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教学中体现育人价值

2024-01-08湖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附属学校小学部

小学科学 2023年24期
关键词:月球课程标准思政

◇吴 敏(湖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附属学校小学部)

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科学观念与科学思维能力的主要科目之一,在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强调,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如何将思政教育有效地融入科学课教学,并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职责。

本文以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为例,分析与探索在小学科学课程授课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挖掘课程思政资源的路径与方法。

一、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科学教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在“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第一课《仰望天空》授课过程中,教师在对比太阳和月球环节,引导学生叙述回顾“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请学生回忆学过的关于太阳或者月亮的诗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课堂实践中很多学生都能够流利地背诵这首诗)。这样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和探索兴趣,学生也能感受到了古代的诗词之美,感受了神话传说中承载的民族精神和英雄气概,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本单元第二课《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时,教师给学生介绍了古代用来计时的工具——日晷,这是我国伟大的发明,并请学生介绍在生活中见到的日晷,鼓励学生自制日晷去探索阳光下物体影子的规律。学生在制作和使用日晷的探究实践过程中,学到了科学知识,也体会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本单元第三课《影子的秘密》时,给学生介绍皮影戏,既用到了所学的科学知识,又使学生接触到了有趣好玩的中国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在教学本单元第四课《月相变化的规律》时,通过中国传统节日和月相的关联引入,询问学生是否观察过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和中秋节等节日的月相。这样的教学,贴近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和观察的兴趣,也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

二、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小学科学教学

教育部《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把爱国主义精神有机融入大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考试评讲之中,纳入教育教学实践环节。

在教学“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第五课《月球——地球的卫星》时,讲到由于潮汐锁定,地球上的人们看到的始终是月球的同一面。由此可以延伸,向学生提问:那么月球的背面是什么样子呢?有什么方法可以探测到月球背面的样貌吗?在这个环节,可以给学生讲述如下事实:人类对于月球背面的探测从20 世纪60 年代便已开始,我们国家于2019 年发射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在历史上首次实现了月球背面的软着陆。接着教师可以继续介绍,2020 年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月球取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第三个完成月球取样探测的国家。而且,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即我们本校的逸夫博物馆里,还展出过模拟月壤呢!之后的环节,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播放央视网的“中国问天录”:问天,探索无际的星辰大海,我们的脚步从未停歇。通过设计自然的连续授课方案,让学生看看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航天人是怎样攻克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国人的成就可以非常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和探索宇宙的好奇心。

三、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小学科学教学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生态文明教育应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教学“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第七课《地球——水的星球》时,学生了解了地球是一个蓝色星球,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向学生讲述,虽然地球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但是如果把地球上的所有的水资源比作一杯水,那么淡水资源只有一勺(因为地球上97.5%是咸水,淡水只占2.5%),可以直接使用的淡水资源只有一滴!听到这些知识,学生都惊呆了,认识到咱们的淡水资源是多么可贵。接下来,给学生播放了地球上的水资源污染现状的视频,在分享观后感时许多学生都十分痛心,表示以后要节约水资源,爱护环境,保卫咱们的地球家园。

在教学本单元第八课《太阳、月球和地球》时,教师要求学生自由组成小组,以地球为主题制作海报。学生都深刻认识到我们的地球家园资源丰富,美丽而又脆弱。由此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教学过程,倡导大家要珍爱地球、尊重自然、保护生态,要与自然世界和谐相处。这节课的最后,笔者还给学生科普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内涵,给学生播放了科普短视频《二氧化碳的自白:践行碳中和地调在努力》(由中国地质图书馆制作),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倡导了简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引导学生共同为地球“减负”。

《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的教学要坚持以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使学生在科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现科学课程的育人价值。

总之,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时期,科学教育有机融合思政元素,对于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和正确价值观有着重要作用。为人师者,应主动研习、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和要求,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识水平与科学学科的特点,创新性地运用思政元素,设置典型思政案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月球课程标准思政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到月球上“飙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陪我去月球
月球上的另一个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