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托马斯·沃尔夫小说的象征之维

2023-11-21刘积源

关键词:尤金沃尔夫乔治

刘积源

(西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文学象征是哲理性文学追求的艺术至境形态。哲理文学和观念艺术,也是人类最古老的文艺形式。西方学者约翰·尼达姆(John Needham,1713—1781)认为,“象征就是以一事物代表另一事物”[1]。黑格尔甚至认为:“象征无论就其概念来说,还是就它在历史上出现的次第来说,都是艺术的开始”[2]。然而,意象的内涵和外延却比较模糊。朱志荣认为,“意象是主体在物我交融中能动创构的,包含着感悟、判断和创造的统一。在意象中本体与现象是统一的,意象始终不脱离感性形态,体现了物我的契合”[3]。美国作家托马斯·沃尔夫(Thomas Wolfe,1900—1938)认为,“艺术家笔下的一切事物都会随作家的个性而发生变形”[4]。此语意指那些变了形的事物乃现实事物的另一种投射和含蓄呈现。为了践行他的这一创作理念,沃尔夫有意识地在作品中引入了众多象征和意象。这种隐喻式的创作手法与其散文体式的叙述文字交织在一起,超越了文字本身的意义,赋予了作品更加深邃、隽永的味道。本文将深入剖析和解读这些象征和意象在托马斯·沃尔夫小说文本中的内涵和深层隐义。

托马斯·沃尔夫是20 世纪上半叶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也是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虽然评论界对他的小说创作形式褒贬参半,但是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隐喻式的表达方式却使其作品具有了鲜明的个性,具有了史诗般的色彩”[5]。《天使,望故乡》(Look Homeward,Angel,1929)是沃尔夫的首部小说,也是广受好评的一部作品。该小说的叙述主线就是主人公尤金·甘特(Eugene Gant)的成长过程。该书首尾呼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意象——“天使”。这些天使指引作品中的人物走向不同的人生之路。沃尔夫还多次提到了幽灵,并用幽灵来指代天使,意在指明人的灵魂的孤独,并且期待人之灵魂的再次归来。当然,幽灵本身就代表了失去和失落[6]。小说卷首中有一个短句——“魂兮,归来!”[7]而在小说的结尾,沃尔夫又特意将尤金及其兄长本恩(Ben)的鬼魂安排在一起进行交谈。这恰好是沃尔夫独具匠心之处。无论是“天使”还是“鬼魂”,它们都是超自然之物,远离凡尘世俗。因此,这两个意象具有相似性和关联性。

在《天使,望故乡》中,甘特一家性格、形象迥异,人生境遇也大不相同。对于他们,“天使”具有不同的象征和意义。W.O.甘特从一开始就萌生了雕刻天使的念头,因为他似乎从天使雕像上看到了某种精神的力量。但遗憾的是,他始终无法实现这个愿望。后来,他在自己的房门前立了一尊天使石像,目的是想让它能够时刻伴随着这个代表他灵魂的房子,想让这两个精神层面的事物能够融为一体,时刻与他本人相伴。在甘特眼里,石雕天使是他曾经有过但却未能实现的理想。石雕天使的移动象征了它们对自由的渴望。尽管如此,在甘特孤寂的一生中,石雕天使似乎是他精神的最佳慰藉。多米尼克·怀特(Dominic White)认为,“许多文化和宗教(如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中,天使是传统共同信仰的一部分……即使是一些世俗化的文化,也从基督教传统中获得了许多‘天使’经验的诠释。人们更倾向于谈论见过天使而不是仙女或精灵”[8]574。小说中,伊丽莎白女士(Elizabeth)是一位漂亮的鸨妈。某日,她的一位名叫丽丽(Lily)的姑娘(风尘女子)病故,她前来找甘特雕刻墓碑,并且看中了他房门前的那尊石雕天使。这尊天使是甘特的最爱,六年来它一直搁在那儿,舍不得出售。甘特生气时,他会冲那尊天使怒吼;喝醉时,他又会跪在她面前悔过。虽然他舍不得这尊天使雕像,但最终还是把它卖给了伊丽莎白。他或许觉得那位名叫丽丽的姑娘就是一位真正的天使,或许觉得这尊石雕天使能够唤回她的灵魂,因此她比自己更需要它。此外,“天使”也是指引甘特追求艺术的神秘力量。在他孤独、失落的时候,正是这个神秘的雕像才使他重新燃起了新的希望。“它引领少年走过这片新奇的土地,朝微笑的石雕天使走去。”[7]59显然,此处的天使就起着这样一种“安慰”作用。然而,当甘特把那尊心爱的雕像卖给伊丽莎白之后,“天使”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那种神力,已经无法在他孤寂时带给他安慰,也无法带给他艺术的灵感了,他的内心充满了困惑。

在主人公尤金眼里,天使具有多重意义:它时而是父亲店铺里的石雕像,时而是一个孤独的精灵,能感知到他内心深处的秘密,时而又是他心中的梦幻,一个憧憬美好未来的精神寄托。由于没有任何坚定的、传统的宗教信仰,主人公尤金“在很小的时候就是一个宿命论者”[9]。在他看来,他父亲店铺走廊里的那些天使就像一群守护着昔日孤独、迷惘生活的卫士。小说的最后是这样写的:“然而,当他最后一次站在父亲店铺的天使身边时,眼前的广场好像已经很远很远,消失在视野中。”[7]546因此,尤金需要摆脱它们,去寻找更具希望本质的天使或灵魂。沃尔夫不仅期待尤金的灵魂归来,而且还多次用幽灵指代他的兄长本恩。本恩心中的那个天使时刻伴随着他,它时而盘旋在头顶,时而停留在心中,时而又在遥远的地方,因为“天使不是无形的存在,而是上帝的使者”[8]569。对于沉默寡言、性情抑郁的本恩来说,这个天使就是上帝的使者,是他心灵的寄托和归宿,是他倾诉的对象。然而,最终让尤金获得顿悟、看到希望的却是本恩的鬼魂(黑色的天使)。本恩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尽己全力来帮助和关爱他人,但他却始终形单影只,未得多少回报。他不停地寻找心中的天使、自由和精神世界,但至死得到的唯有无止境的孤独和痛苦。尤金在与本恩灵魂的对话中,他逐渐顿悟了卷首语中“魂兮,归来”的夙愿。“他明白了死亡只是肉身的终结,死亡对本恩来说或许是一件美好的事。”[10]145在那一刻他找到了宁静,他的理想肯定会在那个有天使的世界里得到实现。

天主教徒坚持认为真正的天使是上帝的使者,所以上帝通过天使,在人们需要帮助之时,会给予帮助。因此,只有那些相信天使存在的人才能得到相助,至少在精神上如此。在认识论上,天使属于信仰的问题。如果人们接受了这些精神上的、非物质的存在,那么信仰者就可以得到一种福音化的回馈[8]580-582。小说中处处存在的“天使”意象不仅反映了人物的心理与精神状态,而且也深化了主题,使小说的标题与内容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大大加深了小说的思想内涵。怀特认为,“天使往往会给人一种平静、和平和安全感,鲜有‘坏’天使的例子出现”[8]575。然而,小说首尾呼应的天使形象却使读者产生了一种特别的联想,进而更加衬托了小说人物精神的孤独与所处环境的压抑。但是作家的初衷并非只想表达这些,恰恰相反,他想通过人物的孤独与失落来表达一种乐观的精神诉求。因此,要正确地“理解”天使的本质,需要结合适当的语境,在这种语境下,主体可以理性地“回应”天使的体验。

在沃尔夫的小说中遍布着各种各样的“网”,这些网代表了各种抽象或具体的事物和状态。在《时间与河流》(Of Time and the River,1935)、《网与石》(The Web and the Rock,1939)、《你不能再回家》(You Can’t Go Home Again,1940)三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下的表述:伟大的生活之网,无耻的欲望之网,神秘机缘中的某种秘密之网,古老的城市之网,命运之网,黑暗时间的强大之网,美国这张大网,恐惧织成的大网,令人厌恶的大网,伦敦巨大的雾霭之网,午后的街道就像一张浓密的网,阴暗机缘和命运的巨大罗网,完整的神奇之网,大地之网,已然逝去却又重现的生活和岁月之网,绝望的网,人流如织的街道之网,生命之网,人心中的巨大罗网,布鲁克林黑暗中的丛林之网,都市夜色中巨大网络……对于年轻的尤金·甘特来说,这些网就代表了神话和幻境般的美国。而对于乔治·韦伯而言,这些网代表了年轻、充满希望的美国,它也是一个充斥着各种古老疾病、矛盾重重的新世界。

小说中的这些“网”笼罩着主人公及其所在的世界,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人生的诸多方面构成的网,包括人之命运,机缘,欲念等;城市之网,包括楼宇、街道构成的都市丛林等;爱情之网,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大地之网,包括逝去的生活和岁月等。在《时间与河流》中,主人公尤金疲于奔波,不断找寻着生命中奇特、痛苦的人生奇迹,想要从苦痛、欢乐和折磨所形成的黑暗和麻木中找到意义,想要从那张生活之网中发现意义。他的生活之网承载了一个男孩所有的希望、快乐和幻想,承载了他年轻时的狂热和激情。正是这一切不断激励他奔走在各种冒险之旅中。在他的眼里,他身处于一个荒凉、神秘、孤寂却永恒的世界,在这种百万人构成的狂热和漫无目的的奔波中,他的生命之网似乎与时间和命运之维紧紧地编织在一起。在尤金处处受挫、面临绝望的时候,他除了诅咒,除了用拳头捶打墙壁之外,似乎毫无办法。他对往昔的回忆与对未来的暗淡愿景交织在一起,胸中升起的则是更多的痛苦、绝望和悲惨的回忆。他似乎觉得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是这张命运之网上的一个点,“他们的生命与这张网紧紧相连”。在这一刻,我们会发现,沃尔夫往往把主人公的回忆与他眼前的失意结合起来,两相对照,更使他陷入了悲观与绝望之中。尽管他未能找到精神寄托,未能找到那个复杂的“父亲”——“一个既渴望逃离的权威符号又是他最终寻找的精神家园”[11]96。

随着尤金的不断成长,他的痛苦主要来源于他不断膨胀的求知渴望。无论在哈佛大学,还是在巴黎的书店,他仿佛觉得自己身陷浮士德式的大网之中,没有什么能够抑制他的焦渴。这种渴望就是他人生中另一张无形的大网:

“他像个贪得无厌的动物,疯狂地徜徉在街头,想从路边的鹅卵石上获得怜悯,从无数风景和擦身而过的面庞上找到慰藉,找到智慧,要么他就徘徊在一排排书架前,为那么多没见过、尚不知道的事物而痛苦不已,那些已读的、见识过的东西使他头晕目眩、精疲力竭、绝望之极……”[12]123

此外,无论他在纽约的陋室里从事文学创作期间还是在欧洲旅行途中,他都能碰到一些同病相怜的人。他们虽然性别、种族、肤色不同,但是都透露出一种陌生却亲切的感觉,那张交织着阴暗机缘和命运的巨大罗网似乎永远罩在人类的头顶之上。凡此种种,都曾使尤金的脑海里激起过感慨与思索的火花。在《网与石》中,主人公乔治·韦伯(George Webber)似乎面临着与尤金相似的人生困惑:“在他紧绷、杂乱的生活之网里,这两个部分相互接触却从不结合,从不会发生冲突,从不会分开、重合聚合,也从不会再次交织在一起。”[13]84这张人生之网把他引入了“致命且令人憎恶的结局”。这一意象首先代表着束缚乔治的乔伊纳家族的传统及其父亲的世界的生活环境。他母亲和父亲的世界互不相容,但却一起构成了乔治人生中的大“网”。在《网与石》中,乔治始终面对一张难以挣脱的大“网”。在他所在的城市,乔治就和其他孩子们一样,必须面对两个代表着不同身份、地位、阶级的对手。城东的人们体面、光彩、友好,而城西的人则肮脏、下流、卑鄙。所以,生活在这两个世界里的孩子们也有所区别。尽管乔治厌恶那个不属于自己的世界,但他生活的镇子就是由这样两个格格不入的世界构成的“网”,这是他无法摆脱、必须面对的。

后来,乔治的父亲去世后抛下了神情忧郁的他。这时候,他感到自己与乔伊纳家族的那张血缘之网才真正地清晰了起来:

他虽然和父亲分开已有八年,但是他始终感觉父亲仍然健在。他愈加强烈地感到自己被牢牢地困在那些已然逝去却又重现的生活和岁月之网中,并与他身上的乔伊纳血脉紧密相连,从这种困境中逃离便成了他生活的第一需要。[13]160

由是观之,尽管几部小说中的主人公境遇有别,成长经历各不相同,但是他们始终面临着人生中美好却迷茫的青春岁月,他和周围所有人的生命之网始终处在变化不定的状态中,他的困惑与奋斗的足迹始终无法停歇!这或许正是沃尔夫借主人公的人生或生命之网来慨叹人类的共同历史和命运的初衷吧!

沃尔夫笔下的城市之网包括鳞次栉比的楼宇和纵横交错的街道,以及人口稠密、繁忙喧闹的都市丛林。对于刚刚阔别南方小镇,初入大都市的尤金来说,波士顿和纽约不仅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而且也是令人神往的梦幻之地。在烟雾迷蒙、盲目压抑中,古老的城市之网虽然破旧,但却令他激动不已。除了波士顿和纽约之外,沃尔夫也提到了伦敦和巴黎。关于伦敦,他主要描写了它独特的雾景以及那张灰蒙蒙的雾霭之网。关于巴黎,他主要描写了卢浮宫及其周围的环境。他站在沃利街街头,把眼前的那一幅繁忙与喧嚣喻作一张浓密的网。

沃尔夫笔下的爱情之网,主要体现在第三部长篇小说《网与石》中。在这部作品中,主人公乔治·韦伯和舞台设计师埃斯特(Esther)陷入情网。一直孤独、失落的乔治终于被这张大网罩住,无法自拔,尽管他品尝了爱情的甜蜜,但却因爱情之网的束缚而倍感痛苦。事实上,埃斯特虽然是个女性,但她同样因爱情而感到烦恼和困惑。她和乔治一样,也陷入了那张巨大的爱情之网。尽管她是有夫之妇,事业有成,但是在爱情面前,她却像一个初恋的姑娘。当然,她的忠诚既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源于对真爱的渴望。对乔治而言,这个女人既可以帮助他摆脱孤独和失落,又可以在生活上照顾自己。他感到自己征服了这个女人,但他并不感到自豪和快乐。乔治对埃斯特的感情时刻处于矛盾之中,这种矛盾源于他们二人不同的年龄和人生追求。就在他们二人发生纠纷、离开他所租住的小屋后,乔治开始反省他与埃斯特的感情。他们虽然同时困于爱情之网之中,但二人之间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在沃尔夫的小说中,“岩石”的意象也随处可见。它具有多重意义:首先,它象征着坚固和永生;象征着基督、教会和坚定的信仰;象征着现代社会的强大力量;象征着繁忙、喧嚣的大都市;象征着人们的坚韧品格和外在气质。沃尔夫经常把岩石同树叶等意象放在一起,以强化两种事物的相反特性。树叶随季节的变化而萌发、凋零、腐败、消亡,而岩石却是坚固和永生的象征。虽然有评论家认为,“石、叶、门”等意象的组合意指“我们的灵魂已经脱离了这个充满魔力的天国,被囚禁在凡世的肉身里”[14]。但事实上,作者把几种意象放在一起意在表明:虽然世间万物生生灭灭,但仍有些东西亘古永恒,历久弥新。

作家一方面强调了岩石与树叶这一组意象,另一方面也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金黄色的灯光、吹过光秃秃的树枝的狂风、某个遗忘的夏日里的落日余晖等。这一切都是人生中精彩的瞬间,虽然短暂却令人难忘。而在《网与石》的第23 章,沃尔夫又有这样的描述:

清晨,当他们醒来时,眼睛全都注视着这片宁静、永恒的土地,注视着四季缓慢、有序的轮回;他们的记忆里始终定格着几样熟悉的事物——一棵树、一块岩石、一口钟。永恒、平静的大地以及人们脚下不断更替的春天便是对他的遗赠。他有过乡村孩子进城的经历——他的脚开始厌恶这条永无止境的道路,双眼厌倦了无休无止的变化和运动,大脑对巨大的人群和高楼带来的恐惧感到厌烦。[13]355

在这里,作家把树叶改成了大树,但是仍然表达了相似的意义。除了坚固和永生之外,岩石也是力量的象征。在《时间与河流》中,主人公乔治在火车上邂逅了一位农民,“他的双手就像岩石,看起来沉重而结实”[12]712,同样在描绘老甘特时,也认为他的那双大手“具有岩石、雕像般的鲜活力量和生命力,仿佛是由米开朗基罗雕绘而成”[12]245。在表现人物力量的同时,岩石也往往喻指人物的坚强意志和坚韧的外表。例如在描绘甘特妻子时,认为她不仅具有“坚定、有力、乐观的意志……,她的性格也如同岩石般坚韧”[12]301。沃尔夫对犹太人的态度随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在《时间与河流》中,他塑造了亚伯拉罕·琼斯这样一个人物。尽管他起初对这个犹太孩子并无好感,但总体而言,这个人物的形象是积极、正面的。他认为,“亚伯要比梦中的那些人更加出色。他的意志像岩石一样坚硬,像大地一样持久,像灯光一样明亮”[13]394。主人公尤金对亚伯的感情变化正好代表了沃尔夫本人的观点。

另外,在《你不能再回家》中,沃尔夫同样把“岩石般坚定的”态度用在了编辑福克斯身上,意在表明主人公对这位伟大编辑的敬仰之情。作家在表现主人公强大力量、坚定意志的同时,同样用岩石表现了人物的外表。例如,在《时间与河流》中,描写犹太孩子亚伯之母时,他认为“老妇人的脸就像一块被生活的巨浪不断磨蚀、冲刷的岩石”[12]433;这些描写朴实、自然,很容易被读者忽略,但是若经仔细分析,就不难看出,作家在描写人物时显然是煞费心思的。

岩石也是城市的象征。在沃尔夫的笔下,纽约就像一块神奇的岩石,熙熙攘攘的人群拥挤在那里,那些面色饥黄、皮肤黝黑的年轻人,来到这个城市的大街或角落里,来到喧闹声逐渐变弱的廉价公寓里,“竭力想让自己瘦弱的生命在毫无根基的‘岩石’上扎下根来,费力地沿着街道在耻辱、卑微的黏液里挣扎……”[12]439岩石象征纽约,象征永恒。与之相比,人类的生命是如此短暂,这种对照形成的挫败感在沃尔夫的作品中显而易见。

在《时间与河流》中,沃尔夫把纽约的曼哈顿比作“岩石般、生机勃勃的岛屿”,这种表述虽然意在表明纽约的现代与繁华,但他同样也用较多的笔墨描写了它的另一面:“……水中充斥着陆地上抛弃的杂物、因我们丢弃的污物而浑浊不清、因我们倾倒的垃圾而粘稠。它就像所有的生命和生灵一样,丰饶、恶臭、美丽、永不停息,它从我们身边流过、流过、流过,流向大海!”[12]297另外,作家也生动地表现了纽约的多元文化与“大熔炉”特点,认为纽约这个充满生机的“岩石”之船全靠那些肤色各异、种族不同的人们掌握命运。尽管他对纽约有褒有贬,但总体而言,他认为纽约就和美国的众多城市一样现代而繁华,是无数人寻找美国梦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岩石也象征着基督、教会和坚定的信仰。在那些寻梦的人眼里,纽约或美国都是他们心中的应许之地。

对于“网”与“石”的意象,有学者认为,“《网与石》中的‘蛛网’暗指人生中束缚人个性发展、才能发挥的各种羁绊;‘岩石’指的就是纽约,它是朝气勃勃的年轻人向往的大都市,正是在这里乔治体尝到了生命与爱情的神秘力量,看到了城市生活的浪漫与丑恶并在内心深处慢慢形成了自己的评判世事的标准”[15]462。对此,董衡巽表达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

“网”不仅象征了现实生活中束缚个性,限制发展的各种羁绊,也象征了人性中那些疯狂和阴暗的东西;这张网或是有形的,或是无形的,或存在于客观世界,或存在于主观世界,它时时、处处包围着人。整个作品就表现了主人公冲决这一罗网的奋斗。“岩石”也是作品中多次出现的意象。这个意象也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它代表了生活中那些给人以安全感和稳定感的因素,代表了那些具有内在的坚实感和力量感的目标……而另一方面,正因为岩石是坚密的、冷硬的,他有时又象征了城市生活的阴暗、冷漠和耗费。[16]186

值得一提的是,沃尔夫的小说中频繁出现两种“石”,一为“岩石”(rock),另一个为“石”(stone)。从其英文的拼写差异可以看出这二者并非同一个意象。尽管如此,在有些情况下,这二者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在英文中,“stone”一词表示抽象的物质意义,它在《天使,望故乡》里与“叶”相对,而“rock”一词的众多的含义中,也有与“树叶”相对的意义。事实上,沃尔夫把“网”与“石”放在一起,显然是经过充分考虑的。他的意图和思想可以从以下文字中得到部分体现:

正如你是生活的岩石,我便是网;所以,我觉得自己是时间的植物,正如你是时间的花岗岩。我的生活,要比任何一位我所熟悉的人更具有成长的形式。在我认识的人中,没有谁能比我更深地扎根在时间与记忆的土壤中、更多地接受个人世界的磨砺。

……

这是一张巨大的网,我被绊其中,它是我遗传的庞大产物——奔流不息的回忆,源自于我母亲的提供的素材,是维系我与过去的精密外壳,不仅与我的生命相通,而且与每一块生命的土壤休憩相关,所以最终什么都无法逃离这个根深蒂固、蕴含各种感受的人生探索……[17]532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网”与“岩石”都是沃尔夫小说中频繁出现的意象,二者具有多重意义,有些情况下还跟其他意象产生交叉和关联。不仅如此,他的第三部小说直接命名为《网与石》。显然,作者想以“网”与“岩石”这两种生活中极为简单的事物来喻指人生中某些更深的意义。

结语

用布鲁克斯(Cleanth Brooks)的话来说,“文学最终是隐喻性和象征性的”[18]。在沃尔夫的小说中,他运用隐喻的手段竭尽全力地展现了人物、美国社会和历史的深层意蕴。除了上文阐释的这些象征和意象外,在他的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中,还有很多值得剖析和阐释的隐喻手段,比如反映动物和人类关系的马戏团,反映美国历史的神话和现代城市意象等。这些象征和意象既是人物思想的投射,也是独立于其思想的客观表征。在很多情况下,沃尔夫通过讽刺性的意象来追溯他对美国神话的乌托邦想象,而这些想象往往与诸多关键的历史交织在一起,例如内战、世纪之交、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等。由此可见,沃尔夫的小说既体现了一种积极的价值观,同时也彰显了小说本身的历史价值和内涵。

猜你喜欢

尤金沃尔夫乔治
我的妈妈是狼王
吉恩·沃尔夫是科幻小说界的普鲁斯特
“焦虑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的一部分”:《大闪蝶尤金妮娅》中的动物叙事与身份焦虑
乔治的宇宙大爆炸
游乐场(上)
每天努力一点点
乔治和他的斧子
每天多努力一点点
成长感言/ 来自一支红玫瑰的自信
一场完美的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