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023-11-17

中国伤残医学 2023年21期
关键词:股骨颈股骨头高龄

吴 松

( 山阳县人民医院骨科, 陕西 山阳 726400 )

股骨颈骨折的易发人群为老年人,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生的概率会逐渐的增大,尤其我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的情况在不断的加剧,股骨颈骨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1-2]。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当前治疗髋关节病变的有效方法,常用于股骨颈骨折、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等疾病中[3]。 股骨颈骨折属于髋部骨折一类,多发生于老年患者,多由于交通事故及骨质疏松所致,由于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身体素质较差,骨折对其影响较大,有着较高致残率及致死率[4]。 当前,骨折内固定术、髋关节置换术在临床中得到应用,但临床对这2 种手术方式效果存在争议,本文则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在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 年1 月—2022 年12 月收治的72 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 组患者基本资料经比较,无显著差异(P>0. 05)。 见表1。 (1)纳入标准:①经X 线确诊为股骨颈骨折;②年龄超过70 周岁,知情同意后自愿加入本研究者;③凝血功能正常者;④首次单侧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 (2)排除标准:①存在慢性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者;②患有血液障碍性疾病者;③正在接受其他疾病治疗者;④基础疾病未得到控制者;⑤精神障碍者。

表1 2 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s)

表1 2 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s)

组别男/女年龄(岁)对照组(n=36)18/1885.15 ±5.67观察组(n=36)17/1985.28 ±5.16 t/x20.0560.102 P 0.8140.919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骨折内固定术治疗。 患者取仰卧位,双下肢置于牵引床上,防止伤害到会阴部。 采用闭合手法复位,保持患肢内旋15 °,外展25 °,采用C 型臂X 线进行解剖复位,设计3 个切口,先后将3枚导针插入其中,随后将3 枚空心螺钉置入其中,固定在股骨颈位置。 观察组:给予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 行全麻或者硬膜外麻醉,取健侧卧位,消毒铺巾后,取后外侧入路,做一弧形切口直达肌层,充分暴露髋关节,T 形切开关节囊。 外旋及内收髋关节,股骨头脱位并取出,将生物型股骨柄假体植入并固定。清除髋臼内软骨,选择合适的人工髋臼后,调整人工股骨头与髋臼位置,保持在适宜状态。 术后活动髋关节,检查无脱位后,进行缝合。 在手术区域放负压引流管。 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 术后1—3 天取仰卧位,在康复师的指导之下进行下肢活动训练、臀肌训练及股四头肌锻炼。术后7—17 天可在他人搀扶下下地行走,可连续屈髋。 术后6 个月内避免内旋、内收动作。

1.3 观察指标

观察及比较2 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治疗前后股静脉血流、髋关节功能、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 (1)血流动力学[5]。 包括心率、收缩压、舒张压。 (2)股静脉血流。 选择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患者取仰卧位,大腿呈一定的外旋状态,探查股静脉血流情况。 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股静脉血流速度、平均速度。 (3)髋关节功能。 治疗6 个月后,采用Hairins 评分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6],得分越高表明髋关节功能越好。 (4)并发症。 包括骨不连、关节脱位、股骨头坏死。 (5)生活质量。 采用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7]评价患者治疗前、治疗6 个月的生活质量,评价患者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及一般状况。 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 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得出P<0.05的结果证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比较

治疗前2 组患者的心率、舒张压、收缩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指标比对照组更低(P<0.05)。 见表2。

表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比较(±s)

表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比较(±s)

组别心率(次/min)舒张压(mmHg)收缩压(mmHg)术前术后术前术后术前术后对照组(n=36)69.15 ±8.5673.04 ±8.2180.15 ±5.2285.03 ±4.16141.16 ±16.72151.16 ±10.48观察组(n=36)69.24 ±8.1468.02 ±7.3780.43 ±5.1879.04 ±5.11141.90 ±15.27145.62 ±9.25 t 0.0462.7300.2285.4540.1962.378 P 0.9630.0080.8200.0000.8450.020

2.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股静脉血流水平比较

治疗前2 组患者的血流峰速度、平均速度经比较没有差异性(P>0.05),治疗后发现2 组指标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3。

表3 2 组患者治疗前后股静脉血流水平比较(±s,cm/s,n=36)

表3 2 组患者治疗前后股静脉血流水平比较(±s,cm/s,n=36)

组别血流峰速度平均速度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 27.16±3.90 39.65±4.21 15.47±3.56 21.16±3.46观察组 27.14±3.46 54.89±4.17 15.67±3.28 41.69±4.85 t0.02315.4310.24820.676 P0.9820.0000.8050.000

2.3 2 组患者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比较

治疗前2 组患者的Hairin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患者的Hairins 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患者指标升高幅度 > 对照组(P<0.05)。 见表4。

表4 2 组患者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比较(±s,分)

表4 2 组患者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比较(±s,分)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tP对照组(n=36) 35.16 ±4.16 70.37 ±2.90 41.660 0.000观察组(n=36) 35.78 ±4.21 80.14 ±3.04 51.255 0.000 t 0.62913.953 P 0.5310.000

2.4 2 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2 组患者主要并发症包括骨不连、关节脱位、股骨头坏死,其中统计观察组发生并发症的情况,占比是5.56%,对照组占比为22.22%,观察组发生并发症的概率显著减少(P<0.05)。 见表5。

表5 2 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5 2 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评估2 组的生活质量情况,统计分析没有差距(P>0.05),治疗后再次评估得出的结果是2 组的评分均有增长,并且治疗后观察组的增长程度更大(P<0.05)。 见表6。

表6 2 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n=36)

表6 2 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n=36)

注:与治疗前相比,*P <0.05。

组别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状况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 56.15 ±1.89 75.25 ±1.03* 61.15 ±3.36 75.22 ±3.18* 58.24 ±3.16 79.34 ±1.22* 67.16 ±2.25 79.26 ±3.17*观察组 56.71 ±1.92 82.45 ±1.37* 61.54 ±4.45 87.90 ±3.28* 58.89 ±4.29 89.03 ±2.67* 67.88 ±2.35 89.46 ±2.26*t1.24725.2040.42016.6530.73219.8061.32815.720 P0.2160.0000.6760.0000.4670.0000.1880.000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老年人口的增多,使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日益增多。 由于高龄患者多数合并内科疾病,自身素质较差,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 髋关节由股骨头、股骨颈与髋臼构成,是下肢与躯干的重要连接部位,在重力传导时,其力沿着股骨小转子及股骨颈内缘完成传导。 一旦发生股骨颈骨折,容易使活动受限,且无法正常站立行走。随着时间推进,其疼痛日益严重,直接影响日常生活质量[8-9]。

长期以来,临床采用内固定的方式治疗股骨颈骨折,该手术主要是对骨折端施加压力,实现骨折部位的固定,优化股骨头血供,操作较简单,且出血量较少,稳定性较好。 但患者术后容易出现股骨头坏死、关节脱位等并发症,其愈合效果较差。 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发展,全髋关节置换术在临床中得到应用,并得到临床学者的认可。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使用全髋关节替换受损的髋关节,适用于身体素质较好,且存在股骨头坏死及关节活动受限患者[10]。 已有临床研究发现全髋关节置换术可改善双下肢不等长的问题,且术后疼痛显著降低,有利于患者尽早开展功能锻炼。 更为重要的是髋关节置换术有着较高安全性,可控制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翻修率[11]。 鲍恩虎[12]学者选择350 例高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术中总出血量、住院时间及生存质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另一学者宋振峰[3]选择58 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发生的并发症数量比对照组人数少很多,而手术治疗满意度、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以上研究充分证实了全髋关节置换术可改善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且并发症较少。 此次调查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相对于对照组较稳定,且股静脉血流高于对照组,表明髋关节置换术有利于促进骨折部位的血运重建,降低对下肢周围神经的伤害,进而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4]。 此次调查显示,观察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高于对照组,主要是因为髋关节置换术是通过将损伤的股骨头用仿真假体替换,进而有利于恢复髋关节的结构,较大程度的缓解疼痛,促进功能的恢复,使患者尽早回归到日常生活[5]。 另外结果还表明,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改善程度比对照组更好,充分证实了全髋关节置换术可提高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最后,结果表明,观察组发生的并发症数量比对照组人数少很多,主要是因为全髋关节置换术可改善骨折部位的血运,加快骨折愈合,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 但在今后研究中,应扩大研究样本,进一步提高研究可靠性。

综上所述,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对血流动力学有着较好的稳定性,并且还有利于改善髋关节的功能,提升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股骨颈股骨头高龄
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应用
高龄女性助孕难在哪里
股骨头坏死的中医治疗
易于误诊为股骨头坏死的股骨头内病变的鉴别诊断
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与处理
超高龄瘙痒症1例
不同粗细通道髓芯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比较
8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诊治比较
高龄老人须克服4大危象
45例老年股骨颈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