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道于行 润物无声
——打造高质量语文育人课堂

2023-11-15郑金妹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洋中小学

教育 2023年31期
关键词:雷锋美育育人

郑金妹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洋中小学

在许多人看来,教师的任务无非就是教书育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确是通过“教书”实现“育人”。教书与育人相结合进而打造出高质量语文课堂。高质量语文课堂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必修课,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要去思考如何让学生高效学习、吸收知识,更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提高自身学习能力,扩展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智育、德育和美育的教学目标。从课堂出发,落实到一字一句、一言一行,在实际教学中渗透真、善、美,在细致巧妙的设计中实现德、智、体、美、劳教育,让学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课堂教学中发展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意识,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多方面协调发展,从而实现科学育人的目标。

一、树立正确观念,注重课堂求真

对于教师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对于学生来说,“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个“真”字,成为悬挂在知识殿堂上的一枚旗帜。求真要求学生做到“不唯书,只为实”,敢于质疑,敢于发声。小学只是学生在漫漫求学路中的一个起点,今后的路途,教师不能始终伴其左右、时刻指点迷津。求真是一种永不磨灭的信仰和追求,真正做到求真的人是不会因为外界的干扰而停下探索的脚步,因此照亮学生前进道路的一盏重要的明灯便是真理。要做到“求真”二字,小学语文教师首先需要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敢于质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其次是注重学生对真实生活的观察与感受,并谈谈自己的看法;最后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鼓励学生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接下来笔者将结合《雷雨》一课,谈谈如何在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迈出“求真”的每一步。

打雷下雨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天气现象之一,《雷雨》一课用朴实生动、简洁但又不失可爱的语言,描写雨天典型的物象:“乌云”“大风”“闪电”“雷声”“雨滴”等,沿着时间发展顺序,从满天乌云到雷声轰鸣,从大雨倾盆再到雨后天晴,展现出一副生动形象的雷雨画面。课文非常简短,但是蕴藏着丰富的知识点。在具体实践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敢于质疑。例如,课文中雨后的天空会出现彩虹,池塘里的青蛙在叫。以此为切入点询问学生:“你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见过彩虹?”“下雨后的天空中一定会出现彩虹吗?”“彩虹的形成原理什么呢?”通过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然后鼓励他们站起来说说自己的疑问与想法。如果质疑是迈向求真的第一步,那么解答疑问和增强感受就是迈向求真的第二步。上文中提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联系实际生活与科学知识,注重观察与感受。针对上文提出的三个问题,教师可以在备课中提前做好相关问题的答题卡片,然后分发到每一个同学的手中,让他们将自己的回答或者疑问用图画或者写字的方式在卡片上表现出来;或者引导同学们用讲故事的方式说一说自己亲身经历的一场雷雨,并谈谈自己当时的感受,学生能在回忆实际生活场景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同时教师也需要提前学习和预备相关的正确的科学知识,一是为了回答小学生多种多样的问题,二是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轻松有趣的方式教给学生正确的知识。最后一步,教师可以布置课后阅读扩展任务,让学生从《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类书籍中掌握更多知识,收获更多兴趣,在交流与分享中,在不断的学习中继续求真。

智育是育人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而求真则是智育具象化的表现,是教师在知识传递过程中传递智慧与思考的导线,教师在课堂上应注重培养学生敢于求真的精神,让他们在走出校园面对复杂多变的生活时也能自如应对,能通过创造性的劳动证明自己。

二、延伸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向善

育人是一项持续性、渐进性的工作,不仅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内对知识进行讲解,也需要学生在课堂外联系实际生活与社会实践,进而丰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要看到知识与实践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劳动与实践中内化课堂知识,引导学生向善,达到知行合一,推动良好学习生活行为的不断养成,从而发扬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的精神。

“劳动中的创造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最强有力的刺激之一。”学生在劳动实践的具体操作中不仅能锻炼动手能力,丰富劳动经验,还能激发小学生的智力发展,在劳动中收获智慧。因此社会实践是属于学生不可替代的一大课堂,其中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需要学生亲自去不断探索,从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教师也要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的资源,挖掘其中育人价值,结合课本知识,形成有机整体,以此提高语文课堂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从而实现德、智、体三方的教育教学效果。接下来,笔者将以《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为例,从具体内容的了解、补充和课堂教学基本目标的设置两方面谈谈如何实施课堂教学设计工作,实现高质量小学语文课堂的育人价值。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一首简短优美的儿童诗歌,但是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雷锋的形象过于高大,近乎完美,因此需要教师为学生详细解读、背景补充,拉近雷锋叔叔与学生的心灵距离。在实际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分为课前补充、课中讲解和课后实践三个部分,目标是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学习雷锋精神,发扬雷锋精神,最后将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提高自身审美情趣,实现真正的育人价值。

教师需提前布置课前预习小任务,让学生自己提前了解雷锋的故事,并提供几种方法:一是向父母或其他长辈询问,二是在父母的帮助下通过互联网搜索并整合资料,三是通过询问图书馆管理员查询相关资料。课前预习,一是为了提高和锻炼学生查询资料的能力,增强实践操作经验,二是为了更好地深入课堂学习,紧跟教师的教学步伐。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可以展示雷锋的几幅画像进行课堂导入,同时使用多媒体工具播放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创设教学情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接下来可以抽选几位学生,让他们讲一讲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或者找到的有关于雷锋的故事,并通过班级投票的方式选出故事讲得最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课程的下一步便是认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让学生尝试自己朗读整首诗歌。诗歌最重要的便是朗读与感受,课堂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头到尾完整地读两遍至三遍,一边帮助学生读准、读通顺,学习了解诗歌的押韵;一边感受诗歌韵律中对雷锋的怀念,对雷锋助人为乐精神的赞扬。课堂学习结束后,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对诗歌进行续写,品味诗歌语言,体悟诗歌情感,学习诗歌写作手法,如将“汗滴”比作“露珠”的比喻手法,第一、第二段与第三、第四段形成一种对偶,让整篇诗歌更加朗朗上口。或者布置课后实践,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身边的小事出发,在生活中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自觉打扫自己的房间,收拾自己的物品;在学习上勤奋努力,争做学习标兵,尝试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帮助其他人。

语文课堂最具人文底蕴,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开展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的优势。根据学生发展特点,通过延伸课堂,将知识教育、道德教育与实践锻炼结合起来,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社会道德观念,在增强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的同时,积极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丰富教学方式,推动学生寻美

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爱好和创造美的教育,与智育、德育等是义务教育阶段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家蔡元培曾言:“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因此,美育在我国小学基础语文课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着辅助思想健康发展、提升整体综合性素养和促进身心健康、蓬勃发展的功能,存在着与智育和德育的含义。面对小学第二学年的孩子,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行为和学习习惯等特点设计出符合学生群体发展情况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规划。加强小学语文课堂美育教育,第一需要教师保持细心和耐心的教学态度,重视美育工作的重要性,提高自身审美意识;第二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丰富教学方法,在课堂中采用图画、写作、朗读等方式带动学生想象,从内心去感受语文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美;第三需要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同时加强与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进而在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审美趣味。

语文课程的设计,首先要重视学生的汉字读、写、识能力,在教学中培养良好的语感和语句把握能力,为今后更高层次的语言学习和汉语言体会打好基础;其次是知识的传授以学生的理解与感受为先,辅以美的启发和教育,在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注重美的修养的提升;最后是重视积累,一个是通过阅读积累好词好句,另一个是通过多写多练完成语言文字的运用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汉文化的深厚内涵,掌握汉语言的使用规律。

古诗词是汉文化独有的、珍贵的文化资源,其中不仅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而且也蕴藏了古人的智慧与审美,无疑是最好的语文美育教学资源,自然而然也成了美育教育最重要的耕耘领域。古诗词中常常运用大量的景物描写,而寄情于景的手法使得古诗词成为记录自然山水最好的画卷。接下来,笔者以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下册中唐代杜甫的一首诗歌《绝句》为例,谈谈如何在展现古诗词自然之美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趣味。

小学教学方式丰富多彩,但是教师需因材施教,要结合学生实际找到合适的教学方式。首先,一些教师的美育教育大多采用多媒体工具直接播放视频或者以图片的形式,然后不断地重复讲解诗歌美在何处。这类教学方式,一是不能跟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自感受和发现美;二是教师在无形中设置了审美标准,这会阻碍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和审美的自由体验。因此教师首先要放开束缚,避免先入为主占据学生思考的位置。《绝句》四句中的每一句都蕴含着一副生动明媚的自然风景图。如诗歌的首联和颔联中只运用“鸣”与“上”两个动词便让“黄鹂和翠柳”“白鹭和青天”两组词的搭配变得生趣盎然,耐人寻味。因此在学习杜甫的这首七绝时,先让学生自己去借助想象力或者教材中的插画来体会诗歌的画面与意境,并增强自身的体会与感受,然后使用画图的方式来学习和体会诗歌的美。二年级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为稚嫩,通过形象具体的图画方式能更大程度上发散学生思维,用丰富的色彩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在学习中激发出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审美感受。例如,让学生选取诗歌中的“两只黄鹂鸣翠柳”,用想象力驱动画笔,先画出关键景物“两只黄鹂”和“翠柳”,然后添加自己理解力、想象中的其他自然景物。图画最大的作用就是代替难度更大的语言文字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表达感受,在色彩和兴趣的带动下让课堂变得精彩有趣。最后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多接触大自然。比起直接进行知识灌输的校内课堂,大自然才是二年级的学生最好的语文教师,能启发孩童对玩闹天然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将最直接、最新潮的知识循循善诱地教给学生。教师可以设置课外任务,鼓励有条件的孩子去实地观察在夕阳映衬下于湿地飞起的数只白鹭,或者去看看停靠在港湾中随浪起伏的船只,这些都是对课堂中所学诗歌最具象化的场景,加深对诗歌的认识和领悟。

不论是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还是通过图画的方式刺激学生的想象力,实施美育教育都需要先注意因材施教,教师在采用教学方法时需要结合学生具体情况,调整好自己的教学方式,实现打造高质量语文育人课堂、提升学生审美趣味、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目标。

四、采取多元评价,落实核心素养

评价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在传统的评价过程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而且评价主体往往是教师,这样的评价不适合学生的发展,没有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因此教师应该落实多元化的评价,实施家长评价、学生互评以及自主评价等,让评价变得更为动态化,并且评价要针对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而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成绩,要注重过程的表现性评价。

总而言之,高质量语文育人课堂的打造离不开教师在具体教学中抓住“求真”“向善”“寻美”的方向,适时调整教学方式,同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不断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实事求是的能力,不断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和文化内涵,为学生今后更高阶段的语文学习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雷锋美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接过雷锋的“枪”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