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合我国传染病防控成就开展传染病学的课程思政

2023-11-29蒋素文胡爱荣张露侃范莹林恳王家岚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3年19期
关键词:传染病防控思政

蒋素文 胡爱荣 张露侃 范莹 林恳 王家岚

我国高度重视学校的思政工作,坚持把铸魂育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教学育人的全过程[1-2]。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基本原则[3]下,医学类专业课程要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同时提升学生依法应对重大突发传染病等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4]。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的课程体系,而课程思政是教学体系,既可在专业课中开展,也可渗透到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及社会实践中[5]。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已由单一的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全方位“大思政”转变[6]。课程思政要深入发掘专业课程的人文素养与德育因素,使之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7]。在高校本科与研究生教学工作中,宁波市第二医院将我国传染病的防控成就作为课程思政素材,“溶盐于水”地贯穿于传染病学教学的全过程,以期为高校专业教学思政教育的改革提供借鉴意义。

1 结合传染病学科的变迁,培养学生从事传染病防控事业的神圣感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内外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并统筹兼顾传染病的流行病学、预防措施和法律法规,做到了防治结合[8]。

传染病学在讲授感染病和传染病概念时,指出在人类发展史上,传染病不仅让人类付出惨痛的代价,同时也阻碍了政治、经济、文明等方面的发展;同时,也强调了虽然人类逐渐掌握了传染病防控的主动权,经典传染病的发病率已大幅下降,但切不可认为传染病正在消亡,各种新发、突发与输入性传染病有随时发生甚至暴发流行的可能。人口老龄化,各种慢性疾病的增加,各种治疗措施的广泛应用,各种机会性感染、细菌耐药等问题日益严重并驱使传染病学向感染病学转变。

我国对传染病学(感染病学)的规划与发展十分重视。早在2004 年就要求全国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建立感染性疾病科[9];2018 年发布《医疗机构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等2 项卫生行业标准,明确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按照规定设立感染性疾病科[10];2020 年再次强调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按照规定设立感染性疾病科[1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提高重大疫情早发现能力,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12]。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校要让学生明确传染病学(感染病学)并不是边缘学科,亦不是“鸡肋”。各种新发、突发传染病突显了加强传染病学建设的重要性。学生选择从事传染病(感染病)防控是神圣和崇高的,是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学生在积极诊治各种病原体所致感染病的同时,还需参与医院各种感染病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会诊与指导工作。

2 结合我国在传染病学的科研攻关能力不断提升,培养学生踔厉奋发的使命感

病原学诊断始终是感染性疾病诊断和积极应对中最重要的环节[13]。病原微生物发现过程的背后是科学家们前赴后继的努力。教师通过讲述我国研究者献身科学探索的事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踔厉奋发的使命感。

2003 年非典型肺炎暴发,我国新发传染病防控的研究基础较薄弱,未能及时明确病原体。此后,我国逐步加大对传染病等公共卫生防控体系的建设,公共卫生事业有了跨越式发展。我国科学家在全世界率先发现布尼亚病毒新种,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需重点关注的病原微生物[14-15]。李兰娟院士领衔科研团队通力协作,在5 d 内就确认了人感染H7N9 禽流感病毒,并对外公布病毒基因组序列,为全球共同应对流感病毒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并为全世界提供了“中国经验”,展现了“中国力量”[16]。我国学者率先证实乙型病毒感染、丁型肝炎病毒侵入人体的受体为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蛋白,找到乙型肝炎病毒进入人体的“门”,该研究成果为治疗该疾病的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17]。现今,我国能从容应对各种新发突发传染病,包括快速响应机制,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快速诊断及其溯源与演化、发病机制探究、特异性药物研发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高水平研究,彰显了我国的科研攻关能力与快速应急能力。

在传染病防治领域,无论是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技术在病原体检测的临床应用,还是新发传染病病原体的探究与溯源,我国已由“跟随者”转变成为全球“领跑者”。在重大和常见传染病防治领域,我国医学体系和平台建设人才、团队培养、技术储备和科技创新等,均达到国际前沿水平[14]。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我国在传染病学领域取得的科技成就、英雄事迹、英雄人物,彰显我国不断提升的科研攻关能力,并不断激励高校莘莘学子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18]。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让青年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感,激发学生刻苦学习、踔厉奋发的精神,为即将从事的医学工作夯实基础,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3 结合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与关联要素,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自豪感

当前,全球依然面临着传染病的威胁。影响传染病流行的关联要素包括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而社会因素有决定性影响。便捷的交通使世界人员频繁地交流,全球一体化飞速发展,传染病已无国界,世界各国实为同一“地球村”。自《国际卫生条例》颁布以来,世界卫生组织仅宣布了7 次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而这7 次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均由传染病所导致。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经济与生活条件、文化水平等[8]。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降低了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地提高我国人民的生命与健康水平,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9-20]。我国传染病的防治成效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并在应对各种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实践中进一步彰显其优越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全社会抗击各种传染病所凝集的伟大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体现,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21]。将抗击各种传染病所凝集的伟大精神作为素材渗透、融入传染病学的教学中,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程思政中的完美展示。

4 结合我国的传染病防控成就,培养学生大医精诚高尚医德的归属感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发扬“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精神[20],先后消灭了天花、脊髓灰质炎,而且原有的与继续保留的丝虫病和新生儿破伤风,霍乱、鼠疫等甲类传染病已消除或非常少见,提前完成了世界卫生组织设定的乙型病毒性肝炎阶段性防控目标,成功控制了血吸虫病;70 余年来,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狂犬病、甲型肝炎、细菌性痢疾、伤寒发病率降到最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总体控制在较低的流行水平。我国亦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所明确的结核病控制指标,成功应对了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各种流行性感冒等新发、突发、再发传染病[22]。我国自始至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定不移地开展抗击传染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展现出卓越的领导、应对、组织动员与贯彻执行能力等。一场场抗击传染病的战争,都是“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民族精神”的展现。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刻阐述我国抗击各种传染病所凝集的伟大精神的含义,我国的传染病防控均是一贯秉持这种精神才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传染病防控是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我国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英雄集体和英雄事迹。钟惠澜教授毕生致力于热带病研究;王季午教授主编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传染病学巨著——《传染病学》;毛守白教授致力于我国血吸虫病研究;戴自英教授是中国临床抗生素学的奠基人;王爱霞教授在国内最早开始抗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药物治疗;斯崇文教授主编首部《感染病学》专著;翁心华教授在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诊断、细菌感染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临床实践与研究;李兰娟院士主编了我国首部《人工肝脏》、《感染微生态学》等专著,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等多项科技奖[22]。荣获“共和国勋章”的钟南山院士、“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的张伯礼院士、陈薇院士和张定宇医生,广大医务工作者、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等各条战线工作者及广大人民群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抗击传染病所凝集的伟大精神。一场场的斗争充分展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

教师在授课中融入英雄人物、英雄集体和英雄故事,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勇于担当、大医精诚的高尚医德,让学生努力做一名无负时代、无负历史、无负于人民的医务工作者。青年学生应深刻理解并自觉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从医精神,增强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

5 结合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培养学生“两个优势”的政治认同感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卫生防疫法律法规不断健全,为传染病的防控与诊治提供了法律保障。1955 年,原国家卫生部发布《传染病管理办法》,对传染病实行分类管理,依法管理甲乙类18 种传染病;1989 年2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获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随后原国家卫生部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23],系统阐述了我国对传染病的防治、报告与公布、控制和监督,标志着我国传染病的防控与诊治工作走上法治化管理轨道。2004年8 月对原《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进行了修订,确定共37 种法定传染病,进一步规范传了染病的报告和公布制度,并将传染病的防控与诊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013 年6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进一步修正,完善了传染病病种和防控措施调整制度,以便更好地配置医疗资源。

当前,我国法定传染病共有40 种,其中甲类2 种,乙类27 种,丙类11 种。为了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国曾对2003 年SARS、2005 年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2009 年甲型H1N1 流感、2016 年底—2017年初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新发突发传染病实行“乙类传染病按照甲类传染病防控管理”(即“乙类甲管”)的政策。

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法定传染病分类管理一直是我国传染病防控与诊治的策略,实行动态调整、依法科学管理一直是我国积极应对传染病的基本原则。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防控策略的不断调整,体现出我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两个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主导作用,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肩负现代化的政治担当和使命担当。

6 结合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控的贡献,培养学生传承中华文明的责任感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控与诊治的积极应对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积累了切实显效的、一体化的防治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临床体系。在与传染病的斗争中,中华民族一次次转危为安,中华文明五千年延绵不绝,伟大的中医药学庇护着人民的健康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

中医药诊治在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SARS、甲型H1N1 流感、人感染H7N9 禽流感等在严重危害人民健康、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救治和防控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中草药与西药并用是我国传染病防控与诊治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而今,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并肩守护着人类健康。教师在传染病学各个病种的教学中,都要强化学生的传统中医药学国粹观念,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对中医药的学习兴趣和传承中华文明的责任感。

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思政教育使专业教育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人类对传染病(尤其是新发突发传染病)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国对传染病学等公共卫生的重视与发展、从容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提升在传染病学的科研攻关能力等能够培育学生投身传染病防控事业的神圣感、荣誉感、兴趣感和使命感。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我国传染病的防治成效,我国应对传染病的法律依据,在传染病防控工作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英雄集体和英雄事迹,增强了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并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使学生努力做好党和人民信赖的医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传染病防控思政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呼吸道传染病为何冬春多发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