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卸下考试的枷锁
——合理情绪疗法应用于高三学生考试焦虑个案辅导

2023-12-09陈韵贞福建省泉州市培元中学泉州362000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33期
关键词:林某求助者不合理

◎ 陈韵贞(福建省泉州市培元中学,泉州 362000)

一、个案概况

林某,女,高三学生,性格偏内向,自我要求高。从小就很听父母的话,学习刻苦,成绩优秀。高中起寄宿在学校,每周末回家,父母和弟弟在农村老家居住。

林某自知力完整,注意力易分散,记忆力减退,情绪低落,焦躁烦闷。近来出现食欲不佳、失眠多梦等躯体不适感,各项生理指标均正常。与父母、老师、同学的交流变少,经常一个人活动,学习效率明显下降。

SCL-90测试结果:总分159分,总均分1.77分,阳性项目数55项,阳性项目均分2.25分。SAS:标准分65分,中度焦虑;SDS:标准分55分,轻度抑郁。

个人陈述:

父母文化水平都不高,家庭经济条件也不是很好。从小父母就对我寄予厚望,反复告诉我和弟弟要好好读书,只有考上大学才能出人头地。

我考上重点高中后,父母非常自豪,邻居也时常夸我聪明、懂事、很争气,所有人都认为我一定会考上重点大学。高一、高二时,我成绩一直不错,但升入高三后的第一次月考考砸了,自那以后一个多月来,我经常感到心慌、疲惫,容易失眠,食欲变差。我觉得自己月考考那么差,高考也一定会失败。一旦考不上重点大学,亲戚朋友就会看不起我、不喜欢我,父母也会很失望伤心。我跟父母提过自己的这些状况,但父母只是一再嘱咐我专心复习,不要想太多。现在我一拿起书就心烦,根本没法集中注意力,脑海里不断想着 “考上大学才能出人头地”。我不知道怎么改变这种状况。

心理教师观察及他人反映:

心理教师观察:林某情绪不高,举止有礼貌,谈话时注意力集中,思维清晰,逻辑清楚;谈及考试时神情明显紧张,自知力完整,求助欲望强烈。

父母反映:林某从小性格较为文静,孝顺听话,学习自觉性强。前段时间常给家里打电话,说自己学习压力大。最近很少回家和打电话,我们都以为她在忙着复习。

班主任反映:林某最近上课经常走神,不在状态,成绩大不如前,和同学有些疏远。

同学反映:林某经常一个人唉声叹气,发呆;有时还莫名其妙生气。

二、分析评估

(一)心理状态评估

初步评估林某为一般心理问题,依据如下:

(1)林某虽有躯体不适感,但生理指标均正常。

(2)她产生情绪困扰是由现实因素——考试成绩不佳引起的,主客观统一,知情意协调,个性稳定,有良好的自知力,无幻觉、妄想等症状,故排除精神病性问题。

(3)对照症状学标准,林某出现焦虑、烦躁、失眠等症状,起因为考试这一现实因素。从严重程度标准看,反应仅局限于考试,尚未出现明显泛化现象,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且症状表现不足两个月,反应并不强烈,故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二)分析

1.自身因素

(1)性格偏内向,自我要求高。

(2)认知存在明显偏差,如 “高考失败就会被看不起,就会对不起父母,就是不孝”。

(3)缺乏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

2.社会学因素

(1)环境和家庭给予的压力比较大。

(2)社会支持力量不足,得不到父母和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三、辅导目标和辅导方法

(一)辅导目标

1.短期目标:降低焦虑、抑郁水平,改善饮食和睡眠状况;正确看待高考,增强信心。

2.长期目标: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与自我意识,学会悦纳自己;增强心理调控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

(二)辅导方法

林某的情况适用于合理情绪疗法。合理情绪疗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创立,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合理情绪疗法通过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从而改善其心理状况。

四、辅导过程

(一)解说合理情绪疗法,识别不合理认知

心理教师运用合理情绪疗法,使林某认识到引起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是人们对事件的看法和信念,而不是事件本身;只有改变不合理信念,症状才能减轻或消除。

辅导片段:

师:你觉得是什么原因使你处于现在这种状态?

林:考试,确切地说应该是高考。我都快被它烦死了。

师:照你这么说,如果没有高考,你就不会这么烦了,是吗?

林:那当然了。如果没有高考,我一定是无忧无虑的。

师:每年有那么多人参加高考,其他人也这么烦吗?

林:那倒没有,我们班好多人每天都过得很开心,一点儿都不担忧,成绩也没落下……(思考)奇怪,为什么呢?

师:“高考”只是你生活中要面对的一件事,我们称之为诱发事件,导致你情绪困扰的直接原因并不是它。

林:不是真正原因?

师:每天都在发生着很多的事情,人们对这些事情会有自己的想法,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的想法也可能不一样。不同的想法会引发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而不良的情绪状况来源于一些不合理的想法,如果我们能够改变这些不合理的想法,就能调整好情绪了。举个例子,假如你昨晚没睡好,今天想在宿舍好好睡个午觉。这时你的一个舍友匆匆忙忙地跑进来,翻箱倒柜,走来走去。你被吵得根本没法入睡,这时你会怎么想?

林:当然会很生气,她不知道是午休时间吗?这么吵,别人怎么休息?她也太不懂得考虑别人的感受了吧。

师:如果这时你的另外一个舍友告诉你,这位舍友的书包在校外弄丢了,银行卡和手机都在书包里,她是在找身份证要赶紧去办挂失。这时你会怎么想?

林:哦,她一定心急如焚。

师:你还会生气吗?

林:当然不会。

师:看,同一件事情——舍友打扰你午休,你前后的情绪反应截然不同。

林:一开始生气是不知道原因,知道后想法就不一样了,能理解了。因为想法不同,所以情绪反应不一样。

师:(赞许)嗯,你说得对!事情是客观存在的,事情本身并不会让你开心或不开心,左右你的是你对事情的看法。所以,如果要想解决问题,要先改变对事情的看法。

林:(思考,点头)嗯,我明白了。

布置作业:让林某回家后写出自己在月考后的ABC情况(事件,看法,情绪)。

(二)与不合理信念辩论,代之以合理的信念

林某很认真地完成了作业,心理教师与她共同找出其中的不合理信念,引导她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建立合理信念。

辅导片段:

林:虽然我现在能明白是我的不合理想法导致了我的问题,但是对于考试失利这件事,我还是不能释然。

师:考试好坏不是常有的事吗?

林:可我的成绩一直是非常优秀的,从小学一路到初中,遥遥领先。高中入学考试我依然是班级第一。我觉得我现在起码也应该是年级前二十名吧!

师:如果把一枚硬币抛向天空,落回地面时会有几种可能?

林:两种,字朝上或花朝上。

师:想想看,当你对自己的成绩提出要求时,是不是就像将硬币抛向天空?

林:我明白了,本来有两种甚至多种的可能结果,但我要求只能出现一种结果……

师:(赞许地点头)你已经发现了自己想法中不合理的地方。我们不可能时时顺心、事事成功,要考虑到失败的风险和可能。如果我们能试着把自己“必须”和“应该”做成某事,调整为“希望”和“想要”做到某事,那么当事情发展成我们“不希望”或“不想要”的那个样子时,我们就不会过度懊恼或者绝望。

林:嗯,好像是这样……

布置作业:让林某与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完成自我分析(RSA)。

(三)探讨合理自我分析,巩固辅导效果

辅导片段:

师:关于考试,你的不合理信念有哪些?

林:就像老师您说的,我有太多的“必须”和“应该”了,我把“考试失利”看作一件“糟糕至极”的事情。例如,我会认为我以前成绩非常优秀,现在也应该是佼佼者;月考考得那么差,高考也一定会失败;一旦我考不上重点大学,亲戚朋友就会看不起我、不喜欢我,父母会很失望伤心;只有考上大学,才能出人头地。

师:那你现在是怎么想的呢?

林:我现在觉得,虽然月考考砸了,但是它给了我机会去发现自己知识上的漏洞,它让我更加明确接下来的努力方向,我希望通过我脚踏实地的努力,成绩会有所进步。即使我高考没有考好,也并不代表我这个人不好,我还是有很多优点和长处的,并不是一无是处。

师:很开心,现在的你已经找到了自己情绪的症结所在,对考试,特别是高考有了新的看法。我相信通过自我觉察,你会慢慢缓解自己的考试焦虑,从而能安心学习。

布置作业:针对以往不良情绪反应经历(至少三次经历)完成RET自助表。

(四)评估辅导效果,结束辅导

SCL-90测试结果:总分108分,总均分1.20分,阳性项目数18项,阳性项目均分2.00分。SAS:标准分43分,无焦虑症状;SDS:标准分45分,无抑郁症状。

五、效果与反思

(一)辅导效果

1.自我评价:林某认识到是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导致了不良情绪,现在感觉心态平稳,睡眠、食欲恢复正常,已经开始重新投入复习,学习注意力提高了许多。

2.家人评价:林某回家时话多了,笑容也多了。

3.班主任、同学评价:林某情绪稳定,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同学关系融洽,上课认真听讲。

(二)辅导反思

长久以来,学校习惯用分数来评价学生是否优秀,家长习惯用分数来评价孩子是否努力。这样的评价机制导致很多学生唯成绩是命,视分数为一切,被分数的枷锁给牢牢锁住,并引发了诸多心理问题。为此,建议学校和家庭在关注孩子成绩的同时,多关心一下孩子的身心健康;在关心孩子能否飞得更高的同时,也关心一下孩子飞得累不累。

引导求助者发现并修正自身的不合理信念,这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在进行这部分工作时,我遭遇了求助者的一些阻抗,求助者试图寻找各种理由为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辩解。面对求助者的阻抗,一开始我有些着急,不断地输出我的观点。当求助者问我:“老师,您是在说我错了,是吗?”此时我发现我再这样下去可能会破坏咨访关系,让求助者失去对我的信任。于是,我提醒自己冷静下来,语气也柔和了许多,尽量让求助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此同时,我努力地捕捉对方话语中的非理性内容,并通过适当的提问直击要害,让对方意识到,对自己信念的辩解是苍白无力的。

本案例只对求助者本人进行辅导,与其父母的接触仅局限于了解求助者的言行变化。但事实上,家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该求助者的情绪状况,如果能适时地和其父母进行深层次的沟通,指导他们增进亲子间的联结,消除家庭氛围对求助者的负面影响,那么辅导效果可能会更有效也更持久。

猜你喜欢

林某求助者不合理
制作视频网上传播 侵犯隐私被判赔偿
我院2018年抗生素不合理处方分析
拒绝的正确方式
真记仇!
让求助者成为自己的治疗师
为躲避凶犯追赶跳窗自保,却无意误伤幼女
为躲避凶犯追赶跳窗自保,却无意误伤幼女
都是生日礼物惹的祸
向“不合理用药”宣战
心理案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