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撬重物的窍门》实验教学中构筑“双螺旋结构”课堂

2024-01-08江苏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

小学科学 2023年24期
关键词:关键问题杠杆证据

◇李 菲(江苏: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

多年来,科学教学一直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外对科学思维的重视,教师也逐步关注到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2022 年版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到,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与上一版本的课标相比,新增了科学思维。可见,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但要重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常常只会关注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步骤,却忽视了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双螺旋结构”的科学课堂是指在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时,架构“活动”和“思维”两条螺旋主线,由“问题”和“证据”与之相关联,形成一个稳定整体的科学学习课堂。它是一种探究活动和科学思维关联共生、螺旋发展的做中学、学中思的科学课堂。本文以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撬重物的窍门》两次教学为例,阐述如何建构“双螺旋结构”的科学课堂。

一、围绕核心概念设计螺旋递进的探究活动

学科核心概念对科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落实到科学课堂上,科学概念的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探究活动的设计应该指向概念的建构。概念的建构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基于学生的前概念建构科学概念,这个过程应该是螺旋上升、逐步递进的。因此,教师需依据核心概念,设计螺旋递进的探究活动,以此帮助学生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建构科学概念。

《撬重物的窍门》一课对应了课程标准中“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的核心概念。其内容要求是知道简单机械(杠杆)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围绕核心概念,学生需在活动中认识杠杆的结构并发现杠杆的秘密及其应用。于是笔者设计了第一次教学活动。

活动一:通过玩跷跷板,认识杠杆的结构,并提出研究的问题:轻的同学能不能把重的教师撬平衡?

活动二:认识平衡尺,并通过一组实验,初步研究杠杆撬重物的秘密。教师规定了在支点左侧10 厘米的位置挂2 个钩码代替男教师,实验中当平衡尺平衡时,记录右侧的数据。

活动三:利用平衡尺收集更多组实验的数据,再次研究杠杆撬重物的秘密。在这次活动中,学生自己设定平衡尺支点左侧男教师的位置和重量,再通过实验记录右侧的数据。

活动四:举例分析并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省力杠杆。

通过活动一,学生探究的兴趣大增,并提出了感兴趣的问题。活动二和活动三,都是利用平衡尺研究如何省力。活动二中,学生通过对一组数据进行比较,初步得出结论。活动三中,学生搜集了多组数据,不仅对数据进行了比较,还运用了归纳的思维方法分析并得出结论。最后,学生进行迁移应用。

这四个活动看似层层递进,但是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种递进仅仅表现在思维方法上:提出问题—比较—归纳—迁移。如果从概念建构的角度来分析,这里每一个活动指向的概念都是如何让轻的物体把重的物体撬起来,即都是省力杠杆。学生并不能通过这几个活动全面地认识杠杆背后的秘密,也就无法建构完整的杠杆概念。因此,教学活动的螺旋递进,不仅要体现思维的发展,还要指向概念的建构。基于以上的想法,笔者设计了第二次教学活动。

活动一:通过玩跷跷板,认识杠杆的结构,并提出初步的猜想:轻的同学能不能把重的教师撬平衡呢?

活动二:借助平衡尺做模拟实验,并通过一次实验,初步研究杠杆撬重物的秘密。学生用较多的钩码模拟男教师并挂在支点左侧,用较少的钩码模拟轻的同学并挂在支点右侧。当平衡尺撬平衡时,记录数据。

活动三:利用平衡尺做更多的实验,通过多组实验,探究杠杆背后的秘密。这个活动是一个挑战性的任务:如果在支点左侧10 厘米处挂2 个钩码,那么在右侧哪个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平衡呢?如果在支点左侧10 厘米处挂3 个钩码呢?学生在充分猜测的基础上再进行实验,依据数据分析出杠杆背后的秘密。

活动四:举例分析并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类型的杠杆。

活动二中学生用钩码模拟重的教师和轻的同学,在对本组实验数据比较和分析的基础上,再归纳全班的数据,能发现撬起重物的秘密,即省力杠杆。活动三中学生在对挑战性任务进行猜测时,不仅要依据生活经验,更要依据活动二中的数据。学生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充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和猜测。最终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分析与归纳,发现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从思维的角度来分析,学生从第二个活动到第三个活动,经历了多次推理论证的过程。从概念建构的角度来说,学生从研究省力杠杆开始到探究所有类型的杠杆,是在逐步建构完整的杠杆概念。

二、依据问题与证据推进活动与思维的螺旋上升

“双螺旋结构”科学课堂旨在将探究活动与科学思维进行有效的联结,让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思维能力能够关联共生、螺旋发展。而将这两者进行有效联结的纽带就是“问题”和“证据”。

(一)推进活动递进的手段——关键问题

“问题”,是指围绕某一探究目标,在探究活动关键环节精心设计指向明确的关键问题,由这些具有一定逻辑结构的关键问题组成问题链,环环相扣,成为实现同一目标的闭环的整体结构。这些关键问题之间相互关联,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指向共同目标。因此,设计好每一个关键问题,能引领探究活动的开展。而这些关键问题组成的问题环扣,能逐步推动探究活动的递进,最终实现探究的目标,从而让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那么如何设计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呢?教师需要明确每一个活动需实现的目标,依据活动目标,设计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

以《撬重物的窍门》第二次教学为例。

第一个活动目标是通过玩跷跷板,认识杠杆的结构。因此,设计的关键问题为:仔细观察跷跷板,它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第二个活动目标是借助平衡尺做模拟实验,研究撬起重物的秘密。设计的关键问题为:在什么情况下,轻的同学能把重的教师撬平衡呢?

第三个活动目标是通过平衡尺的挑战性任务,在论证的过程中发现杠杆的秘密。设计的关键问题是:依据数据分析,这些杠杆都是省力杠杆吗?说说理由。

第四个活动目标是将研究杠杆的结果运用于解释实际问题。设计的关键问题是:它们属于哪一种杠杆,你能解释吗?

在这一个个关键问题的引导下,探究活动能不断地推进,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也在逐步提升。活动一中,学生首先需仔细观察跷跷板的结构,并在详细的描述中认识杠杆的结构。此时,学生应掌握观察的科学方法。活动二中,学生要利用钩码和平衡尺设计模拟实验,并通过实验搜集证据,分析证据并发现撬重物的秘密。在这个探究活动中,学生要能够制定计划并搜集证据,分析证据并得出结论,以及准确地表达。活动三中,学生要基于上一个活动的数据,完成挑战性的任务,进行实验并搜集证据,对数据进行分析与解释,发现杠杆的秘密。在这个探究活动中,学生要能针对科学问题进行合理的猜测,经历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还需对结果进行解释。也就是说,通过该活动,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获得科学探究能力。活动四中,学生在分析并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类型杠杆时,就已经掌握了解释的科学方法。

(二)促进思维提升的关键——证据链条

“证据”是指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通过对证据的提取、整理、组合形成具有内在逻辑关系、能够证实(证伪)科学问题的证明链条。

学生在螺旋递进的探究活动中,能够逐步获得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证明链条。而后,当学生对诸多证据进行推理论证时,要基于证据与逻辑,运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等思维方法,建立证据与解释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合理见解。这个过程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如何帮助学生利用证据进行推理论证呢?教师需采取有效的策略,帮助学生运用合适的思维方法,建立证据与解释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表达和交流,让学生的思维显性化。通过有内在逻辑关系的证据,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

《撬重物的窍门》第一次教学时,学生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里,实验后将数据读了一遍,便得出实验结论,缺少推理论证的过程。因为没有全面地经历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所以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无法得到提升。

第二次教学,为了促使学生利用思维方法对证据进行解释,教师采用了以下策略。

1.设置论证主张表

我们的观点是什么?我们的证据是什么?我们的解释是什么?我们的结论是什么?

基于这种科学论证的框架,学生在进行推理时,需对搜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析和归纳。学生依据这种框架进行解释,就能较为完整地将思维历程进行表达和交流。

2.转变记录方式

本课中,学生在对证据进行分析时,不仅需要将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进行比较,还需将动力与阻力的大小进行比较。为了便于学生发现距离与力的关系,可以将数据记录转变为画图记录。因为画图的呈现方式可以让距离和钩码数量的比较看起来更加直观。

3.设计有利于论证的任务单

学生在完成挑战性任务时,可以将猜测的想法画在任务单上。之后,学生通过实验搜集的证据也可以记录在同一张任务单上。也就是说,任务单不仅可以呈现实验前的观点,还可以呈现真实的证据。这就促使学生要依据搜集到的证据对原先的观点进行解释,可以利用证据支持之前的观点,也可以提出反对或质疑。

利用有效的策略,学生能够基于证据进行推理论证。在科学论证的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逐步得到发展。

三、结语

总之,构筑“双螺旋结构”的科学课堂,需要围绕核心概念设计螺旋递进的探究活动。而将探究活动与科学思维紧密联系、螺旋发展时,就需要起着关联作用的纽带,它既能在螺旋递进的探究活动中客观存在,又能逐步发展科学思维。这个纽带就是问题与证据。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要依据活动目标而设计,并推动探究活动的螺旋递进。在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中,各种有效的策略能帮助学生利用证据进行推理论证,从而促进科学思维的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关键问题杠杆证据
防治水霉病的几点关键问题
过去谁加的杠杆?现在谁在去杠杆?
对于家庭暴力应当如何搜集证据
手上的证据
NFV技术及其引入VoLTE IMS中的关键问题研究
“大禹治水”有了新证据
找到撬动改革的杠杆
解决好改革关键问题
手上的证据
基于坐位肌肉注射的关键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