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遗产视阈下川剧乐器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工艺人才培养

2023-12-01邓思杭

天工 2023年19期
关键词:川剧乐器群体

邓思杭 杜 进

1.东南大学 2.成都艺术职业大学

川剧乐器制作工艺的传承主体不仅包括作为直接传承的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川剧乐师、民间工坊,还包括川剧乐器制作工艺相关受众乃至更多潜在的受众群体,他们共同组成了广义上的传承主体,并通过各种各样的传承方式将这一文化遗产予以传衍。当前,川剧乐器制作工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尤其是受到传承人青黄不接、传承机制被破坏、文化应用场域萎缩、部分制作工艺散佚等因素的影响,使其活态保护与传承主体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当前川剧乐器亟须获得保护与传承、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现实需求中,拓展其应用场域与人才培养维度尤为重要。

川剧乐器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工艺人才培养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应运而生的。从文化遗产的视阈观之,一方面,数字化保护是当前文化遗产最为重要的保护与传承手段之一,也是乐器工艺实现精细化、标准化、科学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现在川剧乐器不仅需要培养大量传统工艺人才,还要打破学科限制,引进现代科技人才;另一方面,川剧乐器的创新工艺人才不仅要进行技术上的突破与创新,还要拥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工艺发展概念,对川剧与文化产业有一定了解,能积极吸纳其他有益的工艺经验等;当然,如何平衡好传承、保护、创新之间的关系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守正传统工艺:传承主体的文化情感与文化自觉培养

无论是传承主体、保护主体还是社会大众,对于川剧都有着一定的文化情感与文化自觉意识,由此可见,唤醒文化情感与实现文化自觉尤为重要。而对于川剧乐器的工艺人才而言,他们更需要对川剧文化、川剧乐器拥有深厚的文化情感,以更高的文化自觉性来实现文化的活态传衍,如此才能在“守正”的过程中实现“创新”。

首先,唤醒文化情感与实现文化自觉可以使川剧乐器相关工艺在不同的文化场域中得以主动传衍,让更多人感受到川剧乐器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川剧琴师曹芳说:“当然,只靠着我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我希望政府、学校以及社会多多普及学习传统艺术的各种好处,深入了解川剧乐器的重要性,真正从技能教育上升到审美教育、文化教育层面,在更广阔的教学空间之中超越课堂,实现更多价值。”①根据曹芳口述史整理,2022年4月9日。许多川剧乐器制作者在受访中表示,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拓展当前人才培养的维度,打破重视手艺传承、忽略文化传承的格局,让川剧乐器被更多人了解,并吸引传承者主动传承,从而以坚定的文化自觉性与深厚的文化情感形成更好的活态传衍。

另外,唤醒文化情感与实现文化自觉能够使川剧乐器工艺的传承主体回归原生文化场域,恢复这些工艺在原生文化场域之中的应用功能,提高传承主体对行业的身份认同感与情感归属感,推动他们更好地开展传承工作,由此对传承谱系的修复发挥积极作用。川剧鼓师洪显松说:“川剧是一个综合艺术,不仅仅是演员的艺术,也不仅仅是导演和编剧的艺术。只有完整地对川剧艺术各个门类、人员与相应的文化有所重视,才能更好把川剧艺术传承下去。”①根据洪显松口述史整理,2022年4月17日。川剧鼓师宋涛说:“很多年之前我主要学美术专业……经过几个月的思想斗争,和家里人也讨论很久以后,我就基本开始全身心地来搞川剧事业了。”②根据宋涛口述史整理,2022年7月20日。如果川剧乐器工艺在人才培养中能够帮助传承主体更好地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那么人才培养才能拥有超越单一的经济价值维系方式。换言之,川剧乐器的数字化保护及教学拓展必须建立在各个传承主体的文化归属感之上,尤其是要让从业者与传承人获得重视,让他们可以全身心参与其中。当然,这其中也需要更多保护主体予以政策、经济、场地、人力等方面的支持,保障传承体系的正常运行。

此外,唤醒文化情感与实现文化自觉可以让更多的群众热爱川剧乐器,并且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成为广义上的传承主体,因此可以在潜移默化的文化浸染中唤醒人们对川剧乐器的文化认同与文化情感,通过相关教学活动实现了真正的文化自觉,进而主动参与到鉴赏与制作体验等活动中。川剧鼓师宋涛曾说:“……在这里我招收了大概有四五十个学生,大部分都是大学生,慕名而来的有很多,学出师的也有很多。现在还有十多个学生,基本都是三十岁以内的……这些学生全部都是主动找我来学的。”③根据宋涛口述史整理,2022年7月20日。宋涛是四川省川剧院青年一代鼓师代表,他还在家中制作乐器,他和其他乐器制作师在受访中都表示,他们能够接受工艺上的创新,愿意把手上的技术传授给更多人,但前提必须建立在学生要真正热爱川剧、愿意投身于川剧乐器事业中,如果只是为了混口饭吃、找个工作、图个新鲜,那么这样的传承是没有文化情感的,也是缺少文化自觉的。

二、创新教学体系:传承群体培养的教学维度拓展与受众拓展

传承群体的教学维度拓展首先针对的是传统的川剧乐器工匠(传统传承主体),让他们接触到传统工艺的同时,还应当积极接受数字化保护的相关知识,如乐器的数学建模、声学建模、数据库保护、3D打印等,同时借助“互联网+”信息平台优势,让他们不断获得创新的机遇。同时,他们可以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寻找到数字技术对川剧乐器工艺的支撑与帮助,这样便可以在“守正”的基础上实现“创新”。

当然,我们发现了另一个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教学维度拓展模式,即通过受众群体的拓展来创造更多的教学机遇,由此打破当前单一的教学培养模式,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创新工艺人才不仅针对传统的传承主体(传承人),还需要关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以及社会公众的创新人才培养。他们尽管不需要掌握精湛的乐器制作工艺,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了解、研究、阐释、传播川剧乐器相关的知识,借助类似于受众拓展的形式实现多个维度的创新工艺人才培养目标,即“泛传承者”。研究团队在对川剧乐器制作工艺进行文化遗产的调查中发现,通过受众拓展可以更好地把握不同受众群体的审美需求、消费习惯、文化诉求,并根据受众的不同特点吸引他们参与到乐器的创新工艺人才培养机制之中,也可以通过数字化的形式吸引更多学科的高校师生参与其中,成为新的传承主体。由此,我们可以开创更符合实际、具有新意、行之有效的受众拓展方式,尤其是可以深入到多个层面的受众群体之中,去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式的普及、传播、审美、文化体验等功能价值,而对受众进行调查与分类则是开展相关工作的重要基础。在此基础上吸引更多受众参与教学,同时不仅追求培养模式的“精”与“专”,也要关注“广”。

对当前川剧乐器所开展的数字化保护与教学拓展方式进行分析,不难发现,目前传统的传承主体已经难以满足工艺传承的需要——不仅是传承人数上的减少,同时也存在受众群体小、影响力较低、难以吸引新的学员、乐器工艺与技术难题难以创新、缺少“互联网+”思维等问题。根据受众拓展理论分析各类受众的参与动机和参与阻碍,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更为适宜的传播及受众拓展活动,以期逐步扩大川剧乐器相关的受众群体,进而开展更为广泛的教学、普及活动,从而吸引更多受众参与。根据调查,川剧乐器的主要受众群体大致分为以下三类:(1)忠实受众:以川剧“票友”或“戏迷”、乐器文化爱好者、文化研究学者、艺术工作者等为主,数量相对较少。大多分布在西南地区,对川剧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与参与热情,对川剧音乐与乐器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具有一定的戏曲鉴赏知识与审美水平,拥有较多的鉴赏经验。受众拓展工作开展难度较小。(2)一般受众:以普通川剧艺术爱好者、地方文化爱好者、高校教师与学生等为主,数量相对较多。对川剧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与参与热情,对川剧乐器有简单的了解,具有一定的戏曲鉴赏知识与审美水平,参加过一定数量的相关艺术鉴赏活动。受众拓展工作开展难度适中、可变性较大,易受意见领袖影响。(3)潜在受众:数量庞大,来源复杂。对川剧乐器了解较少,艺术活动参与热情不高。受众拓展工作开展难度较大、不确定因素较多、变率较大。针对川剧乐器的不同传播对象、受众群体采取相适应的传播、受众拓展方式。开展较为详细的受众群体调查,了解受众的审美习惯与艺术活动诉求,分析不同受众相应教学活动的参与动机与阻碍;发挥意见领袖作用,让专业制作者、忠实受众带领一般受众、潜在受众积极参与到川剧乐器相关的艺术鉴赏活动与教学活动中;打破单一的“乐器制作—乐器销售—购买者”模式,让川剧乐器面向更加广泛的受众群体(如学生、社区民众等)形成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做好受众服务,使其获得更好的审美与文化体验;设立线上与线下的受众社团(如微信群、App等),提高受众的参与兴趣与团体归属感,让更多人参与到川剧乐器的工艺学习与传承中。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首先,川剧乐器的传承人、教学者与艺术创作者、活动组织者是传播行为的发起者,他们作为传承主体也是决定受众拓展向度与教学方式的关键,我们可以策划与组织更能够吸引受众的相关艺术交流活动,如传承人以及研究学者开展文化讲座、乐器制作者与受众之间的体验互动等;其次,推出川剧乐器数字化的沉浸式体验与鉴赏方式,对其历史流变、文化内涵、艺术特征进行详细讲解,让他们可以对部分基础工艺进行了解与学习;再次,设计精彩的艺术展现方式,营造良好的艺术鉴赏氛围,设置导赏或导聆角色,让有需要的受众从中获得更好的审美及文化浸染体验,使他们成为“进阶性”的创新工艺人才;在此之中我们需要降低教学与技术门槛,吸引更多不同年龄层次、审美习惯的受众参与其中,实现不同维度人才培养,尤其是着重培养一批普及型、传播型、活态型的创新工艺人才。另外,川剧乐器在对外传播中可以采用更具有正确引导性与说服性的传播技巧,设计策划更适合当前的文化表现形式,采用合适的传播与拓展途径。突破传统的传播媒介,借助数字化手段建立线上渠道、开展文化宣传工作,加强移动信息端的推送与受众交互,提高教学效率;吸引潜在受众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即便他们无法深入掌握工艺要领,但由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文化自觉与传承自觉、拓展川剧乐器的影响力也是必要的;开发周边产品,拓展文化产品维度、制造文化品牌;在川剧乐器的制作中还可以适当融入多元的艺术表现形式,引导学习者通过数字化与传统工艺解读其中的巴蜀文化特色,为受众呈现出具有整体性与活态性的川剧文化。

传统的传承主体以及社会公众对川剧艺术所产生的强烈情感使得他们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被逐渐唤醒,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使人们主动参与到相关的艺术活动中,也会自觉参与到川剧乐器等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发展活动中,并发挥不同深度、不同层级、不同需求的教学活动的积极意义。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受众拓展途径,我们可以真正通过受众拓展方式提高川剧乐器传承主体的文化自觉意识,将川剧乐器主动地传承、传播、保护下去,以期进一步消除当前的人才培养畛域危机,为其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条件和机遇。

三、结论

总而言之,川剧乐器工艺人才的培养既具有继续抢救的紧迫性,也需要借助教学模式的创新突破、拓展教学受众群体、引入数字化保护技术等手段实现更好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在此之中,首先要让人才培养机制引导传承主体更加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川剧乐器相关的艺术活动中,在创新教学中寻找更好的方法途径、实现更好的活态传承,由此引导川剧乐器传统传承主体得到拓展,并使之与保护主体紧密聚合起来,借助数字化的保护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来共同为其振兴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川剧乐器群体
神奇的川剧变脸
学乐器
川剧版画传四方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乐器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对人性的重新审视与反思:论荒诞川剧《潘金莲》
坚守川剧的后现代主题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