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育并举”视域下加强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

2023-11-14沈婷婷刘旭明周安涛

科学咨询 2023年20期
关键词:五育并举劳动大学生

沈婷婷,刘旭明,周安涛

(金陵科技学院,江苏南京 211169)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1]。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进一步明确了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强调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高校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原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正确认知“五育并举”视域下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探索科学有效的实践路径,全面推动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一、“五育并举”视域下加强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五育并举”彰显了劳动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只有当他不仅在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素养上,而且在劳动素养、劳动创造素养上达到较高阶段时才能做到。”[2]这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劳动教育特有的育人功能,二是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一)劳动教育特有的育人功能

劳动教育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一是其教育内容是德智体美四育不可替代的,是关于劳动的教育;二是劳动教育的社会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基,是人的社会属性体现。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3]。这对高校加强劳动教育提出新任务,也说明从战略高度来看,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于党和国家及个人都有着重要价值。

1.社会价值: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人才保障

实干才能兴邦。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全面提升劳动素养,有利于引导大学生逐步成长为志向远大、爱国爱民、知行合一、创造能力强的高素质劳动者;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强化社会责任担当、提升服务社会自觉;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积极适应时代需求,充分发挥劳动才能,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地方本科高校具有应用型和服务地方等显著特征,必须要扎根地方,提升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与贡献度,切实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因而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培养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实干者,培养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文化创新的时代先锋对增进地方社会福祉,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创新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2.个体价值:为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基础

一切幸福都来源于劳动创造。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在劳动体验中理解劳动的意义,磨炼意志品质,坚定理想信念,从而拥有融入社会的劳动素养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提升自身与社会的契合度;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在劳动实践中端正劳动态度,增强劳动意识,寻求自我存在的价值感、满足感、幸福感,获得追求更高人生价值的精神动力。

(二)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1.以劳树德

通过劳动思想教育,培育正确的劳动观、劳动情感和劳动态度,始终以自由自觉地劳动为目标和理想,有利于大学生树立为民族谋复兴的大德,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通过劳动实践锻炼,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德,把自己的人生目标融入服务社会和人民中;通过劳动技能教育,促进大学生通过劳动认识自己,形成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和个人品德。

2.以劳增智

劳动技能培育包含劳动知识传授和劳动能力培养,是劳动教育中的智育内容。劳动教育让学生在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中掌握并深化劳动理论知识,具备必要的劳动能力,促进智力发展。同时劳动实践能引发对理论学习的需要和兴趣,这种由直观、具体的直接经验激发的理论学习需要为学生的智力发展提供无限的可能性,引发学生对理论知识持之以恒、锲而不舍钻研和思索。[4]

3.以劳强体

劳动实践锻炼能强健体魄、促进身心健全发展。树立劳动光荣、德技并修的思想认知,学生开展具身的体力劳动,在身体力行中调动人的身体机能,在劳动的过程中强身健体。

4.以劳育美

马克思提出,“劳动产生了美”。劳动的过程是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传播美的过程,可以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意识和创造潜力,提升审美能力。同时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也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自觉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真学真做,以真为美。

综上,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教育的综合实践运用与成果检验,切实的劳动加深道德体验、增强了智识检验、协调了身体机能、激发美的感知与创造。同时劳动思想教育又凸显了德育属性,劳动技能培育体现智育和美育价值,劳动实践锻炼强调劳动教育的“体知”特点。

二、当前地方本科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取得一些成效,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劳动教育价值被弱化

虽然“五育并举”给劳动教育提供了独立教育地位,但地方高校在实际人才培养中仍没有把劳动教育放在与德智体美四育同等重要的位置。

一是缺少相应课程的依托。部分高校未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而是将其分散在其他课程和活动之中。而部分高校虽已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但其内容较为浅显单一,不够系统化,缺少理论深度。

二是价值取向较为狭隘。部分高校片面关注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经济价值,只关注劳动结果,消解劳动的增智、树德、强体、育美价值。部分高校依托社会实践开展劳育,活动任务简单且没有长期性,缺乏严肃教育意义,无法端正劳动态度、形成劳动习惯。

三是教育理念缺乏时代性。部分高校教育者缺少“五育并举”的整体性思维,将德智体美劳教育割裂开来看待,没有形成教育合力。同时没有立足时代发展需求、学生个体需求,更新劳动教育的理念和内容。

(二)劳动教育内容被窄化

部分高校教师对劳动教育理解不透,盲目将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德育等混淆,造成“劳动化”的教育和缺乏劳动的教育等现象。

一是“只劳不教”,部分高校在劳动教育中,没有针对大学生的教育层次谋划教育内容,以低水平的体力劳动为主,没有结合劳动新形态,应用新知识、新技术,对劳动技能要求不高,学生劳动自觉性和劳动意识没有增强,只停留在“做”的阶段,没有深入思考。

二是“只教不劳”,部分高校在实施劳动教育时,只是一味灌输相关劳动理论,劳动技能训练主要依赖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缺乏强有力的劳动技能训练;同时缺乏具体的劳动任务和形式,没有真实的劳动情境,社会实践服务等劳动实践平台利用效率不高,忽视劳动实践锻炼机会。

(三)劳动教育机制被虚化

高校劳动教育师资力量、条件保障、评价机制等不完备阻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发展与落实成效。

一是缺乏雄厚的师资力量;二是缺乏坚实条件保障,组织落实责任不够、专项劳动经费投入不足、劳动实践场地缺乏;三是缺乏系统的评价体系,评价劳动教育实施过程和结果是验证其实效性和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三、地方本科高校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本文将以金陵科技学院劳动教育建设实施路径为例,探索地方本科高校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金陵科技学院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学校坚持顶层设计,出台《金陵科技学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劳动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做细做严流程构思,做大做强劳动教育规模,构建集“劳动教育三大任务、四大内容、三大保障”于一体的地方本科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地方本科高校劳动教育体系构成图

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优化劳动教育的内容谋划,完善劳动教育方式,坚持独立设置与有机融入相结合。在通识课程模块设置独立的劳动教育课程,在专业课程模块融入劳动思想教育,在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劳动教育技能培养,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相结合。其中,通识课程(必修)部分设置0.5学分(8个学时)的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其中理论4学时,公共劳动实践4学时,专业必修课部分设置不低于2学分(32学时)的专业劳动实践课。同时将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日常管理相结合,重视高校后勤相关部门劳动教育功能的发挥,拓展劳动教育多种形式,将劳动精神、劳动情怀等的培养在依托后勤服务领域而开展的劳动实践锻炼中完成,实现劳动教育“活起来”与“实起来”相统一,如图2所示。

图2 金陵科技学院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此外,金陵科技学院结合自身地方性、服务性、应用性等特点,大力推进校企融合、校地合作,积极筹建产业学院,推进专业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强化各专业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为进行专业劳动教育提供坚实的场地保障。持续推进各类虚拟班建设工作,如“创客”虚拟班、“大人网云”虚拟班等,将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中,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创新创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地方本科高校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1.更新并重视大学生劳动教育理念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是顺应新时代劳动发展趋势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培育与劳动实践锻炼,全面提高大学生劳动素养的过程,其目的是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在劳动创造中追求幸福感、获得创新灵感,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5]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劳动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要不断关注并更新大学生劳动教育理念,重视劳动教育地位的提高,充分发挥好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2.建立健全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体系

高校推进劳动教育,构建劳动教育体系时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遵循人才培养客观规律,以学生获得感为旨归。一定要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与实习实训相结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把劳动教育融入高校立德树人、教学科研的方方面面。[6]高等教育是直接面向职业的教育,每一门专业课程都有劳动教育意义,是丰富学生劳动素养,掌握安身立命本领的基础;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相结合,调动大学生投身社会劳动的积极性,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既形成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念,也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3.强化建设大学生劳动教育保障体系

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原则,做好师资培训,提升专业教师的劳育意识,在教学设计、方法改进等方面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教师不仅具有劳育的创新意识,更具有不断提升劳育的本领。同时强化榜样激励、荣誉激励作用,教师重视劳育,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把劳育内化为自觉的教学行为[7-8]。

学校党委做好顶层设计强化组织保障,统筹推进劳动教育建设工作。设立劳动教育专项经费,规定各学院教学业务费用于劳动教育建设的费用占比,做好财力支持,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强化劳动教育资源建设。

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实施过程和结果评价体系,把劳动成绩与综合测评挂钩。不同类别课程劳动育人成效评价机制应有所区别,应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制定不同的劳动评价标准。改革现有对教师个人的考核评价机制,将劳动教育工作的成效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的重要参考指标,扎实推进劳动教育、实现劳动教育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五育并举劳动大学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建设教育强国的鸿篇巨制
“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
走向“五育并举”的现代学校管理
热爱劳动
大学生之歌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