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复合型空间的绿道驿站创新设计研究

2023-12-28梁燕冰

大观 2023年6期
关键词:绿道驿站空间

◇梁燕冰

绿道是一种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的线性绿色开敞空间,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行者进入的景观游憩路径。绿道驿站在绿道景观营造和服务功能承载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绿道建设的不断升级,绿道逐渐从跑步健身的绿色通道演变为感知文化的空间线索,成为一种生活美学。作为绿道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绿道驿站的建设对于解决市民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助力城市构建“15 分钟文化生活圈”具有积极作用。然而,当前的绿道驿站普遍存在功能单一、空间使用低效等问题,导致人们的使用体验感不高。因此,新的空间产物——复合型空间应运而生。“复合化”整合模式以特有的功能与作用在驿站设计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让绿道驿站的空间形式从单一趋向复合、开放与多元。在限定的环境条件下,将功能布局与视觉体验进行整合,挖掘驿站功能的可复合性,营造形式丰富、高利用率的绿道驿站空间具有现实意义。

一、绿道驿站及复合型空间的概念

作为绿道服务系统主要的布局方式,驿站是各项服务功能的载体,主要承担绿道管理、商业服务、休闲游憩、科普教育、交通换乘、安全保障等功能,还具有传承地域文化、彰显城市特色等作用。

复合型空间,是指某一空间单元同时具备个体功能空间和其他功能空间的双重性质。“复合”可解读为“复”与“合”两个维度:“复”即“复之以需”,体现不同属性的交叠、同构过程;“合”则是“合以致用”,将某种具有内在联系而有不同功能的空间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形成统一体。这种复合的思维方式能进一步优化建筑的功能布局及空间组织,关联和整合多元化的设计要素与诉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的双赢。

二、绿道驿站的现存问题

当前国内关于绿道驿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选址、规划、建设等方面,而在绿道驿站功能空间方面的研究相对缺乏。绿道驿站建设得好坏直接影响了绿道功能的发挥。目前国内多数绿道驿站的建设出现了重形式而轻功能的情况,把精力都集中在“道”上,却忽视了最重要的配套服务设施,导致出现驿站功能不完善的问题。此外,部分绿道驿站在建设过程中,为了追求效率和速度,采用标准化的设计,导致驿站的外形缺乏辨识度,未能与周边环境实现较好的融合。基于上述种种问题,对绿道驿站及其复合型空间进行研究显得十分迫切。

三、江夏区“不染”零碳驿站的复合型空间设计探索

(一)项目概况

本文的驿站选址位于江夏区大健康产业园山湖大道的城市客厅段(纸金路—横十三路段),北接黄家湖大道,南至横十四路,全长约12.4千米。该路段是江夏区连通中心城区的主通道,沿线主要分布生物创新、健康小镇、综合服务、医疗物流、医疗器械、生物农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并且串联八分山、沙港水库和红旗水库生态公园等生态绿核,地理环境优越,绿道网络完整而连续。

驿站整体建筑面积为277 平方米。设计结合大健康产业园的建设要求,遵循“低碳生态、以人为本、文化挖掘”的原则,借自然之景,展山湖之韵,营生态之道,塑健康之园,打造与山水相伴的生态建筑。

(二)驿站的外观风貌处理

驿站在造型设计上延续山湖大道沿线的地域特色,整体建筑造型呈不规则环状,以白色、木色为主要色调,结合大面积通透落地玻璃等设计表现方式,同时采用极具现代感的曲线柔化建筑边界,让驿站与周边环境形成共生的肌理,为人们营造一种沉浸于大自然的休闲安逸氛围。驿站在外观的意象表达上,结合江夏历史人文背景,提取江夏区特产——江夏子莲作为驿站造型的设计元素,实现江夏文化符号场所化展示的目的。整体设计依据《爱莲说》中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意蕴,取名为“不染”零碳驿站。通过提取莲叶的形态,使用分离、变形、挤压等手法设计出驿站的造型。各功能空间的造型参照落在莲叶上的露珠形态设计而成,呈圆形状。部分空间布局借鉴与驿站周围环境契合度较高的《兰亭集序》中曲水流觞的场景,利用溪水蜿蜒曲折的形态,形成弯曲而连续的动线,借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雅致,为空间营造出一种风雅的氛围,以此来呼应莲的高洁品质。驿站在建筑材料上使用具有自清洁功能的建筑涂料呼应莲的自洁效应,同时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以驿站的造型设计、空间布局与材料选择这三者回应江夏文化标识,能够实现驿站的文化氛围营造。

(三)驿站的功能

驿站的内外部空间具有休闲、社交等多种功能,是一个全年龄段共享的场所。手持莲叶的IP 形象放置在驿站的主入口,能够生动地展示驿站的特色,让人直观地感受江夏文化。场地设置多个次入口,满足来往人群进出的需求。驿站整体划分成四个主要功能区:茶室、管理室、医疗间、卫生间。合理的功能布局与空间划分使四个功能区能够相辅相成,有机地结合起来。其中,茶室供游客日常休憩与交谈,管理室方便驿站工作人员进行日常办公,医疗间提供应急物资、急救医疗信息等,卫生间方便人们进行个人卫生护理。各分区有独立的入口与朝向,互不干扰。

对于驿站具体的功能界定,要先界定其核心功能与附加功能,再根据功能的主次关系进行空间大小、位置、关系的划分。核心功能是驿站最基本的功能,其核心要求是满足游客的信息引导、休闲娱乐、换乘、如厕等需求,对应设计相应的日常管理、茶室、卫生间等空间。附加功能使驿站的功能更加丰富,如满足游客应急救助、文化展示等需求,对应设计医疗间、活动场地等空间。核心功能与补充功能相互结合,有助于处理好各功能空间的主次关系和层次关系,为驿站建立起有序的整体空间结构。

(四)驿站的复合型空间设计

本文研究的绿道驿站复合型空间是一种将两个或更多功能组合在一起的空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首先,这种空间实现了“兼容”,即可以在其中实现多种活动;其次,这种空间具有“多元”的功能,要求单个建筑体内混合多种功能,并且多种功能可以高效地运转;最后,这种空间还具有“适应”的能力,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的一些构成要素来适应功能的变化,提高空间容纳活动的能力。

1.空间兼容

随着驿站与自然环境的紧密结合,驿站的内外空间逐渐改变了其孤立的形式和功能,而相互渗透融合的空间机制不断“模糊”建筑内外的边界。本文将空间的兼容性分为内部空间的兼容和外部空间的兼容。在内部空间方面,根据活动属性,将茶室、活动室这类动静关系一致、空间形式要求完整开放但使用时间和频率不同的功能区整合为核心活动区,而将餐厅、茶室等整合为餐饮补给区。茶室既可以作为人们交谈休憩的空间,也可以转变为人们玩耍娱乐的空间或科普教育的空间。同一空间在相同时间实现不同活动属性的使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突破了空间所有权的限制,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使驿站建筑实现了空间层面的共时性复合。

外部空间通过屋顶的叠加实现空间的复合。可以加入屋顶花园、观景平台、雨水收集系统、太阳能光伏系统等,使得建筑内外部的界面在维度、尺度等空间特征方面趋于外部化,内部功能逐渐向外部扩散,形成外部功能的复合叠加。屋顶观景平台的营造能够让人们从室内走向室外,获得与驿站内部空间不同的空间体验。在室内可以进行各种丰富的活动,而在室外可以欣赏到美丽的山湖景色。此外,可搭建雨水收集系统,利用土地、植被的蓄水功能以及植物的过滤作用,优化雨洪管理,降低驿站场地内部的排水压力。在屋顶部分区域可以增加绿植种植,增加建筑物表面的绿色覆盖。应根据场地现状,对可再生能源应用的潜力进行评估,并合理设置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使其作为主要供能方式,为整个驿站提供照明服务,以减少成本投入。外部空间的营造加强了场地生态性与空间和人群的联系,改变了过去局限于几何线条的形式美学研究。设计应考虑空间格局、生态效益、功能条件、生活方式、社会活动等多种要素的综合联结,从而使建筑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更好地适应和融合,有助于降低建筑能耗、削弱城市热岛效应并改善城市微气候。

2.功能多元

基于提高驿站的空间利用率和满足当代人生活的多元诉求,在驿站空间内混合多种功能,实现空间的可变并使其高效运转。同一空间在不同时间会表现出不同的功能特性,例如驿站的茶室在阅读结束时可以转换成文化展示空间,满足不同时段空间的使用需求。驿站空间根据活动及功能存在多种组合形式,各种交错空间形成良性互动的共同体,形成功能丰富的复合形态。通过创造一个看似综合而又能随意转换功能的空间,提升人们的使用体验,为人们提供会客交流、表演游玩、宣传科普等多种服务,避免空间闲置。作为承载交通功能同时衔接室内外的介质空间,驿站游廊打破传统的封闭单元式布局,结合树池、艺术装置、景观小品等景观元素设计相应的休憩空间,将交通空间模糊化,营造一定的社会交往活动空间,使游廊融入功能单元,进一步加强室内外空间联系,实现交通功能与社会功能的高效复合。

3.空间适应

在驿站的界面空间中,尝试构建一个可以实现多种功能安置、全龄友好、易于转化的空间框架。为此,选择了相对稳定的轻钢仿木框架结构,以表现驿站的轻巧与温暖。界面由轻钢框架为主要受力构件,中间置入可调节的智能调光玻璃材料,通过智能调控玻璃的透明度对界面进行消隐处理,有助于消解建筑的压迫感。同时,采用了柔和而非强势的手法进行空间划分,将原本硬性的设施、刚性的空间透明化、生活化、场景化,实现空间与空间之间的相互交流,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当人们需要进行游戏、表演的动态行为活动时,可通过界面的开放来形成宽阔、无障碍物的运动空间;当人们需要静坐、观景、读书的静态行为活动时,可通过界面的围合来形成半开敞或封闭式的空间。通过界面的开合模糊空间界限,各个空间相互独立又彼此渗透、融合与贯通。复合型空间设计,不仅在功能上实现共时性复合,还需要在时间维度上进行历时性复合,通过时空上的复合,实现全时性的服务提供,尽可能地营造对环境友好、对人们开放的共享“会客厅”。

四、结语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单一功能性的绿道驿站已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因此,对新型的绿道驿站进行复合型空间设计已成为一种趋势。设计功能复合化、空间合理化、服务多元化的绿道驿站,可以更好地满足当下人们的公共生活需求,实现“共生、共享、共识、共用”的目标。不论是从政策引导、发展观念层面来看,还是从科技进步、信息化时代来临的层面来看,或是从大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需求层面来看,这都具有必要性。

猜你喜欢

绿道驿站空间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绿道上的“风景”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
三明市建设城市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