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南京市六合区高标准农田建设

2023-12-13陈晓梅王晓庆朱训泳

上海农业科技 2023年5期
关键词:六合区高标准管护

陈晓梅 王晓庆 朱训泳

(1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南京 211500;2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新能源技术服务推广站,南京 211500;3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马鞍街道农业服务中心,南京 211525)*为通信作者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是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要战略。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能有效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生产新技术和新设备的示范推广、粮食适度规模化种植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粮食丰产丰收。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属农业主导大区,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地形落差大、抗灾能力弱,全区较多的农田不适合进行机械化种植,也不利于农业生产新技术和新模式的示范推广。近年来,六合区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立足区情实际,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有效路径,逐步形成了以“多元化参与、多要素融合”为主要特色的建设模式[1]。

据统计,“十三五”以来,六合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质量提升项目面积达2.2×104hm2,新增农田面积达830 hm2,打造了一批“路相通、田成方、沟相连、渠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升了农田质量和产能,夯实了粮食生产根基,实现了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19 年、2021 年六合区均荣获江苏省耕地保护激励单位。近年来,六合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与其他先进区(县)相比,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鉴于此,笔者拟对六合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工作推进建议,以期进一步高质量整体推进六合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

1 南京市六合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

1.1 精心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

根据六合区的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特点,科学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同时,以镇为单位、以村为单元,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发挥资金的集聚效应[1]。“十三五”期间,六合区共整合涉农资金15.5亿元,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向农业主导型街镇、现代农业园区和生态观光园集中,实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整村覆盖、整街推进。此外,六合区结合全域农田建设规划,重点规划了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项目,确定“十四五”期间建设(含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 500 hm2的目标。据统计,2021 年—2022 年六合区已建成和已立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3 个,面积约2 700 hm2,总投资1.65 亿元。

1.2 优化布局,推动生态农田建设

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六合区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遵循“因地制宜,生态处理,循环利用”的原则,以绿色发展理念,优化农田生态格局,增强农田生态防护能力,集成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减少农田水土流失,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例如,近年来,六合区结合全区地形地貌特征、气候特点和水土条件等,大力推进生态沟渠、肥水收集池(塘)等生态工程建设,对农田径流水体中流失的氮磷等进行拦截、消纳或养分循环再利用。通过实施生态农田建设,既可在农田面源污染上做“减法”,使生态沟渠水质的总氮、总磷含量得到有效控制,又能在农田生态景观上做“加法”,实施护岸步道建设,为农旅融合发展开辟新路径。据统计,2021年—2022年六合区已建成和拟建成生态沟渠12 条,总长度约12.4 km,总投资约592 万元。

1.3 整体推进,促进农业规模经营

六合区通过开展整村覆盖、整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改善了全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了农田基础设施水平,解决了农田高低不平、零碎分散、耕作难、灌溉难、设施不配套等问题,增强了农田的抗灾能力,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有效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经营[2]。据统计,2014年六合区粮食种植面积在3.3 hm2以上的规模种植户达 1 143 户,种植面积合计约1.63×104hm2,占全区粮食种植面积的34.24%[3]。同时,通过农田的合理整治和地力提升,六合区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带动了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提高了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助力了稻麦产业发展,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据统计,自六合区实施耕地质量提升项目以来,项目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项目实施前提升了10%以上,平均每667 m2节本增效约300 元,践行了“藏粮于地”战略;通过发展稻麦产业,六合区实现了稻麦合计每667 m2产量达1 050 kg、每667 m2产值约2 500元,分别比项目实施前增加了23.53%、38.89%,实现了“吨粮田”的目标。

1.4 夯实基础,提高农业竞争力

截至2020 年底,六合区已完成2.2×104hm2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质量提升任务,夯实了农业生产基础,提高了农业竞争力。取得的具体成效为:(1)提升了粮油生产能力。目前,六合区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8×104hm2以上,优良食味稻米种植面积占比达60%。同时,促进了油菜等油料作物生产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目前全区油料作物种植面积达5 300 hm2以上。(2)推进了蔬菜产业发展。六合区通过完善配套农业基础设施,有序推进了标准化菜地建设和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目前,全区蔬菜播种面积达2×104hm2以上。(3)实现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据统计,六合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96%,且2022 年获评省级“平安农机”示范区。(4)提高了现代农业发展质效。近年来,六合区聚焦优质稻米、特色蔬果等优势产业,构建了高附加值、高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体系,推进了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目前,全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2 南京市六合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区域化整体推进亟待加强

“十三五”以来,六合区虽然完成了2.2×104hm2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质量提升任务,但是仍存在田块碎片化、水利设施薄弱(如沟渠不配套、泵站设施老化)等问题,亟待区域化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例如,2022 年7 月至9 月,六合区遇连续高温干旱天气,部分未能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农田因水资源供应不足,导致水稻减产失收。

2.2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不够深入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的管理、维护工作十分重要,若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维护不配套、管理不到位,可能会导致高标准农田的相关设施使用效率不高、地力提升缓慢,从而影响高标准农田的利用效果。例如,目前六合区部分地区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的专业管理维护工作不够深入,致使已完成提质改造的高标准农田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2.3 高标准农田的配套农艺技术有待强化

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艺技术的有效融合,有利于生态农业的发展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目前,六合区部分高标准农田在建成后与现代农艺技术的契合度并不高,这严重影响了良种良法到田、控肥减药技术到户。分析其主要原因:(1)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时,科技投入和科技应用水平均不高。(2)在高标准农田建成后,耕种方式粗放,良种良法不配套,影响了农田的产能,同时化肥、农药等投入品高强度施用,而有机肥施用不足,再加上轮作技术不到位等,出现了土壤板结、面源污染严重、地力提升慢等问题,限制了现代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4 群众认识有待提升

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过程中,部分农户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认识不足,故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参与度不高、配合度欠缺。例如,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之前,部分农户对项目规划设计的参与度不高,导致项目设计者不能全面掌握区域内的农业生产条件,造成项目实地施工效果和计划效果相差较大。此外,在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的管护方面,部分农户只在乎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发展,主动管护意识不强,没有发挥农户的监理作用,导致高标准农田的利用效果不佳。

3 进一步推进六合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建议

3.1 加快推进区域化整体建设

依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的相关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加快推进六合区高标准农田的区域化整体建设,打造高标准农田的升级版,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同时,按照《规划》的相关要求,落实六合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任务,采取“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的方式,整村、整镇区域化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此外,要综合考虑六合区丘陵地区的地形地貌、水利条件和季节性干旱等因素,优化高标准农田的改造提升时序。例如,目前要根据农业生产需要,抓好北部街镇丘陵地区的田间排灌设施建设,改造和建设农田输配水管网,以实现灌排设施配套,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4];要根据丘陵地区发展优质食味稻米的需要,按照“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区域”的原则,建设以北部干线为轴心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建设优质稻米生产基地结合起来,以点带面推动高标准农田区域化整体建设,全面提升六合区粮食生产能力。

3.2 健全高标准农田管护机制

具体措施:(1)明确管护责任。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管护制度,落实管护主体,压实管护责任,充分发挥村居组织的主体作用,引导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主动参与高标准农田的日常维护,确保“建成一亩、管好一亩、见效一亩”[5]。(2)健全管护机制。要建立“区负总责、乡镇为主体、村级落实”的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机制,健全长效监管体系,推进网格化管理。同时,通过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方式,调动受益农户参与高标准农田管护的积极性。此外,通过探索管护新模式,推行“田管家”“田保姆”等管护方式,形成多元化的管护新格局。(3)落实管护资金。要建立管护经费保障机制,对灌溉渠系、机耕路等设施的管护,地方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专项补助,确保高标准农田“管得住、用得好、长受益”。

3.3 强化高标准农田的农艺配套

具体措施:(1)加强科技投入,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现代农艺有效融合,提升科技应用水平。同时,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通过制定专项资金奖补办法,助力推广农田建设新装备、新技术,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现代农艺技术高度契合。(2)加强科普宣传,抓好高素质农民培训,树立“耕地保护量质并重、用养结合”的理念,确保高标准农田质量的持续提升。(3)积极开展科技示范,协同推进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土壤改良、障碍土层消除、土壤培肥等工作,全面改善高标准农田的生产条件,确保高标准农田的持续高效利用。(4)推广合理轮作、良种良法配套、化肥农药减量、稻田综合种养等技术模式,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打好农田治理“生态牌”。(5)重视专业技术人才培育,确保现代农艺技术及时落地。

3.4 切实提升农户参与度

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上门走访等方式,大力宣传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建设意义、建设内容等,引导农户主动配合,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同时,通过深入田头征求农户建议,尊重农户意愿,及时改进施工方案,充分激发农户参与项目建设的热情,切实提升农户的参与度、支持度,真正地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做成惠及农户的民心工程。例如,在项目实施中,聘请村干部、老党员、农户代表为项目工程施工监督员、管护员,随时监督工程质量,发挥农户的监理作用,形成“共谋一碗粮、共抓一块田”的工作合力;在项目竣工阶段,采用座谈会、调查问卷等方式开展绩效评价,掌握村干部、农户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效益及总体效果的满意度。此外,在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的管护方面,引导以规模种植大户为主体的广大农户主动参与管护工作,重视耕地保护及地力提升,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和效益。

猜你喜欢

六合区高标准管护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山西省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6.89万公顷(253.34万亩)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确保按时保质完工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高标准高质量转入“三年行动”
南京六合区 严查严管严改 保房屋安全
入秋养羊管护 不同于春夏季
“两委”换届发动攻坚——确保啃掉“硬骨头”、实现“高标准”
森林管护中GPS技术的应用
南京市六合区群众由“信访”到“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