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作业”设计与实践的“四点”“四型”

2024-01-08沈其峰浙江杭州市临平区实验小学

小学科学 2023年24期
关键词:题目科学作业

◇沈其峰(浙江:杭州市临平区实验小学)

一、问题的提出

为深入贯彻落实“双减”政策,我校科学教师持续以“作业改革”为抓手,对重点难点问题先行先试,不断健全作业管理机制,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有效发挥作业的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育人功能,尝试撬动与引领学教方式的有效变革。

减负提质离不开作业的改革,但现实的科学作业情况又是如何呢?我们科学组发放了调查问卷,问卷对象为科学教师14人,五年级学生90人。通过问卷的回收和整理,我们发现了如下问题:教师使用当堂作业频率高,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大部分学生(68.5%)认为当前的当堂作业效果一般,提出了使用当堂作业的问题:作业内容繁杂,针对性不强;作业难度不定,实效不佳;作业类型单一,兴趣不高。

二、“四点”“四型”的“微作业”设计

针对当前我校5~6 年级科学教学中存在的这个问题,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我们科学课题组开展了小学科学5~6 年级“微作业”的设计与实践的课题研究。

(一)定义

“四点”“四型”:“四点”为重难点、易错点、探究点、应用点;“四型”为概念型、逻辑型、操作型、综合型。“四点”“四型”相结合,通过“四型”题目练习来突破“四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学习兴趣,凸显科学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科学能力。同时从四个方面研究“微作业”的内容设计与使用策略、关注教学变革中“提升学生综合科学素养”的研究、建设高效课堂的有效性的教学方式。

“微作业”:“微作业”是具有针对性的小型作业纸,一般为一页A4纸,又叫A4纸作业,题目数量相对于普通作业要少很多,多为紧扣每课知识点的系列作业题,是学生进行章节复习、章节自测的好资料。教师限定做题时间,然后留出一定时间进行讲解,其特点是形式微、时间微、内容微、方式微。

(二)重点

1.明确“四点”核心,提炼“微作业”的内容

重难点:研究教材内容,突出核心知识。

易错点:分析学生情况,突破思维障碍。

探究点:强化研究过程,提升探究能力。

应用点:搜集生活应用,开发创造能力。

2.围绕“四型”题目,丰富“微作业”的形式

科学教师在考虑“微作业”的内容时,紧紧围绕“四型”来设计题目,其内容和形式可以丰富多彩。

形式微:教师课堂教学的一张图片,几句简单概述的科学知识;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的想法,课外拍摄几张照片等,形式简单,注重实效。

时间微:“微作业”完成所用的时间不长,展示过程集中在上课后的5 分钟左右时间内进行,注重师生互动,拒绝拖堂。

内容微:“微作业”所涉及的内容视角小、切口微、内容精,切忌面面俱到,针对一个小点,有的放矢地训练。

方式微:“微作业”借助网络平台及学校多媒体设备,操作简便易行,可以教师演示,也可以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三)框架

我们根据操作设计,搭建了操作框架,以“四点”为核心基础,依托“四型”开展四种类型题目解答,最终实现作业内容、层次、类型的进一步提升,更加适合学生学习,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

三、“四点”“四型”的设计和实践

在明确“四点”为核心基础上,进一步以“四型”为依托,展开“微作业”设计和运用。

(一)以“链式递进法”掌握概念型题目

针对学生基本概念不清楚、相似概念容易混淆、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分不清等问题,笔者从教材课后练习、作业本和辅导资料中挑选题目,进行删选、改编,强化当堂的重难点和易错点,突出科学核心概念。

“链式递进法”是指一个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由“教师整理链”“学生识记链”“组内检查链”“教师反馈链”多链条式组成、循序渐进的学习活动设计载体。对于概念型的题目特别适用。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笔者在新课教学结束以后,通过课后练习、课堂作业本、教辅资料《阳光同学》进行了概念型知识整理,以填空题的形式整理了几道题,发给学生,让每个学生自己背诵和识记,中午作业整理时间或科学早自习时间,我落实科学组长在小组内进行检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设计了表格进行记录,分为了三个档次,每个档次进行打分评价,每周总结一次,对于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

这种每节课的“微作业”练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课后、每周、期末的总结性评价,督促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二)以“分层练习法”突破逻辑型题目

小学科学中有很多含有逻辑意蕴的题目,因其严密的逻辑性、题目的灵活性和解题的综合性在课堂学习中占据了“困难学科”的地位,学生在初学时很难分析、推理出因果关系。如何打破师生间的壁垒,落实科学知识,是每个科学教师需要解决的难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施行了“分层练习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分层练习法”是指通过练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不同的机会,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学习,以激励学生在实现较低层次目标的基础上自觉、主动、积极地向高一层次目标递进。

如,可将有逻辑性的题目作业内容划分为基本练习、提高性练习、拓展性练习。基本练习,是要求每一位学生均要掌握的知识练习;提高性练习有一定的综合性,强调知识的联系,解题要有一定的技巧,要求绝大部分学生掌握,一部分学生可以在别人的帮助下逐步掌握;拓展性练习是更高水平的练习,练习题的综合性更强,应用能力要求更高,准确度也更大,要求一部分程度较高的学生掌握。通过“分层练习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不同的机会,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有效地学习,使每个学生到达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三)以“科学实验法”落实操作型题目

小学科学课程把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体验和积累认知世界的经验,提高科学能力,培养科学态度。操作型作业可以强化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用实验解决实验探究中的问题,或分析操作误差。笔者根据教学实践经验,结合课标进行了总结: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订计划、观察实验、搜集整理、思考结论、展示交流。

如在一次科学课上,学生分别就糖、盐对蔬菜生长影响的结果做出了预测,有的学生说:清水中蔬菜长得好,有的学生说:糖水、盐水中蔬菜长得好,并阐述了各自的理由。因此我们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材料上尽可能保证实验的公平性。经过9 天时间,我们观察和记录叶的生长对比和根的生长对比,最后发现:清水中生长的大蒜长得最快,盐水中生长的大蒜位居第二,糖水中的大蒜生长最慢。

该实验重在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搜集数据等方面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能够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真理、尝试制作、在实践中学习,以满足部分喜欢动手实践的学生的发展需求。

(四)以“图文结合法”深化综合型题目

科学综合型题目,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以科学知识运用为主,并综合了其他学科内容的学习实践活动。

在科学实验中有时画图比文字更能清晰地解释原理和方法,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看懂实物的制作过程。如,在探究“太阳能小风扇的设计与制作”这一课题时,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设想,在炎热的夏天,人们总是躲在空调或者电扇下面,消耗了大量的电能,能不能用环保的太阳能来制作一个小风扇呢?学生马上把想法付诸了行动。通过图纸设计、安装、试用、调整等一系列过程,终于制作完成了简易的太阳能风扇。这一次小制作,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科学的渊博,也让学生知道设计图纸的重要性,通过图纸形象具体地完成科学小制作。这次活动不仅让学生提高了动手能力和想象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小论文写作能力。

四、实践与反思

笔者的科学课题组对小学5~6 年级科学“微作业”的设计与运用研究已经一年了,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研究成果,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提高了“微作业”的正确率,作业内容、作业难易度、作业形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一)作业内容精练,针对性强

科学合理的“微作业”内容设计,使“微作业”真正成为师生交流的平台。“微作业”内容基本上来源于作业本和教辅资料,使用之前经过精选、删选、改编,能突出课堂重难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师能够更加了解学生的想法、困难、情感,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教学;学生也能更加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促使自己不断地改进。

(二)作业难度分层,实效性好

我们对“微作业”习题难易度进行了分层,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设计了分层作业,有基本练习、提高性练习、拓展性练习,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和发展,作业的实际效果好。针对“微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教师有的放矢地加大了对学生质疑的引导和训练,同时主动亲近学生,与他们交朋友。

(三)作业类型丰富,正确率高

“微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不仅要讲究“微作业”的科学性,也要针对“微作业”题目多种类型,如概念型、图文结合型、实际操作型、科学实验型等,灵活采用多种方法予以解决,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建立起平等、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

课题完成后,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每堂课都用“微作业”的科学教师由之前的7 人,增加到13人;“微作业”中存在的不精选、类型单一、难易度没有控制好等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学生对“微作业”的好评率由之前的18.2%增加到62.3%,作业的正确率也大幅度提高,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为真正落实“双减”政策,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跨进了一大步。

猜你喜欢

题目科学作业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作业
追根求源
科学拔牙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