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现实基础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

2023-12-01宋彦峰

农业与技术 2023年20期
关键词:县域产业链要素

宋彦峰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1464)

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包括中央一号文件在内的多项重要“三农”政策文件均提出打造农业全产业链。2021年农业农村部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培育发展农业全产业链,旨在提升乡村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增强农业产业韧性,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这表明,我国已经将构建农业全产业链放在了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首要位置,把农业全产业链作为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我国农业全产业链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产业化不断深化地结果[1]。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构建农业全产业链既是符合我国当前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全新理念,也是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实践上的重要探索和创新,更是打造“内循环”格局、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动力的重要战略举措[2]。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时间虽短,但是在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已经显示了明显成效,是未来乡村产业转型发展的趋势。结合当前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战略导向,为加快构建农业全产业链,本文基于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目标要求和乡村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在分析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所面临的基础条件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基本思路及对策建议。

1 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现实基础

1.1 支持政策不断完善,为农业全产业链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近年来,在涉及“三农”的诸多文件中都提及“农业全产业链”内容,并印发了以“农业全产业链”为主题的政策文件,就农业全产业链在技术驱动、市场拉动、发展方向和建设内容进行部署[3]。自2017年6月农业农村部发文探索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以来,我国以政策支持的方式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力度不断增强,中央一号文件及国家关于乡村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多次对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进行规范和完善,如明确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要以大数据、标准化建设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作为重要支撑要素,提出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重点是围绕县域优势主导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以及支持区域性农业全产业链综合服务中心的建设,并在农业统计中对农业全产业链的核算口径进行拓展和完善,这些政策文件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全产业链的建设。

1.2 县域城乡融合加快,为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提供要素支撑

县域是城乡各类生产要素交换流动的基本场域,但是历史沿袭下来各种体制机制壁垒导致了县域经济社会资源难以实现最优化配置,制约了县域内城乡融合的发展,也成为县域内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4]。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城乡融合成为“三农”工作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国家在多项政策中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的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全国各地在实践中也纷纷出台政策,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举措落地。农业全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恰恰是在体制机制不断改革和创新的政策条件下,是城乡之间、产业之间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组合和配置的结果,最终表现为在特定区域内以农业主导产业为基础,建立起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各环节和各主体协同耦合发展的有机整体。

1.3 投入力度不断增强,为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全国及各省市纷纷增加用于乡村产业发展的各项投入,道路交通、通信物流等方面改善明显,为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乡村交通建设,2012—2022年10年间,全国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约253万km,解决了1040个乡镇、10.5万个建制村通硬化路的难题,进一步强化了农村公路设施服务和安全保障能力,也为农村经济和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显示,截至2021年底,农村和城市实现了“同网同速”,全国行政村、脱贫村通宽带率达到100%,行政村通光纤和通4G比例均超过99%。农村电商建设加快,截至2021年底,全国建设村级电商服务站点超过14.8万个,示范地区快递乡镇快递覆盖率近100%,快递网点覆盖全国乡镇3万多个,覆盖率达到了97.6%[5]。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数字乡村建设和农村电商的不断完善,进一步激发乡村物流业的发展,加快了农产品产生、加工、流通和销售各环节的有效衔接。

2 农业全产业链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2.1 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存在体制障碍

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拓宽了农业产业的长度和深度,提升了农业产业发展质量,但也使得农业产业的发展加入更多的管理和运营环节,提高了产业链运营者的运营难度和管理难度,同时也增加了管理部门的管理难度以及部门之间协调的难度。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面临多个部门对其进行管理,而部门之间的分割性和协调合作不足都会影响到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此外,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导向以增产为目标的依然占有较大比重,特别是在政策支持方面仍偏向于数量和规模指标,如对产粮大县、畜牧大县等的各项支持政策,过于重视农业生产端,农产品流通端、售后服务端的建设较弱。

2.2 农业全产业链发展链条短

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全产业链交叉点的节点,是拓展乡村多种功能和提升农业增值增效空间的关键环节,也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构建农业全产业链的核心[6]。但是,我国农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不够高,与传统农业相关联的产业规模小,农产品附加值低且价值链增值增效不明显,2021年,全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为70.6%,加工转化率相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距离。农业产业链总体上还是以第一产业为主,二三产业产值规模偏小。2021年全国农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核算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农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构成中,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仍占较大比重为45.1%,二三产业占比分别为29.7%和25.2%,二三产业发展不充分。

2.3 农业全产业链层次低

农业全产业链构建的层次低主要表现在农村产业融合水平较低,农业的多功能性挖掘不够[7]。农业全产业链的构建以传统的种养加模式为主,但是农业的弱质性决定其向二三产业延伸的能力还很有限。农业多功能的挖掘以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等业态为主,而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发展主要以观光为主,农业产业发展与文化、教育、康养等互动融合的普遍性和深度不够,文化传承、乡俗文化、历史人物等触及不多,农业其他价值功能有待进一步挖掘,乡村产业的高品质、多样性和特色化发展不足,乡村三产之间关联松散,传统产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困难较多。从农业及相关产业大类看,2021年农林牧渔业占农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重47.2%,农林牧渔业休闲观光与农业农村管理服务占比仅为3.9%,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程度较低。

3 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基本思路

3.1 按照全产业链的发展理念完善工作推进机制

农业全产业链的构建要以消费和市场为导向,以主导产业为引领,以价值增值为目标,依据特定的产业耦合关系、利益联结关系、资源要素融合关系实现农业产业内部及不同产业间的多个市场主体的分工协作,是从农业产业链源头出发,涵盖技术研发、生产资料采购、农产品生产加工、农产品储运销售、品牌推广及消费服务等多个环节的产业链系统。构建农业全产业链就是要打破城乡界限、工农界限和产业界限,实现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的耦合衔接和交叉融合,推动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要素的跨界渗透。从已有的实践看,推动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改革的重要手段,涉及农业农村经济的各产业和各领域,相关政府部门应形成合力,用改革创新的思维加强前瞻性和全局性谋划,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开展整体性和合作性推进,建立沟通合作推进机制,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

3.2 以县域为单元推进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

县域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联结点,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乡村振兴战略将产业兴旺摆在首位,但是对于大部分乡村来说并不具备支撑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条件,要实现乡村产业的发展除了具有可承载乡村产业发展的环境之外,还要借助于县域的发展对其进行支撑、配套和带动。综合考虑产业发展的环境承载能力、生产要素集聚的成本、产业发展的潜力和市场规模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兼顾,以县域为单位通过整合资源、聚集要素比较适合农业全产业链的构建和发展[8]。将农业全产业链的主体放在县域内,在县域内发展适度聚集的分工经济,促进要素在县域内的动态循环,按照区域产业发展的规律在产业的体系性和完整性上做文章,实现乡村产业各环节和各要素之间的无缝对接,构建运转高效、链条完整、分工明晰的农业全产业链。

3.3 以农业多功能挖掘为手段构建农业全产业链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背景下,乡村产业的发展本质也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发掘农业的多种功能价值。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就是推动传统农业生产由物质产出向现代农业非物质产出的延伸,在满足消费升级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乡村的多元价值。构建农业全产业链,就是聚集农业的多种功能,既要持续发挥农业食品保障的基础功能,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和打造供应链,不断提升农产品品质;也要注重农业生态涵养功能的开发,实现农业农村的绿色发展,开发绿色生态高附加值产品,拓展乡村休闲旅游功能,推动乡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还要挖掘农业农村丰富的传统文化,横向拓展农业新功能,融合农文旅发展,跨界融入现代要素和时尚元素,以文化之媒为全产业链的发展赋能。

4 加快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打造县域农业全产业链,创新农业全产业链管理体制

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涉及农村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领域,更需要多部门的联合和协作,创新农业全产业链的管理体制机制。各地要制定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实施方案,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以优势农产品为主构建农业全产业链,持续推进以县域为单元的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做好延链、强链、补链工作,推动农业全产业链价值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提升,持续做大县域生产总值增量和总量;建立县域“链长”制工作推进机制,在县域内设置农业全产业链推进机构,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统筹谋划农业全产业链规划编制、政策制定及指导协调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中跨区域、跨环节和跨业态中遇到的制约因素,推动各部门之间形成有效协作机制。

4.2 做大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延伸

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农民和市民的连接点,向前端延伸可带动农产品原料基地的建设,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和质量,向后端延伸可促进物流营销网络的建设,是构建农业全产业链的核心。因此,我国农业产品加工业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向产地下沉,根据产业布局引导加工企业下沉县域,或者以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的方式,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提升农产品加工环节能力;农产品加工业要积极与销区对接,与电子商务销售模式相融合,构建以直播带货、电商为代表的线上和以超市、专卖店为代表的线下协同发展模式。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保障农业供应链和完善农业利益链,将农业增加值留在县域内。

4.3 挖掘农业多功能性,提升农业全产业链层次

农业全产业链层次低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农业的多功能性挖掘不够、乡村产业融合不够。要深入挖掘农业的多功能性,深度开发利用农业的文化教育、观光旅游、休闲度假、运动康养等价值,引导、支持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示范工程,着力打造一批优势突出、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特色小镇、康养基地、休闲观光园等;要创新推动先进要素对农业全产业链的渗透融合。通过引进更多适合乡村产业发展的人才和技术等高级要素,促进产业链上各主体对农业功能性深入开发,做到优势互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让产业融合实体更加紧密与稳定,产业链各环节衔接更加紧密,形成优质的农业全产业链。

4.4 促进要素跨界流动,增强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活力

县域是城乡各类生产要素交换流动的基本场域,各种体制机制壁垒导致了县域经济社会资源难以实现最优化配置,制约了县域内城乡融合的发展,也成为县域内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在政策方面,重点解决人、地、钱等关键要素,构建系统化、常态化政策支持体系,破解用地、融资和人才流动等痛点。在制度改革方面,要加快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要素在城市与农村的有效、双向流动。其中,土地是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重要要素,要通过农地流转、废弃土地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宅基地有偿退出等,实现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生产、满足农业全产业链发展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在融资方面,设立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以链主企业为核心创新供应链金融在乡村产业中的应用,着力缓解中小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在人才引进方面,实施乡村吸引人才提升工程,提高乡村吸引人才的基础环境,引导城市专业人才下乡服务乡村,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鼓励企业采用股权、期权、分红、绩效奖励等手段,对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人才进行奖励。

猜你喜欢

县域产业链要素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产业链春之奏鸣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
一项县域中招政策的回顾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