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长参与对学生小提琴演奏水平的影响研究报告

2023-12-28包蕾蹇爱陈诗蓉

剧影月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学琴小提琴动机

■包蕾 蹇爱 陈诗蓉

音乐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社交能力锻炼、认知提升和情绪稳定上发挥较大作用。然而,什么样的艺术教育方式适合小学生?相对于其他的艺术表演方式,小提琴的专业程度更高,入门难度较大,同时一开始的适应周期较长,是一门比较难以速成的艺术教育学科。通过对厦门市音乐学校93 名小提琴学员进行访谈和问卷,了解学生的学琴动机、演奏水平和家长的参与方式与投入程度为案例。可以发现,不同的学琴动机会影响孩子的实际学习成果和演奏水平,与此同时,家长的参与方式,如认知参与和行动参与,则可以正向调节主动学琴的整体效果,帮助孩子提升演奏水平,降低学琴的负面情绪。小提琴的学习投入比较大,不论在时间和金钱投入上,家长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其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家长间投入度的差异对儿童学习效果的影响。

一、学生学习小提琴的动机

音乐能力与音乐成就是衡量小提琴学习效果的主要指标。考察儿童音乐表演水平不仅仅以演奏技术作为终结性评价也很标准,同时过程中的经验性评价也很重要。识谱能力是小提琴学习过程中最基础的能力,体现了学生对基础乐理知识的掌握,也能够体现在演奏时的反应速度和整体音乐表达效果上。背奏能力则体现了孩子对音乐的理解和整体的呈现水平,能够感受到乐曲之美的孩子,都能够较好地演奏出完整的曲子。视奏是根据乐谱提供的音乐符号的规范要求进行演奏,体现出孩子的反应速度和视听觉感知的整体一致性。合奏能够更好地培养儿童合作协作、倾听对方的能力与品质,而音乐表演反映出儿童对音乐的整体理解能力,也影响儿童的审美情感。整合调节动机是指儿童受到本身兴趣驱动,他们的行动是本身兴趣所致;认同动机是指儿童为了获得某种与自我可分离的结果才去从事一项活动的倾向,主要是对学琴行为的认同,或者希望获得父母或者他人的认同;而缺乏动机状态是指不存在任何整合,毫无动力。无动机类型即无调节动机类型的具体表现是“我不喜欢学琴,也不爱练琴”,这时对小提琴学习充满排斥和拒绝,没有任何内部驱动力,即使在外部驱动力的作用下也不能够激发对小提琴学习的热爱。还有一种表现是“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学琴”,这种儿童对小提琴学习是盲目的,并不能够对小提琴学习的目的和价值有具体的概念。我们认为,缺乏动机程度负向影响演奏整体水平。

认同动机虽然其动力来源并不是音乐本身,但是儿童能够根据自我的认识把握小提琴学习的主要目的和价值,基于目的和价值为小提琴学习提供动力来源。认同调节动机和整合调节动机类型的儿童更多的是将小提琴学习作为一种工具,更重视学习的功能性。认同调节动机类型的儿童更能够意识到小提琴学习对技术提高和能力获得的价值和意义。虽然在本质上可能对练琴和学琴有所排斥,但是通过自己的认识与理解能够分析小提琴学习的价值和作用。我们认为认同水平正向影响儿童的演奏水平。

整合调节动机展现的是儿童对学琴本身的热爱,具体表现是“为了有一天成为音乐家或者演奏家,我要努力地练琴”或“我喜欢自己演奏的乐曲”。整合调节动机类型的表现体现了儿童对音乐的态度和演奏的认识。他们小提琴学习的动力来源更加倾向于回归到音乐本身而不是音乐以外的其他方面。当儿童处于整合调节动机类型的时候他们在小提琴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注重音乐的表达与对音乐的追求。我们认为:整合调节动机正向影响儿童的演奏水平。

二、家长参与对学生学习小提琴的影响

小提琴学习是有别于学校音乐课程的社会音乐教育,关于教师的选择、教学内容的确定、上课时间的划分都更加自主。因此,在小提琴学习过程中家长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家长需要对儿童小提琴学习课程进行全面的考量,关注儿童多个方面的需求与特征,并且有效地参与儿童小提琴学习之中。Grolnick从个体心理活动和过程视角出发,将家长参与分为两个维度:行为参与和认知参与。家长认知参与是指父母亲选择某些针对性活动,促使儿童接触有助于智力开发的学习材料或参加有益于认知发展的活动。父母为儿童提供丰富的音乐鉴赏机会,如聆听专业演奏家和乐队的音乐会,是提高儿童音乐表现力,演奏歌唱性的重要途径。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将为儿童小提琴学习提供实践的舞台,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与能力感,并在多样的活动中与志同道合的伙伴进行小提琴学习知识与技能上的沟通与合作。认知参与有助于让缺乏动机的儿童逐步理解和了解父母的意图,同时能够开始适应和了解各类相关的音乐知识,通过认知的提升,降低缺乏动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具有较高认同动机的儿童,则有机会进一步完善和提升自己的认同感;整合调节动机则可能在家长的认知协助下,得到进一步的强化,通过大量的认知教育,孩子会进一步确认自己的整合调节动机,产生正向调节;我们假设:家长认知参与负向调节缺乏动机对演奏水平的负向影响;家长认知参与正向调节认同动机对演奏水平的正向影响;家长认知参与正向调节整合调节动机对演奏水平的正向影响。

小提琴学习中,家长行为参与主要体现为学习的陪伴和练琴过程的聆听与建议。参加小提琴学习课程是对自己音乐素养和音乐知识的提升,通过专业教师的点评与聆听教师和孩子的小提琴演奏,不仅可以对演奏、乐理等专业术语有了一定的认识,更是同孩子一起积累了大量音乐作品。家长的行为参与除了在课上的参与,还包括在课外家庭中的监督和指导。高效的行为参与能够为儿童小提琴学习提供助力,但如果参与行为不当也会导致儿童对小提琴学习失去主动性和内部动机。因此,父母在家长陪练的过程显得尤为重要,不仅是对时间的监管,更是对儿童音乐表现,技术达标的评价与建议。

家长行为参与能够降低缺乏动机儿童的认知障碍,间接提升对小提琴学习的认同,同时行动参与有助于强化认同动机,强化其对演奏水平的正向影响。此外,家长行为参与有利于孩子进一步确认自己的行为正确性,感受到家长的行为参与可以帮孩子建立起认知一致性,提升整合调节动机的影响;因此我们假设:家长行为参与负向调节缺乏动机对演奏水平的负向影响;家长行为参与正向调节认同动机对演奏水平的正向影响;家长行为参与正向调节整合调节动机对演奏水平的正向影响。

三、结语

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不同动机下孩子学习小提琴的效果,同时也证明了家长参与在孩子艺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动机是决定孩子艺术学习成果的重要因素,缺乏足够的内动力,孩子的小提琴学习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成果的。学琴一般启蒙年龄在4~5 岁,这个时候往往家长们会采用权威逼迫孩子学习。老师们经常看到的是哭鼻子的孩子,他们没有弄清楚为什么学,更谈不上爱学小提琴。这种孩子固然有可能最终达到较好的学习成效,但多数孩子却可能更多地经历着痛苦,对艺术教育有逆反情绪。研究表明,缺乏运动机会负向影响孩子的演奏水平。实践中,老师也会看到,压根不想学琴的孩子,进步是缓慢的,同时学习能力也没有充分体现在识谱和视奏过程,更谈不上演奏和上台表演。发自内心地爱上小提琴艺术,或者至少认同小提琴学习本身的价值,这是老师和家长在启动孩子小提琴学习的时候需要考虑的问题。听一场其他小朋友的小提琴独奏会,或者学会鉴赏小提琴乐曲,是很好的一种启蒙方式。其次,家长参与在小提琴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调查过程显示,多数孩子一周的上课时间是1~2 小时。老师和学生的接触时间远不如家长的陪伴时间。家长的投入,不论是行为还是认知,都会提高孩子对小提琴学习的认同感,让孩子更享受学琴的过程,同时也能够帮助孩子降低学琴的盲目性。经常性赞许、带孩子出席演出活动,或是参加孩子的课外表演,都是认知上的参与,能够给孩子带来额外的动力。学习和练琴的陪同,适当地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意见,包括适当的物质奖励,都可以作为一种行为关怀,强化孩子学琴积极性。教学过程中,很多优秀学生的家长,都相当于半个小提琴老师,除了不能够自己演奏之外,在音乐理论和演奏技巧要求,甚至于识谱方面,都有比较深的掌握。相反,完全放给老师教的家长,孩子到了学琴中后期,进入演奏难度较高、涉及高综合性技巧的曲子时,就表现出学习后劲不足的问题。

总之,本研究也让我们重新审视现有的小学音乐教育,是否应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大量引入家长参与环节。很多学校开设专业小提琴兴趣班,或者小学生乐团,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利的,这毋庸置疑。但如果孩子本身并不清楚学音乐的动机,或者只是为了某些加分条件而盲目随大流,那么这类音乐教育的意义将大打折扣。在艺术教育上,家长可能缺乏对某类艺术的特长或者基础知识的积累。这种情况下,缺乏家长参与的音乐教育可能是不完善的,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有限的。未来的家校合作,也许需要增加家长教育环节,以提升艺术教育的整体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学琴小提琴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延河晨晓(小提琴独奏)
Hey Diddle, Diddle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孔子学琴
欧阳修学琴治忧郁症
孩子学琴家长一定要知道的事—— 了解与沟通篇
动机不纯
小提琴与钢琴奏鸣
论幼儿的动机特点与良好动机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