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村域视角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实践路径研究
——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B村为例

2023-12-01蒋雨东盛玙高宏廖小舒汪涛

农业与技术 2023年20期
关键词:农牧民有机攻坚

蒋雨东盛玙高宏廖小舒汪涛

(1.成都工业学院,四川 成都 620000;2.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3.河南省驻马店市农业农村局,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引言

2023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工作,关键是要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以及稳定完善帮扶政策。该项工作是现阶段我国“三农”领域的“压舱石”,这关系着第2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否如期实现。目前,学术界关于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两者实现衔接的逻辑进路,胡德宝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关系进行了辨析,并指出二者均统一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并且二者在发展目标、体制机制上均有紧密联系[1];王凤臣认为,思想根源的内在统一性、中国共产党百年贫困治理的不断探索、基层贫困治理的显示需求组成了二者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2];两者实现衔接的机制建设,王俊针对目前衔接存在的问题入手,从组织领导机制、统筹协调机制、产业发展机制、社会动员机制、监督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机制构建[3];二者实现衔接的实现路径,张其仔基于产品空间理论的产业发展视角,提出贫困村可以通过构建产业生态系统发展模式而实现乡村振兴并实现衔接,关键要素包括人力资本及村民能力的演进、基于资源禀赋的产业选择及产业生态系统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等[4]。现有文献多从宏观上对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进行了分析,但鲜有从村域视角对二者的衔接实践路径进行研究。本文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B村为研究对象,对村域视角下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实践路径进行探索,以期为其他农村地区实现衔接提供参考。

本文研究对象相关资料来源于2021年12月对B村展开的实地调查,主要调查方法为对县乡村三级党政领导进行访谈座谈,查阅搜集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官方政策文件,参观中药材合作社、相关龙头企业、特色产业种植基地等。

1 村域视角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现实条件

B村距离县城26km,全村有3个村民小组155户615人,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户80户323人,目前已实现全面脱贫。该村主导产业为牦牛产业与高原果蔬产业。近年来,B村瞄准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靶心”,以强基固本入手,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各项优势,以党建带衔接、以衔接促党建,不断推动衔接工作。

切实发挥党建引领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支部领导的工作能力。特别是关于村“两委”的班子建设,在做好换届工作的基础上对现有村干部进行考核,要充分把握能者上的思路,打造一支有理想情操、有工作能力的“先锋队”,努力挖掘出村内致富带头人,不断提高改善村委干部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作风,切实增强村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优化组织设置,切实将党的组织嵌入到产业扶贫之中,引导村党组织创办领办专业合作社,全面推行“支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了“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5]。坚持生态治理,改善人居环境整体面貌。着重推动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环境建设,使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的生产生活习惯发生了革命性转变,革除了“脏乱差”的陋习。坚持发展产业,增添脱贫攻坚后劲活力。结合“三变”改革工作,鼓励引导广大农户从事高原绿色农作物种植和牦牛、藏香猪等特色养殖业,与农家乐、旅游点签订订单式生产销售协议。坚持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艰苦奋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摈弃“等人送小康”的懒惰心态,激励贫困群众靠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组织村内青壮年通过参加培训,学到烹饪、电焊、汽修、驾驶等实用技术并实现就业,增强了群众摆脱困境的信心和勇气。

2018年,B村充分利用自身区位因素和自然资源条件,结合“三变”改革,以“县财政投资+村集体经济筹措”的方式,村民以耕地、资金、技术入股的形式,建成高原蔬菜大棚,以种植番茄、青椒、莴笋、白菜为主的种植模式。积极推行“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由合作社负责生产经营,按年度收入对社员分红和村集体经济进行分配。同时,为进一步提高生产水平,合作社积极聘请专家顾问和本村常年种植蔬菜大棚的“土专家”全程参与指导种植,通过施用农家肥、有机肥料和药熏、无公害治理等病虫害防治先进技术,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一致好评。目前,合作社与2家大型超市建立了稳定的供货关系,真正做到了蔬菜生产技术有保障、销售有渠道。

2 村域视角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实践路径

2.1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

近年来,B村不断建立完善合作社运行管理机制和政策扶持机制,促进了农牧业产业增效,农牧村市场繁荣,农牧民稳定增收。稳步实现合作社全覆盖。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技术指导等方式,在村内培育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并且按照示范专业合作社建设标准,引导扶持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专业合作社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结合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培训专业合作社法人、财务人员及骨干[6]。强化扶持拓宽融资渠道。统筹整合扶贫专项资金,按照相关标准对村民进行扶持,扶持资金按照个人意愿全部入股配股到合作社、企业,以每年不低于8%的比例保底分红。利用对口援建项目和合作社全覆盖项目,将扶持资金所形成资产的60%以上折股量化到贫困户或合作社社员来实现年底保底分红。同时,对获得产业扶持项目的合作社要求必须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或吸纳贫困户为社员,每个合作社带动或吸纳贫困户数均不少于10户。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加快现代农牧业发展步伐,建立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全面推行“企业+基地+合作社+农牧户”的发展运营模式,实行订单生产、协议合作、托管生产,充分发挥合作社上联企业,下联农牧户的桥梁纽带作用,形成了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模式,推动了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提高了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市场经济的能力,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7]。理顺合作组织管理机制。成立合作社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合作社监测管理办法,严格审查登记办理工作,争取在源头上杜绝盲目申报注册专业合作社或套取项目扶持资金的现象发生。同时,本着公益性与实效性相结合、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以专业合作社为基本单元,重点以青稞、牦牛、中藏药材、蔬菜等主导品种为科技服务主体,打破企业、服务部门独立,各类资源相互孤立的格局,逐步建立人才、物资、设备有机结合的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

2.2 强化政策激励,培育优质增收产业

近年来,B村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通过发展特色种养业、劳务经济、现代服务业、农牧村旅游文化等富民产业,走出了一条以特色农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新路子,逐步夯实了稳定脱贫的根基。在利益联结机制上“增活力”。在村内采用“公司+合作社+集体经济+农牧户”发展模式,通过土地资源、机械设备、种植技术、闲散资金、富余劳动力等多种方式入股,采取标准化、规模化运营模式,实行科学配套种植,有效扩大了种植规模。在富民产业培育上“求突破”。借助“三变”改革,坚持灵活使用到户产业扶持资金,利用区位优势,紧盯市场需求,选择一批养殖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社为试点,利用产业到户资金来发展养殖,扶持带动农牧民增收,既解决了到户产业扶持资金规模小,投入效益低,支持不持续的问题,又培育壮大了农村经营主体[8]。在清洁能源开发上“出实招”。为进一步拓宽贫困群众收入渠道,稳定增加贫困户收入,B村建成光伏电站一座,辐射带动众多农牧民。在内外互通上“创实效”。通过引进龙头企业,签订订单销售合作协议,建设投扶贫车间厂房,主要从事服装加工,能够同时吸纳农牧民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按照每月不低于1500元的保底工资与贫困户签订用工协议,年底户均增收1.5万元。

2.3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为衔接工作注入活力

B村的自然山川和多样的民俗风情,为农(牧)家乐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基础。近年来,B村把推动农(牧)家乐发展作为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项目建设、人才培养、政策扶持等措施,全面推进以农(牧)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业纵深发展,实现以乡村旅游带动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局面。B村以生态文明小康村和旅游扶贫村建设为依托,全力将旅游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发展基础良好的农牧村打造为旅游专业村和示范村,按照“一村一品”的设计标准,以“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和谐稳定、管理民主”为总要求,以实施“生态人居、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为核心,着力打造红色旅游型、生态体验型、特色产业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等5大类型美丽乡村,对民房进行特色化风貌改造,凸显了藏族历史文化、自然生态和民俗风情,释放出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B村围绕新时代赋予乡村旅游的重大机遇和使命,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才的培养教育,紧盯观念、见识、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等方面,实施“请进来、走出去”“向标杆和旗帜学习”的培训新模式,贫困人口从单一农牧业劳动者转型为实现乡村振兴的乡村旅游复合型人才,进一步提升了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提高了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意识,推动了乡村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B村通过“以奖代补”发放扶持奖励物资的方式,激发农牧民群众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内生动力,推动农(牧)家乐的深度发展。以农牧村“三变”改革为抓手,鼓励资源特色明显、发展潜力突出的农牧民整合自有房屋、资金、田园等资源,入股村集体经济,成立村级旅游发展公司,重点打造一批彰显藏族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村,为推动地方乡村旅游的发展和助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9]。

3 结论

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是新时代背景下的历史使命,更是解决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10]。本文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B村为研究对象,在村域视角下分析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现实条件。总结归纳了村域视角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实践路径,包括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强化政策激励,培育优质增收产业以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为衔接工作注入活力。

猜你喜欢

农牧民有机攻坚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
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思考
如何养一条有机鱼
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牧民增收几点思考
关于巴林左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