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剧类非遗传承与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校本课程建设

2023-12-28康建兵

剧影月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傩戏剧种美育

■康建兵

地方高校开设基于戏剧类非遗传承教育的公共艺术校本课程,是推进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强化美育教育的重要构成。《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9)要求把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学校教学计划,实行学分制管理。这既是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同时也对如何更好地建设和深化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提出了内在要求。

一、从“戏剧”“戏曲”的并列说起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在性质上属于限定性选修课程,在实行学分制的高校实行学分制考核。《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2006)对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作了具体设置,共八门课程:《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其中,有关戏剧的专门课程占两门。如此比重,既和戏剧教育的重要性有关,也和当时对归属文学门类的二级学科“戏剧戏曲学”的界定有关,即“用‘戏剧’来指称外国戏剧与受西方影响而产生的中国现代话剧,而用‘戏曲’来指称中国传统的旧戏”。[1]从这种分门别类的学科界定可以管窥相关部门对戏曲的重视度。2011 年艺术学成为独立门类后,下设一级学科“戏剧与影视学”,不再有“戏剧”“戏曲”之分。近年来国家的系列文件中,对“戏剧”“戏曲”仍做分别表述。如《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支持高校设立并办好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舞蹈教育、戏剧教育、戏曲教育、影视教育相关专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学校美育课程主要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有条件的要增设舞蹈、戏剧、戏曲等地方课程”“要创造条件开设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教学模块”等。这有点像陈多教授在讨论“戏剧戏曲学”时所说的,“特别垂青于‘戏曲学’,单单把它拎出来和‘戏剧’(狭义的戏剧,即话剧)并列……”[2]若立足于戏剧类非遗传承的角度,对“戏曲”的单独强调有利于强化戏曲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公共艺术课程强调对戏剧类非遗校本课程的开发,一是源于戏剧作为综合艺术在公共艺术教育、美育、人文素质教育中均能起到重要作用。“在所有的艺术门类里,戏剧是离人最近的艺术,戏剧教育是最便捷、最适当的人文素质教育。”[3]欧美国家重视戏剧教育的启蒙、审美、娱乐和美育功能。陈独秀把剧院比作“大学堂”,把戏剧人比作“大教师”,“世上人都是他们教训出来的”。[4]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0)、《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21)等文件中,均有着对高校在加强美育工作以及传承非遗方面的具体要求。

二是戏剧类非遗遭遇严峻的传承危机。大量剧种甚至包括一些入选国家级非遗的大剧种均面临失传、消亡等难题。戏剧类非遗既包括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的戏剧,如昆曲、京剧、粤剧、藏戏,也包括入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非遗目录的戏剧。尽管国家对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多级管理制,但整体上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仍面临较大压力。即便一些戏剧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如海南斋戏、山南门巴戏、永修丫丫戏等,但鲜为人知,在资料挖掘、整理和研究层面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更有大量的市级、县级戏剧类非遗,大部分属于稀有剧种,濒危灭绝。鉴于此,亟须社会各方力量尤其是高校要在发掘、保护、传承、发展和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高校对包括戏剧类非遗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应该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发力。高校是培育青年、传承民族文化的重镇,是传承和弘扬非遗的重要机构。尽管教育部从2006年起就规定,普通高校的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一门并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两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但其实并非全部普通高校都开设了《戏剧鉴赏》《戏曲鉴赏》。即便有开设的,未必会涉及对戏剧类非遗的讲授,或者教学内容有限。非遗传承中相对完备的国家——省——市——县四级管理体系的建立,使得大部分剧种被列入各级非遗名录,但仍存在“立而难传”“立而不保”的现象。要确保非遗传承后继有人,代代相传,必须激活高校力量,通过高校的规范教育助力。这需要在高雅艺术进校园、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戏曲进校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传承的力量”“五月的鲜花”等活动之外,让传统文化进课堂、进课本,其中核心是进课程。只有进课程,才能为非遗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寻得稳固的地位。

以往一些高校已经将戏剧类非遗引入课堂,如在相关课程的教学中融入戏剧类非遗内容,或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课堂授课和交流。若要持续展开这样的教学活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有没有热心于从事戏剧类非遗传承教育的专业师资,且他们的教学活动能否持之以恒。一旦人事变动、教学任务调整或传承基地建设停摆,都会波及和制约戏剧类非遗传承教育的顺利进行。因此,偶尔邀请戏剧类非遗传承人进课堂教学和交流,乃至为数不多的戏曲进校园等活动,不足以支撑和保证高校在戏剧类非遗传承教育中发挥稳定的作用。如若能够在高校开发戏剧类非遗校本课程,让戏剧进入人才培养方案,获得在高校的安身立命之本,在教学实践中使得戏剧类非遗传承教育持之以恒,才能在根本上取得实效。

二、戏剧类非遗校本课程的建设路径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将非遗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构建非遗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出版非遗通识教育读本。对高校而言,要加强非遗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自主增设硕士点和博士点。在这些工作中,对非遗的课程开发和建设是中心,围绕这个中心足以激活和撬动其他相关环节。其中,地方高校对非遗校本课程的开发尤其关键。就戏剧类非遗而言,大部分散布于各地的乡村地区,地方高校在挖掘、传承和保护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无论是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还是设计开发新课程,地方高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均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推进高校非遗传承教育的重要途径,关键在于“是完全由校本实现决定并由校本实现来验证的工程”,[5]必须有效地发掘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中地方高校的潜力。一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化用。地方高校通过对国家课程的灵活选取、改编、整合、化用和拓展等方式,使得经过教改后的课程更具有教学针对性和适用性。校本课程不能取代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是要互融互补。就公共艺术课程而论,如《艺术导论》《戏剧鉴赏》《戏曲鉴赏》等国家课程都可以融入戏剧类非遗。以郭克俭教授主编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系列教材”《戏曲鉴赏》(上海教育出版社)为例,该教材以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为主线,以戏曲艺术审美为核心,选取代表性剧目做分析评鉴。全书每个章节都可以适时融入戏剧类非遗。以重庆地方高校的《戏曲鉴赏》教学实践为例,在第一章“远古至隋唐的戏曲萌芽”中,可以融入对傩戏的讲解。重庆傩戏资源丰富,以入选重庆市市级非遗名录的为例,有巴南区的接龙傩戏、秀山县的余家傩戏和阳戏、彭水县的木腊庄傩戏、梁平区的梁平傩戏、酉阳县的面具阳戏等。对这些丰富的傩戏资源的融入和讲授,既拓展和深化了对戏剧起源、戏曲萌芽的讲解,也有助于激发本地学生对故乡戏剧的兴趣。

另一种是开发基于戏剧类非遗传承的新校本课程。这是一种全新的校本课程,既有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参照,更要结合传统文化和地方非遗等的传承教育需要,以地方高校师生为主体进行课程的设计和开发。通常这类课程的开设主要是选取本地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大剧种。比如,星海音乐学院从2022 年3 月起开设的全校性公选课《戏说海陆丰、探秘红土地》,属于典型的新校本课程。该课程由广东汕尾的三大国家级非遗项目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的传承人授课,无疑为其他高校探索基于稀有剧种传承和教育的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示范。再如,以川渝高校开设的关于川剧的全校性校本课程为例,有四川师范大学开设的在线课程《大美川剧》,邀请多位梅花奖得主就川剧文辞、音乐、角色、程式、服装等板块进行讲解与演绎。电子科技大学开设的素质教育选修课《川剧程式功法》(男女班),邀请肖德美、苏明德、杨楠桦等著名表演艺术家授课。以及重庆大学开设的全校通识课《川剧艺术与身段体验》《川剧艺术与表演》等。

三、戏剧类非遗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

相比于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中融入戏剧类非遗资源进行教学,开发新的基于戏剧类非遗传承的校本课程更复杂,但对于传承某些重要剧种也更有效。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尤其是教学对象、教学方式等方面需要格外注意。

在教学对象即剧种选择方面,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以重庆为例,迄今为止,入选国家级非遗的传统戏剧有三种:川剧、梁山灯戏、酉阳土家面具阳戏,入选重庆市市级非遗名录的剧种近30 种,入选区/县级非遗名录的剧种同样为数不少。也就是说,重庆的绝大部分剧种都被列入各级非遗名录进行管理。选择哪个剧种作为校本课程的核心内容进行开发,既要考量其所属非遗名录的级别,更要充分考虑剧种本身的艺术价值、代表性、传播度和影响力。如前所述,可以围绕傩戏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既在于重庆有丰富的散布于各区县的傩戏种类,教学内容构成丰富,又能跟四川、湖南、湖北、贵州等临近省份的地方傩戏做比较教学,并可以从中国傩戏学研究会获得傩戏艺术资源和学术支撑。

要开展戏剧类非遗的校本课程教学,在师资方面既要充分利用校内戏剧专业师资,也需要引入校外师资,形成高校-戏剧机构——传承中心等多体联动的师资构成体系。校内师资主要是偏向理论教学,通常较难胜任表演、舞美、唱腔、音乐等版块的教学。这时候需要引入校外师资,如该剧种的非遗传承人、表演艺术家、舞美设计师、专业研究学者等。星海音乐学院的教育部普通高校优秀传统文化(粤剧)传承基地在2020—2021学年开设了多门粤剧板块课程,包括全校公共选修课程《粤剧十五讲》《回家看戏——岭南戏曲赏析》《广府南音十五讲》《粤剧生角身段表演》《粤剧旦角身段表演》等,主讲教师均由多方师资担任。

《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完善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高校普及艺术教育推进机制。戏剧类非遗校本课程的教学,同样需要融入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和艺术展演等形式,即戏剧校本课程的教学要与专业或民间剧团、校园戏剧、戏剧展演等形成互动机制,充分开掘和利用多种鲜活的戏剧资源,丰富和完善教学方式。

开发戏剧类非遗校本课程,除了实现增进学生的戏剧知识、文化修养和艺术审美能力,达到美育育人的教学目标之外,还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传承传统戏剧。这种传承不仅在于课堂所学,还在于可以引导学生在课程作业、课外实践、学科竞赛乃至毕业论文撰写、毕业设计作品制作等方面围绕戏剧类非遗展开。这既有助于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学以致用,也是对传承和弘扬非遗的有效举措。何况,这些工作开展的效果如何,也是对校本课程教学评估的重要构成。

总之,地方高校开设基于戏剧类非遗传承教育的公共艺术校本课程,是推进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强化新时代美育教育的重要环节。其意义不仅在于是构筑高校非遗传承教育体系的内在之举,也是让高校美育提质增效的重要环节,对于当前和今后戏剧类非遗的发掘、保护、传承和现代转化也具有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傩戏剧种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非遗瑰宝·傩戏 王雪宁 绝版木刻 60cm x 90cm 2021年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软陶傩戏面具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乱谭小剧种
《中国小剧种的抢救与研究》序
池州傩戏面具在动漫角色创意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