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论》中“知行统一”思想对高校德育的当代启示

2023-11-18刘美丹刘迎秋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实践论统一道德

刘美丹 刘迎秋

(1.东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2.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大进步,毛泽东以前人的理性思想为指导,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并根据抗日战争的现实,创造性地提出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目的,提出了“知行统一”的思想和观点。“知行统一”思想作为毛泽东《实践论》中的基本思想,为高校德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同时也为大学生摆脱知行困境提供了方向。

一、《实践论》“知行统一”思想与高校德育的内在契合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高校的德育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要自觉遵守“知行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讲话中这样告诫广大青年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1]可以看出,道德教育既是认识问题,也是实践问题,实现“知”和“行”相统一,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关键。而在《实践论》中阐述的基本思想就是“知行统一”关系,也就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认识来自于实践,而实践论证了认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认识的正确性和真理性。感性认识通过实践发展到理性认识,最后达到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2]。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实践论》所说明的知和行的统一观。

高校德育工作要以《实践论》中的“知行统一”思想作为理论指导。“知”就是指大学生对道德观点有冷静的判断,对当前社会的是非善恶有明确的衡量标准,对人生目标和人生意义有清醒的认知;“行”就是大学生在拥有一定道德判断、衡量标准和认知的条件下,能够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习惯。大学生的知和行是内在统一的。首先,行的前提是知,只有具备了知识,实践才有可能,才能激励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自觉进行地实践。其次,知的目的是行,学道德知识若不运用于实践,则只能沦为说客,有才而无德。只有学习知识的同时进行实践,所行才会成为真正的知识。最后,实践是检验认知的标准,想要证明所学是否科学要通过实践的检验,在实践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的认知也会更加深入。因此,要想获得真正的教育实效,首先要通过实践来获得认知,然后再通过收获的认知来实践,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再检验认知,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知行统一。

二、高校大学生知行脱节行为调查分析

(一)不知而行

不知而行是指部分大学生在行为上遵循了一定的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但这些行为实践并非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而是由外部的压力或者自身的需要来实现的。由于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的引导,行为的有效性不高且不能持久,当脱离了外在的限制或者客观条件的影响时,其行为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高校学生中,不知而行的主要表现是,在道德内容、道德本质、道德规律和道德意义尚未完全消化和领会的情况下,部分大学生就开始进行道德实践活动。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时代性、永恒的价值认识很高,90.8%的大学生表示雷锋精神还没有落伍,仍然有继续弘扬的必要,然而还有3.4%的大学生表示雷锋精神已落伍,5.8%的大学生持怀疑态度[3]。每年的雷锋月中,多数学校都会开展学习雷锋活动,往往成效显著,活动期间这些大学生表现得团结互助,乐于奉献。而现实情况是,学雷锋活动过后,他们就会把雷锋精神抛诸脑后。虽思想上认同雷锋精神,但却不能长久坚持,这是因为这些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道德内涵了解得不够深入,没能形成正确的道德理念,甚至还产生了雷锋精神已经过时的想法,加之他们不知道如何把雷锋精神融入到实际生活中去,一旦脱离了学校的束缚,就难以长久地保持,这也就出现了大学生在道德实践中不知而行的现象。因此,道德理念必须内化于心,并进行指引,才能转化为自觉的道德实践,实现知行统一。

(二)知而不行

知而不行是指某些大学生在理论上认识、理解和认可各种道德规范,但是在现实中却无法做到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行为。尊老爱幼、救死扶伤历来是中国的优良传统。但是,在“彭宇案”“许云鹤案”等事件之后,“是否在马路上扶摔倒的老人”,却成了舆论的焦点。大学生在“扶不扶”问题上的调查数据显示,84.6%的大学生说他们会帮助摔倒的老人,12.9%的人去帮助摔倒的老人的意愿一般,2.5%的人说他们不会去帮助摔倒的老人[3]。我们可以理解,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愿意帮助摔倒的老人,这说明他们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可以做到尊老爱幼、见义勇为,但是为什么还有一些人对摔倒的老人持不明确的态度,不想去帮助他们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见义勇为者被受害者家属污蔑为肇事者的现象,导致大学生虽具备相应的正确的道德认知,但是不敢去践行相应的道德行为,从而也就出现了知而不愿行、不敢行的现象。除此之外,当代大学生明明知道奋斗的重要性,知道价值实现的重要性,却依旧沉迷在虚拟网络之中,想要“躺平”度日,在学习上“摆烂”,活成了“巨婴”,耗费生命。我们在认识上是先进的,而行动如果拖了后腿,依旧只能原地踏步。

(三)有知错行

所谓有知错行,即“明知故犯”,是指某些大学生已经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观念,并且清晰地认识到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但仍然会作出与自己的道德认识相抵触的错误的道德行为。诚实守信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美德,在学校里也得到了广泛地宣传和提倡,大学生也深知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但是目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中存在的诚信缺失问题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大学生的学术诚信意识和规范意识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未来我国学术和科技的发展水平。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有96.6%的大学生能够遵循学术规范,展现出较强的学术诚信意识,有3.0%的大学生态度模糊,仍有0.4%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不能遵守学术规范,学术诚信意识薄弱,存在抄袭剽窃、数据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3]。诚信原则是学生从小耳濡目染的道德原则,深知其道德内涵,但仍有部分大学生明知故犯,投机取巧。并不是大学生不了解这一原则,而是因为利欲熏心,有知错行,做出与道德认知相违背的行为。另外,知道在课堂上玩手机会影响学习,但玩手机的学生仍是占大多数;懂得过街时要遵守交通法规,但在没有交警的情况下仍然会选择闯红灯;明白要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但在实际的课堂中仍有迟到、早退、逃课等行为,这些都属于知而错行的现象。

三、高校大学生存在知行脱节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复杂多变

多元社会思想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国家间的经济交往越来越紧密,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多。西方国家试图利用文化输出的方式阻碍我国的发展,大学生因处在道德价值观念的形成阶段,缺少相应的理性思维和知识储备,这使他们很难抵抗西方的文化思潮,历史虚无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等西方的思潮常常让他们丧失自我,这也使得大学生在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冷落我国主流的意识形态。一些受西方不良文化影响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局限于自身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深受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认为金钱是无所不能的,对社会上有钱有势的人顶礼膜拜,所以这些大学生难以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不能形成强烈的情感认同,无法做出合理的道德判断,从而出现知行脱节的问题。互联网不良信息影响着大学生道德观念。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社交方式,并对他们的思想、行为方式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由于新媒介所携带的资讯良莠不齐,会对处于道德观念形成阶段的大学生造成负面的影响,长期受到不良的网络信息的冲击和引导,他们的认识、行为会发生偏差,逐步形成知行不一致,这对高校网络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网上言论自由,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上和人讨论一些社会上的热点话题,如果有看法不一样的地方,一旦情绪失控,就会展开“骂战”,“人肉”对方,而那些隐藏在网络虚拟ID后面的言论也逐渐让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开始淡化。

(二)高校德育的局限性

高校德育的内容与当前大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并不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当前高校德育的内容是以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政治理论为主,在课堂上更多的就是政治理论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隔甚远,根本无法激发学生对道德的主动学习和理解的热情。高校德育的实施方式比较单一,教学模式也较为单一化。高校德育中最常见的教学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课、道德讲堂、思想道德宣传片、专题班会等,讲授的主要内容大多是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缺乏实践性的内容,这也使得大学生成为被动学习的对象,难以真正地影响到学生的心灵。长此以往,大学生的实际锻炼不够,情感上也会缺少共鸣。在日常的学习情境中,很难将“知行统一”贯彻到实践之中,使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容易产生“知而不行”“行为落后于思想”等知行脱节的情况,从而极大地削弱了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三)大学生意志力较为薄弱

意志力体现在个人在没有实现自己设定的目标时,通过理性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动,从而抵抗外部的诱惑。道德意志是规范道德行为的一种精神力量,是个人在实践道德认识时无视外部的干扰,坚守自身的道德良知,以理性战胜欲望的一种重要保证。因而意志的强大与否直接关系到其“知行统一”的实现。由于大学的管理制度比较宽松,有些大学生在大学里难免会出现自控能力不足、过于追求自由、过于纵情的情况,加上他们在大学里很少与社会交往,没有经历过艰苦的社会实践和生活的磨砺,有些大学生很难形成坚强的意志。他们缺乏基本的自制力,不良的观念很难消除,好的行为很难实行,也就造成了“知”与“行”相分离。

四、“知行统一”思想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实践论》“知行统一”思想历久弥新,在抗战时期给红军作战带来了巨大的帮助,在今天的社会中同样对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迪。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要力行,知行统一,做实干家。”[4]《实践论》知行统一思想对当代的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作为高校德育主阵地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一定要发挥好引领作用,在改革传统教学的过程中坚持“知行统一”的思想理念。

(一)教学模式实践化

实践性教学具有真实感、形象性等优势,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式学习。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理念,是为了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对自己的道德认识进行正确的判断,加强和巩固学习成果,提高认识水平,从而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首先,可以采用费曼学习法。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所输出,这样才能够完成一个认识运动,从实践—认识—再到实践。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重复,才能让自己对道德的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费曼学习法就是用输入帮助输出,输出倒逼输入,让学生用自己“教”的方式来达到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进行实践,并来达到知行一致[5]。如可以让学生在思政课堂上“当小老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自行录制微课,并借助互联网手段进行交流,扩大学生开展道德实践的参与率。之后还可以选出优秀的学生道德微课发送到学习平台,在得到好评的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其次,采取行动式的学习方法。要围绕具体的道德问题,以学习小组为依托,引导大学生积极学习道德知识,提高道德认知,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道德实践问题,从而达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统一。最后,行为训练方法的运用是从行为主义学习的角度出发,在德育过程中以价值理解、道德培训等方法来强化观念,锤炼意志,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践化的教育模式可以使受教育者在输出过程中,让教育者能够及时地发现受教育者的理论学习和概念掌握情况,并增强相应的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将道德认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提升自觉进行道德实践的意识和能力,不仅能够提升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同时能够保证大学生在不断变化的社会条件下其道德认知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道德实践仍能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理论教学,不能仅仅只停留在书本知识层面的感性认识上,这样达不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必须要经过实践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再去指导道德实践。对受教育者的道德教育一定要以日常的生活和实践作为基础,这样才可以真正发挥高校德育的作用,为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提供成长的方向。第一,从学生自身的期望和需求出发,从他们最关切、最现实的关乎自身利益的发展问题出发。如可以将德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根据大学生在学习问题上、宿舍沟通问题上、婚恋问题上等等方面存在的大大小小的各种问题,为大学生在心理上施以实质性的援助,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学术诚信意识,在宿舍人际交往中要友好和睦,以正确的婚恋观处理恋爱问题,要以积极、乐观、友善的心理态度面对大学生活,做好新时代的大学生[6]。第二,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和动态,丰富德育素材。可以采用情景教学和案例教学,通过发生在学生周围的真人真事或是社会上讨论的热点问题,或借助模拟的案例或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在感同身受的过程中去进行研究,目的就是为了在教学过程中把晦涩难懂的抽象概念理论同学生在学习和实践生活中的现象、事物联系起来,通过对感性材料的探讨,使学生能够自然地领会和感悟到其中所包含的真理与本质,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跨越,形成自己的思想,引发自觉的道德实践,达到知行统一。第三,可以多开展实地教学,围绕实地情况开展教学,这样不仅丰富了德育素材,还可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感染力。例如,教育者可以带领学生到红色景点、纪念馆、伟人故居、文化博物馆等地参观,让学生们亲身体验这些英雄的成长环境、奋斗历程和辉煌的历史。通过实地的体验和现场的观察,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体会到爱国主义精神,及甘于奉献、自强不息等传统美德,使大学生从心底感受到肩负的责任,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从而激发内心深处的道德情感,增强大学生的道德意志力,坚守道德良知,在无外部约束的情况下也同样可以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三)教学工具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7]教师应充分运用和合理地使用网上的教育手段。通过互联网,教育工作者可以改变传统的单一的理论讲授模式,促进知识与实践的融合。首先,教师必须在转变观念的同时,与新媒介的不断更新相适应。了解网上的最近新闻,了解国内外的最新情况,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积极主动地学习新媒体技术,提升素质,以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其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时候一定要善于使用多媒体工具,学会利用其形象化、鲜活性的特点,要多使用一些可以给到学生切身感受的元素,如图片、图标、人物、音频、视频等媒体形式,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直观感受会更强,摄入的信息量会更大。而教学就会更加生动活泼,同时还能够带动课堂的氛围,给学生一种直观的满足感和收获感。最后,通过网络媒介的合理运用进行正面的传播。当代大学生以“90后末”“00后”居多,他们获得信息的途径多样,思维活跃,个性独立,不喜欢一成不变的事情,对新鲜事物有很高的接纳能力。所以,当代大学生在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问题上呈现出差异性、多元化的特点,应利用微博、微信、 QQ等网络平台,深入了解大学生,聆听他们的心声,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去发现知行问题,哪怕知与行的问题比较轻微,亦不可置之不理,应尽早介入处理。如果知行问题比较严重,可以及时提出,纠正其认识上的偏差、行为上的不规范,使“知行统一”的思想渗透到大学生的心中,运用“知行统一”的正确观念,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还可以利用抖音、微博、微信等平台积极传播科学理论,弘扬中国的传统美德、社会主义道德,润物细无声,在不知不觉中使大学生的道德观念转化为道德行为。

结语

大学生要掌握完整的道德理论,拥有成熟的道德品质,才可以自觉地进行道德实践。高校德育工作首先要把“知”的工作做到实处。道德教育不仅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更要体现在日常的专业课学习中,体现在校园文化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对道德理论和道德原则的认知和认同,这样才可以避免“不知而行”情况的出现。注重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只有当学生深刻理解道德理念、掌握道德原则,使自己的道德认知逐渐趋向成熟,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有没有规矩,不管有没有监督,道德主体都会始终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8]。这个时候社会道德对道德主体来说就不再会是一种束缚和捆绑,而会内化为个人的价值追求,渗透到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也就杜绝了“知而不行”现象的出现。可见,只有正确认知道德理论和原则,内心达到认同才可能引发自觉的道德实践,从而也就做到了“知行统一”。

《实践论》的知行统一思想给新时代高校德育以很大的启发,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思想建设工程,而“知行统一”思想就是保证其能够切实实现其目的的有利“武器”。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肩负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赋予的重大任务,他们的道德选择和道德目标将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以大学生的德育显得尤为重要。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唯有“知”和“行”相得益彰,知行统一,前路方可期。

猜你喜欢

实践论统一道德
从李达到陶德麟的《实践论》解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实践论(节选)
统一数量再比较
《实践论》的时代价值刍议——学习毛泽东实践观的感悟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