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如何在“知行合一”中建构班级学习共同体

2023-10-31尤勇江苏省扬州市树人学校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13期
关键词:知行合一共同体建构

■ 尤勇(江苏省扬州市树人学校)

一、“知行合一”的内涵以及对建构学习共同体的价值

何为“知行合一”?顾名思义,“知”与“行”的统一。“知”是人身心发展的基础,属于知性、理性范畴;“行”是指人存在的方式,属于感性、活动、实践。从两者的概念上看,“知”和“行”两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在教育中,有效地将知识教育、认知发展运用到相应的客观活动中才能实现教育的真正意义。知行的本质关涉到认识与实践、知识与技能、观念与行为等等。尊重人的本性和发展是知行合一教育规律的归宗。同时,知行合一与当下提出了“生本教育”“人文教育”等教育理念十分契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学习共同体”是学习者与助学者围绕相同的学习项目,彼此协作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的过程。在当下信息社会,建构学习共同体是深度学习和跨界融合的基础。同时,班级学习共同体强调主动建构性,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形成班级发展的合力。由此可见,“知行合一”对班级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具体为:

(一)“知”是建构学习共同体基础

教书育人的根本是培养健康而合格的社会之“人”。学习共同体是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原则,引导其勇于发现、努力实践,真正成为知识的“接受者”“生产者”和“创造者”。其中,理论联系实际是建构学习共同的基础。以“知”为始,以“行”为终。完备的知识体系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规律,使其有效进行“行”动实践。

(二)“行”是落实学习共同体的关键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不空谈、不空学。”可见,学习不是坐而论道,而是需要做到“学中用”“用中学”,真正实现“学以致用”,这也是“知行合一”的核心思想体现。为了更好地将学习共同体落到实处,教师需要以“行”为关键,时时刻刻树立“共同学”的理念,引导学生践行“知”,真正完成教育的“行”。

(三)“知行”是建构学习共同体的核心

“学习共同体”强调共同协作、合作探究,全面发展人的责任意识和精神价值。“知之必行之”也就是说人始终应该处于某种行动之中。在班级共同体的构建中,以“知行合一”为教育核心。

二、“知行合一”在构建班级学习共同体中有效措施

积极有效的学习共同体构建离不开事无巨细的班级管理。有效落实“知行合一”,注重学用所长,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的共同价值观。在班级学习共同体构建中,班主任需要以“知”为基础,以“行”为目的,真正促进知与行的相互转化,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一)全面把握管理“知行力”,开启学习共同体

在班级管理上,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和教育者,起着核心的枢纽作用。精细的班级管理需要有效地处理好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长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了有效形成班级学习共同体,班主任需要全面把握班级的动向,调动全体班级教师和家长的力量,形成班级的合力。

1.调动师生“知行力”,形成学习凝聚力

班主任是学生眼中的最高领导者。在班级管理上,班主任有着“班级全体师生的集体”的治班理念,鼓励全体师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之中,真正提升达到教育教学“知行合一”。

首先,创设“知行合一”班级环境,相互促进。在班级管理上,班主任需要做到公平公正,坚持打造“知行合一”的学习氛围。比如,班级制度、小组分配、奖励制度等,班主任千万不可感情用事,在规章制度制定中明晓“知”,在行为实践中践行“行”,进而形成共同进步的学习风气。具体为:(1)运用班级积分制,强化集体意识,真正落实“知行合一”。同时,在积分制实施中,为了发挥出从“知”到“行”的协调,班主任可以构建“个人——小组——集体”积分制的模式,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明确出班级共同发展的方向。(2)在班级管理上,班主任需要引导班级全体的学生树立时间意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有效的学习问答,从而提升学习成绩。(3)制定工作表格,形成自主管理。“知行合一”需要可视化的班级管理。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需要积极引导每一位学生制定“自我监督”“他人提醒”的表格,参与到班级管理之中,有效评估、检测的班级管理之中。

其次,调动“知行合一”班级教师,共同进步。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领头雁”,需要有效协调班级学科教学,调动班级教师共同协作,由此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在班集体建设中,班主任巧用“知”(智),积极加强科任教师班级管理的参与度。具体为:(1)主动邀请科任教师参与。特别是在班级规范、班干选拔、优生培养等工作上,班主任需要积极听取任课教师的意见,积极邀请科任教师主动参与到班级活动之中,增强对班级共同体建设的认知,寻找到成功的归属感。(2)信息互动,达成联盟。为了更好地形成班级学习共同体,班级教师之间需要围绕同一个主题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拧成一条绳,进而形成教学的联盟。

2.调动家校“知行力”,形成管理向心力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需要有效的家校互动。在新的信息时代,睿智的班主任需要运用好家校“知行力”,搭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桥梁,持续增强班级共同体建构的动力。

首先,搭建“知”(智慧)的家长的平台,取长补短,积极地打造“知行合一”的家长平台可以促进家校共育。具体为:(1)推送家庭教育微视频。为了让每一个家长明晓家庭教育的“知”(“知识”和“智慧”)班主任可以结合学生在校情况,精心地设计学习方案,创设富有创意的微视频。如针对学生虚度假期,班主任制作《寒假,“弯道超车”了!》;为了让学生更好收心,班主任可以制作《准备好了,收拾心情》。(2)搭建班级家长委员会。挑选合适的家长代表是家长委员会成立的重要环节。

其次,定期“行”(行动)的家长交流,畅快沟通。为了班级管理更加走“心”,班主任需要深入到学生的家庭日常生活之中,与家长敞开心扉、平等交流,实现善行教育。具体为:(1)互相信任,有效行动。走心的家校交流需要班主任有一颗“同理心”,能够站在家长和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形成彼此情感的共鸣;(2)引导参与,提升沟通。空洞的口头交流往往不能达到教育效果。

(二)有效建构活动“知行力”,打造学习共同体

有效的班级活动具有娱乐、引导和育人的功能。紧扣学生的“知行”,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可以发挥出学生的特长,高效地建构班级共同的价值理念和目标。

1.开发共同项目课程,激发学生学习“知行力”

为了更好地发挥出学生的内在潜能,班级需要有效开发和实施项目活动,制定相应的活动课程目标,真正让“知”和“行”共同前行。

首先,联系生活,开发项目课程。陶行知先生说:“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学习技能,培养起勇于探索和实践的能力。”可见,项目课程是打通生活与学习之间重要锁钥。学生积极参加项目化课程,将知识有效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之中,真正地实现“知行合一”。其中,为了激发学生的“知行力”,班主任可以巧妙联系学科知识,确定项目课程主题,规划系统的活动方案,进而有效形成项目化活动成果。

其次,开发特色课程活动,发挥学生的特长。班主任需要成为一个“博学者”。在班级建设中,班主任需要博古通今、横纵南北,联系学生的特长,开设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艺术生活等方面的特色课程,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不断靠近“最近发展区”。比如,联系中国传统文化,塑造“君子”形象,班级可以以“竹”“梅”的文化开发学习项目,要求学生主动“走出去”观察其生长特性、查阅相关资料,真正读懂其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再比如,联系自然科学,班级可以将当下的人工智能引入,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特性和性能,积极进行有效的图文配合讲解。这样可以让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激情得以点燃,情感得以聚焦,真正构建了“知行合一”下的学习共同体。

可见,有效项目课程的开发是点燃学习的火种,是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引线。在班级构建过程中,班主任作为班级的引导者需要积极创造让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参与的机会,提升其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

2.实施德育活动,培养学生内在“知行力”

教育是社会进步与变革的基石,教育的终极价值是人的成长。学校需要长期坚持立德树人,把德育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班级德育不仅是教学冲锋号,还是学习的助推剂,有效的德育可以让教育教学更有动力的前行。

首先,以育人为本,注重思想教育。良好的思想教育工作是班级共同体建设的核心。班主任需要通过各个渠道对学生进行各类思想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共情”是一把进行有效德育的钥匙。比如,在班级共同体建设中,巧用“班级日志”“每日寄语”等形式消除与学生之间的隔阂,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同时,对于班级中“特殊生”,班主任可以借助书信、对话等方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真正地走进其内心。

其次,以德育为根,设计“共同体”主题活动。可感可视的德育主题活动需要触及学生的灵魂,起到“借力生火”的作用。班主任可以巧妙借助“仪式感”,确定具有温度的主题班会活动。为了发挥学生“知行”能动性,主题可以由学生确定、策划和主持,让其成为思想教育的体验者和优良品质的传承者。同时,具有仪式感的主题活动能让学生有韧性地成长。比如,围绕“感恩”一词,班级可以确定“我为父母做件事”“给自己写封信”“致敬!教师”等等主题活动,要求学生设计活动,拍摄剪辑视频,群发公众号,真正让品质教育升温。

朱永新教授认为:“良好的教育始于心,终于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命节律,创设丰富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建构生动而有精神力的班级,将是每一所学校不懈的追求。

(三)强化班级文化“知行力”,发展学习共同体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共同场域,班级文化是学习共同体建构的重要载体。班级文化决定了一个班级内在精神和学习风貌。班级文化建设需要“外化于行”“内化于心”,摆脱“花架子”“虚幌子”等问题,真正践行“知行合一”。

1.以“知”为先,搞好班级的“软文化”

班级“软文化”是班级内部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属于“隐性文化”,它体现了一个班级独特的风格,折射了学生的内在精神。在班级共同体建设中,搞好班级“软文化”建设可以激活班级学生个性思想和自我表现欲,促进班级整体内生长。

首先,强化“知”意识,进行“制度”建设。班级重视以“文”化人,把“知行”融入制度文化、课堂文化、环境文化的建设中。其中,“制度”文化是班级软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进行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关键。为了规范学生学习生活,班主任可以选定代表,经过小组讨论,制定并且完善《班级公约》,形成“人人担当,人人有责”的班级文化。具体为:上课规范、作业规范、自习规范等。同时,课堂文化是制度文化建设中核心环节,有效的课堂文化需要强调“知行”合一,引导学生从“他管—自管”,形成学习的向心力。

其次,加深“知”理解,形成“文化”浸染。为了强化目标意识,班级创设特色的文化环境,让学生浸润其中,情趣受到熏陶,真正达到“知行情志”的融合。比如,楼道文化、班级文化和校园内条幅标语等,张贴着学生的目标、家长的寄语、教师的期望,从“梦想起航”到“追梦在行动”,从名校的介绍到学生的成长历程,让优秀的精神激励学生,让文化的情志感染学生,真正实现文化育人的目的。

2.以“行”为终,完成班级“硬指标”

有效的“行”是实现“知”的重要方式。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班主任需要以“行”为归宿点,借助丰富的行为活动,促进“知”的提升和完善,真正形成学习共同体。

首先,重构班级空间,播种“行动”之种。班级空间是师生之间共同组成的集体场域,它不同于QQ空间,也不同于“班级公约”,而是“半开放”的状态。有效地建设班级空间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了解学生的心理,洞察学生的行为,激发出师生共同前行的动力。为了有效重构班级空间,班主任需要精心细化班级结构,确定出相应空间的“主题”,进而展开有效的实践行动。比如,为了厚植爱国情怀,班主任布置“红色文化墙”,设立“红色文化读书角”和“红色文化橱窗”,营造红色育人氛围,让学生真正获得长期的文化熏陶。

其次,嵌入文化学习,生成“行动”之果。为了构建班级学习共同体,班主任需要寻找到专属自己本班的文化,创设相关的活动课程,进而碰撞出行动成果。比如,为了激发初一新生的学习激情,班主任可以运用“雏鹰”文化,引导学生“观雏鹰”“说雏鹰”“绘雏鹰”“展雏鹰”,从感知到认知,从感性到理性,锻炼其“雏鹰”般的意志,做到“知行合一”。

总之,以“知行合一”为导向,从班级管理、活动设计、文化建设等方面打造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特色班级,将是每一位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

猜你喜欢

知行合一共同体建构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建构游戏玩不够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