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笙的吐音演奏技法

2023-12-28赵克程

剧影月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三连音吐音舌头

■赵克程

笙是我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距今已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从古至今,笙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有过宫廷中的繁荣昌盛,也有过流落民间的寂寞萧条。1956年,笙曲《凤凰展翅》的问世,使笙这件古老的簧管乐器又重新以独奏的形式出现在舞台之上,从此笙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如今的笙,在演奏技法、表现手法、表现形式、曲目积累等方面都是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随着笙的快速发展,演奏作品日益更新,演奏难度也在逐步提高。本文聚焦于笙演奏中运用较多的演奏技法——“吐音”进行研究。

一、笙吐音的技术技巧探析

吐音,是笙最基本且最重要的演奏技法之一。基本的吐音分为单吐、双吐、三吐,其发展性技法又有软吐、硬吐、碎吐等。吐音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演奏者水平的高低及作品的质量。笔者认为,吐音的演奏与气息、舌头、手指是密不可分的,三者既独立又统一。首先要从发声原理方面来认识吐音。在吹气或吸气时,气息进入笙斗内部,舌头发出“吐”(以下简称为T)或“苦”(以下简称为K)的动作,起到了截断气流的作用,从而出现了“哒哒哒哒”的声音。此时,如果把气息比作一条无限长的线,舌头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刀,吐音就是用这把锋利的刀去切断这条无限长的线。由此可见,吐音演奏时,气息在先,舌头在后。换言之,演奏吐音时气息是一直输出的,气息的不断输出是吐音演奏的前提。

二、吐音的几种“疑难杂症”解析

众所周知,笙为自由簧类乐器,吹吸均可发声,其吐音的基础发音方式为“T”和“K”。吐音的演奏看似十分简单,但把吐音的质量演奏到极致却十分不易,时常会出现吐音僵硬、干瘪、节奏不一、声音不一的情况。那么在练习吐音时,我们应当运用以听觉为主的身体感知,对笙吐音演奏技巧进行再思考。针对吐音演奏中的“疑难杂症”问题,笔者做了如下研究。在本文第一节清楚地了解吐音发声原理的基础上,再来探讨一下舌头的问题。先以“T”音为例,我们在准备发“T”音时,舌头靠前,基本上是顶在上牙膛的位置,“T”音发出之后舌头瞬间后缩,这就是最基本的发音动作。换个思维考虑,准备发“T”音时,舌头顶在上牙膛的位置,是把气息通道堵住的,此时的气息处于一个无法输出的状态,“T”音发出之后,舌头后缩,气息通道瞬间打开,使气流进入笙内。那么,是否有很多人忽略了舌头发完“T”音之后的位置?那不妨对比来看,若“T”音发完之后舌头继续回到上牙膛的位置,出来的声音就十分僵硬、干瘪,因为此时气息通道又处于一个关闭的状态。相反,若“T”音发完之后,舌头下来,不再继续顶在上牙膛的位置,这样气息通道处于一个打开的状态,发出来的声音就饱满,不会僵硬、干瘪。另外一种“K”音,其实与“T”音一样。在准备发“K”音时,舌头中后部上扬,堵住气息通道,发音之后,舌头下来,气息通道打开。所以,吐音的僵硬、干瘪和气息通道是否通畅有直接关系。换言之,演奏吐音时,舌头发音后的位置十分重要,要让气息通道始终处于通畅的状态,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声音要留有“余音”的核心要点所在。

至于吐音节奏不一、声音不一的问题,多数出现在双吐演奏中,笔者是这样思考的:节奏不均匀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气的问题,“T”或“K”其中一个音的气息通道是关闭的,即其中的一个音,舌头在发音后又顶在上牙膛的位置,从而把气息通道堵死,导致气息无法继续输出。如遇此类问题,需把气息通道打开,跟节拍器慢练,注意舌头发音之后要留有余音且长短要一致。声音不一致即一强一弱或一弱一强,出现此问题的核心点在于演奏“T”音和“K”音时出气速度不一致。通常情况下“K”音会比“T”音弱,这与我们的言语系统有直接关系,因为我们正常讲话(普通话)时“T”音就会比“K”音的出气速度快一些,导致“T”音比“K”音更具有力度。这就要求演奏者在练习时“T”音和“K”音的出气速度一致,甚至可以做一些颠倒性训练,如“KTKT”。但无论哪种训练都一定要保证吐音该有的质量,不可过度地追求一致从而导致声音僵硬。

三、吐音的发展性技法运用分析

吐音的发展性技法是在基本吐音的基础之上所延伸出来的一些技法或特殊用法。笔者就爆发性吐音、软硬吐音、碎吐、三吐谈一下自己的观点。爆发性吐音的核心点无非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爆发力”,其多数用在单吐或双吐、三吐的音头处。探讨“爆发力”问题,拳击比赛或许更为直观。在拳击比赛中时常出现运动员一拳击倒对手的场面,那么他为什么能做到一拳击倒对方?其中肯定是有窍门的,绝不是蛮力,更不是拳头有多硬。在笔者看来,能做到一拳击倒对方的诀窍就在于出拳的速度。我们现在回到爆发音的问题上,用同样的道理来分析,可以得出爆发音的关键点在于出气的速度。出气速度快了,气息就会集中,声音也就呈现出爆发式的点状声音。但仅仅有了出气的速度并不够,还需要一些其他的演奏技法来辅佐,使之升华,那就是打音演奏技法。在运用打音时,手一定要快,一定要与气息完美地配合到同一个点上。解决了爆发音的问题,我们还要控制好音色。这就要求演奏者在爆发音之后留有余音,就如同美丽的烟花在夜空中瞬间炸开后而留有阵阵回响。爆发音的演奏与演奏者的演奏状态也息息相关,一定要保证一种松弛且情绪高度饱满的状态去演奏,这样出来的声音既有爆发性又具有松弛性。总之,爆发音的演奏,与气、指、舌及演奏状态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只有四者完美的统一才能演奏出好的声音。

吐音的音色是多变的,所谓软硬吐音,实则是吐音音色的变化。“硬”即颗粒性明显,“软”即颗粒性不明显。笔者认为,软硬吐音的演奏在于舌头切断气流时对气息通道开口大小的把控。这就像用水龙头接水一样,若把水比作气息,那么水管道是气息通道,阀门就是舌头。阀门开大,水流就会大;阀门开小,水流就会变小。同样的道理,软硬吐音也是,演奏吐音时舌头每次都有一个把气道完全堵住的动作,出来的声音颗粒感就明显;相反舌头不把气道完全堵住,出来的声音颗粒感就没那么明显。明白了这个道理后,还可以做更细微的音色控制,具体还要根据作品的风格去把控音色。初学者在练习时,还可以结合不同的发音来训练,如“吐苦吐苦(TKTK)”“色科色科(SKSK)”“得咯得咯(DGDG)”等。碎吐即为快速的双吐,其精髓在于一个“碎”字。此演奏技法的运用,要做到在均匀的节奏中而无明显的节拍特征,以达到“碎”的精髓。在速度上,可快可慢;在音色上,可软可硬。具体的用法还要根据作品的风格来决定。但无论快慢、软硬,气息都要持续输出,以保证音符的生命力。

三吐,在笔者看来就是单吐加双吐(或反之)的组合,笔者在此分享一下自己对三吐的两个特殊性用法的研究——“前八后十六节奏型弹跳性研究”和“三吐演奏三连音节奏型研究”。大家都清楚前八后十六节奏型的三吐运用为“TTK”。通常情况下此节奏型在笙曲中的运用多为描写动物奔跑或变奏烘托气氛,具有前进、跳跃、推动的感觉。如笙曲《草原骑兵》《牧场春色》中运用了大量的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出骏马在草原上自由地奔跑。那么在演奏中一定要做出奔跑跳跃的感觉及旋律的推动性,这就涉及三吐的弹跳性问题。在演奏上,笔者认为,为达到跳跃性的演奏,八分音符和十六音符可选择断开演奏,甚至有时唇部可以离开笙嘴来做弹性动作,使之更具跳跃性。需注意,在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断开演奏时,节奏要平稳,切勿演奏成附点八分音符加三十二分音符的节奏型。唇部离开笙嘴做弹性动作时,一定要控制好口腔内的声音,切勿撒气漏风。除此之外还需要保证后十六音符的清晰度。三吐演奏三连音,即“TKT、KTK”,也有人把此方法定义为双吐演奏三连音,但笔者觉得定义为三吐更为妥当,原因如下:首先,从定义上来分析,无论是“T”还是“K”,三吐即舌头吐三次,三连音是三个音为一组,正好对应了吐音的次数。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在演奏时,大脑中若想成是用双吐来演奏三连音,总是把三连音演奏成二八节奏型的感觉。大脑中若想成是用三吐来演奏就完全不一样了,绝对是三连音的节奏效果。但大脑中想成三吐来演奏确实要比想成双吐来演奏难得多,尤其“KTK”是比较难的,就仿佛在说绕口令一般。这就要求演奏者慢练,保持住“K”音的质量,找到感觉,逐步提速,以达到质量和速度并存。

猜你喜欢

三连音吐音舌头
刷牙别忘了刷舌头
吐音在长号演奏中的运用分析
浅谈小号吐音的吹奏技巧
天热时狗为什么要伸出舌头
舌头上的疯狂
钢琴曲《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演奏分析
笙的吐音演奏技巧研究
论“三连音”节奏型在朱良镇艺术歌曲创作中的运用特点*
萨克斯演奏中吐音技巧的应用
舌头劝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