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活动耐力与跌倒风险的关系分析

2023-11-17

中国伤残医学 2023年21期
关键词:功能测试步行耐力

王 曦

(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江西 南昌 330006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又被称之为慢阻肺(COPD),该疾病在现阶段我国发生率较高,并且有较高的致死性。 该疾病作为呼吸内科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典型的疾病症状为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喘息等,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身体健康[1]。 在患者疾病治疗过程中需要注重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在康复护理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自身身体情况进行科学评估,评估内容主要涵盖2 点,(1)患者活动耐力,(2)患者跌倒风险评估,只有充分对患者这2 部分展开评估才能更好为患者进行康复计划制定,基于此,此次研究以80 例COPD 患者为例进行探究活动耐力与跌倒风险两者之间存在关系,为患者后期康复锻炼提供重要支持[2]。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收治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稳定期)为此次研究对象。 80 例患者中男性患者52 例,女性患者28 例;年龄最小患者48 岁,年龄最大患者90 岁,患者平均年龄为(66.95 ±8.29)岁。 研究按照正常审批流程上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准许开展项目研究。 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均对研究内容知情且统一研究。 (1)纳入标准:①符合GOLD2020 相关标准;②无不稳定性心绞痛(1 个月内);《知情同意书》 签字; (2) 排除标准: ①静息心率超过120 次/min;②严重精神障碍,认知异常,交流异常;③严重心脏、肝脏、肾脏损伤;④不接受临床医学观察。

1.2 方法

6 分钟步行实验:此次实验主要依据标准《6 分钟步行试验指南》展开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由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参与,并且指导患者进行操作,测试地点选择在平坦走廊中,距离为30 m,在走廊两端进行标记,同时在每隔3 m 的位置进行标记,参与此次研究的患者需保证自身衣着舒适性进行参与,以直线走路的方式进行快速行走,行走时间控制在6 分钟,并且在患者行走过程中,叮嘱患者行走的注意事项,一旦患者行走过程中出现停止,需要对停止位置以及停止时间进行标记,如果患者在行走过程中出现了胸痛且喘息严重,并且步态不稳,面色苍白且流汗较多的情况下,需要立即停止实验。 躯体功能测试:这部分测试环节通常包括3 部分。 (1)测试患者平衡能力:这部分测试的主要方法为观察患者双脚并排站立是否可以完成,观察患者半前后脚站立以及前后脚站立,持续时间10 分钟,在测试过程中需要做好患者的维护,防止患者出现跌倒。 (2)4 m 步行速度测试:正常情况下为4 m 走廊,但需在患者走廊两端预留2 m,指导患者按照正常的走路速度进行测试,并且记录相应的时间。 (3)下肢力量实验:指导患者进行双手交叉,双脚立于地面上进行重复起立,在起立过程中记录患者起立所用的时间。 康复指导:西医康复指导。 (1)护理人员指导患者保持规范的腹式呼吸以及缩唇呼吸,护理过程中叮嘱患者保持全身肌肉放松,同时将双手放置在自身腹部,并且指导患者进行呼吸练习,通过呼吸练习对自身胸部运动情况进行了解,利用鼻腔吸气,直至肺部被空气填满后停止10 秒钟,将气体从口处轻轻呼出,并且保证腹部持续收缩。 与此同时,患者保持口唇以吹口哨状为主,呼气过程中确保自身膈肌以及腹肌缓慢收缩,并且将手放置在腹部,确保其存在凹陷。 呼吸锻炼时间控制在10—15 分钟即可,每天2 次。(2)除了需要指导患者缩唇呼吸以及腹式呼吸之外,更加需要注重对患者的排痰护理,慢阻肺患者急性加重期通常会存在咳嗽,咳痰,气喘喘息加重等情况,即便进入到稳定期,患者也同样存在咳痰,咳嗽,气短等症状,因此在提高患者运动耐力的前提时需要针对患者肺功能进行改善,指导患者正确的咳嗽方式,同时积极为患者进行拍背排痰,每天1 次。 (3)加强患者有氧耐力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训练内容主要包括2 部分,①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际情况,为患者开展上肢耐力训练,在训练过程中需要指导患者进行上肢上举,扩胸牵伸等运动。 适应上肢扩胸运动后,需要逐渐加大关于运动耐力的训练力度。 由简单的上举,扩胸运动,添加手举哑铃等项目,哑铃重量的选择需要由低到高,以1 kg 重量为基础,根据患者上肢耐力的情况逐渐加重。 针对患者下肢耐力的训练通常以指导患者慢走、慢跑、上下楼梯为主,患者训练过程中针对患者心率指标进行观察,使其控制在110 次/min,保证患者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这样可以使患者身体状态保持稳定,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②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为患者进行踏车训练,在为患者开始踏车训练前,首先需要针对患者峰值摄氧量指标进行观察,在训练强度设置过程中以峰值摄氧量的60%作为训练强度,依据患者峰值摄氧量的增加其训练强度逐渐增加。 利用腹式呼吸以及缩唇呼吸康复训练措施能够使患者呼气肌,吸气肌等肌肉得到有效训练。而且利用正常的吸气呼吸能够使患者肺功能得到有效改善。 使患者胸锁乳突肌,肋间外肌以及膈肌等全部参与到做功过程中,能够保持自身肺部气体充足,促进肺体积扩张,以此延长患者整个呼吸时间,降低呼气末肺部大量二氧化碳产生。(4)核心肌群弹力带阻抗训练,患者进行训练前,首先需要指导患者进行有氧运动以及热身运动,时间控制在10 分钟完成热身以及有氧运动后,需要为患者实施时间在30 分钟左右的弹力带阻抗练习,完成这部分练习后需要指导患者进行柔韧牵伸放松练习。 具体方式:针对某块肌肉的牵伸需要在其之前使其进行主动收缩,抵抗外力持续时间控制在10 秒后保持放松,并且开展反向牵伸,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肌肉的牵伸性。 阻抗训练方法使用tens,使肌肉对抗阻力进行无关节运动,保持其固定姿势收缩训练,在患者训练过程中不能够针对肌肉进行缩短,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其内部张力的增加。 核心肌群的训练主要以二头肌,肱三头肌,肱四头肌,腓肠肌,胸大肌,前臂肌群,斜方肌以及小腿肌为主,训练过程中坚持肌肉等长收缩练习。 中医康复指导:(1)推拿。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通过中医肺康复疗法进一步帮助患者实现运动耐力提高,具体操作: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姿势,同时选择患者肺俞、肾俞、气海俞、关元俞穴位,按照上述穴位顺序对患者实施穴位按压,按压过程中叮嘱患者保持放松状态,保持平稳的呼吸状态。按压过程中询问患者感受,以患者穴位出现酸胀感为最佳。 通过有效推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患者体内痰液外排。 完成上述穴位按摩后,辅助患者保持仰卧位姿势。 选择穴位关元穴、巨阙穴、上脘、建里、阑门,采用与上述按摩方式相同的方法进行一指禅推,揉捏胸大肌。 (2)针刺。 患者针刺前首先需要针对穴位选择,以三阴交、丰隆、太冲、膻中、太渊、气海、定喘、膈俞、肺俞、肾俞、太溪、尺泽等穴位为主,针刺时间控制在20 分钟。(3)穴位贴敷。 选择中药药材麻黄、延胡索、细辛、甘遂、白芥子,将其研制成粉末后,利用姜汁将制成膏状放置在无菌敷贴上,并选择患者肺俞穴、膻中穴、定喘穴、大椎穴等进行穴位消毒,完成消毒后,将已经制作好的药物贴敷在患者上述穴位中。 (4)耳穴压豆。 耳穴压豆前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穴位选择,取皮质下、肺、支气管、神门等穴,利用酒精对穴位以及耳廓进行消毒。 完成消毒后将王不留行籽压贴在耳部穴位上,并进行按揉。按过程中以患者局部存在酸胀热感为最佳,按揉时间控制在1—2 分钟。 (5)六字呼吸法。 护理过程中需要指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中医呼吸训练,呼气时合并嘘、呵、呼、呬、吹、嘻6 个字的发音训练。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6 分钟步行实验以及躯体功能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观察两者之间的关系。 利用约登指数判断6 分钟步行实验以及躯体功能测试结果的最佳分段带点。 约登指数=(敏感度+特异度) -1。 为患者进行中西医康复训练,观察2 组患者康复训练结果以及跌倒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 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 统计法进行说明,当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单因素结果分析

6 分钟步行实验以及躯体功能测试结果之间存在相关性(r= -0. 419,P=0. 002 <0. 05)具有负相关性,躯体功能测试分数越低,患者6 分钟步行实验距离更近,相反,如果患者躯体功能测试分数越高,患者6 分钟步行实验距离越远。 见表1。

2.2 6 分钟步行实验以及躯体功能测试比较

通过研究发现当患者在6 分钟步行实验中步行343 m 的情况下约登指数最高,说明343 m 是与躯体功能测试最佳的分段点。 见表2、表3。

表2 6 分钟步行实验以及躯体功能测试比较

表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6 分钟步行实验以及约登指数

2.3 康复护理前后6MWD 以及跌倒情况

康复护理后,80 例患者6MWD 距离长于护理前,且跌倒发生率由原来的15.00%降低至3.75%(P<0.05)。 见表4。

表4 康复护理前后6MWD 以及跌倒情况(±s,%)

表4 康复护理前后6MWD 以及跌倒情况(±s,%)

组别6MWD(m)跌倒发生率护理前(n=80)273.38 ±49.0312(15.00)护理后(n=80)300.61 ±49.123(3.75)t 3.5095.959 P 0.0010.015

3 讨论

3.1 运动耐力与跌倒之间的关系

COPD 是呼吸内科中十分常见疾病,疾病发生特点表现为气流受限且这种受限具有不可逆的特点,而且疾病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治疗极易出现进展,反反复复发作,加重患者病情,降低患者肺功能,导致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呼吸受到影响,降低患者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3]。 而且2007 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超过40 岁患病率为8.20%,2014 年的疾病发病率为9.9%,2016 年疾病发生率为14.4%,而且疾病逐渐年轻化发展,且由疾病导致患者出现死亡的情况逐渐增加,疾病发生情况预计到2033 年,我国将会有6 500 万人死于COPD。 所以COPD 疾病已经成为我国严重的公众卫生问题,亟需解决。 而且疾病在发生过程中很容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例如出现肌少症等,疾病出现后对患者肺部呼吸功能以及肢体力量等情况均产生影响,所以极易导致患者出现摔倒等情况。 患者在进行疾病治疗过程中需要积极开展患者康复练习,通过康复训练进一步保证患者治疗效果提升,但是早期康复训练在哪一阶段开展更利于患者康复训练需要进行科学研究。 6 分钟步行实验以及躯体功能测试是呼吸内科在呼吸康复训练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测试内容。 前者可以对患者运动耐力情况进行科学评估,特别是患者肺功能情况的评估,可以更加充分地了解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水平[4]。 而且通过6 分钟步行实验可以对COPD 患者疾病康复情况进行充分说明制定运动计划。 躯体功能测试是现阶段临床中评估COPD 患者平衡性的实验,这种实验较为简单且方便操作,可以有效反应患者身体的平衡性,该项实验的研究与患者跌倒风险存在一定的必然性。 在对患者身体平衡性研究过程中其实更加间接地对患者下肢肌肉情况、平衡情况以及步行速度等情况进行评估,对COPD 患者机体功能进行了解。 如果患者下肢肌肉功能低下、体能较差、平衡能力差等情况都会增加患者出现跌倒风险。 当躯体功能测试评分低于6 分的情况下患者的跌倒风险较高。 如果躯体功能测试结果为7 ~12 分,患者出现跌倒的风险下降。 由于COPD 患者受运动耐力的影响,极易出现步态不稳定,同样也会导致COPD 患者出现跌倒,这种情况导致患者没有办法完成6 分钟步行实验,不利于患者康复评估工作的开展。 这种情况更加体现在重症COPD 患者中[5]。

3.2 西医慢阻肺运动耐力内容

针对慢阻肺运动耐力的提高,需要积极加强关于患者呼吸肌训练工作。 在呼吸机训练过程中能够带动下腹部肌肉练习,通过腹部肌肉训练,能够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咳嗽症状进行调解,使患者呼吸功能改善,减少患者气促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6]。 与此同时,在肌肉训练过程中会对患者肌肉电信号产生影响,使肌肉的疲劳程度得以改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除了对患者肺功能以及呼吸功能造成影响外,由于患者需要长期卧床,因此活动量降低,这种情况会导致患者最大摄氧量能力缺乏,进而降低患者的运动功能,因此在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运动耐力提升过程中需要积极加强关于患者的康复指导。 康复指导过程中通过不断对患者运动耐力进行评估,以此科学设置患者在运动过程中的强度,以此确保患者运动强度训练能够满足患者机体耐力提升需求。 进而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加快患者疾病预后。 核心肌群训练,通过该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慢阻肺患者运动肌群的摄氧能力,促进患者机体代谢,同时还可以改善患者氧化酶活性,提高患者肌细胞线粒体数量,以此改善患者心血管功能,提高患者运动耐力的同时,减轻患者肌体疲劳感[7]。 在其训练过程中,可以为患者使用呼吸训练仪进行辅助,利用呼吸训练仪能够针对患者训练过程中二氧化碳浓度以及血液内氧气浓度比进行明确,以此确保患者训练的安全性,促进患者血液循环的同时实现患者生物反馈。 运动耐力是决定运动耐力强弱重要因素,更是体现人体肌肉长时间运动的能力在运动强度以及肌肉能量充足的基础上所能运动的时间长度[8]。 目前临床中针对患者运动耐力的测量多以6 分钟步行试验为主,通过该种测量方式能够对患者的运动耐力接近提高,主要方法是患者在没有氧气支持的情况下,选择标记30 m 空地,在没有其他人语言鼓励以及暗示性指导的前提下,以最快的速度在30 m 圆弧线上进行行走,并且利用秒表进行行走时间计算。

3.3 中医慢阻肺运动耐力提高原理

中医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通常与肺气不足,外邪侵袭等存在重要关联,如果患者禀赋不足,且存在吸烟,酗酒等情况,同样会导致患者肺气亏虚,进而受到外界风寒湿邪入侵感染造成肺气失宣,痰瘀互阻,肺气郁闭,导致患者气体阴阳失调,气血五脏运行不畅,进而出现咳痰喘等症候。 临床干预过程中需要坚持以化痰,益气,止咳,宣肺为主,通过化痰益气,止咳宣肺,能够使患者血气恢复正常。 中医特色护理技术目前在临床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过程中效果显著,可以从整体上提高患者运动耐力,对患者病症起到减轻效果[9]。 穴位贴敷作为常见的中医特色干预方式,能够依据中医经络选择特定穴位,利用中药药膏贴敷,使药物通过穴位刺激实现机体渗透,充分发挥药效的同时对患者郁闭之气起到疏通作用,调整患者五脏六腑生理机能。而且在本次中医康复护理指导过程中穴位贴敷中药物以麻黄,延胡索,细辛,白芥子为主,白芥子在应用过程中可以实现祛痰,温肺效果;细辛可实现解表散寒,化饮宣肺;甘遂够起到消肿散结;延胡索能够起到止痛行气效果[10]。 耳穴压豆在使用过程中能够通过耳廓敏感点按压实现外力刺激,起到神经传感疏通作用,同样能够改善患者脏腑血气功能。 与此同时,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实施六字诀。 六字诀的教学中能够通过“嘘、呵、呼、呬、吹、嘻”引导不同气机发生,进而使脏腑功能得到调整,起到疏通经络,气机畅调等效果。 通过此次研究结果发现,采用中西医结合的肺康复训练有效延长患者6 分钟步行距离,而且干预后患者出现跌倒的风险低于康复训练前,这一结果进一步说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采取中西医结合的肺康复训练过程中,能够从整体上提高患者运动耐力,运动耐力的提高能够有效防止患者跌倒情况的发生[11]。

综上所述,本研究可以说明患者运动耐力水平高,可以进一步降低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出现跌倒的风险,这一情况可以积极预防COPD 患者出现病残以及病死等情况。 而且在患者疾病治疗后早期开展呼吸功能锻炼以及肺功能锻炼,可以进一步增强患者活动耐力,实现患者机体的有效的平衡,让患者可以适当自理,进一步改善COPD 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经济负担,保证患者可以正常地融入社会,利于患者疾病预后。

猜你喜欢

功能测试步行耐力
某内花键等速传动轴八功能测试夹具设计
步行回家
攀山擅离步行道自拍,不幸坠落身亡谁担责?
多面好手 倍耐力全新Cinturato P6
从步行到奔跑
3000m跑,锺练耐力和意志
如何在小场地上进行耐力跑
巧用球类练习发展耐力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