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时多域五三三”混合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建构

2024-01-11王鹤

教学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多域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

[摘要]为化解混合式教学形式新、要素多,教学活动组织复杂,学生不好理解的问题,以课程思政为导向,在大量实践反馈基础上建构“全时多域五三三”教学方式。“全时”是指借助视频与在线平台,利用碎片化时间“全时”学习。“多域”是打破传统教室物理局限,在虚拟空间安排多个平行教室以个性化培养。“五三三”指教学思想“三念三要三则”、教学资源“三建三用三研”、课堂教学内容“三察三讲三评”、教学评价“三立三一三化”和助学机制“三导三助三结”。该方法成功实现混合式教学和课程思政教学的科学化、信息化、系统化,经数千学生(线下)数万学生(线上)实践取得多项奖励并已广泛推广。

[关键词]课程思政;全时;多域;五三三;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23)06-0060-110

引言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全球科技、经济领域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发展迅猛。我国要想实现产业升级,培养的新一代工程师必须要具有科学与艺术的跨界创意思维与高超的审美素养。“设计与人文——当代公共艺术”正是在这一新形势下面向综合大学不同专业学生开设的艺术通识课程。

课程于2014年3月开设;2017年在尔雅平台上线,开始借助视频资源探索混合式教学;2018年建设为天津市新时代“课程思政”精品课;2018年,课程视频升级版本在中国大学慕课上线,混合式教学迈入新的阶段。课程每学期面向90~200名学生开展混合教学,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丰富的在线资源为基础,以“通专融合”为目标,活用翻转课堂工具,通过成果导向、开放评价的设计教学,达到所有专业学生都能完成完整公共艺术设计方案的高阶目标,培养能够将科学与艺术融会贯通的“新工科”人才,服务国家产业转型升级;2020年,课程获批首批国家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本研究介绍课程改革中混合式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及改革成效。

1“全时多域五三三”混合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建构的内涵剖析所有的教学改革都有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全时多域五三三”是在“设计人文——当代公共艺术设计”15个学期实践过程中,在不断解决原有问题基础上,逐渐成型的混合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1.1混合式教学解决传统课堂与慕课问题

因为传统课堂存在容量有限、学习者不同速、教师重复劳动多等弊端,需要进行基于慕课的教学改革,这是共识。但是将新技术融入教育教学,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递进式的发展过程,并随实践和反思而不断深化。在慕课运行的过程中,通过率低、师生缺少面对面学习体验感等不足又困扰着教育领域学者和热心于慕课的师生。

在这一背景下,集中了慕课优点(学习时间机动、学习进度灵活等)和面对面传统教学优点(师生交流充分)的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逐渐引起重视,被认为是扬慕课与传统课堂之长,避两者之短的新兴学习方式,这是课程改革的基础。

1.2立德树人与混合式教学的结合

近年来,课程思政逐渐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焦点。课程思政不但是“设计人文——当代公共艺术设计”全部教学要素之首,而且贯穿在几乎全部教学内容与教学评价之中,实现以“课程思政”为导向的教学改革。该课程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做出了大幅的度改动与创新,发挥教学新媒介以及辅助课堂的作用,将思政课影响向专业课延伸,实现立德树人与专业技能提升双目标。2018年,该课程获评天津市课程思政精品课。

1.3系统方法构建解决混合式教学运行问题

在“设计与人文——当代公共艺术”多个学期混合式教学改革过程中,主讲教师发现混合式教学在提升学习效率上具有显著优势,但要素多,运行过程复杂,立德树人等目标容易在对在线学习数据的追求中被忽略。基础较为薄弱的低年级学生对混合式学习感到陌生,难以顺利完成自学任务。而部分一线教师主要从公开发表的文献中学习混合式教学,难以与自己的专业课或通识课融合,陷入“为了混合而混合”,教学效果甚至还不如混合之前。

需要看到,混合式教学并不存在适用于所有课程、所有教师、所有学生的模板,其本身就是一种开放的创新教学方法;也不存在一开始就能达到最优效果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其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中采用的教育思想与理念只可能来自实践反馈与理论研究的结合,这是混合式教学进一步科学化、系统化改革的理论基础与实际需求。

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与人文——当代公共艺术”主讲教师根据长期教学实践,基于自身课程特点和混合式教学理念研究的最新进展,在实践反馈与系统论研究基础上采用了特色鲜明的混合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全时多域五三三”。该方法力求科学化、系统化归纳混合式教学诸要素,保证所有要素相互关联,并形成可操作、可推广模型,从而保证主讲教师记得住、学生看得懂、跟得上,兄弟院校观摩教师领会得了的教学效果与推广效果。该教学创新的内涵来自三方面:首先是当前教育學领域对教学新理念和教育信息化新技术的理论建构,如“以学生为中心”、OBE(成果导向)、通专融合等;其次来自国家相关职能部门政策文件;最后来自设计学注重实践,注重创新的教学特点及其内在规律。

2“全时”与“多域”与“五三三”的定义

“全时”与“多域”是课程团队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前提,“五三三”是全部45条立德树人和提升专业技能教学要素在5个方面的有机组织,下面是对其定义的解释。

2.1“全时”释义

“全时”是相对传统课堂而言,传统课堂学时固定,教学手段单一,学生进度不一,已经难以适应教育信息化技术突飞猛进的形势。与“终身学习”的理念一致,以“金课”为目标的课程建设必须突破传统学时的桎梏,充分利用以互动视频为代表的优质教学资源与在线学习平台提供的技术支持,实现“全时”学习。“全时”学习并不意味着“所有时间都学习”,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恰恰相反,移动互联技术的兴起使得大量原本难以利用的碎片化时间,可以供学生学习以及教师辅导。立足课程特点,吸收教育信息化技术最新进展,将“全时”作为混合式教学的首要定义,以提升教学效果。

2.2“多域”释义

“多域”来自专业术语“场域”,指的是从空间上打破传统教室的物理局限。传统课堂有着师生面对面沟通的直观优势,但学生进度不一,进度快者不解渴,进度慢者听不懂,教师只能保持一种讲授节奏,难以兼顾,影响教学效果。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兴起结合丰富视频教学资源,使得在不同虚拟空间安排多个不同教学进度的平行教室成为可能,这就是“多域”。“多域”还可以解决教学评价手段单一的问题,不同虚拟教室内的学生享有个性化培养方案,可以接受不同专项训练,从而最完整地展现自身才能,增加学习获得感与幸福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只有当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信息技术才能成为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构成了信息技术、教育、学习者稳定生态系统。

2.3“五三三”释义

“五三三”主要是归纳概括“设计与人文——当代公共艺术”课程在混合式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实践中总结出的系统化教学要素。其理论依据来自于系统科学。“一般系统论的创立者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提出了着眼于整体性的系统思想观,他把系统定义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要素组成的统一整体。”该系统由5个方面的“三三制”要素组成。分别是:教学思想打造上的“三念三要三则”;教学资源建构中的“三建三用三研”;课堂教学内容中的“三察三讲三评”、教学评价中的“三立三一三化”和助学机制中的“三导三助三结”,5个方面贯穿了学习过程的始终,分别自成体系,互相又有关联,整体服务于以百人级混合课堂为主的“五三三”大系统(见图1)。

3混合式课程思政教学思想:“三念三要三则”

教学思想“三念三要三则”,即课程思政、以学生为中心和五育并举3种教学理念。成果导向、通专融合和智慧教学3种教学要点,混合程度循序渐进、混合类型前后有别和混合模式因人而异3条混合教学原则。

3.1三念:课程思政、以学生为中心和五育并举三种教学理念

3.1.1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举措。“设计与人文——当代公共艺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并且,在传播专业知识的同时,以宣扬二十大精神为己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帮助学生学会更加客观、全面地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待问题,提升综合素养。本课程最重要的是贯彻二十大精神,坚定共产党的领导,帮助学生们了解新时代的角色和使命,鼓励学生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3.1.2以学生为中心

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兴起的以学生“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为宗旨的“研究型”教学形式,注重突出学生在学习、研究和探索中的主体地位。高校青年教师更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实现高效课堂、深度学习。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则需要建立可测量的认知领域高阶目标。这就需要进行科学精细的量化对比,需要通过课前小测验、方案概念设计训练来把握教学对象的认知水平。在教育信息技术时代,还需要准确把握教学对象的教育信息技术素养,从而革新以考试等为代表的传统评价方式,注重知识收集、书本阅读、总结交流、实验计划和课程设计等环节的学习成果评定和认定。在课程结束后,保留学习者档案,与他们保持联系,提供职业生涯跟踪与持续智力支持,将“以学生为中心”真正贯彻到底。

3.1.3五育并举

课程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中侧重美育,兼顾其他。课程作为艺术类通识课,从开设之初就以提升学生美育为要务,并在如何提升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审美素养方面作出一系列探索。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世界工業制造领域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发展迅猛,我国正处在“跟跑、并跑到领跑”的新时代,对创新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要想实现产业升级,需培养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具备创意设计思维与美学素养的新一代工程师。因此,课程致力于培养能够将科学与艺术融会贯通的“新工科”人才,服务于国家产业转型升级。课程在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意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实现五育并举。

3.2三要:成果导向、通专融合和智慧教学三个教学要点

3.2.1成果导向

成果导向教育模式(Outcome-Based Education,简称OBE)注重结果的产出,主要致力于确保所有学生在退出教育系统后具备成功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课程采用典型的成果导向教学方法,以课程学习后,不同专业学习者能够独立完成一个相对复杂完善的公共艺术设计方案为目标,倒推各个教学环节,设置相应教学单元。课程结束后,学习者撰写提交的课程体会反映出学生自身审美能力、艺术创意思维、设计能力、艺术批评能力、不同学科材料工艺运用等多方面能力都有了大幅提升。通过跟踪,经过生态公共艺术设计课程学习的不同专业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都体现出更为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更强的动手能力,能够将艺术思维和艺术设计理念与工程学习结合在一起,取得更为突出的专业成绩。同时。课程团队正在跟踪学习者走上工作岗位和进一步深造中的表现,以更准确地评估教学效果。

3.2.2通专融合

准确把握教学对象知识水平、认知特点,采用通专融合的、灵活的教学思路,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直观体现。课程将学生分为通识为主、通专之间和专业为主三大类,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教学。但所有学生最终要求的成果是完全一致的,体现“通专融合”。就课程建设来说,当前普通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缺乏新形式课程以及与专业艺术教育脱节两大问题,该课程将兼具不同设计专业特征,涵盖范围广、适应性强的艺术专业教学,融入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体系,建设形式新颖的艺术设计通识课程,提升学习者的兴趣。

3.2.3智慧教学

课程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工具,致力于将教室变为“双向透明”,减少师生的无效劳动与师生间的无效沟通,大幅提升学习效率。

3.3三则

“三则”,即课程实践中的3条混合式教学原则,是课程团队通过对最新混合式教学理论的学习,对国内同行案例的分析以及自身的长期教学实践得出的,以保证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从教育学的普遍规律来看,学习的过程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而MOOC在设计与特定学习人群相适应的课程方面做得并不到位。在线视频虽然给予了学习者学习体验的渠道和内容,但师生面对面沟通却难以实现。教师也无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特点对学习内容进行调整,降低了学习的效率。因此,“三则”将混合式教学分为3个阶段,逐步引导学生适应混合式教学的方式,更新固有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平台达到学习效率、学习成果的最大化与最优化。

3.3.1混合程度循序渐进

对于通识课来说,大多数学习者并没有混合式学习的经验,学生从零基础刚刚进入课堂,对主讲教师不了解、师生信任尚未建立;对教授内容不了解,课堂兴趣有待培养;对混合式教学不了解;教育信息技术素养有待提高。在此基础上,直接进入完整、全要素的混合式教学,理论上缺乏支撑,实践反馈也不理想。因此,需要经过严格科学的导学,分为3段实行混合教学。前段混合程度低,以课堂讲授和兴趣导读为主;中段混合程度提高;最后1/3,实行完整的全要素混合教学,也不会遇到阻碍,教学效果得到充分保证。

3.3.2混合类型前后有别

教学实践证明,一开始就以预习为主,见面课堂主要用于探讨,对于混合式学习经验不足,对这一学习优势认识不深,且学习自主性不强的学习者,特别是低年级学习者来说,效果不佳。需要采取类型不同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加以解决。

3.3.3混合方案因人而异

从目前看,大多数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都倾向于课前预习+课上探讨这样的混合式教学方法,但也不是一以贯之的。“设计与人文——当代公共艺术”作为一门艺术设计类课程,通过对方案的提出、提高、改进、完善串起了学习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混合式学习就不能一刀切,而应根据每一个大类(笔者的班级包括大类招生改革后的建筑大类和文科大类)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制定。进而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与所学专业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混合教学方案,并使方案成为课程整体个性化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4混合式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三建三用三研”

在混合式教学发展的大背景下,以慕课为主的教学资源建构及其系统整合越来越成为教学创新的基础。无论是构建翻转课堂还是实现教育公平,都需要教师个人或团队建设视频、习题库、纸质与电子化教材等教学资源。

4.1“三建”:慕课视频资源建设、专用教材资源建设及其他教学资源建设

4.1.1慕课视频资源建设

互联网时代,知识的生成、发展、获取与应用都发生了改变,人类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方法也必然随之改变。新时代教学目标、方法、内容设计上的创新越来越多地以“互联网+”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课程需在资源制作中考虑互联网传播的因素,结合在线时代学时较短、结构紧凑的特点,提升学习效果。制作的该课程总教学视频时长超过2 200分钟。

4.1.2专用教材资源建设

教材是混合式学习成功的关键要素,在保障学习者课后自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课程出版11部配套教材,适用于不同院校、不同专业以及学习的不同阶段,一系列与新型艺术设计通识课程配套的教材,可以使混合式学习的学习者在有限的学时之外接触多方面与科技紧密结合的人文、艺术知识,了解课程建设成果,省去无用探索,从而不断关注新问题、思考新问题,快速提升创意素养与设计能力。

4.1.3其他教学资源建设

在视频资源和教材资源外,课程还拥有海量题库、2 000余幅课程作业为主的圖库。总体来看,除视频和教材外,课程建设了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作为辅助,可供学生拓展视野与深入研究自学之用,将混合式学习的优势最大化,实现了“全方位育人”。

4.2“三用”:教学资源的随建随用、互融共用、因人而用

4.2.1随建随用

该课程一直注重教学资源的随建随用,对视频与教材资源不断进行迭代更新。以教材为例,基本保持每年一部教材的频率。这一频率不是偶然或随机形成的,而是与课程建设的顶层规划和成果取得紧密相关。

4.2.2互融共用

打通媒介与渠道壁垒,通过二维码将纸质教材与特定视频链接,学生在校园网环境下可以随时观看视频,与大图和详细文字对应,反复复习,提升教学效果。课程平台资源也可上传纸质教材的电子版,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体验。资源的互融共用可以发挥不同媒介的优势,全面提升教学效果。

4.2.3因人而用

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最优化为教学目标,以全面培养学生探究学习、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和协同学习能力为终极目的。教学资源的提供不能像“大水漫灌”,而应实现精准推送。在“设计与人文——当代公共艺术”的混合式教学中,教学资源的个性化运用是与整体的个性化培养紧密联系的。主讲教师和课程团队会根据每位学生的专业特点、进度、遇到的难点,为其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推荐特定章节的视频与教材,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范例推送。

4.3“三研”:研究把准教学方向、创造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方法

科研与教学都是高校教师的重要职责。课程团队通过多次参加教育教学大赛,最直观的体验就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除了担任教学组织的工作,还承担着科研创新的使命。“三研”,指教学资源构建与科研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把准教学方向,即立足中国国情,通过深入调研与踏实研究把准教学方向,与国家的需求保持一致;研究创造教学内容,即将在研的国家课题最新成果运用到课程中,以保证课程思政教学的质量;研究探索教学方法即通过多项教改课题、22篇教改论文和多部教学论著,摸索成熟可用的教学方法。

5混合式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三察三講三评”

在混合式课程思政教学中,课堂讲授占重要地位。根据自主探索与教学实践反馈,主讲教师总结出以“三察三讲三评”为代表的全新课堂教学内容。其本质是在精确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对视频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重构,并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堂设计的混合式教学。教师根据课前三察掌握学情,制定教案;利用三讲促进视频与课堂的融合;利用三评促进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并提升学习效果。

5.1“三察”:测试难点考察、讨论热点考察和方案节点考察

5.1.1测试难点考察

课程学习者根据时间进度参与章测试,教师在每一堂课前进行章测试结果检查,并根据易错点制定本堂课的释疑。

5.1.2讨论热点考察

平台讨论区是主要的交流空间,讨论留痕。教师监督平台活动的参与度,并根据每堂的课前讨论热点,制定本堂课需要重点讲解的内容。

5.1.3方案节点考察

方案节点考察体现课程注重过程性评价的特点,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阶段性成果安排后续教学活动。

5.2三讲:释疑、详解、上新

混合式课堂教学的一大难点就是如何处理课堂授课与教学视频的关系,两者不能重复。实践证明,完全依赖视频讲授,只作为讲评,效果也不理想。基于此,在开展混合式教学后,根据已有的视频资源,对课堂授课内容进行了全面重构。改革后的授课内容更为精炼,主要分为释疑、详解和上新,即三讲。

5.2.1释疑

释疑是对学生们在章测试中暴露出的问题和讨论区出现频次最高的问题进行结合案例的解释。比如,有学生对生态公共艺术的范围存在“泛生态化”的误解等,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的解释和答疑工作,从而为混合式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5.2.2详解

详解是对视频中限于篇幅和总时长,而不能详尽讲解的重点问题的延展。比如,视频经常集中于作品落成后的效果、与环境的关系、主题意义等。但学生们经常会对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具体的制作材料、工艺创新更感兴趣。通过大量主讲教师的课程资源,利用图片等多样化教学手段,详解部分重点案例的设计与制作过程,可以深化学习者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提升教学效果。

5.2.3上新

能够及时上新是混合式教学的主要优势之一。对快速发展的学科前沿与社会实践现象而言,在视频录制后,大量新案例、新解释和新争议会出现,这就需要利用课堂达到对视频内容的更新。比如,部分视频中的案例在课堂教学前一月、一周甚至几天,遭到舆论强烈抨击,或者结构上出现问题,或者迁移到新的地点,都需要在课堂上介绍,以保证教学内容时时反映设计实践的最新动态。这对主讲教师的备课工作量提出了较高要求。但是学生们最有获得感,再不会为课堂知识陈旧困惑。

5.3“三评”:生选师评、生讲生评和生讲师评

5.3.1生选师评

主讲教师对以往优秀学生概念设计的点评。点评案例并非凭空决定,而是利用课堂智慧工具掌握学情的结果。教师能够看到为学生提供的课堂资源中,哪几幅往届优秀作业浏览和下载的次数最多,它们一定就是学生们最喜欢、最感兴趣和最有共鸣的作业。由教师集中讲评,包括作业形成过程、作者当时遇到的困惑以及心得体会等,对学生们开拓思路、丰富创意有极大帮助。

5.3.2生讲生评

生讲生评汇报内容主要包括自我介绍(姓名、专业等)、作品主题生成(意义)以及作品设计过程(运用工具、手段),时长根据课程安排决定。

生讲师评是对生讲生评有益且必要的补充。汇报学生的分享以及点评学生都没有观察到的本质问题或细节问题,需要经验丰富的主讲教师指出。并作为一次现场教学的环节,以提高全体学生对概念设计的认知。深入理解教学视频中的案例,活用视频中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是生讲师评的主要功能,也是一对一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

6混合式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三立三一三化”

学习成果导向视角下的教学评价不再局限于对学生所获得的知识进行考察,而更加关注于对学生的情感、道德、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考察。对实行成果导向的生态公共设计训练来说,评价与教学密不可分,学习成果的不断辅导、修改与点评,就是最显著、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主讲教师通过设定科学的教学目标,讲授艺术设计相应技能,广泛提供范例讲解,使学习者能够借助线上讨论发帖、课堂互动和线下实践结合的模式,以每单元的拓展训练为线上作业,从概念入手,随着课程推进逐步完善形态,添加功能,融入环境,突出主题,最后完成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设计方案。在具体实施中,突出“三立三一三化”。

6.1三立

三立,即三立足。混合式课程思政教学的学习者基础不一,发挥公共艺术的特点与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就需要合理配置资源,立足学生自身的专业技能、生活经验和个人兴趣。

(1) 立足自身专业技能: 许多公共艺术设计者都出身文学、机械等非艺术学科,当代公共艺术本身就集合了新科技、新思潮的艺术形态,这为来自不同学科的学习者提供了充分展示自身专长的舞台。比如,室内环境工程专业学生从一开始就结合自己专业特长,开展建筑室内公共空间艺术的选题,后来将重点聚焦于当前大量出现的科技型企业建筑内部空间,通过优美的公共艺术设计改善员工情绪,提升工作效率,对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2) 立足个人研究兴趣:孔子在《论语》中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怎样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现代教育理论也反复强调在学生兴趣之上选择教学方法。因此,在选题过程中,除了与自身专业紧密结合,寻找跨学科突破点之外,也可以根据学生自身兴趣,寻找闪光点。公共艺术属于新生事物,选修公共艺术的学生在入学前可能缺少相关知识,因此从课堂讲授中寻找灵感,得到启发,萌发对某一问题深入认识其客观规律的欲望,在兴趣支撑下完成大量资料搜集并完成方案,也可以获得良好效果。

(3) 立足自己亲身经历:亲身感悟带来的直观感受,在很多情况下是科学研究工作的先导性因素,也是研究方法中“观察法”和“描述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缺少公共艺术相关专业知识的大学生来说,亲身感悟公共艺术的视觉之美,体味公共艺术与社区的共生关系,可以成为科学研究活动的起始,并为科研活动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特别是当今经济快速发展,交通工具舒适便利,很多学生在大学前已经有了很丰富的国内甚至国际游学经历,如何利用好自己的第一手资料,完成少有人涉足的新颖研究,也是重要的选题方法。这种选题方法也特别适用于专业背景与公共艺术结合有难度的学生。

6.2三一

设计是一种特殊的艺术生产过程与脑力活动。艺术设计类慕课建设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无法完全利用线上辅导代替面对面语言和草图沟通。因此一人一方案、一对一培养和 “一分钟讨论法”是课程个性化评价的主要要素。

(1) 一人一方案:因材施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开展的教学方法。课程侧重于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制定作业内容与评价机制。这一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来自公共艺术的高度学科交叉特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4~5周教学,师生逐渐熟悉、建立信任。教师结合课堂表现、群聊与讨论区关注点和提交的创意稿特征,开始为每位学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这一培养方案先分为“通识为主”“专业为主”和“通专之间”(参见前“通专融合”部分)。然后根据6个变量(年级、专业、学习能力、性格、创意概念、使用工具)来制定模块化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如图2所示,一位精密仪器学院二年级学生,讨论区和课堂发言显示其性格较为内向。其创意方案是植物仿生方向,思路新颖。由于专业有solidworks等专用建模工具技能,因此为他制定的是依据专业水平要求,重点推介同年级、同制图工具同学的范例作业,并尽可能多地安排其上台汇报以提高自信与表达能力。方案制定方面,也借鉴了当前对慕课教学研究中将学习者分为自主型、兴趣型、实践型、依赖型等的研究成果。

(2) 一对一培养:对公共艺术课程的专业学习者与非专业学习者而言,生生互助和自主学习固然非常重要,但在方案设计训练中师生一对一培養的重要性无可取代。目前,可以利用的慕课平台一般缺少带有私密性的沟通手段,方案形成过程中,学生们一般不愿意在群聊和平台讨论区将自己不完善的想法公开,因此“设计与人文——当代公共艺术”能够取得今天的成果,与利用邮箱为主的渠道进行线上线下一对一辅导方案设计密不可分。教师公布课程专用邮箱,学生们发送创意稿与想法,教师集中回复,给予每位学生个性化的辅导,这是开展混合式教学取得的显著成就之一。课程开设15个学期,邮箱接收学生邮件6 000封,教师回复邮件4 700封,总指导意见数十万字,推送范例作业近万幅\次。除最终作业提交和学生礼节性回复外,所有询问邮件都得到教师悉心的回复,学生们普遍反映这是一种独特的教学方式,收获甚大。

除此之外,一对一培养还与课后、课间时间的有效利用有关。特别是课后辅导,也是学生取得进步的重要途径。当然,如果今后能开辟一对一沟通交流,容纳作业展示、公共点评、互评的渠道,则是慕课平台最令人惊喜的技术进步。

(3) “一分钟讨论法”:混合式学习集成了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的双重优势,能够充分将教学内容以视频形式留给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从而节省出宝贵的时间进行面对面讨论。由于“设计与人文——当代公共艺术”是一门面对全校学生,具有“通专融合”特点的课程,学习人数多,因此主讲教师精心设计了旨在对期中和期末作业进行中期推动的“一分钟讨论法”。“一分钟讨论法”建立在严格的时间节点控制之上,方法是学生们按学号排队,在讲台上与教师沟通。学生汇报时间严格限定在30秒。主要讨论两个问题:设计方案的主题以及表达设计意图的手段,这两点对于顺利完成设计方案具有关键性。主题错误或表达手段达不到,方案就会夭折,达不到效果。主讲教师的回复和指导意见也会限定在30秒,对主题是否积极和表达手段是否合理做出肯定或否定评价,或简要给出提高升华的建议。

“一分钟讨论法”能否顺利展开,取决于学生们对时间的把握。要求他们有清晰的设计逻辑思路与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30秒可以讲出115~120字。学生们在课前和等待期间就要梳理好语言,30秒没有展示清楚的学生将回到队伍末尾重新准备。2019年前的10个学期,“设计与人文——当代公共艺术”课堂人数都限定在90人,就是根据“一分钟讨论法”与两节课90分钟的客观情况制定的。经过10个学期的实践被证明取得了良好效果:主讲教师有机会与每位学生近距离、一对一沟通,单位时间内交流信息量大;学生们也利用这一机会梳理了自己的设计思路并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大量毫无基础的学生,学期末能掌握先进设计理念、合理设计手段,具备了良好的审美素养,“一分钟讨论法”功不可没。2019年及之后,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课程每学期学习人数达到200人,做不到两节课与全班讨论,因此改为自愿、点名的90名学生上台。但师生交流过程通过麦克风向全班公开,结合课后线上交流与生生互助,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6.3三化

具体辅导过程突出“三化”,分别是制图工具标准化、指导术语规范化和激励机制社会化。

(1) 制图工具标准化:对缺少艺术设计基础的学习者来说,要完成规范美观的设计方案,除了确定主题,关键还在于表现方法。在这一环节,教师如何有针对性地讲解,就需要挑选最合理的标准化制图工具。主讲教师一共介绍6种制图工具,2种分别是手绘和手工模型,各有针对性讲解。软件包括4种,分别是Sketch up、Rhino、Solidworks、Magicalvoxel。4种软件普遍具有内存小,学习简便、部分开源的优点,分别对应课程介绍的二维、现成品、构成和像素化4种主要设计方案。制图工具标准化作为一种重要的促学手段,并不强制,学生们在有能力的前提下,可以采用自己擅长和喜爱的制图工具。

(2) 指导术语规范化:“设计与人文——当代公共艺术”课程大量利用课后辅导的方式提升作业质量。除了平台讨论区,具有一对一和隐私优点的邮箱方式也是很重要的辅助手段,主讲教师与部分学生的往复邮件能达到数十封。在这一环节,如要避免书面语言的表达局限,提升交流效率,就需要在课前对部分专业术语进行规范。比如,“合理化设计方法”“规范化表现手段”其实包含了相当丰富的内容,学生们也能结合课堂学习准确理解。在学生关注的评语方面,“达到设计要求”“基本达到设计要求”与“充分达到设计要求”虽然只有字面细微差异,但学生都能理解教师意图。

(3) 激励机制社会化:混合式学习的目的是节省学习者的学习时间。但从实践看来,学习强度更高了。保证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是课程顺利开展的关键:一方面,要增大学生获得感;另一方面,还需要打造合理的激励机制。在现有条件下,依靠学分和宏观层面成绩的激励不够现实,因为学分减少是必然趋势,而成绩必须符合正态分布,特别是90分以上的比例都被限定。因此,课程将评价与社会奖励机制紧密结合,鼓励学生作业参加竞赛和实际项目落成。迄今已有数十余位学生获奖,超过110幅学生设计方案、报告在教材和教学论文上出版或发表,有效地鼓舞了学生的信心,使学生学习乐趣倍增,有效起到促学的目的。

7混合式课程思政助学机制:“三导三助三结”

混合式课程思政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自律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避免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过多困难,训练结果偏离立德树人初衷,课程设置了严格合理的助学机制,即三导三助三结。

7.1三导

导学在近年来的教学创新中占有突出地位。“导学稿”“导学案”等文本或方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高等院校开设的混合式慕课中,主讲教师需要一整节课程用于讲解课程特点、目标、考评方式。平台工程师讲解平台登录注册、扫描签到等技术问题,这在学生们观看视频、答题、参与互动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因此,主讲教师在“设计与人文——当代公共艺术”的混合式学习中,根据课程的特点,精心设置了两节课的导学环节。导学环节的设计与学情分析紧密联系。通过问卷发现,混合式课程的学习者存在3个不熟悉:对主讲教师不熟悉、对课程不熟悉、对混合式学习方法不熟悉。因此,开学的导学课就有针对性地包含下面3个环节。

(1) 導师:即主讲教师介绍,包括教学经历、科研方向甚至是兴趣爱好,目的在于增进师生了解与感情,拉近师生距离。这一环节也包括学生自愿或被点名进行自我介绍的方式来增进师生双向了解,并活跃课堂气氛。

(2) 导课:即课程概述,课程概述是“设计与人文——当代公共艺术”从开课之初就包括的环节,内容为课程发展脉络、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要求、教材视频等资源提供等。这一环节允许学生们就自己感兴趣或有疑问之处自由提问。目的在于增进学生们对课程的了解,以提升教学效果。

(3) 导学:即引导学生掌握混合式学习方法。混合式学习对学习者的信息资源掌握程度、教育信息技术素养都有一定要求,在学习习惯方面也有颠覆性的改变。调查显示,虽然学生普遍反映不喜欢“教师满堂灌”的方法,希望更多参与。但要求他们大幅提升学习自主性,变为教学活动的主人,不经过培养是不行的。因此,主讲教师在这一环节会通过多媒体课件、微课视频直观展现混合式学习全过程,指导学生下载课程学习所必需的学习工具,根据需要还会有相应公司的工程师到场提供支持。

实践显示,导学课的开设虽然压缩了教学内容,但是在混合式课程思政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前化解了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瓶颈问题,避免了师生就技术问题反复沟通,以及因为学生对教学方法不了解影响学习效果的情况。

7.2三助

课程思政的根本在于育人。课程在助学层面,更注重利用生生互助的多样化形式,达到提升教学效果,增强学习者获得感的目标。同时建立了线上互助、课堂互助、结对互助三种生生互助助学机制。比如,艺术专业学生帮助生命科学专业学生改进方案人体尺度与空间认知,生命科学专业学生为方案融入生命科学领域的最新经验,就是最为典型的结对互助案例。总体而言,这是一种效果相当出色的助学机制,在教学实践中应扩大规模。

7.3三结

课程注重班级凝聚力,因此与开学第一课的“三导”对应,会在最后一节课安排“三结”,即师生结课合影、结课体会分享、教师结课汇报3种巩固混合式教学效果的助学机制。

(1) 师生结课合影:一般来说,通识课,特别是大班授课中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年级,互相不熟悉,班级相对缺乏凝聚力。为此,“设计与人文——当代公共艺术”从开设起,就制定了每学期期末拍摄全班合影的制度,留下学生们的笑脸。使课程不仅有成果,还有温情。该制度深得学生喜爱。

(2) 结课体会分享:学生们课上有较多的分享机会,还可以通过邮件、平台留言等方式畅谈学习收获与体会,许多学生在结课前写来真挚的课程感言,在最后一节课上分享自己学习的快乐与收获,这些感言已经成为评估教学效果最宝贵的资料之一,主讲教师也以此作为进一步改进教学的根据。

(3) 教师结课汇报:每学期期末最后一课,教师都会将一学期课程建设成果向学生汇报,与第一节课的导学相对应,有始有终,得到各级学生的积极响应。

8教学成果检验

经过一个学期的混合式课程学习,通识为主的教学对象——理工类大学生应该能够从零基础开始独立完成一个相对复杂完善的设计(或论文)。学习者自身的审美能力、艺术创意思维、设计能力、艺术批评能力、不同学科材料工艺运用等多方面能力应该有大幅显著提升,符合“成果导向”的教学要求。该课程获第六届大学生艺术节高校美育创新案例一等奖。

课程中专业学生训练的质量大幅提高,已获得各级奖项,如教育部学科竞赛目录中第九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NCDA)人居环境规划与设计组国赛银奖1项,省赛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3项;设计学领域重要的第20届全国设计大师奖金奖2项;“未来契约”青年设计师大赛银奖2项等(具体见图3)。所有获奖作品均体现立德树人的成果,如第九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国赛银奖作品分别是红色主题作品与动物保护主题的作品。良好的艺术素养与设计思维能够帮助当代大学毕业生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大背景下,在工作岗位上以更富于创造力的思维解决问题,提升竞争力。图3以作业获奖作为评价标准之一的教学改革成果体现

9结束语

总体来看, “全时多域五三三”混合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课程获批首批国家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助力主讲教师的第二门课程“全球公共艺术设计前沿”(翻转)获批首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主讲教师获批首批教育部课程思政名师。同时,该教学方法对相关领域、相近评价方式的课程具有广泛的可借鉴性,并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成功教学模式文件,已经通过论文、宣讲、培训等途径在多所院校推广,能够助力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和混合式教学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欢,张诗亚,罗江华.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演化——兼论“互联网+教育”生态体系构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8(3):59-65,93.

[2] 艾凉琼.从系统论看可持续发展理论[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4(4):50-52.

[3] 丁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立德树人——兼谈课程思政[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8(4):44-48.

[4] 姚林香,周广为.高校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和教学效果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8(12):92-100.

[5] 杜世純,傅泽田.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及其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2):129-133+145.

[6] 李逢庆,韩晓玲.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7(11):108-113.

Teaching mode construction of "Fulltime Multi-field 533" directed b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ANG 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300072,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new blended teaching forms,many elements,complex organization of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students can not understand,the curriculum explored the blended teaching method of "full time,multi-domain five and three three" based 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 large number of practical feedback."Full Time" refers to fragmented time "full-time" learning with the help of video and online platforms."Multi-domain" is to break the physical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classrooms and arrange multiple parallel classrooms in the virtual space for personalized training."Five and three three" refers to the teaching thought of "three teaching ideas,three teaching points,three principles of blended teaching",teaching resources of " three constructions,three uses,three kinds of research ",classroom teaching content "three investigations,three lectures,three types of evaluation",teaching evaluation "three footholds,three one(one person one plan,one-to-one training and one minute discussion),three kinds of standardization" and student aid mechanism "three guides,three help,three endings" .The method has successfully realized the scientific,information and systematization of blended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with the tens of thousands of students (offline) and tens of thousands of students (online) practice and has been widely promoted.

Keywords full time;multi-domain;Five-Three Three;outcome-based education

[责任编辑 孙菊]

[收稿日期]2021-05-30

[基金项目]天津教委社科重大攻关项目(2020JWZD1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21ZD01)

[作者简介]*王鹤(1980—),男,天津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设计学理论与公共艺术。

猜你喜欢

多域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
多域SDN网络中多控制器负载均衡算法研究
基于多维战场空间理论的联合防空反导作战效能评估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基于时限访问控制模型的时间判断点选择算法研究
混合式大学英语教学实证研究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