”[119]再综合上述文献2,在宣德官窑瓷器的生产系统中,由工部出样,下属机构营缮所所丞负责到当地督造瓷器。其中,营缮所所丞也可能负责出样。明人王士性在《广志绎》中比较宣窑与成窑纹饰的画意时写道,“然二窑皆当时殿中画院人遣画也。”[120]王士性虽不是永宣时人,但这一说法亦有证可循。因自明初开始,宫廷画师常被授予工部之下的文思院大使、副使及营缮所所丞官职[121],如明代著名画家郭纯的画作深得永乐皇帝的喜爱,于永乐十二年被授予营缮所所丞一职[122]。因此,作为一名符合皇帝审美的宫廷画师,又任职于负责烧制瓷器部门,参与绘制官样的可能性是极大的。

前期的工作中,由工部出样,题准烧造瓷器的部门(如文献中的尚膳监)对样式要求应有重要的影响,后期烧制过程中朝廷派遣得力的中官到实地进行监督,宣德中期以后则只有营缮所所丞督造,整个流程具有层层的把控。而这个严密的烧造系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自洪武、永乐时期起逐渐发展起来的。官窑瓷器是明代官营手工业的代表之一,官窑瓷器的生产与管理同时也代表着明代历史背景下的社会制度。

官样瓷器被赋予皇权,民间禁止使用,因身份等级无法使用皇家官样瓷器的人群,则通过使用仿官样瓷器以抚慰内心对于权力的追求和渴望。如上文列举《明英宗实录》中所载禁令,正统年间因民窑仿烧官样青花瓷器导致官样瓷器在民间流通,为禁止这一情况而下发禁令以警示窑户。除文献资料外,据景德镇御窑厂考古发掘出土情况可知,至迟从永乐时期起,至嘉靖时期,御窑厂对于贡余及因瑕疵而落选的瓷器处理严格,均在厂内打碎掩埋,禁止流向民间[123]。从制样到落选瓷器的处理,官窑瓷器烧制过程的严格也彰显出明朝政府对于权力等级制度的规定与维护。宣德时期的督陶太监张善事件可作为维护制度的例证。《明史》中载:“宣宗始遣中官张善之往饶州,造奉先殿几筵龙凤文白瓷祭器,磁州造赵府祭器。逾年,善以罪诸,罢其役。”[124]《明宣宗实录》中对这一事件有具体描述,文中载张善在饶州督造瓷器时,“贪黩酷虐下人不堪,所造御用器多以分馈其同列,事闻,斩于都市枭首以徇。”[125]虽然列出张善对待下属暴虐的罪责,但导致他被杀头的根本原因是他将具有御用性质的瓷器送给他人,破坏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明代洪武建国初始,就已制定各项规定,明确皇家、官员及普通百姓在衣食住行之间的等级区分。《明太祖实录》载洪武三年八月庚申:“上谕廷臣曰,古昔帝王之治天下,必定礼制以辨贵贱,明等……近世风俗相承,流于僭侈,闾里之民,服食居处,与公卿无异,而奴仆贱隶,往往肆侈于乡曲,贵贱无等,僭礼败度。此元之失政也。中书其以房舍服色等第明立禁条,颁布中外,俾各有所守[126]。”随即,省部对于不同级别职官以及百姓所住房舍、器用、服饰、出行舆车等进行详细规定,以达到与身份等级相匹配。各类规范极为详尽,将生活的方方面面置于层层礼制等级之中,不得僭越,这些规范在永乐与宣德两朝时得到严格的遵守。

四、宫廷意趣影响下的永宣官窑仕女题材瓷器

以往学者对永宣仕女题材瓷器的研究中,已经提出纹饰样稿出自宫廷画师的观点。尤其瓷器上端庄的仕女形象与宋代绘画中相近,应是借鉴宋代仕女画为粉本。[127]亦有学者通过考证认为纹饰构图及殿堂楼阁等建筑是借鉴了宋代界画元素,元明以来的戏曲和版画也为图像提供来源,并通过分析明初人物纹饰涵义(其中包含部分仕女纹饰)与明初禁令之间的关系,认为宫廷用器中的人物纹饰并未突破禁令,而是符合时下的礼制与教化。[128]明代官窑瓷器所用样式由明代宫廷画师绘制似已成为共识,仕女题材瓷器的多样性和精细程度也印证了这一观点。明太祖时期虽已招有画师供职于在宫廷中绘制御容像,但并未形成体制。明成祖起,广招画师入宫,意在建立一个如宋代画院体制的机构,为构建画院的发展,新置御用司(宣德时期改名为御用监)作为专门管理宫廷画家的机构,并确立了宫廷画家的主要官职系统,明代的画院体制由此基本定型。[129]明成祖个人对于宋人院体风格的喜好也促使明代宫廷绘画风格发生变化,取而代之元末以来遗存的文人画主流地位,使得主要继承宋代院体风格的明代院体和浙派绘画在画坛中占据重要地位。[130]由此可见明代画院的体制建设与绘画风格自永乐建立以来就深受宋代画院影响。

在宣宗统治下的画院逐渐进入繁荣时期,出现一批明代画史上著名的画家,如商喜、谢环、李在、戴进、石锐等。宣宗画院的昌盛与宣宗本人的艺术涵养息息相关,宣宗自幼受到优秀的文化教育,喜好诗文书画、音乐等文化艺术,具有极高的艺术修养。宣宗在绘画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明画录》对宣宗的描述为“留神词翰,尤工绘事,山水人物、花鸟草虫并佳。”[131]《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中记录作者曾经看到宣宗的御笔扇,称赞其“烘染设色,直追宋人,书学颜清臣而微带沈度姿态。”[132]这类称赞宣宗绘画水平的古代文献不在少数。古代画家擅专攻于单一画科,而宣宗在各类画科中均有建树,现今宣宗的存世作品以花鸟题材为主(图91)[133](92)[134],亦有人物、山水题材绘画(图93)[135],可从画中感受到宣宗对于事物的细微观察。此外,《大明宣德皇帝御制集》中载有宣宗在赏画或作画时所题写的诗词,这些画作多数已经失传,但均反映出宣宗对于书画的喜爱。

图91 明 朱瞻基 纸本《苦瓜鼠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92 明 朱瞻基 纸本《三羊开泰图》卷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93 明 朱瞻基 纸本《武侯高卧图》手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宣宗皇帝统治的近十年间,不仅画院发展昌盛,其他的宫廷用器制作水平也得到极大提升,如铸铜、雕漆、制墨等[136],为后世所追捧。如果没有皇帝本人的关注与推动,这些工艺技术的进步将不会有如此进展。以宣窑瓷器为例,瓷器的器型和纹饰在这一阶段极为丰富多样,而宣宗的个人喜好在瓷器上也有鲜明体现,如蟋蟀罐类,外壁纹饰独具特色,绘有海东青、猎犬、水鸟等动物,笔法工整细腻,构图疏密有致,具有浓厚的文人气息,且不见于其他材质器物装饰。蟋蟀罐与宣宗的促织喜好密切相关,这类蟋蟀罐是为迎合宣宗的喜好而烧制的,而他本人也极有可能深度参与了蟋蟀罐的纹饰与款识设计。[137]

仕女题材瓷器的品质与纹饰的丰富程度也足以证明,只有在皇帝意志主导下才能烧制出这样一系列兼具文人气息与工笔画特征的瓷器,蕴含着来自宫廷的审美。如纹饰中的庭院场景与明代宫廷绘画《明宣宗行乐图》中的场景多有相似之处,尤似宫苑情景的再现。再者,纹饰中的仕女形象典雅端庄,体型纤细,身份高者盘高髻,服侍的侍女则梳双髻,其形象与宋代绘画中的女子形象较为相似,如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苏汉臣《靓妆仕女图》(图94)[138]、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南宋刘松年《宫女图》(图95)[139]、《宋高宗书女孝经马和之补图上卷》(图96)[140]等宋代绘画中秀丽的仕女形象。在画法上,仕女纹饰以白描为主,线条流畅,部分再以淡青花平涂服饰,或者浓淡青花相间加以区分服饰,注重工笔画法。明代初期的仕女画创作低沉,传世作品极少,无以参考,而永宣时期宫廷绘画追随宋代画院风格,宫廷画师在官样上绘制出与宋画中女性形象相接近的仕女纹饰也是情理之中。

图94 宋 苏汉臣 绢本《靓妆仕女图》团扇(局部)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图95 南宋 刘松年《宫女图》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图96 宋 赵构 马和之 绢本《宋高宗书女孝经马和之补图上卷》手卷(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上文虽将永宣官窑仕女题材瓷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但在进一步了解皇帝个人爱好对于宫廷艺术的影响上,可见宣宗皇帝的影响程度极为显著。宣宗个人的艺术修养、对于画院发展的推动,及各类精致器物在其统治时期内集中出现,可视为宣宗鲜明的个人意志于宫廷用器上的体现。尤其仕女题材瓷器在宣德时期的大量烧制,四类器型共有百余件,器型规整,绘制精湛,此后明朝历代均不见这一情况。因此推测,上文所述过往被认为是永乐时期烧制的无款识仕女题材瓷器,极有可能为宣德早期烧制。正是因为宣宗个人喜好的影响,从而推动官窑烧制出这类特殊的仕女题材瓷器,并成为官窑青花人物类纹饰瓷器中的重要品类。

五、结 语

在永宣官窑瓷器中,以描绘仕女形象为主题的青花瓷器因其细腻清秀的工笔画风脱颖而出。仕女形象优雅端庄,应为宫廷、贵族女子或仙女,所处场景通常为精致庭院或云雾中的仙界。仕女题材纹饰瓷器的器型共有四类,其中碗类数量占比最大。根据纹饰涵义可细分为14 种,部分纹饰题材可在唐、宋、元以来的历代绘画及各类材质器物装饰中找到相似的图像。其中仕女形象虽与宋画中仕女较为相近,但图像的传播媒介是多方面的,尤其元明以来杂剧、版画、小说读本的普及加速了图像的传播,这也或多或少的为瓷器纹样提供了粉本。另一部分纹饰则为永宣时期首创,并在此后延续使用。

永宣官窑仕女题材瓷器的出现对于后世官窑和民窑的生产具有深远的影响,在此之前,民窑瓷器上虽已有用仕女形象作为装饰,但纹饰相对随意。自永宣官窑开始,仕女题材瓷器发展为具有十余种纹饰组成的主题系列瓷器。成化、万历以及清代康熙后期官窑中均有仿制永宣仕女题材瓷器,以碗、盘小件器型为主,部分器物不仅模仿纹饰,款识亦仿写“大明宣德年制”。历代后仿各有其特点,仕女形象为时下盛行妆发,各时期所用的青花料及绘画技法的不同也呈现出不同图像效果,各具独特的时代风格。

尤以成化和康熙两个时期的仿烧最为瞩目,较其他时期相比,其烧制数量上较多。成化时期仿烧盘类较多,纹饰构图和细节绘制虽不似永宣时期精美,但仕女面容俏丽,衣带飘逸,独具成窑风格。康熙官窑仿烧则极为精致,极力模仿宣窑瓷器风格,水平为其中之最。在景德镇明清民间窑场中,正统至天顺时期开始烧制仕女题材的梅瓶和大罐,从纹饰的整体构图可见承接自官窑仕女题材瓷器,一改前代官窑中的小件器型,作为藩王阶层的酒器满足王府的日用。明代中后期至清代的民窑器物中,以仕女题材为装饰更加普遍。总之,永宣官窑仕女题材瓷器为明清两代官窑和民窑成熟生产仕女题材瓷器奠定基础,后世在这基础上或照搬模仿或逐渐衍生出全新风格的仕女纹饰瓷器。

通过仕女题材瓷器的统一器型和纹饰可见官样制度的严格,官窑瓷器作为官营手工业的重要代表之一,不仅体现明代中央政府在手工业方面的管理制度,也彰显出明代社会制度下的森严规范。同时,皇帝的意志与喜好对于瓷器烧造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艺术修养较高的宣宗统治时期,宣窑瓷器的品类之丰富,数量之庞大,实在令人称叹。仕女题材瓷器唯有在宣窑时期大量烧制才更好符合历史背景与当时宫廷艺术氛围,此后明朝历代不见有这一情况,此皆与皇帝喜好密不可分。故而推测,这类仕女题材的瓷器应始烧于宣德时期,无款者皆是宣德前期之物。由此观之,宣宗一朝,窑业发达,集古今之菁华,融文艺之风雅,展现亘古未有之盛况,诚为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的黄金十年!

注 释:

[1] 分别参见清室善后委员会编《故宫物品点查报告》第四编第一册卷三“景祺阁”(珍字号),1925 年;清室善后委员会编《故宫物品点查报告》第二编第九册卷五“古董房”(丽字号),1925 年;清室善后委员会编《故宫物品点查报告》第二编第五册卷一“景阳宫正殿”(律字号),1925 年;清室善后委员会编《故宫物品点查报告》第二编第二册“景仁宫”(藏字号),1925 年。

[2] 台湾鸿禧美术馆:《景德镇出土明宣德官窑瓷器》,台北:鸿禧美术馆,1999 年,103、273 页。

[3] (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二十八,《四库全书》第883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883-674 页。

[4] 台 北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编 号:故 瓷004546,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976&Dept=U

[5]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典藏编号:故00145540,图片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ceramic/226907

[6]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钟祥市博物馆编,梁柱主编《梁庄王墓(下册)》,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年,图版八八、图版九一。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7] 台 北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编 号:故 瓷003122,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1038&Dept=U

[8]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出自俞平伯等著:《唐诗鉴赏辞典》(第一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年,731 页。

[9] 唐圭璋:《全宋词(五)》,北京:中华书局,1965 年,3829-3830 页。

[10] 扬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 第一卷 宋元金银首饰》,中华书局,2010 年,237 页。

[11] (明)郭勋辑:《雍熙乐府》卷九,《四部丛刊》第79 册,上海:上海书店印行,1984 年。

[12] (明)兰陵笑笑生著,《金瓶梅词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年541 页。

[13] 图片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paint/228755

[14] 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Painting/Content?pid=14447&Dept=P (注:该画旧有标签为五代时期,但官网注释与其他学者认为是宋代)

[15] 穆青、汤伟建:《明代民窑青花》,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年,彩图1,2 页。

[16] 台 北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编 号:故 瓷003751,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32646&Dept=U

[17] 台 北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编 号:故 瓷002802,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939&Dept=U

[18]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故瓷015141,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906&Dept=U

[19]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典藏编号:新00098097,图片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ceramic/227196.html

[20] 台 北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编 号:故 瓷003123,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1004&Dept=U

[21] 缪钺等著:《宋诗鉴赏辞典:第一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 年,456 页。

[22] (宋)惠洪、费衮撰,李保民、金圆校点:《冷斋夜话•梁溪漫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10 页。

[23] (清)朱琰撰,杜斌校注:《陶说》,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年,207 页。

[24] 台 北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编 号:故 瓷015959,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36439&Dept=U

[25] 台 北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编 号:故 瓷010274,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978&Dept=U

[26] 台 北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编 号:故 瓷004548,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36510&Dept=U

[27] 台 北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编 号:故 瓷009982,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31064&Dept=U

[28] 俞平伯等著:《唐诗鉴赏辞典》(第一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年,1210 页。

[29] (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二十八,《四库全书》第883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883-674 页。

[30] 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Painting/Content?pid=6853&Dept=P

[31] (明)刘兑编:《新编金童玉女娇红记》,金陵乐安新刊积德堂刊行。

[32] 图 片 来 自 桂 林 博 物 馆 官 网:http://www.guilinmuseum.org.cn/Collection/Details/9bab82b2-da3d-4be0-97fd-4eb438cf0075

[33] 台 北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编 号:故 瓷010437,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3184&Dept=U

[34] 台 北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编 号, 故 瓷004045,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3185&Dept=U

[35] 台 北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编 号:故 瓷008311,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1064&Dept=U

[36] 台 北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编 号:故 瓷011246,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35213&Dept=U

[37] 台 北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编 号:故 瓷003124,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1003&Dept=U

[38]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第六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 年,1919 页。

[39] 图片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digicol.dpm.org.cn/cultural/detail?id=c639c11c18ba45b393 93b4b315c27252

[40] (明)黄凤池编,孙雪霄校注:《唐诗画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78-179 页。

[41] 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Painting/Content?pid=18&Dept=P (注:官网说明中认为画者并非周文矩,为后人提写)

[42] 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Painting/Content?pid=3220&Dept=P

[43] 图片来自桂林博物馆官网:http://www.guilinmuseum.org.cn/Collection/Details/74a2b7e7-5147-4d25-96cc-665fb2d68edf

[44] 美国亚洲协会博物馆(Asia Society Museum),典藏号:1979.164,图片来自美国亚洲协会博物馆官网:https://museum.asiasociety.org/collection/explore/1979-164-bowl

[45]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典藏编号:故00145541,图片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ceramic/227621

[46] 青木正儿著,卢燕平译:《琴棋书画》,北京:中华书局,2008 年,页4。

[47] 王勇刚:《山西甘泉金代壁画墓》,《文物》,2009 年第7 期,26-42 页。

[48] 图 片 来 自 上 海 博 物 馆 官 网:https://www.shanghaimuseum.net/mu/frontend/pg/article/id/CI00121538

[49]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典藏编号:006348,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31509&Dept=U

[50] 台 北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编 号:故 瓷003953,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2635&Dept=U

[51] 台 北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编 号:故 瓷016369,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36536&Dept=U

[52]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典藏编号:新00062726,图片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ceramic/227873

[53] 台 北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编 号:故 瓷009704,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981&Dept=U

[54] 台 北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编 号:故 瓷011182,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1005&Dept=U

[55] 台 北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编 号:故 瓷012406,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34234&Dept=U

[56] 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Painting/Content?pid=360&Dept=P

[57]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四百六十六《龙门》,北京:中华书局,2020 年,3168-3169 页。

[58] 朱家溍、夏更起编:《中国漆器全集5•明》,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995 年,17 页。

[59]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典藏编号009166,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33068&Dept=U

[60] 台 北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编 号:故 瓷010487,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1063&Dept=U

[61] 大 英 博 物 馆(The British Museum), 典 藏号:1968,0422.30,图片来自大英博物馆官网:https://www.britishmuseum.org/collection/object/A_1968-0422-30

[62] 台 北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编 号:故 瓷003125,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1039&Dept=U

[63] 申秦雁编:《神韵与辉煌——山西历史博物馆国宝鉴赏•唐墓壁画卷》,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年,229 页。

[64] 图片来自辽宁省博物馆官网:https://lnmuseum.com.cn/#/collect/detail?id=21010302862117A00 0064&pageType=1

[65] 图片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paint/228286.html

[66] 《北京文物精粹大系》、北京市文物局编:《北京文物精粹大系•织绣卷》,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年,149 页。

[67]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典藏编号:故00147551,图片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digicol.dpm.org.cn/cultural/detail?id=48f7b79265664ec0b5 518d40a0e2de59&source=1&page=1

[68] 台 北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编 号:故 瓷016278,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983&Dept=U

[69]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Freer Gallery of Art Collection),典藏号: F1953.1a-b,图片来自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官网:https://asia.si.edu/explore-art-culture/collections/search/edanmdm:fsg_F1953.1a-b/

[70] 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Painting/Content?pid=3672&Dept=P

[71] 《北京文物精粹大系》、北京市文物局编:《北京文物精粹大系•织绣卷》,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年,154 页。

[72]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故瓷006347,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31508&Dept=U

[73] (晋)葛洪,谢青云译注:《神仙传》,北京:中华书局,2017 年,269 页。

[74] 同上。

[75] 周心慧:《中国古代版画通史》,学苑出版社,2000 年,28 页。

[76] 朱家溍、夏更起编:《中国漆器全集5•明》,福建美术出版社,1995 年,3 页。

[77] 李真瑜:《明代宫廷戏剧史》,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 年,89-92 页。

[78] 廖宝秀:《故宫藏瓷大系•宣德之部(上)》,台北故宫博物院,2000 年,224、225 页。

[79]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Cleveland Museum of Art),典藏号: 1962.260, 图片来自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官网:https://clevelandart.org/art/1962.260

[80] 凤凰与鸾的区别参考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营造法式》卷三十三,十页。附图61。

[81] 图片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官网: 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paint/234597

[82] 图片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paint/228710

[83] 扬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第二卷,明代金银首饰》,北京:中华书局,2011 年,24 页。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84] 宗凤英编:《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明清织绣》,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79 页。

[85] 台 北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编 号:故 瓷010498,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33380&Dept=U

[86] 台 北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编 号:故 瓷013237,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979&Dept=U

[87] 台 北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编 号:故 瓷000033,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30095&Dept=U

[88] 谢玉珍:《明初官方用器的人物纹》,2005 年,97 页。

[89] 李雪蕾:《明早中期官窑人物纹及其宫廷人物画题材比较研究》,2020 年,46 页。

[90] 图片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paint/234349.html

[91] 台 北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编 号:故 瓷015963,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36443&Dept=U

[92] 台 北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编 号:故 瓷016269,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977&Dept=U

[93] 台 北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编 号:故 瓷008928,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1066&Dept=U

[94] 台 北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编 号:故 瓷010733,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29377&Dept=U

[95] 《太上灵宝五符序(上卷)》,《道藏》第六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 年,319 页。

[96] 许文美编:《何处是蓬莱仙山图特展》,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2018 年,64-65 页。目前学者认为是十六、十七世纪的绘画(同上162-163 页)。

[97] 台 北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编 号:故 瓷006340,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31501&Dept=U

[98] 台 北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编 号:故 瓷013805,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35785&Dept=U

[99] (汉)刘向撰、林屋译注:《列仙传》,北京:中华书局,2021 年,113 页。

[100] 图片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paint/228286.html

[101] 单国强编:《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织绣书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87 页。

[102] 台 北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编 号:故 瓷016730, 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982&Dept=U

[103] 台 北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编 号:故 瓷006349, 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31510&Dept=U

[104] 台 北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编 号:故 瓷016729, 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36780&Dept=U

[105] 长谷部乐尔:《中国的陶瓷8•元明的青花》,平凡社版,图57;藤冈了一:《陶磁大系42•明代染付》,平凡社版,图45。日本出光美术馆藏。

[106] 王慧:《中国传统游戏:汉英对照》,合肥:黄山出版社,76-80 页。

[107] 南京博物院编:《金色江南:江苏古代金器》,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年,55 页。

[108] 香港艺术馆、香港市政局:《天民楼藏瓷》,香港,1987 年,第61 页,图版15。

[109] 夏更起编:《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元明漆器》,香港:商务印刷出版社,2006 年,14 页。

[110] 故宫博物院、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编:《明代成化御窑瓷器(上):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藏传世瓷器对比》,北京:故宫出版社,2016 年,74 页。

[111] 同上,139 页。

[112] 台 北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典 藏 编 号:故 瓷002816, 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29771&Dept=U

[113] 高足碗选取以上介绍的4 件;高足杯类选取以上介绍3 件中的2 件,未选1 件尺寸信息不完整;碗类选取以上介绍26 件中的20 件,未选的6 件中,4 件尺寸信息不完整,2 件尺寸与其他器物存在差异,不能归入任何一类中,另选出土器物1 件;盘类选取以上介绍7件中的6 件,未选的1 件尺寸与其他器物存在差异,不能归入任何一类中。仕女题材纹饰器物共有百余件,再此选取33 件仅为其中一部分,可作为这类瓷器特点的缩影。

[114] 台湾鸿禧美术馆:《景德镇出土明宣德官窑瓷器》,台北:鸿禧美术馆,1999 年,103、273 页。

[115] 王光尧:《明代宫廷陶瓷史》,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 年,138 页。

[116] 万历《大明会典》卷一九四《工部十四•陶器》,北京:中华书局,1989 年,980 页。

[117] 同上,981 页。

[118] 《明英宗实录》卷四十九,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明实录》,946 页。

[119] (清)程廷济修:《浮梁县志》卷五《物产志•陶政》,清乾隆四十八年(1784)刻本。

[120] (明)王士性撰、吕景琳校:《广志绎》,北京:中华书局,1997 年,84 页。

[121] 单国强、赵晶:《明代宫廷绘画史》,北京:故宫出版社,2015 年,125-126 页。

[122] 赵晶:《明代画家郭纯的生平与绘画》,《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8 年第6 期,101 页。

[123] 权奎山:《江西景德镇明清御器(窑)厂落选御用瓷器处理的考察》,《文物》2005 年第5 期,55-60 页。

[124] 《明史》卷二十八<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1998 页。

[125] 《明宣宗实录》卷三十四,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明实录》,863 页。

[126] 《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五,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明实录》,1076 页。

[127] 廖宝秀:《宣德官窑精华展导论》,台北故宫博物院编:《明代宣德官窑菁华特展图录》,台北:故宫博物院,1998 年,33 页。

[128] 谢玉珍:《明初官方用器人物纹的意涵》,《故宫季刊》第二十五卷第一期,2007 年,89-132 页。

[129] 单国强、赵晶著:《明代宫廷绘画史》,北京:故宫出版社,2015 年,25-28 页。

[130] 同上。

[131] (清)徐沁著:《明画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年,1 页。

[132] (明)沈德符撰,杨万里校点:《万历野获编(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678页。

[133] 图片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digicol.dpm.org.cn/cultural/detail?id=9ffd91717c7 e4bd49eeb050df828d7bc&source=1&page=1

[134] 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Painting/Content?pid=3603&Dept=P

[135] 图片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paint/231097.html

[136] 刘新园:《明宣宗与宣德官窑》,《南方文物》2011 年第1 期,84-85 页。

[137] 刘新园:《明宣德官窑蟋蟀罐》,北京:三联书店,2019 年,23、42-47、74-75 页。

[138]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图片来自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官网:https://www.mfa.org/collections/object/lady-at-her-dressing-tablein-a-garden-17525

[139] 图片来自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官网:https://webarchives.tnm.jp/imgsearch/show/E0008220

[140] 图片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theme.npm.edu.tw/opendata/DigitImageSets.aspx?sNo=04027739、https://theme.npm.edu.tw/opendata/DigitImageSets.aspx?sNo=04031348

猜你喜欢

仕女图仕女官窑
(传)唐 周昉 挥扇仕女图卷
清代仕女图轴选
铜官窑陶瓷
西夏官窑瓷器
浅论陶瓷艺术中的仕女纹饰
从《宫乐图》看唐代仕女
此“官窑”非彼官窑
簪花仕女图
锦瑟韶华,最美不过仕女情
官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