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与探索

2023-11-14徐瑞妮

科学咨询 2023年20期
关键词:核心历史教学方法

徐瑞妮

(甘肃省宁县盘克初级中学,甘肃宁县 745200 )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与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已成为各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2]。初中历史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优良思维品质的重任,教师需要在授课过程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3]。初中历史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的过程中,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获得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的过程[4]。初中历史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是高中历史课程的先导课程,课程知识覆盖面较广,学生知识储备和社会经验有限,对某些抽象概念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及教学改革等措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爱己爱家爱民爱党爱国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及是非观。

一、核心素养概述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九大素养[5]。义务教育学段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品质和能力,是历史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即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6]。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初中历史课程,课程体系完整,教学内容涵盖面广,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教学设备日益更新,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学习兴趣不够浓厚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很多概念较为抽象,方法论的目的在于从历史事件中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发展规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7]。初中历史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依赖于相应的多个历史事件,这就需要学生熟练记忆重要历史事件和时间节点,如林则徐虎门销烟发生于1839年6月3日到6月25日,百日维新发生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因记忆内容较多,众多细节容易混淆,不能举一反三,抽象概念的理解不透彻,创造性不够,导致分析问题时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使某些学生尤其是学业困难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逐渐消减,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8]。

(二)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够强

初中的学生大多是12~14岁青少年,有一定生活自理能力,很多学校采取寄宿制管理,学生早上出门晚上回家,有的学校甚至周日到校,周五回家,学生一周之内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了解较少,使某些学生对不熟悉的、理解欠佳的内容滚雪球式地累积,越不懂越不想学,越不会越不想动,教师的督促和检查效果不明显,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够。

(三)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不活跃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内容较多,教师需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讲授完教学任务,很多教师习惯并熟练地使用最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法,一讲到底,教师在课堂上按照教学大纲逐次给出详细时间节点、历史事件并分析了历史意义,学生飞速记忆各个“重大事件”“转折点”“重要意义”“历史人物”,新知识和旧知识只停留在“记住了”的层面,不能对相关事件进行分析、比较、迁移。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欠佳,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效果不理想,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四)历史课程受重视程度不够

初中阶段后学生须参加较为激烈的“中考”,中考是选拔性考试,它意味着有一部分学生将不能进入高中课堂,为了顺利走过“独木桥”,有些学生选择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分值比例较高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课程上,而对占分值比较低的历史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历史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不高。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与探索措施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突出主人翁地位

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动起来,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还原给学生,避免“满堂灌”式教学。例如,在教学《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按表1的讲解思路进行讲解,在分析“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时,教师设置相关问题进行思路引导,然后学生得出相关结论。

表1 讲解思路

(二)多种教学方法交互使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传授形式,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学生可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教师轻松教学,学生快乐学习,提高了课堂满意度。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尝试采用以讲授法为主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增加师生互动,提高学习效率,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递进式启发式教学: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步步递进,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在教学《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中“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护国战争”“军阀割据”等内容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二次革命”的实质是袁世凯的独裁专制,而结果以失败告终,而二次革命的失败使袁世凯的独裁专制更变本加厉,他的最终目的是要当皇帝,由此自然过渡至“袁世凯复辟”这一问题的学习上。由“袁世凯的皇帝梦能否实现”这一问题过渡至“护国战争”的学习。护国运动的结果是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在绝望中死去,“袁世凯的死亡是否好事”一问题过渡至“军阀割据”的学习。这样使学生能够认识、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性,使学生的学习更有系统。

体验式教学: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穿越”,回归历史,体验历史。如在学习《北宋的政治》一课中的“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内容时,让学生充分了解“陈桥驿兵变”的基础上,设问学生“如果你是赵匡胤,你最怕哪些人?你会怎么做?”从而理解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具体举措。

讲练结合教学法:通过布置相关课后思考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学习主动性。如在学习完《新文化运动》一节后,让学生对比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异同,从而认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以讲授法为主多种教学方法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历史课堂教学不再沉闷刻板,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有利于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把控和教学效果的及时掌握,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接受学生个体差异,分层次分方法全面教学

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有所不同,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参差不齐,教师需接受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接受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能盲目地要求全体同学均向“第一名”看齐,任课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应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方法,让学生逐步了解和认识相关历史事件,并学会独立思考,尤其是那些学业困难学生,教师更应该注意教育教学方法,使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平时课堂中进行分层教学,要求学困生掌握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概况、意义等基本史实即可;对基础好的学生的学习则侧重于引导、拓展、探究、感悟等方面的要求和训练。在设置作业时也应注意分层设置,对学困生作业设置以巩固基础为主,题量不宜太大;对基础好、学有余力的学生的作业设置应该上升高度,以拓展思路、训练思维、培养学科素养为重。

(四)增加适当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教师总希望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地、主动、热情地将所学文化知识应用于实际,并能够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解决和思考学习、生活当中所遇到的问题,而事实上,课堂上教师讲解绘声绘色,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下一问三不知,对相关历史事件的思考与分析更是人云亦云。为此可增加适当的课外活动以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可采用以下方法:

1.组织学科竞赛

学校、年级或班级视情况每学期组织1~2次历史学科竞赛,竞赛内容为该学期所学相关历史知识,题目简单,覆盖面广,客观题和主观题相结合,可设置开放性题目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可设置多个奖项,使竞赛更具有吸引力且达到鼓励学生的目的。奖励是手段不是目的,但这种以赛促学的方法一方面可以使所学知识达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将“我不知道”“我不理解”变成了“我知道”“我可以”,这种良性循环,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表演式教学

表演式教学是任课教师可组织学生表演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穿越历史,梦回过去,根据典型历史事件,编排话剧、小品、情景剧等,在确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表演,可设置多个情景角色,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敢于表演、勇于尝试,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学习《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课的“西安事变”时,让学生编排历史短剧《西安事变》,出演历史“大片”,这种表演式教学将历史事件搬上讲台,不仅使学生更加真切地了解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欢乐轻松的气氛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3.组织辩论赛

教师预先选定辩论题目,分正方和反方就具体辩论内容展开辩论,例如,在学习完《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创建》这两节课后,以“辛亥革命失败了还是成功了?”这一问题分组展开辩论。经过辩论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推翻了满清王朝和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也看到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革命果实被窃取,并且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培养了学生辩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凸显“家国情怀”

初中学生思维敏捷、思想单纯,是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教师是其成长道路上关键的指路人、领航者,同时历史课程也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的使命。因此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应该初步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经验教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志愿者服务精神”等贯穿课堂。例如,在学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一课时,及时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引导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要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四、结束语

学科核心素养是初中学生必备的品格和学习能力,也是学生继续学习深造的关键性能力。初中历史课程的作用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事实,学会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还在于可以推动学生个体的自我完善。在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对学生整体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适应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满足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猜你喜欢

核心历史教学方法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