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黎歌·乐海》音乐民族性的分析与研究

2023-12-28刘慕涵

剧影月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黎族海南音乐

■刘慕涵

海南师范大学张睿教授主编的高中黎族音乐文化校本教材《黎歌·乐海》,是一部极富海南民族特色的优秀教材。该书通过鉴赏、演唱、演奏等多种形式,让更多的高中学生深入了解、体验黎族音乐文化的璀璨,并逐渐领会到传承黎族音乐的时代使命。该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是2021年度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海南本土卓越中学音乐师资人才培养路径研究》成果和2021年度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高师院校基于“三师一体”的中学音乐教师培养策略研究》成果,是一部普及性强、教学性强的音乐教材。

一、内容性强

《黎歌·乐海》的教学内容的框架设计清晰明了。每一首民歌的学习,都由“聆听与体验”“歌词大意”“作品分析”“文化解读”等部分组成,层层深入,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首先,在“聆听与体验”部分,既标注了黎语演唱的发音,让人能够用原汁原味的黎语进行演唱,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使得黎语的发音很好地传承,又在每首歌曲的最后给出完整的汉语歌词,让人理解演唱的内容,了解黎族人民的现实生活。流动的旋律使静态的书本知识变得格外生动,颇有身临其境之感。其次,在“作品分析”部分,通过对歌曲的调式、结构以及歌曲情境进行精练解读,我们了解到,黎族的民歌以传统的五声调式居多,旋律朗朗上口,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文化解读”部分是该教材的一大亮点,介绍了每首歌曲背后的民族文化,例如在《喊山歌》中体现了黎族人民的性格特点,该曲描绘了歌者在砍树之前对山神的敬畏与感恩,同时又告诉山神,只砍和自己年龄相同的树木,这体现了黎族人民对自然的尊重,他们勤劳、朴实的特点通过悠扬的歌声深入人心。例如,《织锦歌》能够对黎族的民间工艺——“黎锦”进行基本介绍,它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距今已有3000 多年的历史,歌曲曲调欢乐活泼,描绘了织锦的热闹场景,反映出黎族女子的心灵手巧以及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通过书中图片可看出,黎锦善用青、红、黑、白等颜色相互配合,绣出马、鹿、竹、稻等图案,寓意家庭美满,这些歌曲具有鲜明的劳动气息。音乐的起源之一——“劳动起源说”指出:音乐起源于日常劳动工作之中,具有提升工作效率、促使劳动人民万众一心的社会功能。与常见的“劳动号子”相比,黎族的劳动音乐以“歌”的形式体现,较之“号子”更加婉转悠扬。可见,教材从人文情怀到文化遗产,多角度、宽领域地对音乐文化和民族文化作出了全面的介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

该书乐曲的内容选择丰富多样。有的乐曲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比如《跳柴歌》《敬酒歌》、钢琴曲《打柴舞》等乐曲,展示了黎族丰富多彩的日常活动。《跳柴歌》原是黎族一种古老的祭祀舞蹈,现在的演绎已脱离了神秘的祭祀功能,具有娱乐性。但在这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中,我们仍然会联想到几千年前的祭祀的场景,也许是像“葛天氏之乐”一样对本部落图腾的崇拜,人们与大自然和谐互动、共生共长,从而孕育了本民族的个性本真,具有南国海岛文化特征的原生性民间音乐成为这个民族特有的文化象征。《敬酒歌》的旋律虽然质朴,但难掩黎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在传统节日里,大家相对而坐,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以歌传情,勾勒出暖意融融的温馨画卷,令人心驰神往。钢琴曲《打柴舞》既有传统黎歌的韵味,又充满当代音乐的气息,是一首典型的中国乐曲,再现了黎族人民的幸福生活:既有活泼欢快的舞蹈,又有辛勤的工作场面,有追忆往昔、与老人促膝长谈的温馨,亦有庆祝丰收、载歌载舞的欢愉。选择的曲目中还加入当代创作的黎歌作品。乐曲《欢乐黎家》《情满三月三》《黎风》以及歌曲《黎家心开花》《我们的族音》等作品,大多是在传统黎族音乐的基础上加入了流行音乐的元素,表达了现代黎族人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荀子在其音乐思想中提出“以古持今”“以时顺修”,指的是音乐的传承既要保留其原本的风貌,又要与时俱进、加入当今的音乐元素。该思想在现代黎族音乐中得到充分体现。

二、教育性强

《黎歌·乐海》所选歌词内容具有教育性。首先,《我的昌化江》《五指山歌》等歌曲,咏唱了美丽的海南风光,其教育性在于: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美景,唤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这些歌曲的歌词颇具深意,饱含了黎族人民对家乡的感恩,例如,《我的昌化江》中的昌化江是养育世世代代黎族人民的母亲河,她犹如一位慈祥的母亲,无私地将自己纯洁的爱给予一代代黎族儿女;《五指山歌》更多的是表达了对新中国建立的喜悦,对红军的拥护与敬爱,对毛主席的怀念与爱戴,这是黎族人民共同的心声。这些情感的培养是“美育”教育的最终目的,音乐教育不仅能提升人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可以使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该书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音乐教育内容。这一特点主要集中体现在第五单元《颂歌唱响新时代》中。《五指山歌》是回顾过去、歌唱共产党来路的嘹亮凯歌,在人民军队舍生忘死的奋斗下,中国人民终于得以解放,过上了民主、自由、独立的幸福生活;《军民一家亲》表达了中国人民与红军之间的血肉关系,“军爱民来民拥军”,一句朴素的话语,道尽了地久天长的军民鱼水情,使得人民对红军的亲切感油然而生;《叫侬唱歌侬就唱》的歌曲基调有所转换,从“爱国”的基调转到“民族”的主题,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所谓“整体”就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建立新中国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前提,而“局部”指的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黎族人民彼此情同手足,血浓于水,既爱我们的“大家”——新中国,又爱自己的“小家”,爱家人,爱同胞,这充分符合国家所倡导的“家国情怀”。

《黎歌·乐海》具有广阔的思考空间。在“体验与探究”部分,对歌曲设计了相应的思考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赶鸟歌》的思考题,第一题:“用黎族方言演唱这首民歌”,这是学习本课的基本教学目标,同时也是基础内容;第二题:“加入动作设计,感受黎族同胞的生活乐趣”,该问题就上升到“表演”与“感受”的层面上。首先是“表演”层面:再现“赶鸟”的场面,就是将原本具有非语义性的音乐变成具体形象的画面,通过肢体表演,加上相关的道具,为民歌加入一定的戏剧色彩,让学生在听觉上感受黎族的声音,在视觉上感受民族的风情,仿佛自己就是一位黎族少年,置身于百鸟之间。以此将书本上的间接经验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能够卓有成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而且能够提升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兴趣,唤醒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创造能力。第三题:“将原生态的《赶鸟歌》与改编过的版本进行异同比较”,从三个维度进行对比,分别是“舞台表现”“音乐要素”“伴奏”。这三个维度比较得十分全面、具体,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的比较方式,同时给以后的作品对比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具有深刻意义。综上所述,该教材对于课程设计的要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在完成基础性的教学目标(演唱)后,既有表演内容,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有作品比较,以提升学生音乐鉴赏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他们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学术性强

《黎歌·乐海》展示了众多黎族民歌创作的常用调腔,例如:“啰呢调”是在歌曲开头运用“啰呢”之类的衬词而得名;“欧欧调”多以“欧呀欧”开头,又以“欧呀欧”结束;“滚龙调”常以do、re、mi、do、mi 唱出“滚龙调”的衬词,旋律轻快活泼。黎族民歌中的不同调腔流行于不同的地区,这与黎族的历史、变迁等因素相关。因此,通过不同调腔的学习,我们能够感受黎族在历史长河中发展的不易,与黎族同胞形成共情,传唱出自己心里的黎歌。这些内容的讲解使得黎歌的教学更加深入,掌握调腔的特点,才能够在学习演唱上掌握黎歌的精髓、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对黎歌的传唱甚至对新黎歌的创作都起到重要的作用。该书还介绍了多样的黎族传统乐器与中国传统乐器。首先,黎族的传统乐器有鼻箫、叮咚、独木鼓、灼吧等,这些乐器形态各异,音色独特鲜明,能奏出黎族传统的天籁之音。这些乐器取材于自然,具有一种浑然天成的质朴之美。它们的伴奏功能各有不同,如:椰壳胡音色浑厚,适合合奏或伴奏;令东的音色圆润优美,适合独奏或合奏。其次,在许多新黎歌中广泛使用了大量中国传统乐器,如:笙、琵琶、扬琴、古筝等,笙的热情、喜悦,二胡的沉郁顿挫,琵琶的嘈嘈切切,增强了黎歌的内容性与表现力,使之具有全新的风采。最后,在第六单元《琴键上的黎风海韵》中加入了用钢琴演奏黎族传统乐曲的内容。该内容的选择具有浓厚的趣味性与鲜明的时代性。结合实际来看,当今的儿童接受音乐教育,更多会选择学习钢琴等西洋乐器,因此钢琴在当下是再熟悉不过的乐器了。也许我们对钢琴音乐的认知总是会出现像《糖果仙子舞曲》这样的西方音乐,或许谈到中国钢琴曲首先会想到《梁祝》《牧童短笛》等经典曲目,但用钢琴来演奏少数民族的乐曲是令人耳目一新的,曾经那些用椰壳胡、哔哒演奏的传统音乐,现在全使用钢琴进行演绎,无论是在演奏的形式上还是在音色的差别上,都具有焕然一新的视听效果。其好处就是能够引起学生对黎歌的兴趣,通过用钢琴演奏的形式,让更多人聆听黎歌,感受黎族音乐文化,使得曾经的“上古遗音”成为时代风尚。

该书还涉猎了多元的海南民间曲艺。学生在学唱黎族民歌的同时,海南的民间曲艺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书中介绍了疍家渔歌、海南琼剧、临高渔歌哩哩美、海南八音等内容,使学生对海南民间音乐的认识更为全面。例如,疍家渔歌大多是疍家人在打渔时唱的歌曲,它的演唱形式主要以男女对唱为主,独唱、山歌对唱等形式兼而有之;演唱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按照内容划分,有丰收调、生产调、哭嫁调等;在调式运用方面,以五声徵调式和五声羽调式为主;演唱的语言通常是当地的方言,向人们生动地展示了疍家人民的劳作生活,焕发着寄情山水、行走于天地之间的自由气息。海南琼剧是海南民间曲艺的瑰宝,清乾隆时期,曾在海口设立了五处会馆,并聘请资深的戏班前来教学,使得琼剧的发展日渐成熟。琼剧的角色行当有生、旦、净、末、丑五类,内容多从小说、演义等故事中改编,代表作品有《单刀会》《琵琶记》等;伴奏乐器有椰胡、三弦、月琴、琵琶等,将我国的传统乐器与黎族传统乐器结合,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体现了海南民风淳朴,人民正直清廉的特点,让人与海南这座宝岛深深地融为一体,深切表达了对海南炽热的爱。

为传承黎族音乐文化,保证音乐作品的原本风貌,张睿教授事必躬亲,带领团队实地采风,了解黎族习俗文化,将大量口耳相传的黎歌记谱、编曲,汇编成教材。以史为鉴,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诗经》就是通过“采诗夜诵”的方法,使得风格迥异的十五国风诗歌鲜活地展现在世人面前,那些“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的不朽诗篇,成为世代相传的经典文学,铸就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黎歌·乐海》的编写方式与《诗经》相似,它使得那些尘封已久、鲜为人知的黎族民歌进入公众视野。那是黎族儿女心底的歌声,是他们灵魂的归处,亦是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中闪耀的明星,《黎歌·乐海》对黎族音乐的传承以及海南民歌的保护与发展有深远的意义与影响。

猜你喜欢

黎族海南音乐
黎族小伙闯“深海”
《黎族母亲》等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为海南停留
音乐
56个民族56枝花 黎族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