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京剧与昆曲的演唱特点

2023-12-28张晨萱

剧影月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西皮过门声腔

■张晨萱

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性艺术之一。“国粹”京剧和“百戏之师”的昆曲之间在表演体系上有着传承借鉴的关系,但也具有明显不同的艺术特点。从历史脉络上讲,昆曲成熟于明朝,发展到清康熙以后戏曲声腔出现了“花雅之争”的现象,京剧在形成的过程中吸收了诸多昆曲的营养,逐渐脱颖而出,并于20 世纪10-20 年代迎来鼎盛。一直到现在京剧演员在科班学习的时候常用昆曲来开蒙,同时京剧舞台中也保留了很多的昆曲剧目。京剧界的很多艺术家们都擅演昆曲戏,例如梅兰芳先生,就曾刻苦学习昆曲,将昆曲的身段技法糅进了他的表演体系中,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梅派艺术。那么对于京剧和昆曲演唱中存在的差异特点,笔者将针对舞台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的分析和经验在本文中进行总结。

一、二者的唱腔特点

唱腔是传统戏曲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四功中“唱念做打”中的唱是首位。京剧和昆曲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声腔系统,都在戏曲声腔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是声腔系统不同。京剧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西皮、二簧为主要唱腔。西皮的旋律起伏较大,节奏紧凑,唱腔流畅明快,适合于表现欢快、坚毅的情绪;二簧的旋律则较为平稳。板腔体,主要唱腔有西皮、二黄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板式名称上有【西皮原板】【二黄慢板】等。西皮脱胎于梆子腔,京胡定弦为63 弦,旋律高亢激昂,节奏欢快,具有明显的北方特点。京剧唱腔的表现功能,大致归类为三种:一是抒情性,二是叙事性,三是冲突性。腔多字少得多用于抒情性唱段,如《贵妃醉酒》中杨贵妃唱段[二黄四平调慢板]“海岛冰轮初转腾”。而腔少字多则用于叙事性唱段,如《凤还巢》中程雪娥唱段[西皮原板]“本应当随母亲镐京避难”。而第三种“冲突性”唱腔之所以单独归为一类,是因为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在京剧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即人物之间产生戏剧冲突时进行激烈的对唱或联唱唱段。如《武家坡》中薛平贵与王宝钏的对唱[西皮快板]“那苏龙魏虎为媒证”。昆曲是曲牌体,是联曲体的形式,分为南曲套,北曲套,和南北合套这三种形式。曲学吴梅大师曾统计南曲曲牌有4000 多个,北曲曲牌有1000多。常用的有200多个。其中南曲是12356五声音阶组成,特点是字少腔多,有平上去入四声,声调风格柔缓婉转;北曲是1234567七音声音阶组成,特点是字多腔少,有平上去三声无入声,声调风格遒劲朴实。

二是板式节拍的不同。板式是戏曲声腔中的节拍和节奏形式,决定唱腔的节奏和行进特点。作为戏曲演员,要熟知板式的基本特点和名称。京剧的板式中,西皮有原板、慢板、流水、快板、导板、二六板、散板和摇板等;二黄有原板、慢板、散板、摇板、导板、回龙等;常用唱腔板式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等。昆曲的板眼基本有五种:第一种是常用的以4/4 节拍称为一板三眼;第二种南曲中的节奏更宽的8/4的赠板节拍称为一板七眼;第三种2/4节拍称为一板一眼;第四种1/4称为流水板;第五种没有节拍的自由演唱形式称为散板。

三是字格、句型与平仄的不同。京剧的唱词形式,分为上下句对偶形式,一般为七言、十言的格律,文学性没有律诗绝句要求那么高,遣词造句比较自由,根据剧情字数可长可短。上句句尾因唱词用仄声字,多不押韵,故唱腔的落音也多在一个不稳定的音上。下句句尾因唱词用平字声,又必须押韵,故唱腔的落音便常为调式的主音,比较稳定。单一句在原板和慢板中单句中也可分为三个小分句。这种传统句式顺口易唱,富有汉语语音节奏美,是久经艺术实践检验具有生命力的一种诗体。以《穆桂英挂帅》中【西皮慢板】举例:上句:小儿女(小过门)探军情(小过门)尚无音信(上句过门),下句:画堂内(小过门)独自我(小过门)暗地伤情(下句过门)。昆曲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唱词形式由有规则的长短句依严格的韵律组合而成。每一支曲牌的长短、格律、规范都不相同,体现在唱词上的字格、句型、平仄、韵位以及一定的衬字也不尽相同。昆曲唱词与宋词在词句特征中相似度很高,我们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分析唱词:第一,句式上该曲牌应该有几句,每句有几个字;第二,句型上该句应该怎样划分句段?如果是七字句,是四、三分还是三、四分;第三,字格上该句的每个字平仄要念准;第四,韵位、韵味体现在押韵句上,韵句上就是一整句话的表达已经完毕,演唱中也要根据韵位来控制演唱的节奏。昆曲规律性没有京剧那么明显容易掌握,对于演员的文学修养要求极高。

京剧和昆曲的唱词都是富于抒情的文学体裁,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抒情是核心,诗讲景语即情语,戏曲唱词也是如此,李渔强调“语必肖似”就是这个道理。我国的戏曲以出意象为美,意与象一致,情与景的融合,是“言生于象”“象生于意”的特征,所言之情要求演唱者达到心戏契合的境界。对于唱词的理解和分析有助于演员在演唱中的感情抒发。

二、演唱时与乐队的配合

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两大种类,京剧和昆曲的器乐音乐能很好地烘托演唱者的内心情感的抒发,一支优秀的乐队对演员的舞台呈现是有重要作用的,所以如何与乐队更好地配合也是演员需要来学习和不断总结经验的。京剧和昆曲的乐队都分为文、武场,其中武场乐器种类大致相同,文场区别较大。京剧的文场是由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中阮、大阮、唢呐构成的。主奏乐器是京胡。京胡的音色清越明亮,穿透力极强。同时在舞台上京胡的伴奏谱要比演唱谱更为复杂缜密,在伴奏唱腔时乐队会恰到好处地垫补花音,会随腔垫字。京胡的演奏技巧也极为丰富,比如揉弦、滑音、抹音、打音等,通过一些装饰音和技法来提升京剧的艺术性。作为一名演员来讲,熟知一些乐队的基本伴奏技巧对于更好地演唱是具有很大帮助的。昆曲的文场是以竹笛、箫、笙、唢呐、二胡、三弦、琵琶、中阮等构成。主奏乐器是竹笛。文献中有记载:晋代的恒温问:“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何也?”孟嘉答:“渐进自然。”这是中国较早的音乐审美趣味,因为笛子的发声是线性的,在昆曲的伴奏上更加贴合于人声。昆曲有“水磨调”之称,器乐配合人声的高低,要求音韵与乐队的同异相同,注重呼吸气口的统一,乐音的上下走势是配合字音的四声走势。所以在昆曲演唱中要时刻注意与竹笛之间的呼吸气口配合得严丝合缝,才能达到珠联璧合的效果。

三、演唱调门的差异

在京剧形成初期,京剧各个行当都是以正宫调(G调)为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革,因为现代戏排演得越来越多,西洋乐器也加入京剧伴奏当中,视声腔和演员的条件而定,所以现在都是以国际通用的十二平均律来定调了。现在通行的京剧老生、花脸、旦角等行当,演唱西皮声腔时候的常用调门是F调和E调,老生花脸演唱二黄声腔时也常用这两个调门,但是旦角演唱二黄声腔时候常用调门却是D调和降E调,只有西皮娃娃调和老旦的二黄唱腔才有可能会用到G调。昆曲是宫调的曲牌联套体,其宫调高低的严格限定是其特色之一,昆曲中常用调为尺调、小工调、凡调、六调、正宫调。采取“声相邻,为一套”的原则,严格要求中是不允许私自调换调门的。但有些曲牌中高音过高,对演员的嗓音要求极高,为了不影响舞台效果,舞台实践中调低调门的情况也会出现,也有嗓音条件好的演员适度调高一点调门的情况,但是也要遵照适中原则,通常调整范围就在二度,不超过小三度的范围,这也是时代发展的结果。

四、演唱时表演特点

在舞台身段上,京剧吸收了很多昆曲的特点,有丰富的程式化表演动作、舞台的虚拟性等,但是京剧和昆曲由于声腔特点的不同,在演唱的过程中身段的表演特点也是不一样的。京剧起唱锣鼓很丰富,加上有很长的过门,这就要求演员在待开唱的时候或者演唱中间大过门时有一些等待乐队的动作,诸如抖袖、缕髯、变换脚步、抓腕、穿插舞台位置等。在演唱过程中,身体的舞蹈动作相对于昆曲来说更为精简,以演唱为主,艺术特点相对纯朴、粗犷,富有激情。而传统昆曲大多数没有过门的形式,少数情况用音乐衔接,起唱方式相对简单,动作和唱融为一体,更以载歌载舞为特点,逢唱必舞,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艺术特点是慢、细、软、雅。

新时代,我们的党和政府积极推广与扶持传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戏曲,正是发挥积极作用的时刻。京剧和昆曲艺术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学习,把这些传统艺术传承下去发扬开来,通过我们对戏曲的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猜你喜欢

西皮过门声腔
《黄梅戏声腔研究》出版发行
戏曲声腔研究70年回顾与反思
莒县过门笺的传承与保护
浅谈皮黄腔的发展及音乐贡献
论广东汉剧唱腔结构与特色
豫剧俚谚中的声腔表演艺术初探
中国戏曲为何形成多种声腔
浅析山东梆子慢板板式
浅析山东梆子慢板板式
西皮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