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探究

2024-01-07姚奕呈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革命课文情感

姚奕呈

当下,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初中语文教学模式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诵读教学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语言表述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文字鉴赏水平,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革命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中形成的。我国革命文化形态主要包括先进的革命理念、科学的政治制度、崇高的思想道德、不朽的革命精神、鲜活的革命形象。由此可见,革命文化是民族自信的内驱动力,革命文化题材作品在语文教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教学价值。因此,以革命文化作品为例,探究初中语文诵读教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一般而言,初中阶段语文教材选编的文章都是经典的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内涵和教育价值,旨在从情感维度引起学生共鸣。诵读的特点是品味涵泳,即沉浸其中、深入领会,学生只有打好诵读底色,才能开启理解作品的大门。

例如,诵读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解读“革命”的含义。革命文化看似久远,但是“革命”泛指革新,不限于政治变革,也指社会、思想、文化等形态的深刻质变。打好诵读底色后,学生诵读革命文化作品,会植入一脉相承的“革命基因”,继承中华文化,内化“爱国”“友善”等价值观。

从心理学层面看,诵读效果需要情感的投入。在诵读教学中,学生情感受到周围环境、语言感受能力的影响,教师应该立足课文特点、学生心理,引导学生思考,获得审美乐趣。首先,设计导语,诱发情感。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精心设计导语,为活跃诵读氛围奠定基础。例如,在《纪念白求恩》的诵读教学中,教师先设计导入语:“1939年,一位名叫白求恩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会放弃家乡优越的生活条件,不远万里来到条件艰苦的中国?为什么冒着枪林弹雨救治大批伤员?又为什么连续69个小时没有休息,做了115例手术?我们一起诵读课文,走进白求恩的世界吧!”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将自己的感情融入作品,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才能更好地完成诵读任务。其次,启发想象,领悟情感。诵读教学要让学生放飞想象力,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情感体验,在感知基础上将情感迁移到课文中。例如,《红星照耀中国》真实地记录了埃德加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情况,从多个角度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事业牺牲奉献的精神。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红星照耀中国》电影选段,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回到战争年代,跟随埃德加一起来到西北革命根据地,第一个遇到的人会是谁?他或她在做什么?如果要带一个故事回来,你会带谁的故事?在此基础上,学生仿佛与工农红军来了一场跨时空的对话,真实感受到红军战士的生活,包括社会制度、货币政策、工业和教育情况等,心里泛起感动的情绪。带着对革命先烈的敬佩、感恩之情,学生尝试诵读作品。让作品中的景色、人物在脑海里浮现。

诵读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诵读中获得不一样的知识建构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为后续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奠定基础。诵读能力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诵读”这个行为,学生开口诵读的过程就是信息输入输出的过程。面对一篇文章,学生通过诵读这个行为,可以锻炼思考能力、肢体协调能力、情感把握能力,提升思维能力。

(一)大声读,提高学生诵读专注性

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正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自控能力较差,通常情况下更偏向于图画多、色彩绚丽的文章,对于文字较多的文章,很难将注意力锁定在文字中。不同的朗读程度,会有不同的收获。学生一字一句、字正腔圆的诵读,更有利于培养语感,为深入挖掘教材资源提供情感基础。以教学《邓稼先》为例,教师让学生诵读第一遍,注意重点词语,找到最让人感动的句子或段落;在基本掌握文章感情基调的情况下,诵读第二遍,感受字里行间浓浓的爱国情,重点理解“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古今多少奇丈夫”的意思;第三遍诵读时,学生更加专注文章的理解和感情的渲染,为后续学习提供保障。

(二)模仿读,提升学生诵读感染力

初中生对客观世界尚未形成成熟的认知,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或者规范性的指导,很难完成高质量的诵读任务。因此,教师应该利用学生乐于模仿的特点,采用模仿读的形式,让学生跟着标准范文进行诵读,提升诵读感染力。针对标准范文,教师可以录音、播放视频,引导学生正确诵读。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模仿的是语气、语调,是声音中蕴藏的情感,包括诵读者的站姿、眼神、声音与手势的配合等,而不是模仿声音。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为例,文章是一则新闻,诵读目标不仅是体会人民解放军的大无畏精神,还需要感受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性。对此,教师可以结合《新闻联播》的形式,配上激动人心的背景音乐,录制新闻。教学时,教师先播放录制的新闻,学生先感到好奇,随后被教师严肃、专业、大气的诵读方式感染,纷纷模仿教师的诵读方式,感受解放军战士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精神。

(三)组合读,增强学生诵读积极性

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下,教师开展诵读教学时,往往采取独立诵读的形式,学生自愿举手诵读课文,其他学生由于腼腆、习惯、胆小等原因,不敢“露头”,诵读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为了改善诵读教学的现状,教师可以采用组合读的模式让学生共同完成诵读任务,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诵读的积极性。学校有合唱团,教师可以据此成立班级诵读小组,制定组规、组服、组徽,选举组长,由组长监督组员完成每天的诵读任务,在小组长的监督鞭策下,学生诵读的热情逐渐被激发,团队意识也会增强,逐渐养成良好诵读的习惯。例如,在学习《黄河颂》和《老山界》时,教师将诵读小组分成两个小分队,通过对比分析,选择最优的一队给予奖励;学习《黄河颂》,学生用宏伟磅礴的气势诵读出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意志,在内心掀起万丈狂澜,学习《老山界》,学生用细腻的情感缓缓道出中国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师根据情感、准确度、流利度选出表现优秀的小分队,将该分队诵读的作品制成小视频,发到学校的网站,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綜上所述,革命文化作品在语文教材中起到了立德树人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素材,对学生成长与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积极探索诵读教学的方法,挖掘教材的价值,创设诵读情境,渗透诵读方法,强化革命文化作品传诵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本文系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以诵导学: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革命文化篇目教学实践研究”(编号:TZGH/2021/039)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实验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革命课文情感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课文的小偷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读《革命年代》遐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