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优化途径

2023-12-27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友谊路小学施海燕

家长 2023年27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家长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友谊路小学 施海燕

核心素养视域下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必须从多个方面入手。本文提出了设计系统化教学内容,注重政治教育;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注重道德熏陶;创设轻松愉悦学习环境,渗透法治教育;加强家校社三方合作,培养责任意识;关注学生积极情感教育,塑造健全人格等策略,旨在通过这些优化途径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其法治意识和道德品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设计系统化教学内容,注重政治教育

(一)介绍国家历史、文化和伟人事迹,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是培养小学生爱国情怀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艺术和伟人事迹等,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尊心,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文化认同也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社会现象,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因此,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认同是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优化途径的关键之一。

例如,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多样文明 多彩生活》和第四单元《让世界更美好》从文化、科技两个维度对中华文明的内涵进行了深入阐述。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从古代的伟大发明创造,如长城、京杭大运河等,到近现代的科技进步,如杂交水稻、5G 技术等,无不体现了祖国的深厚底蕴和中华民族的智慧。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习书法、国画、戏曲等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教师还可以讲解传统节日习俗,如春节、中秋节等,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多样性。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伟人事迹,如长征的艰苦奋斗,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献身精神,以及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为国家富强而付出的不懈努力,让学生明白,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心系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强调国家制度的权威性和必要性,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强调国家制度的权威性和必要性,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家国意识和政治认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公共利益的维护。具体来说,首先,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国家制度的形成过程和历史背景,增强学生对国家制度的认同感。其次,讲解国家制度在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民利益等方面的作用,结合社会热点,让学生了解国家制度对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性。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增强学生对国家制度的认同感。

以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让生活多一些绿色》教学为例,该课教学目标之一为了解环保的重要性,以及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措施。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国家制定的环保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并引导学生分析相关案例,同时展示国内外环境保护成功的案例,向学生展示国家制度在环保方面的权威性和必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他们思考如何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做起,节约能源、减少废物、保护环境,或者开展实践活动,如参观环保示范基地、植树造林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环保行为的重要性和成就感,进一步增强对国家制度的认同感。

二、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注重道德熏陶

(一)发挥道德模范作用,为学生树立榜样

首先,教师作为学生的重要引导者,对学生的影响深远。教师担任道德模范,可以为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榜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其次,引导学生学习优秀榜样是培养其良好品德的有效途径。优秀榜样可以是历史伟人、道德模范、学优生等,他们的事迹能够激励学生,争做有品德、有担当的人。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榜样人物,如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志愿者、助人为乐的好心人等,让学生感到亲切和真实,从而激发其学习热情。

以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教学为例,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言行,积极践行公民道德,如遵守交通规则、保护环境等,为学生树立行为榜样。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社区,了解那些默默奉献的志愿者和义工的日常工作和精神风貌,增强学生对公共事业的兴趣和参与意识。这样的教学实践能够在学生心中种下为社会付出、维护公共利益的种子,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者。

(二)开展班级活动,提升学生团队合作与集体荣誉感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可以有效实现这一目标。在班级活动中,学生可以自由组队,共同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无形中增强了自身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究课题、参加运动会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活动中,学生代表着自己的班级和集体,为了获得更好的成绩和荣誉,他们会更加努力地表现自己,也会更加珍视集体的荣誉。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开展各种竞赛类活动,如拔河比赛、接力赛、文艺比赛等,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以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班级》教学为例,首先,在活动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班级讨论,并共同制定班级荣誉目标。通过整理和协商,我们设立了每学期班级之星、学科之星等奖项。其次,教师可以组织班级集体活动,如班级运动会、文艺汇演等。在班级运动会中,学生可以分为不同小组参赛,每个小组需要团结协作,共同努力赢得胜利。在文艺汇演中,不同小组可以合作创作舞蹈、表演戏剧等,将自己的才华展现给大家,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集体荣誉的认同感。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集体的成绩和荣誉,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三、创设轻松愉悦学习环境,渗透法治教育

(一)运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寓教于乐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比如,生动有趣的案例、情景剧表演、知识竞赛和小游戏等多种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和真实性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相关法律知识,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案例或课本中的情景剧创编法治情景剧,让学生在表演中学习法律知识。例如,在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做聪明的消费者》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名为“虚假广告害人不浅”这一情景剧中,引导学生探究广告中蕴含的诚信要素和法律法规要素,让学生在情景剧表演中认识到诚信守法的重要性。

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学习法律知识,增强他们的法治意识,或者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设计富有趣味性的课堂小游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多样的交通和通信》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名为“通信知识达人”课堂小游戏。在游戏中,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任务是通过回答与通信相关的问题收集宝藏,收集宝藏最多的小组获得胜利。通过这样富有趣味性的游戏,学生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在竞争中互相学习,提高对通信知识的探究兴趣。

(二)组织辩论等多元活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辩论赛能让学生明辨是非曲直;模拟法庭能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法律讲座和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深入了解法律知识,增强社会责任感。这些活动互相补充,形成系统化的法治教育体系,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水平。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争议性的法治话题,让学生展开辩论。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教学之后,教师可以设计“网络言论是否应该受到限制”辩题,让学生从正反方的角度分析网络言论和公民言论自由权之间的辩证关系。学生在准备辩论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搜集相关资料、案例和法律法规,从而深入了解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的法治素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真实的案例或情景剧,在模拟法庭中进行审判和辩护,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法律知识,体验法律程序和法治精神。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法律专家、法官、检察官等来校进行法律讲座,让学生了解法律从业人员的职业特点和作用,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

四、加强家校社三方合作,培养责任意识

(一)开展家长教育,提升家庭法治教育水平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定期开展家长教育活动、建立家长法治教育平台、与家长一起制定家庭教育计划和组织家长参与学校法治文化建设等多种形式,可以增强家长的法治意识,提升其教育子女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更好地配合学校推进道德与法治教育。

第一,学校和教师应建立家长法治教育平台,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向家长提供法律知识资料、教育方法分享、交流互动等,让家长能够便捷地获取相关知识和帮助。第二,教师可以与家长一起制定家庭教育计划,针对性地选取相关法律知识、案例等,引导学生和家长共同学习、实践和进步。第三,教师还应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法治文化建设,如建立法治教育长廊、法治教育展室等,让家长和学生一起感受到法治的氛围和文化底蕴。

以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健康看电视》教学为例,家长教育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高家庭法治教育水平。首先,开展家长沙龙活动,邀请专家讲解电视娱乐节目的规范和法律法规,让家长了解如何引导孩子正确看待电视节目和筛选合适的内容。其次,建立家长微信群,定期分享有关电视节目的法律知识,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一起观看、讨论和评价电视节目,增强孩子对合法节目的辨析能力。最后,学校还可以举办家长教育微课,让家长学习如何使用家庭网络安全管理软件,保护孩子远离不良信息的侵害,并向家长传播媒体素养和法治观念,提高他们对家庭媒体环境的管控能力。通过这些家长教育举措,家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履行自身教育责任,与学校形成良好的合力,推进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校社资源联动,创建责任共担教育环境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学校、社会资源联动,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所需的法治意识和道德品质。通过结合校内外资源、各种教学方法和教育活动以及各方的合力推进等创新措施,能更好地推动责任共担教育环境的建设,为学生在一个健康、和谐、法治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社会中汲取素材,如参观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法律知识。学校可以邀请社会人士进校园,如警察、法官等,为学生进行法治讲座和互动交流,让学生了解社会法治生态。

以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教学为例,学校可以联合社区组织举办主题征文比赛,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百年奋斗历程的理解和展望,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意识。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相关的艺术课程,如书法、国画等,让学生通过艺术作品表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通过校社资源联动,学生能够全面感知并体验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家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五、关注学生积极情感教育,塑造健全人格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积极阳光的心态

自信心和自尊心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基石。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避免用单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要发掘每名学生的闪光点,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同时,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适时地融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如团结合作、自我认知、情绪管理等,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积极向上、自信乐观的心态,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其积极阳光的心态。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引导、榜样的力量和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等多种策略,可以有效实现这一目标,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评价和反思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帮助他们理解生活的意义和价值,鼓励他们积极向上、爱生活、爱自己。此外,教师还应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实践,培养其自律、自强、勤奋、尊重等品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六、结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道德品质。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加强家校社三方的合作以及关注学生积极情感教育等途径,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为提高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让他们成为具有良好人格的好少年。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家长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家长请吃药Ⅱ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