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医学院校“多元化”线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2023-11-29徐岩关守宁苏鑫万志强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3年19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教学管理多元化

徐岩 关守宁 苏鑫 万志强

线上教学已成为“四新”背景下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必然举措,受益于现代科技及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如何同质化完成线下教学活动的既定任务,打破线上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高等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1-2]。地方医学院校大多是以培养服务于地方医疗卫生体系或区域性医疗卫生事业相关人才为办学目标。地方医学院校的历史底蕴、师资力量、课程资源等办学条件与医学名校相比相差甚远,而线上教学作为新兴的教学模式,对于地方医学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解决学生因特殊原因中断的学业问题,另一方面也促使学校、教师重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借助高水平的网络教学资源,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学人才的培养具有独特的规律和严苛的要求,除必要的理论学习外,医学教育往往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则是大多数医学课程必要的教学手段,现阶段地方医学院校的线上教学很难满足线下教学的全部要求,严重制约了医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构建“多元化”的线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地方医学院校精准开展线上教学质量评价研究,及时反馈医学教育线上教学的“难点、痛点”,才能打通医学线上教学中存在的壁垒,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培养新时代合格的医学工作者。

1 地方医学院校的发展现状

据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中国医学院校名录》数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466 所医学院校,其中地方医学院校共计399 所,约占85.62%。地方医学院校中以一般本科为主体,共计319 所,约占79.95%,191 所院校开设了临床医学类、中医学类或中西医结合类本科专业,约占47.87%,其中118 所院校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或硕士点,约占61.78%[3]。地方医学院校每年为中国的医疗事业贡献了大量的基础人才。目前,线上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已成为地方医学院校开展教学活动的必要手段之一,但教学模式的转变不仅改变了学生的上课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学校的管理模式,甚至改变了整个医学教育的教学形态,实施“多元化”的线上教学质量评价对于高校医学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4]。

2 “多元化”线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地方医学院校教学质量是高校教育的“生命线”,承载着地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希望,构建“多元化”线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现教学角色的全覆盖、教学层次的全方位、教学内容的全过程评价,更新教学评价理念和指标体系,才能全面保障线上教学人才培养质量。

2.1 全覆盖的角色多元化质量评价

2.1.1 学生

上世纪50 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注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特点和学习思维的开发[5]。通过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和自由空间,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国外的本科教学模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理论和实践内容正不断完善和深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的高等教育理念也正与时俱进,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改革正逐步深入,在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下,学生既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又是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学生参与教学质量评价更具时效性针对性,使教学质量评价成为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必要手段和有力抓手。

高校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教学质量管理评价体系及机制,学生是高等教育“多元化”质量评价的主体,而医学生因其特有的职业特点,拥有远超一般职业的岗位胜任力要求[6]。地方医学院校对于线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要以医学生对于执业技能的认知及掌握程度为出发点,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传统教学质量评价的方式方法,更不能因教学模式的改变而放宽质量评价的要求。高校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目标着重评价医学生线上教学理论及临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教学难点,充分发挥学生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观能动性,以调研、座谈或其他形式开展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活动,给予学生评价教学质量优劣的“发言权”。

2.1.2 教师

高校教师既是教学质量评价评教环节的主体,也是评学过程的主要参与者,在质量评价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医学院校的高校教师大多有着双重身份,既是临床一线的主治医生,又是教学一线的任课教师,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丰富临床经验反哺教学活动,教学工作又可以促进医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实现真正意义的教学相长;另一方面相对繁重的诊疗压力导致其缺乏足够的精力应对教学工作,而处于教学末端的教学质量评价环节则往往更不受重视,没有良好的教学管理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闭环,极容易降低教学质量[7-8]。

线上教学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高校教师需要以此为契机,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教师在线上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同时紧抓教学质量评价的有效手段,利用评教、评学的结果及时对自身教学能力进行检验与反思,评价体系应涵盖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教学平台、工具或软件的运用能力;教学理念、态度及责任感的直接反馈等方面。通过多元化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教师应及时接收教学反馈并改进原有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进程,不断提高教学效果[9]。

2.1.3 教学管理者

医学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是一门复杂且精细的“学科”,教学管理部门是各大高校的核心机构,其管理效率将直接影响高校的办学质量。医学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工作面临着人员相对不稳定、年龄偏年轻化、学历层次偏低、管理经验不丰富等问题,而临床实习过程长,其教学管理安排和布局往往错综复杂,地方医学院校受到实习基地、教学医院环境、条件及人员的限制很难完成同质化教学任务。目前,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选择线上教学方式,利用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解决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教学难点,此时专业化、精准化的教学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医学院校教学管理的质量评价应围绕“把握规律、打牢基础、创新争先、服务师生”的理念构建评价体系,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开展评价研究,同时根据线上课程教学特点及教育管理难点,调整各个专业及不同学科的教育评价标准,通过解决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实现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教学管理者应主动参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更应主动接受教学质量评价的监督,结合自身岗位职责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评价实践,提升教学质量评价的客观性。

2.2 全方位的层次多元化质量评价

2.2.1 学校

学校作为高等教育执行的指挥者,对教育教学质量负主体责任,地方医学院校多为省属院校,以服务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目标,人才培养的质量将直接关系到区域人民的健康福祉,教学形式的创新与更替应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为前提。各省、市、地区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筹划,相继出台了线上教学质量评价的监督管理机制和办法,依托学校内教学质量监控相关职能部门,一校一策,积极开展线上教学质量评价工作。除此之外,各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积极开展校际教学督导、教育评价工作,对日常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互通有无,有效地保障了线上教学质量。在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教学手段必然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巨大冲击,越来越多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高校应逐步加强对于线上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地方医学院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同时积极融入双一流高校优秀的线上教学资源,同时充分考虑学情、师情、校情建立符合自身实际及特点的“多元化”线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做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教学相长[10]。

2.2.2 教学单位

教学单位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安排的主导者,也是线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关键一环。大多数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都依托于学校的相关职能部门,如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中心或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等,往往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与评价机制,忽略了教学单位的主体作用,针对新形势下的线上教学的质量评价更是含糊不清或是简单地等同于传统的线下教学质量评价。地方医学院校的主要教学单位大多依托于相关附属医院运行,无论是日常管理或是教学活动都受医疗工作的限制,如二者不能处理妥当,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如何寻找医疗与教学的平衡点是各地方医学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从广泛意义上讲,医学是一种经验学科,临床实践对医学生至关重要,地方医学院校受限于自身发展,往往不具备足够的医学生见习、实习资源,而为了实现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目标,不得不在区域内甚至是全国范围内拓展临床教学资源,而为实现同质化教学的目的,越来越多的课程不得不实行线上教学,由此而进行的线上教学质量评价就尤为关键。各教学单位应在遵循评价原则的基础上,适当调整评价体系,制定可量化且细化的评价指标,不拘泥于现有的评价方式和方法,形成具有学科特色与专业特色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实施细则,并予以具体实施[11]。

2.2.3 教研室

教研室是教学活动的最基本教学组织,是联结教与学双方的纽带,可以掌握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状况的第一手信息,其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地方医学院校的教研室更是受教学医院、实习基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分布广、成分复杂、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的特点,而在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研究中往往忽视了教研室。教研室既是教学质量评价的参与者也是被评价的一方,各教研室应探索开展常态化、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的线上教学质量评价方式,积极开展教研室内教学质量自评和同行专家互评工作,深挖不同环境、不同状态下教学活动出现的问题,并探索建立常态化的教研室活动、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标准化的业务能力和信息化的教学方式,保障线上教学质量[12]。

2.3 全过程的内容多元化质量评价

2.3.1 评教

目前,大多数高校仍采取与线下教学等同的评教方式,评价的主体是学生,被评价的对象为相应的任课教师,往往忽略了线上教学固有的特征,线上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受到时空限制,缺少面对面互相交流的机会,教师无法观察学生的上课状态,而学生又无法感受线下课堂的教学氛围,而且由于网络信号状态的差异,授课质量较难满足日常教学的要求[13]。而信息化时代评教手段早已实现网络化和现代化,借用先进的教学平台实现形式多样的评教,但评教体系和指标必然需要革新,评教体系不再是简单的对教师授课内容、授课形式等内容的评价,而更应侧重于学生对课程设计、课前预习和课后辅导的反馈。地方医学院校应结合医学教育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线上教学的评教指标体系,以过程性评价为纽带,注重对教学效果的直接反馈,将学生在线回复情况、师生互动情况、教师的整体教学设计尤其是课前课后的任务发布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同时注重考察教师对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培养及课程思政元素的运用,评价方式也应多元化考量,包括学生评价、同行评议、督导评述等[14]。

2.3.2 评学

教师评学是教学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手段,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可以直观地感受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堂的学习氛围,将其作为评学的重要依据,而线上教学受教学环境的制约,教师只能通过碎片化的教学互动了解课堂氛围或教学效果,而模式化的课前预习或课后作业对教师评学提供的支持往往有限。线上教学教师评学体系的建立更应侧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评学的公平性、方法的可操作性和便捷性。地方医学院校应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医教协同”的教学机制,在评价体系中融入医学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医学人文关怀等多种因素[15]。

2.3.3 评管理

教学管理是一项具有科学性、艺术性且极具挑战性的复杂工作,线上教学对于大多数教学管理者来说仍是新鲜事物,如何能将在“云端”培养符合医学生人才培养既定目标且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新时代人才是全体教学管理人员努力的方向。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价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质量评价是教学管理提升的最有效抓手。现代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价忽略了教学管理的相关环节,而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体系将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线上教学质量评价应着重强调对教学平台的管理、对教学督导评价方式的完善以及应急管理机制的建设等,教学管理要接受学生、教师及教学督导的全面评价,以促进线上教学管理的制度建设[16-17]。同时,地方医学院校应结合自身特点,注意教学质量要素之间、校内外教学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管理流程,形成线上教学、质量评价、教学管理的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高校应加强对于质量评价结果的整理、反馈及应用,部分高校仍存在着只评不用或只评不改的现象,而一些双一流高校则是建立了良好的教学质量评价反馈机制,排名较后的教师暂停教学活动,并需重新参加教师试讲或相关培训,合格后方可重新授课。线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配套高校线上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多元化”的线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覆盖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链条,可以避免质量评价流于形式,符合地方医学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宗旨。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教学管理多元化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慕课”(MOOCs)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柔性制造系统多元化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