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潮州:把“工夫”文化做到家

2023-11-13民生周刊郭鹏

民生周刊 2023年23期
关键词:古城区潮州市工夫

□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郭鹏

“不惜材料、不计工时,特色浓馥,贯穿于潮州人整个社会生活之中,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对讲究与精细的继承,是潮州文化精神的物化形式。”

京城帝王府,潮州百姓家。位于广东省东南角的潮州市,近几年名气越来越大。

素为南国邦郡、岭海名邦的潮州,同时享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华侨之乡、国家园林城市、中国食品名城、潮州菜之乡等美誉。

不足300万人口的潮州,因何集诸多荣誉于一身?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潮州市考察时指出,潮州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总书记还强调,包括广济桥、广济楼在内的潮州古城比较完好地保留了下来,实属难得,弥足珍贵。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民生周刊》记者行走在潮州寻常巷陌间,感受这座5000年前就有人居住的城市独特而丰富多彩的文化。

活着的古城

潮州古城建制已有1600多年历史,也因此被称为“文化橱窗”。历史上,潮州“一府管九县”,潮州古城是府治所在地。

在市政府附近骑上一辆共享电动车,只需10多分钟,大概两三公里行程,就进入了古城区域。但进入古城区,却不见古城墙。

古城里一名卖甘草水果的年轻创业者告诉记者,“潮州古城没有城墙,和北方不一样”。

潮州古城青砖黑瓦的特色民居里,依然住着人家,满满的烟火气。

当地一位老人告诉记者,潮州古民居以“四点金”和“下山虎”建筑风格为主。简单理解,“四点金”就是一个高度整齐统一的四合院,“下山虎”则是前低后高的四合院,因其形远看像只下山的老虎,故称为“下山虎”。上千年传统的叫法,如今听起来仍气势十足。

一条条古老的街巷里,商铺林立,但并没有过重的商业氛围,商业仅是居民的生活配套,真是一座活着的古城!

一对从北京到潮州旅游的年轻情侣说,“这里像极了北京的胡同,很有生活的味道”。

事实上,为了保护古民居,保留古城的烟火气,潮州市做了不少努力。

记者从潮州市湘桥区文化旅游体育局了解到,为加强古城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管理,继承和保护古城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城市品质和彰显古城文化特色,潮州市制定实施了《潮州市古城区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

潮州将城市更新、设施升级融入古城保护活化,进一步完善古城区配套设施,进一步改善和提升市民游客出游体验,提供古城宜居宜业宜游的旅游品质。

现在的潮州古城,已经建成并实行街巷智能交通管制,以可视化后台操作加前端人员服务,实现了古城区智能化管理。

广济桥逐步建成以非遗展示为主体的潮州文化集中体验区。图/郭鹏

在古城区域内,新改建旅游厕所48个,同时古城里70多家企事业单位也加入“厕所开放联盟”,通过积极探索厕所共享模式,不断提升古城的旅游设施服务功能。

对游客来说,这可不是一件小事。

随着近些年古城区文化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古城内部分原本破旧的传统建筑纷纷得到保护修缮,经过整修利用,摇身一变,成为一座座古风古韵的茶舍、餐厅、酒吧、手工作坊。

旧建筑被赋予新功能,不仅丰富了古城区的旅游业态,也助力旅游经济发展。

顺着热闹的小巷边吃边逛,就来到了潮州古城东门外。始建于南宋年间的广济桥,横跨韩江两岸。

“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风格独特,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的广济桥,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

2020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曾沿广济桥步行,登广济楼远眺,并沿牌坊街了解潮州市修复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等情况。

如今,在广济桥的众多个看桥上,亭台楼阁,古朴典雅,古色古香,漫步其上,韩江两岸风光一览无余。每晚8时,一场时长15分钟的桥体音乐灯光秀,更是让古桥和古城实现了古典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在有着800年历史的广济桥上溜达一圈,还能有不少知识上的收获,处处能欣赏到匾额、书法,一些看桥上还有非遗产品的展示空间。整座桥犹如一座流动的非遗博物馆,引得游客驻足赏玩,不少游客购买了手拉壶、刺绣等非遗文创产品。

非遗变时尚

提到潮州的非遗文化,更是有讲不完的故事。

“以潮绣、潮瓷、潮雕、潮塑、潮剧和工夫茶、潮州菜等为代表的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习近平总书记在广济楼展厅察看潮州非遗文化作品,观看非遗项目传承人代表的现场制作演示,并同他们亲切交流。

据统计,潮州现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9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7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7个;拥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11人,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2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7人……

在潮州,和非遗有关的元素随处可见。人们一下飞机或刚出火车站,都能在显眼处看到专门的非遗展台或标志。

在众多非遗文化种类中,潮绣、木雕和手拉壶,被誉为潮州三大文化名片。

国家级大师章燕明之子,1975年出生的章海元,如今已经成为手拉壶百年老字号“老安顺”的第五代传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

章海元8岁就跟着祖父和父亲学做壶,从业30余年来,他对手拉壶创作有着独到见解和深厚感情,在不断地探索实践和创新提质中,逐渐成长为手拉壶工艺大师。

章海元告诉记者,他这辈子只想做一件事,就是把壶做好。

“这么多年一直坚持下来,靠的是一种信念。作为一个手工艺人,技艺不精,凡事难成。”章海元常常思考,如何让自己的作品能够脱颖而出?如何打造出优质有特色的手拉壶品牌?“要有潮州特色,要原创,要讲好故事。”章海元找到了方向。

在章海元看来,目前手拉壶产业发展整体上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由于市场需求量增大,推动产业不断壮大,从业人员也增加了很多,制作的茶壶不但造型多样化,而且越来越精美,好的作品供不应求。

除了自己带徒外,章海元还聘请大学教授、著名艺术评论家、艺术鉴赏家,以及有丰富经验的艺术家授课传艺。

章海元所在的西塘村,被誉为“中国手拉坯朱泥壶第一村”。目前,西塘村从事手拉壶行业的有300多人,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工艺大师100多人。

西塘村党支部书记章潮彬告诉记者,村集体接下来将力争打造手拉壶特色产业文化一条街和手拉朱泥壶培训基地,全力推进手拉壶文化旅游特色产业村建设,做大做强做优手拉壶特色产业,擦亮“中国手拉坯朱泥壶第一村”金字招牌。

近年来,潮州一直在大力加强非遗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各级传承人,让非遗焕发出更加独特的光彩。具体来看,潮州专门设立非遗保护中心,配备专职人员开展保护传承工作,建立非遗保护专家库,聘任专家加强非遗工作的咨询、论证、评审和专业指导,推动非遗项目保护。

章海元欣喜地发现,近年来,潮州非遗传承人中出现不少年轻的面孔,他们从老一辈手中接过非遗技艺接力棒,创新传承方式,为非遗文化注入了青春活力。

工夫文化

要说潮州名气最大的,当数工夫茶文化。

游客观赏广济桥灯光秀。图/郭鹏

2022年11月29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潮州工夫茶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之所以叫工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较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工夫,是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工夫。

在潮州及潮汕地区,可以说家家户户都有工夫茶具,且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

有人说,如果潮州对年轻的游客有10分的吸引力,那么,潮州的饮食文化一定占了5分。来到潮州,发现此言不虚。

从一个细节,可以看出潮州的饮食,特别是牛肉火锅的热度。

用“满大街”来形容潮州市区牛肉火锅店的数量,一点都不过分。这些火锅店,大多是路边摊或者大排档,不刻意讲究排面。而且近些年,潮汕牛肉火锅像旋风般走出潮汕地区,迅速开到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统计数据显示,仅在2017年,上海就开了2500家潮汕牛肉火锅,北京也开了近千家。

一家位于古城区域内,装修普通但食客众多的牛肉火锅店老板告诉记者,潮州火锅讲究刀工切法、涮肉的火候及牛肉的选择,“这些都是工夫的体现”。

有人说,潮州人把工夫都做在了光阴里。一幅潮绣《阿房宫》,12名绣工耗时3年绣制;麦秆剪贴画里,一根孔雀羽毛上要刻下上万刀;大型木雕《甘露寺》,刻有130多个人物和30多匹马,历时23年才雕琢完成……

“潮州工艺十分讲究,不惜材料、不计工时,特色浓馥,贯穿于潮州人整个社会生活之中,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对讲究与精细的继承,是潮州文化精神的物化形式,是中华文化向世界传递中式美学魅力的重要媒介。”潮州文史学者陈贤武说。

“总书记考察潮州之后,潮州的艺人受到了很大鼓舞,我们作为从业者更有信心做好本职工作,对传统工艺的未来充满希望。”章海元信心满满。

猜你喜欢

古城区潮州市工夫
苏州古城区交通拥堵现状及优化措施分析
浅析古城区七河镇红心猕猴桃的栽培种植技术
积极治理丽江市古城区农业面源污染,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工夫”与“功夫”
一杯热茶的功夫
“功夫”和“工夫”
2015年9~12月卫浴领域节水认证(CQC)证书清单
潮州市湘桥区洪涝灾害承灾体易损性及其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