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视听语境下的高校媒介美育刍议

2023-12-28陈一雷蒋一莉

剧影月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美育美学媒介

■陈一雷 蒋一莉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长足进步,传媒行业也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网络视听成了当代中国的重要语境,构成了“我国‘文化强国’和‘视听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国家广电总局专门成立了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并将之与原来的“广播电视”的管理并提,足见其重要程度,而网络视听也确实迎来了高速发展,“网络视听行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技术加速迭代,业态不断创新,格局正在重塑,呈现出健康蓬勃的发展态势”。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形式,网络视听不仅改变着人们的信息接收方式和日常生活习惯,也深刻地影响着传媒专业的教育。

除了媒介业态变革的推动,教育政策也在从宏观的角度给美育以指引,早在2013 年,中共中央就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要求;2020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则明确指出:“到2022 年,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评价体系逐步健全,管理机制更加完善,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除此之外,各地的教育部门也对美育工作进行了强调。可以说,在当下我国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发展阶段,提倡美育本身是一种必然的社会需求。

媒介美育对于传媒相关专业而言有着特别的意义。在当下社会中,“网络视听正呈极速发展态势,它使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革”,其对于国家和个人的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作为传媒专业而言,媒介美育就是培养具有高尚审美品格、坚定价值追求专业从业者,他们将成为网络视听中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桥梁。通过媒介美育提升专业学生的美学素养,可以为网络视听注入审美的引导性力量,为受众的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提供明确的坐标,也可以向世界范围讲好中国故事,传递真、善、美的理念。具体而言,高校的媒介美育主要有以下几条举措:

一、明确“艺政协同”的美育宗旨

美育培养与传媒专业的结合可以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媒介传播担负着讲述中国声音的任务,在学科建设中要从国家意识形态高度出发,确保培养过程“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养具有崇高美学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媒体专业从业者。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初步实现与社会人才需求对接。将课程思政融入具体的课程中,要求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形势的改变需要传媒美育的创新,在以往重视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还需要培养传媒人才的艺术美育,根植于“新文科”与“课程思政”的背景下,立足于新的媒介形式和艺术思维的前沿,以传媒作品的艺术表现和媒介传播为主要抓手,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体系,培养在互联网+时代,熟悉网络视听的传播特性,具有良好美学素养和道德品质,能讲述好中国故事的复合创新型人才。借助于新兴的媒体技术,网络视听中的互动性得以提升,观众的反馈如关注、点赞、转发等,都可以更直接地影响内容的生产,促使网络视听的内容更有针对性,大众的审美喜好也变得更多样化与离散化。在内容创作方面,从业者当然要了解与满足受众的正常需求。但必须指出,此种满足远非一味地迎合,而是应当从传统电视等媒体制作的精致化优势中吸取养分,对受众产生积极崇高的美学引导,“加强美育就要求各类信息平台、新闻机构的运营者能够担负起审美教育者和传播者的责任”,这也就更需要我们在美育教育的同时充分融入课程思政的元素。在面对那些强刺激性又博人眼球的内容时,应当培养学生有自己坚定的价值判断,在视听内容中融入审美的提升,对社会产生正向积极的引导,努力促进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融合。

二、注重媒介美育的能力培养

长期以来,美育往往被认识为一种通识类的、偏理论性质的教育形态。而在针对传媒艺术人才开展美育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专业的特殊性,探索理论与实践结合、符合学科规律与社会要求的美育体系。传媒本身是艺术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具有跨学科的特征,需要打破学科的传统壁垒,通过全方位的美育产生拔尖的传媒人才。在媒介美育能力塑造方面,培养高校传媒专业学生对于美的鉴赏力、创作力、表现力和传播力。

首先,传媒艺术人才需要具有对于媒体作品美感的鉴赏力,这需要反复大量观摩优秀作品,既有日常教学中的细读,也有课余时间的视野拓展;观摩对象既包括平面、影视等媒体作品,也涵盖古今中外经典的文学、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杰作,通过这样的积累来培养传媒艺术人才的鉴赏力和感悟力。其次,创作力对于高校传媒专业学生来说也不可或缺,培养他们对于影视文稿、节目台本等的生产能力,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并将美感与思政巧妙地融于主题表达中。再次,有了成熟的内容与主题,如何将其用最适合的形式进行阐述表达也同样不可忽视,因此,传媒艺术的表现力培养也应得以重视,应在教育中杜绝学生眼高手低的弊病,锻炼他们在细微之处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最后,传播力在当下这个网络视听的时代成为一项新的必备素质,在学校的培养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锻炼传媒专业学生在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的能力,培养他们对于社会现实和舆论动向的敏感度,有意识地锻炼他们利用多种媒介形式进行传播的能力,以使美感获得更好的社会接受效果。表现力、鉴赏力、创作力和传播力需要传媒专业学生全程参与、亲自感受、反复训练、理解升华。需要完成的多能力塑造,需要依靠全方位的培养模式来开展。课堂美育引导正是其中的一环,除此之外还应包括校园美育参与和社会美感体验两个部分,合力构成全方位的传媒人才美育培养。

三、建构适应网络视听语境的美育方式

网络视听凭借其超强的渗透性逐渐占据了当代人越来越多的日常时间,并逐步成为一种当代的生活方式,据统计,截至2020 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 亿,较2020 年3 月增长8540万。应当认识到,当代的网络视听内容生产较之以往有了很多新发展,“网感力”成为重要的创作考量,需要在传媒专业的教育中加以培养。传统的电视等媒体生产有着专业化、精致化的优点,而在网络时代,大量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用户生成内容)在涌现,传播内容的美学形态也在悄然发生改变,“网感力”成为一个新的衡量标准。“网感力”的诞生与媒介融合时代青年亚文化等元素密不可分,相较于高校教师,学生普遍处于更密集的媒介交互中,对当下受众的接受喜好和审美取向有着更感性也更直接的认知,应当鼓励他们主动思考当下的艺术形态,创作出紧扣时代脉搏的作品。网络视听的进程中,媒介传播具有了碎片化、集约化、个性化、易受性等特点,传媒作品的美感形态正在嬗变,对此,高校的传媒专业教育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与适应。一方面,继续发扬传统广播电视等媒体精品化、专业化的优势,让学生的作品在网络视听传播中有分量、有深度、有温度;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学生从UGC 内容中辨别良莠、汲取灵感,因为很多草根制作者的创作也有着独特的魅力,他们往往专注某一领域,却能在该领域深耕,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如快手中的视频账号“西藏冒险王”专注于记录中国的冰川,虽然制作技术略显粗糙,却在真实性和奇观性等方面有特别的吸引力。在对传媒类学生的教育中,也应将时代变革中的审美趋势充分融入,让学生对不同类型的媒介内容加以关注和解读,对于当下的网络视听有充分的了解,从而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下观众的整体喜好,以便有的放矢,生产出更有针对性和时代性的作品。

四、强调传统文化的审美基座

构成媒介产品文化价值的因素有很多,而美学基础则在其中有着重要的位置。这也是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国家宝藏》《朗读者》《经典咏流传》等文化综艺节目可以走红网络的原因:它们在对节目的外在表现形态诸如舞台、灯光、镜头运用等做出精心设计之后,以其深厚的美学底蕴和文化价值,让网络视听时代的观众受到了审美的升华。因此,在高校传媒类专业的教育中,美学的累进是首要一环,只有从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美学认知和创造能力,才能让他们在复杂的媒介业态中主动创新、寻找出路,又能坚守价值、引领风向。在时代的剧烈变革中,还应当认识到,在任何年代,基础知识与常识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因此,决不能因为过于追逐动态而忽视教育中夯实学生的美学基座,这无异于舍本逐末。而基础的厚度也正可以成为学生工作时的后劲,为他们提供创意的基础。在高校传媒专业的媒介美育中,应当继续强化文史哲方面的教学,突出经典的意义,让学生可以在领悟贯通中逐渐形成自己专业的美学体系。其中包括了中西方文学史、戏剧、哲学等方面的教育。还要让学生悉知中式传统美学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观念。在课堂美育引导中,通过通识课程、艺术教育等理论教育,和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以“美”为核心有效干预。课堂教学应包括:中国艺术之美、西方艺术之美、现当代艺术之美与日常生活之美四大系列。在校园美育参与中,学校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学生的参与,使他们将美感进行内化。其中包括戏剧演出、名家讲座、读书沙龙、经典电影放映等。让传媒专业学生的美育过程不仅局限于课堂,也逐渐进入他们的生活中。在社会美感体验中,应让学生充分利用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歌剧院等公共文化艺术设施,和电视、广播台、出版社等专业相关机构,进入其中参观和实践。应加强社会美育资源与学校美育教育的对接,使两者相辅相成,从而推动全社会形成重视美育的环境与氛围。

随着网络视听的发展,更多优秀的传媒作品也“在满足人民美好视听新需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视听的语境和新时代的教育政策一起,对传媒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呼唤着高校媒介美育的相应建设。美育作为从当下学校教育重点工作中的一部分,支持了“立德树人”教育宗旨的贯彻。在高校传媒相关专业的教育中,媒介美育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艺术+思政”的模式,注重学生审美中的鉴赏力、创作力、表现力和传播力塑造,培养符合时代需求,具有崇高美学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媒体专业从业者,是媒介美育的核心工作内容。而由此将思政的要求应当内化于美育过程中,让真、善、美的崇高美学修养和道德品质成为传媒专业学生的自觉追求,也可以让他们发挥媒介的传播优势,开展文化精品创作、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

猜你喜欢

美育美学媒介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纯白美学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