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尾绣的艺术表现与现代传承

2023-12-01贵州财经职业学院

天工 2023年19期
关键词:水族马尾刺绣

程 璐 贵州财经职业学院

作为刺绣工艺之中的“活化石”,2006年,马尾绣首次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在工艺和审美方面一直有着独特的研究价值。而在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文化思想的不断觉醒,以马尾绣为首的传统工艺品一度陷入了窘迫之中。毕竟马尾绣的制作工艺较为繁杂,至今许多马尾绣工艺品都是靠手工制作来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人力方面的投入就会大大增加,不做改变和创新的话,马尾绣文化的传承很可能会进入坎坷期。

与中国传统的四大名绣不同,学者们对于马尾绣的深入研究也是相对较晚的。近年来,因民族意识的逐渐加强以及民族艺术的蓬勃发展,中国学者对非遗文化研究的热情不断高涨。如此一来,人们保护非遗的意识也会变得越来越强,而我国学者对马尾绣的研究成果也将日渐丰厚,特别是对于马尾绣的技艺及图腾等方面的研究。本文基于此现状,对马尾绣文化及其传播与发展进行了深入探究。

一、马尾绣文化解读

(一)起源

贵州省东南部的三都县,是我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更是水族文化的重点传播地带。而马尾绣文化就是在这里发展开来的。在众多的刺绣样式中,马尾绣与苏绣、蜀绣的细腻不同,它的纹绣样式充满了沧桑与神秘的感觉,其简单的图案虽然看似粗犷,但实则也流淌着一种朴素的温柔。

水族人民有着自己的欢庆节日,那就是历时四十九天的端节。在端节期间,水族人民都会盛装打扮,共同走向端坡,欣赏赛马活动,以此来怀念祖先。水族的女性则会在这一天精心挑选刺有马尾绣的衣服去穿戴。因为在水族,女性所佩戴的马尾绣饰品的好坏也会间接地展示其刺绣技术。至于男性,长者或妻子为了让他们看起来更帅气,就会在他们的衣服上刺上马尾绣,加以点缀,这样一来,他们的穿着是简约而潇洒的。

经过千百年的发展,马尾绣一直传承至今,是它让水族人民的文化肌理更加分明,无时无刻不在展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与魅力。

(二)制作工艺

马尾绣工艺看似简单,实则繁杂不已。它是使用马尾缠丝刺绣而成的“活化石”,不仅代表了原生,也代表了对古老文明的传承。

过去水族作为一个迁徙民族,马是他们唯一的交通工具。而在日晒雨淋的迁徙途中,妇女因没有足够的针线来缝合衣物,便开始尝试以马尾作线。从那时起,一些聪慧的妇女就发现,麻布和皮质品在风吹日晒下极易腐坏。但马尾质地较硬,其延展性也强,用它绣出来的图案,不仅不易变形,也十分经久耐用。而且马尾里也含有油脂,长期使用这样的纹绣制品,能起到保养的作用[1]。

采用马尾绣绣制的物品,通常具有一种浅浮雕感,相关的图案设计也较为抽象夸张,这就使完成马尾绣作品要耗时半年或一年以上。

对此,经验丰富的绣娘们也总结了一套马尾绣的流程:第一点就是取4根马尾做芯,再将普通的白色丝线缠在马尾之上,使其作为预制花线;第二点是用这种绣线,去盘绣于传统刺绣之上;第三点是使用7根彩线编织出扁形线来,用它填绣在盘绣花纹的轮廓中间;第四点便是绣娘们按照传统刺绣工艺绣出其余的部分。等这些步骤一一完成后,大多数绣娘便会将绣品逐个分解,依次用针线缝合起来[1]。

二、马尾绣的美术表现

众所周知,马尾这个材质是有着一定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的,一方面满足了当代审美中的新奇与特别之处,另一方面也是水族文化的独特吸引点。同时,马尾绣粗犷之中所凸显出来的细腻和温和,也是在向世人传达着一些不一样的审美内涵。

(一)图腾种类繁多,是人民美好愿望的缩影

马尾绣制品通常寄托了水族人民的美好愿望,每一个马尾绣的图案都有其自身的故事与文化色彩。像是一些较为常见的马尾绣图案,如鱼、蝴蝶等,都是水族人民内心愿望的缩影[2]。

例如马尾绣之中的“鱼纹”,因为鱼对水族人民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一些水族人认为鱼和人类是存在某种血缘关系的,这也是鱼纹样式的马尾绣会经常出现在水族人家门牌匾之上的重要原因[3]。

这些利用了象征手法,并寄托了希望的图腾,不仅点缀着水族人民平凡的生活,更是表达了他们对生活乃至精神层面的追求。早期的水族刺绣艺人大部分都不识字,所以一个个绣片就像是他们的传话器一般,通过刺绣来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所想。而那些世代相传的传统马尾绣图案,更是联系着一个又一个民间传说。

(二)着色考究、民族色彩浓重

传统的马尾绣底色一般只有黑色、红色、橘色、蓝色和绿色。在制作围腰时,多半选用黑色、蓝色和绿色;在制作背带时,选用黑色、橘色和红色;在制作帽子时一般选用红色。

而传统的马尾绣配线,除了马尾线的白色以外,也多用黑色、绿色等绣成。如果面料是亮色,那一般就会搭配深色的线;如果面料是深色,那便会搭配亮色的线。绣娘在搭配颜色的时候,也很注重协调性,毕竟用色过亮,会显得不庄重,用色过深,会让人感觉压抑沉闷。

在制作马尾绣时,多种色彩对比的运用显得格外重要。运用不当会使整个作品看起来极不协调。例如,在制作马尾绣图案时,一般选用红色和黄橙色。这两种颜色,在色相对比度约60°的时候,起到调和对比较弱类色相的作用。而广泛运用在背带上的红蓝、黄紫等颜色,色相对比度达180°,为极端对比类型。由于作品整体的色彩搭配得当,才不会让作品产生色彩的失衡。

此外,水族的服饰一般以蓝、靛青等大面积的纯色作为色彩的基调,意在低调地展现出水族服饰的深沉与典雅。运用在装饰部分的马尾绣,通常色彩鲜艳,排列有序,这都能让人感受到服饰色彩的和谐与奇妙。

三、马尾绣的传承

因为马尾绣工艺的制作手法过于繁杂,所以马尾绣工艺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传承人来延续的。由此便可以看出传承人在马尾绣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现如今,具有代表性的马尾绣传承人有宋水仙、韦桃花、潘水爱三人。

(一)马尾绣传播领头人宋水仙

作为三都县马尾绣事业的领头羊,宋水仙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6年,三都县开办了第一家马尾绣工艺品店,而这个店就是宋水仙置办的。从那时起,马尾绣的商业道路就被拓开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也得到了质的飞跃。

后来宋水仙就创立了水仙马尾绣有限公司,并和当地的绣娘们展开了合作,自此以后,该公司不仅有了自己专业的研发设计团队,也有了自己的原创产品,如笔记本、背包等,这些物品在贵州省博物馆等地均有售卖。而这样的措施也进一步将马尾绣这项非遗艺术传播了出去。

(二)马尾绣热爱者韦桃花

能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马尾绣事业的人,那就只有韦桃花了。她很热爱马尾绣,从孩提时代起就对马尾绣怀有深深的好奇与执念。后来她成家了,便开始集结当地妇女们,一起学习马尾绣工艺。

直到2006年,她参与了贵州省举办的“开磷杯”大赛,并夺下了“能工巧匠”的特等奖。拿到了奖金的桃花,就开办了自己的马尾绣艺术品店。早期她所能接到的订单很少,可她还是向乡政府申请开办了马尾绣培训班,旨在帮助更多的水族妇女脱贫。

(三)马尾绣守护者潘水爱

潘水爱喜好钻研马尾绣技艺,在她的家中还专门设立了一个马尾绣的展区。她一直都会到各个村寨中收购马尾绣绣品,但长期收购导致家中绣品过多,又因空间有限,加之住处靠山潮湿,本来坚韧的马尾绣也逐渐一撕即破。即使这般,潘水爱也没有放弃对马尾绣的收藏,她选择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对藏品进行晾晒,这也是她现在唯一力所能及的事情。

四、新时代下的全新“马尾绣”

新时代下,马尾绣的发展已不再墨守成规,其工艺特点和传承等都需要与现代化思想及现代化产物相结合,从而找到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道路。

(一)更富有活力的马尾绣设计

马尾绣领头人宋水仙的儿子韦祖涛在接受采访时表明,随着时代的进步,马尾绣工艺仍需要更多新锐设计师的加入,做出更多符合当代人审美的马尾绣作品,同样也有利于马尾绣事业的创新。

同时,他也希望自己所做的马尾绣产品,能同白族扎染、苗绣等非遗一样,走出国门,走上世界的舞台,被更多人所熟知和喜爱。在这种情况下,相关专家指出,一个产业想要蓬勃发展下去,不仅需要浓厚的文化背景来加持,还需要更专业的设计团队和更灵敏的市场洞察力。

这些因素在马尾绣文化的发展中十分关键。年轻有为的专业人才都参与到马尾绣事业中,不仅能帮助马尾绣事业度过发展瓶颈期,同样也能给当代设计者提供更多与民族精神文化结合起来的契机。

(二)更富有创新力的马尾绣产业

传统文化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想要不断创新马尾绣产业,就要加大力度去利用互联网技术。毕竟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想要更深入地了解马尾绣,除了实地考察以外,仅靠参考文献上的书面表达是远远不够的。

在当今这个大数据时代,充分利用互联网,不仅能帮生产者打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也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马尾绣的魅力。

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等,把马尾绣的制作流程转化成虚拟环境,这可以增强观看者的交互体验,同时也能催生出更多有助于马尾绣事业发展的新动力。

(三)更具有品牌意识的马尾绣产业

现如今,三都县依旧有着很多的微小型马尾绣企业以及个体商户,它们的经营状态都颇为相似,市场上所流通的马尾绣作品也大致相似。在这种情况下,产品的品牌化就变得尤为重要。早在1960年,美国人就提出了较为权威的品牌概念。这一概念的目的就是建立品牌,可以保障生产者的权益,也可以加快产品在市场中的流通。

当下和马尾绣相关的企业都开始重视品牌意识,并尝试着去建立属于自己的品牌。这不仅能为马尾绣本身增添价值,同样也能增强马尾绣在社会中的认同感,让更多的人看到马尾绣的美。相关企业在加强品牌意识的同时,自身的产权保护意识也会增强,一方面能够保障他们的权益,另一方面能让他们安心生产出更多、更精美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马尾绣的市场环境会变得更加良好、正当,即能践行多方共赢的愿望。

五、结论

马尾绣是水族的文化瑰宝,更是水族极具代表性的刺绣工艺。在之前审美观众西化的时代,水族马尾绣的简单复制以及硬性植入等,导致其陷入了困境。而一些马尾绣爱好者对马尾绣创新性保护理论的实验和探索,让原本古老的马尾绣与新时代逐渐产生了共鸣。

从发展角度来看,马尾绣工艺的发展仍需一个前进的过程,手工艺人及组织经营者也在利用自身的优势去推广这门艺术。比如,手工艺人可以用精美的纹绣来吸引客户,在传统的基础之上不断创新、完善经营模式,这也能带动当地经济更好地发展,更能将马尾绣文化更好地宣传出去。

而从美术角度来看,马尾绣更是刺绣工艺中的极品,纵然它的生产制作过程相对于其他刺绣作品来说,稍显繁杂,但它的艺术韵味及研究价值依旧是不可限量的。正因为繁杂,所以马尾绣制品多为手工制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看到了它的可贵之处,同时也证明了将它纳入非遗十分合理。

现如今,马尾绣的传承与发展也注入了不少新鲜的血液,如更加前卫的设计师以及生产创新理念等,这都说明马尾绣产业正在与当下的新发展、新传承进行更好的融合。

在此,笔者呼吁更多设计领域、科技领域的优秀人才共同参与到马尾绣产业当中,为我国的这项非遗提供更多智力、科技支持,帮助马尾绣在新时代更好地发展下去。

猜你喜欢

水族马尾刺绣
水族敬酒歌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清新唯美的刺绣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上帝的水族馆
扎马尾
水族经典及其思想信仰
刺绣新生
马尾朝哪等
水族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