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2023-11-17罗文双

安徽农业科学 2023年18期
关键词:战略人才工作

罗文双,康 鑫

(1.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 610207;2.西南石油大学党委宣传部,四川成都 6105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1]全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中国“三农”工作迈向了新时代。为了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党和国家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文件,中国的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2]。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全面乡村振兴关系着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和建设大局,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和关键之所在。

当前,乡村建设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农业发展质量、农村基础建设、农民幸福指数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表现最为突出的地方,能否继续做好乡村建设,事关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也影响党和国家工作大局[3]。有效破除这一难题的关键的是人才。实施全面乡村振兴战略,当前急需破解的难题就是人才缺乏问题,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和“三农”工作队伍,来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而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场所,担负着提高农民素质和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任务。因此,要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积极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平台优势、师资优势,培养出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创新型人才,以此为我国的“三农”事业和全面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

1 全面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价值

全面乡村振兴这一重要战略深刻揭示了全面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价值。

1.1 培养乡村振兴工作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4]。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青年人才是推进全面乡村振兴战略的新生力量和未来的主力军。创新创业型青年人才有活力、有想法、有闯劲,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富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可塑性高[5]。这类青年人才服务乡村振兴,不仅可以有效提升“三农”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还能够给乡村振兴工作带来新的思路和举措。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双创型“新农人”培养是新时代的客观要求,高校开展“新农科”教育,培养双创型“新农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6]。

当前,经过长时间的建设和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培养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方面的作用不断显现。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等文件的颁布实施,部分高等学校纷纷成立了“乡村振兴学院”(包括乡村学院、乡村振兴干部学院、乡村建设学院、乡村振兴教育学院、农村发展研究院等),部分学校将创新创业学院和乡村振兴学院合并建设,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和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和有效衔接。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了大部分高校学生的“必修课”,通过建设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以及思创融合、专创结合的项目、课程、竞赛和实践活动,打通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第一、第二、第三课堂,构建了全过程、全覆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7],为培养乡村振兴工作需要的人才提供了根本保障。

1.2 提供乡村振兴工作需要的智力支撑全面乡村振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高校深度参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教育部2018年底出台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高等学校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结合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实施,加快构建高校支撑乡村振兴的科技创新体系,为乡村产业发展和产业振兴提供了技术支撑、成果供给和人才支撑,筑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产业基础,以产业振兴带动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实施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七大行动”。一是科学研究支撑行动,引领农业科技进步;二是技术创新攻关行动,助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三是成果推广转化行动,培育乡村振兴产业动能;四是人才培养提质行动,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五是能力建设提升行动,打造乡村振兴服务平台;六是脱贫攻坚助力行动,打造高校特色的扶贫模式;七是国际合作提升行动,贡献乡村振兴中国智慧[8]。高等学校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通过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助力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发展与乡村振兴科技供给,着力解决掣肘农业农村领域技术瓶颈;高校创新学科专业设置,打造乡村振兴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专业、人才、技术、培训优势,通过“科技特派员”“博士服务团”等项目,开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总结乡村振兴模式,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一些高校还通过建立技术转移中心、技术转移服务平台,转化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成果,提供乡村振兴工作需要的智力支撑,极大推动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

1.3 探索新技术助力乡村产业全面振兴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高等教育适应时代需求的自我需要[9]。立足全面乡村振兴战略的新需要,在全面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担负起了新的历史使命,为培养更加优秀的“新农人”不断创新教育工作,提升创新型人才质量。其中培养“新农人”新技术、新知识、新理念,从而更好适应全面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新业态、新要求。通过人才振兴促进产业振兴,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之一。尤其是“数字经济”“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呼吁我国高等学校必须面向市场、行业和产业需求,革新人才培养理念、目标、模式和手段,加快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拓展、丰富素质教育的本质和内涵[7]。通过科学技术的提升,不断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实施全面乡村振兴战略与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着深刻的内在一致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与全面乡村振兴工作是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的关系。创新创业教育是逐渐发展而形成的一项中国特色的教育实践活动,党和国家为培养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提出了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及保障措施。接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培训的学生大多可以掌握一些创新创业的知识和技能,如:经营管理知识、人际沟通技能、互联网信息技术、现代管理经营技术等,他们融入乡村创新创业、服务乡村振兴工作,一方面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技术,促进乡村振兴工作,另一方面将有利于带动和影响本土农民提升技能、掌握科学现代化技术,使更多人走向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乡村振兴发展道路。

2 全面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问题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之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服务全面乡村振兴工作的理念还未完全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目标与服务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存在差距;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需求的不协调。

2.1 服务全面乡村振兴工作的理念还未完全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2020年1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2]。将“乡村振兴”上升到了“民族复兴”的高度,要求“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2]。但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如何更好融入和服务全面乡村战略,在全国的高校中参差不齐。一方面体现在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对全面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站位高度不够,对乡村振兴政策理解不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者和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受教育者对全面乡村振兴战略关注不足,导致高校在教授创新创业相关内容时缺少对乡村振兴政策、需求的关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受教育者服务乡村振兴、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愿。另一方面,高校办学定位各有不同,受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大环境的影响,许多高校专业培养目标从“应用型人才”向“研究型人才”转变,大学生群体中参与创新创业的氛围不浓,服务乡村创新创业的意识薄弱[10]。

2.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目标与服务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存在差距在目标导向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重实践能力,轻价值引领。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忽略了“立德”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目标和地位。有的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在本质上定义为以指导学生创业为主的实用教育,忽视了高校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在教育内容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等元素不浓。创新创业教育在理论讲授和实践锻炼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融入不够,与培养“德才兼备”的培养目标有差距;在教学评价上,侧重学生创业数量、竞赛获奖,评价单一。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中,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重结果、轻过程,多以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获奖、学生创业营业额等为主要指标,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道德素质、综合素质提升指标偏弱,甚至没有指标。类似的教育评价目标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没有与传统的专业教育区别开来,如何让受教育学生积极融入社会需要、服务社会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还显不足。因此,迫切需要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架起更加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格局。

2.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需求的不协调乡村振兴问题是社会发展、中国乡村建设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乡村振兴的重要命题。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深入推进,一些有关创新创业教育、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项目研究、乡村振兴建设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耦合分析等问题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也可以洞察出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方面存在的不足,尤其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与推行全面乡村振兴战略发展需求的不协调。

全面乡村振兴是全方位的发展振兴,这就要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大学生(新农人),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既要有创业能力、法律知识、交往能力等理论知识的讲授,还要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内容。但是,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对快速发展的乡村振兴跟进力度不够,难以科学匹配相适应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大部分高校仍采用传统的培养方式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教学环节上,理论教授和实践锻炼、校内学习和社会实践衔接不畅,虽然在课程教学和创业指导中通常会邀请乡村振兴工作一线专家、优秀选调生、大学生村官等为学生开展讲座培训,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导致即使接受了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的知识技能、管理能力、综合素质也难以达到要求。

3 全面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升路径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需瞄准全面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重要时代背景和发展机遇,重点从提高培养站位,主动对接乡村振兴发展要求;改进评价模式,精准匹配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强化实践训练,提升学生服务乡村振兴能力等方面入手。

3.1 提高培养站位,主动对接乡村振兴发展要求乡村振兴工作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既是民生问题,也是理论问题,更是政治问题。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新农人”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高到服务全面乡村振兴、助力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来开展实施。尤其是要将党的领导贯穿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坚持以党建工作引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让组织者、教育者站在“立德树人”角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高校要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积极宣传乡村振兴的伟大意义,提高师生投身乡村振兴的政治站位。要明确高校相关人才的发展方向,聚焦研究乡村振兴的中国方案。高校的人才培养要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高校要将现有人才及人才培养的方向聚焦在乡村振兴过程的人才需求,不断强化思想教育,引领师生深化对党的理论与创新创业理论的认识,形成“立德树人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铸魂”。另一方面,加强统筹协调,在基层政府、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高校、行业组织之间协同互动,形成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政策合力和相应的资金支持,走高校人才支撑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鼓励高校专家学者、教师、技能人才、博硕士生以联合创业、投资入股、共联共享等形式与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新农人等主体建立深层次的长期合作关系,聚焦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痛点与难点,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3.2 改进评价模式,精准匹配乡村振兴发展目标进一步改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模式,将“立德树人”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努力实现“立德树人”在双创工作、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价、师资队伍建设、价值观培育和主体权责利益等方面的价值引领,从而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发展。制定完善“立德树人”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在创新创业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体系中融入“思政培养”的要素。如:在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中积极开展思创融合专题教育,针对不同对象、根据不同项目类别,制定不同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课程模块、评价标准,形成多样化、多层次、多元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11]。还可以结合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创业典型人物评选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创业活动过程的内在规律以及创业活动的独特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敬业精神、诚信意识、团队精神,解决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与核心价值观的“脱嵌”问题,培育学生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将高校的教育教学、创新创业、社会服务与乡村振兴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从“小众”到“大众”转变,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创新精神、社会责任、历史使命等为重点,让更多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更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更好为社会和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

3.3 强化实践训练,提升学生服务乡村振兴能力以实践训练为主的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大学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引导大学生投身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锻造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新场域、新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是大学生了解农村农民、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综合能力。高校要真正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乡村振兴需要的新农人。坚持立德树人育人理念,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将“劳动教育”“实践育人”“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合,并融入整个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可以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文化科普基地等平台为依托,打造具有地方特点和校本特色大学创新创业训练活动、体验活动,充分借助高校丰富的教学资源来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也可以结合校本特色,将“工匠精神”等精神融入教育过程,结合“红色之旅”社会实践,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锻炼,让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红色基因、人民情怀、社会责任。

猜你喜欢

战略人才工作
人才云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战略
战略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