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戏剧影视学科专业建设改革路径探析

2023-12-28姜艳

剧影月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文科影视戏剧

■姜艳

“新文科”这一概念由美国希拉姆学院(Hiram College)校长罗莉·瓦洛塔(Lori Varlotta)率先提出,主要宗旨是将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新技术融入文科类课程体系中,对传统文科进行重构与重组,从而形成综合型的跨学科培养体系。为培养高水平的学术型及应用型创新人才,2019 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明确提出引领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2021 年2 月,教育部进一步颁布《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指南》,明确了新文科建设的改革发展目标。“新文科”是传统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是对我国教育战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提出的新需求,其必由之路就在于“守正创新”。“新文科”强调学科的交叉融合,主要体现在艺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融合、文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及相近专业集群的相互融合。新文科战略目标的提出是应用型高校戏剧影视学科发展的重要契机。“戏剧影视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比较重要的分支之一,不仅具有丰富的影视作品基础与文化底蕴,也具有文化传播与精神引领的重要作用与价值。”

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特有的办学理念、独到的气质风格,综合性大学与专业性院校在人才培养与办学理念上也各有侧重。例如,综合性大学的戏剧影视学科更注重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强调人文性与复合性,而传媒类专业院校则更需要培养能够为行业一线服务的应用型人才。

南京传媒学院作为一所江苏省传媒类应用型高校,在此背景下,专业建设的改革势在必行。南京传媒学院戏剧影视学院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全面创新发展本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创建“戏剧影视创作”教学团队,实行“学科重组专业交叉”。在以“新文科建设”为导向的基础上,拓展各专业知识宽度,进行“联合教学”与“联合创作”,以期在课程创新、跨专业融合方面有所突破与创新。

一、打造“板块结构-管网形态”的教学团队

戏剧影视学院为南京传媒学院的二级学院,下设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表演、影视录音艺术与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五个专业。依托于本学院专业互为支撑的专业群格局,打造了“戏剧影视创作”这一教学团队。团队依据戏剧影视学科的特色,五大专业之间互联互通、互相嫁接、互补联动,构建了新型的“板块结构—管网形态”的教学团队,力图培养“多专多能”的戏剧影视传媒人才。在教学方式上立足于行业、市场及自身发展条件相联通的专业构建,以联合活动或实习实践,包括研究项目、社会服务项目、工作坊、游学等多种方式,带动学生将课堂理论转化为实践,共同协作产出作品,形成了“1+1>2”的学科专业特色优势。

(一)戏剧与影视融通互补

依据教学团队成员所长,打破戏剧影视学科壁垒,明确“戏剧影视学科(群)”的概念。以“大学科”理念为主导搭建戏影各专业间交叉融合。在戏剧与影视一体化拓展中实现高度聚合,成就“戏剧影视学”的集合主体性,绽放学院生气与活力。一方面,在学科内部架构上强化“专业组”“课程组”“教研组”“项目组”,突出学科知识的专业性与综合性;另一方面,在思想认知上推崇戏剧与影视齐头并进的“双壁价值”,以“大戏剧”或“大影视”立场打破传统戏剧或影视的单一艺术门类,创作上形成复合型模式,从而“牢牢把握戏剧影视的艺术‘间性’,发掘融通互补机制,展开当代‘戏剧化影视’和‘影视化戏剧’的复调创作”。通过戏剧与影视的边界跨越,彼此调适,拓宽专业视野,解锁固有的戏剧与影视的艺术门类壁垒,打造各专业的核心教学模块,同时为所有专业共享,夯实戏剧与影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的基础,戏剧与影视两者互通互融,由此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素养,实现“多专多能”的培养目标。

(二)专业与专业立体联动

现代社会瞬息万变,传统学科体系下的“专一型”人才正在遭遇越来越多的挫折和越来越深的瓶颈。面对更为复杂与多元化的社会,面对学科边界的日益模糊与泛化,面对新文科所提出的互融交叉的多样化需求,高校必须培养适应时代的“多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如上所述,南京传媒学院戏剧影视学院戏文、表演、导演、舞美、录音专业齐全,“戏剧影视创作”教学团队凭依学院专业齐全优势,秉持“大学科”与跨学科意识,彼此深度交叉融合,课程相互覆盖,积极给关联专业互当“配角”,使学生由“一专一能”发展为“多专多能”。通过教学团队打通专业壁垒,建立专业与专业的立体联动,加深学科与专业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从而形成学科与学科、专业与专业间交叉纵横的立体联动,解决了传统戏剧影视学科“单一性”封闭教育所导致人才的“残缺性”和“半能化”,充分发挥学院现有平台优势。各专业建设日趋完善,相互支持融通,在各类比赛、活动中密切配合,突显出了跨专业交叉融合的优势互补。构建专业间人文互通桥梁。围绕立体联动战略,通过报告、讲座和专题会议等多种形式,灌输“跨界思维”,推动专业“融跨”。同时,以“多专多能”和“多能多艺”为核心,在时代发展与市场需求下,不断完善培养方案,不断充实“跨专业”内容。

(三)艺术与技术互动结合

北京师范大学周星教授提出,新文科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新型文科创造型人才”。以人工智能和物联网为技术基础的“万物智联”时代,对新文科背景下戏剧影视学学科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要求。“视频化”“影像化”成为融媒时代中人们最主要的表达和接收方式,而戏剧影视学的核心竞争力正是“文本+视听”。因此,新文科背景下的戏剧影视学的教学团队与课程设置,要在保证传统戏剧影视理论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体系齐头并进的基础上,加强与业界新技术的吸附力。一方面,随着技术的持续迅猛发展,作为戏剧影视学的高校教师在传统戏剧影视艺术的知识之外需要接受绿幕抠像、VR(虚拟现实)拍摄剪辑、沉浸式录音等高端技术的学习;另一方面,以实验室为媒介各专业资源共享,打通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多门课程、多个专业互动互融的实践教学。同时,课程设置上,与本校数字媒体艺术学院和传媒技术学院进行跨学院合作,将AI(人工智能)、VR、大数据等智慧媒体技术引入专业课堂,搭建持续发展的行业技术与专业课程间的桥梁,不断创新课程体系和艺术创作生产模式,聚焦前沿、接轨行业。

二、建构立体化与项目制的教学体系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理念与目标的改革将影响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以及教学体系的重构。基于新文科建设“学科融合”这一显著特征的观点,戏剧影视学科由此建构了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立体化和项目制的教学体系。

(一)以“点线面”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戏剧影视学各专业的教学体系需要是立体化的、阶梯状的。戏剧影视学院五大专业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基础元素训练到跨专业综合实训,形成了“点线面”的实践教学体系,围绕完成毕业设计和高年级与业界联合的项目实训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程度阶梯式地建构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点”是指以微观知识点和技术训练为主要内容、以完成单一情境任务为实践目标的基础实践训练课程,主要集中于低年级的元素训练,例如戏剧影视导演专业的《视听语言》、戏剧影视文学的《剧作元素与技巧》、表演专业的《生活讲述》等;“线”是指不拘泥于某个单一课程的具体内容,以戏剧影视创作为核心,通过比赛、项目等方式,在实际运用与操作中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掌握,激发创造潜能,例如表演专业的《经典剧目实践》、戏剧影视导演专业的《项目实训》等,通过“线”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以“点”和“线”为前期训练基础,从而在高年级实现“面”的跨越创作,综合考虑五个专业方向设定项目,通过学院的整体设计,专业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创作,促使学生形成跨学科、跨专业的视野。“‘点线面’实践教学设计在知识广度和深度、应用转化难度、项目综合性上呈现一种递进和倍增关系,从而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有效吸收和应用生产。”

(二)以项目制构建各专业“融跨”的联动教学

新文科背景下的“点线面”实践教学体系以高年级的“项目制”创作为目标,在原有教学体系基础上增加了“跨”的集合。首先,是在“点”的单一元素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实现专业之间、课程之间的“互跨”,培养学生跨学科、跨专业的思维意识。例如,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开设表演课程、戏剧影视导演专业开设剧作课程;录音艺术、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戏剧影视表演三个专业均开设导演基础课程;其次,在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之间以项目为纵轴,实现学科和专业之间的“大跨”。“大跨”是以前期的“互跨”为基础,从而进行更高一个层次的擢升,注重理解学科及专业之间关系,并且能够在项目实训中达成协同合作,共同完成艺术创作。最后,在整个教学链条体系上联合跨学科实践项目,实现各个学科、各个专业的“融跨”,将前两个阶段的“互跨”“大跨”进行脉络和逻辑的协调融汇,最终让所有专业的学生能够建构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体系,从而完成不同专业之间的合理化融合。在整个互跨——大跨——融跨的教学体系中,学院的五大专业间实行从“‘生活—文本—舞台—文本—银幕’联动教学”,从低年级单一的理论基础、元素训练到高年级项目制的综合实训,“共享”教学模块,在满足自身专业所需技能的前提下拓展学生知识面、丰富学生技巧能力,从而达到整个学院下各个专业、各类课程的融会贯通。

(三)阶段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

新文科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戏剧影视人才的培养模式也需进行一定的创新性发展。学院将人才培养模式分为理论基础、实践实操和项目联手三个阶段。通过阶段性的规划与整体性的发展,逐层逐级不断巩固学生学习的专业成果,促进其专业能力的稳步提升。第一阶段着重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以课堂教学、工作坊等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理论教学活动,例如五大专业学生课程体系中均开设中外艺术史、中外戏剧史、中外电影史、视听语言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理论基础之上延展至创作实践,从元素训练入手进入至短片或短剧的创作,并通过帮助学生搭建专业比赛平台,提高学生实践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竞赛将课程实训与大赛要求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这种方式能够通过整体勾画,将相关专业的比赛资源与参赛成果转化为学院的专业优势,通过学院搭建的学习、交流平台,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加强专业学习的内化,稳固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后续的跨专业的大实践合作奠定基础。第三阶段搭建“项目制”平台,进行五个专业的“跨行”合作,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机会。接轨行业需求,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并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从而服务地方与社会。一方面,在跨学科、跨专业的协作中,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学生对外交流、拓展人脉、开阔眼界,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满足当前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三、创设理性与感性的“结亲连队”

新文科背景及融媒、全媒时代的到来,要求戏剧影视学科专业建设不仅有深厚的学术底蕴,并且师生具有丰富的实践实训经验。南京传媒学院戏剧影视学院沿着专业育人思路,实行理论与创作、理性与感性的“结亲连队”,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实现关联和统一。在此过程中,以研促教,将研究领域的理论、方法代入课程教学,加强学生的人文底蕴,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增强作品的人文内涵,同时,加强产业与教学的多重多向融合,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精致缝合。

(一)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中推行持续联动课程教学模式,将专业教学与课程融会贯通。在大学四年的课程体系中,始终秉承以创作带教学的理念,融合戏剧和影视实践于课堂教学中,力求每学期各个专业的结课作品汇报都能够落实到人。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融入教学改革理论,推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各个专业均实施“课程矩阵”,将专业四年的课程模式合理规划、逐级递进,学生创作训练难度系数逐级递增,创作作品体量和难度逐级递增,使得学生在持续的创作训练中循序渐进地理解理论知识、积累创作经验。此外,如何将教学改革成果有效转化为教学科研活动及行业服务也是我们研究的课题,在现有条件下形成跨学科、跨专业领域的融合,充分发挥各专业优势并合理整合资源,才是促进专业发展,充分利用多方资源做深做强的基本前提,只有促进教学改革的多学科融合,才能更好地为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服务。

(二)产业与教学多重多向融合

充分挖掘社会资源优势,加强与社会的合作力度是新文科背景下产教融合的重要着力点。南京传媒学院戏剧影视学院秉承“实践出作品、实践出人才、实践出效益”的原则,强化“生产型”实践实训场地建设,积极与各大影视公司及各类新媒体平台进行合作,并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一方面,通过与数十家主流媒体及新媒体建立合作关系,进行“双导师”制的联合培养形式;另一方面,通过人才培养实验室项目,将学科内的科研、创作进行成果转化,实现高校社会服务的功能,不仅为产业升级以及电影、剧团、新媒体等产业领域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同时服务产业、企业所提供的横向科研经费也能加速科研创作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学院与江苏广电集团、江苏省话剧院、北京派华影业、优酷、爱奇艺等数十家主流媒体及新媒体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为各专业学生的实习就业提供平台。不断加强实践创作,形成了“以创促学”的良好氛围。同时,充分依托学院创作实验中心、专业录音棚、杜比全景声创作实验室、多功能摄影棚、实验小剧场、戏美场景专业制作工坊、学术厅、影视观摩厅等多个教学设施,构筑起完整的实践实训平台。由五大专业联合以及团队成员牵头的多个教学改革项目整合了国内外优质的教学科研团队,对戏剧影视创作相关专业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方法起到了切实有效的促进作用,尤其在原创戏剧创排、新媒体短视频教学实践、教育戏剧工作坊等方面成绩显著。

(三)各专业师生联手实践共创

新文科背景下,戏剧影视学院秉承“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强调“师生并行实践”。一方面,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打造优质作品,将自身创作的优质作品引入业界去检验,同时邀请业界优质作品来校展演。“请进来”的还有学界、业界的知名专家,通过他们进课堂开展讲座和授课,指导学生专业实践,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戏剧影视艺术的前沿及动态。学院与南京大学艺术硕士剧团、江苏省演艺集团话剧院、南京市话剧团、北京开心麻花娱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创作品,广受好评。另一方面,创作教学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课堂指导授课的能力,也需要自身具有创作实践的经验。只有老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够更好地指导教学。在师生共创中,以“走出去”的形式进行社会公开展示,接受各方评价。校内有一面镜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适应社会的专业能力,校外同样也有一面镜子助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有创造精神的实践能力。跨专业合作、师生共创、师生同台在课程产教融合中迸发出巨大能量,不但能够检验老师们的教学水平,还能够匹配业界要求,促进学生未来就业和深造。

戏剧影视行业近年来的发展现状有目共睹,作为高校的相关专业面临着行业的变革,专业建设必须及时转变观念、与时俱进,面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相关专业的特色定位和整合融合迫在眉睫。新文科背景下,南京传媒学院戏剧影视学院在持续摸索和实践中,根据戏剧影视行业、市场、产业建设需要,秉承多学科交叉融合及专业实践整合化的原则,以“戏剧与影视学”这一主干学科建设为龙头,以表演、导演、戏剧影视文学等专业建设为主线,发散至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与录音艺术专业,找准当下戏剧影视产业的发展需求,将现有专业交叉融合,建立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支撑关系和集聚效应。通过近年来的专业建设优化教学结构、创新教学改革。在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上交互联动,始终坚持围绕人才培养方向问题,以“人”为核心,着力提升“教学、科研、创作”三位一体的综合创新能力,促进学科专业的内涵式发展。以“大学科”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跨专业”的综合创作培养模式,实践传媒类应用型高校的专业建设改革之路。

猜你喜欢

文科影视戏剧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有趣的戏剧课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戏剧类
影视风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