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023-10-20黄国芳叶金连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福州5000福建省康复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州5000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州5000

江西中医药 2023年9期
关键词:颈性经脉少阳

黄国芳 叶金连 (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 福州 5000;2.福建省康复技术重点实验室 福州 5000;.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 福州 5000)

眩晕是一种运动错觉,颈性眩晕主要是颈部发生病变时,颈部动脉尤其是椎动脉的血流供应不足从而引起的眩晕综合征[1],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头晕,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或者不伴有。颈性眩晕发病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驾驶、伏案工作等增加,长时间保持颈椎直立,颈椎的退行性改变加速,颈性眩晕的发病率增高且呈年轻化的趋势。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采用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参照Vertigo 专家共识在颈性眩晕中的诊断标准[2]:(1)头晕或眩晕伴有颈部疼痛;(2)在颈部活动时出现头晕或眩晕;(3)椎动脉扭曲试验阳性;(4)颈部影像学检查异常如颈椎反屈、椎体不稳定、椎间盘突出等;(5)颈椎不稳或颈部有外伤史。

1.2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近2 周内未采用其他方式治疗或未服用其他药物;(3)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精神病、骨结核、骨肿瘤等疾病患者;(2)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3)依从性较差;(4)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

1.4 一般资料

病例均为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2020 年1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门诊患者,共90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 例。观察组男28 例,女17 例;年龄22~70 岁,平均年龄(48.0±3.5)岁;病程5 个月~11 岁,平均年龄(3.5±0.5)岁;对照组男25 例,女20 例;年龄38~72 岁,平均年龄(47.0±3.6)岁;病程4 个月~9 岁,平均年龄(3.5±0.6)岁。2 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对照组 口服氟桂利嗪胶囊(商品名:西比灵,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30003),每次10 mg,每日睡前服用。治疗时间均为1 个月。

2.1.2 观察组 服用柴胡桂枝汤加减,基础方:柴胡9 g,黄芩9 g,党参15 g,甘草5 g,法半夏10 g,桂枝9 g,白芍9 g;若眩晕较甚、呕吐频繁者,加竹茹15 g;若脘闷不食者,加砂仁6 g;耳鸣重听者,加石菖蒲10 g。水煎服,每日1 剂,分早晚服用。治疗时间均为1 个月。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观察治疗后2 组临床疗效,对比治疗前后2 组血流动力学基底动脉(BA)、右侧椎动脉(RVA)及左侧椎动脉(LVA)血流速度的变化。

2.2.1 疗效判定标准[4](1)颈部各动脉血流速度:采用多普勒超声仪器检测,主要检测基底动脉以及两侧椎动脉的血流速度;(2)有效治疗率:显效是眩晕症状完全消失,或症状轻微,且发作持续时间显著减短,能够正常生活起居,颅多普勒检查基本正常;有效是患者颈部僵硬不适、疼痛、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有一定好转,经颅多普勒检查较前有改善;无效是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经颅多普勒检查较前无改善,甚至加重。

2.2.2 血流动力学 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经颅多普勒对患者基底动脉(BA)、右侧椎动脉(RVA)及左侧椎动脉(LVA)的血流速度进行检测。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形式描述,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n)、占比(%)描述,进行χ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颈部各动脉血流速度对比

治疗前2 组患者颈部各动脉血流速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治疗,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颈部各动脉血流速度对比(,n=45)

表1 颈部各动脉血流速度对比(,n=45)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

3.2 2 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78%,两者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有效治疗率对比(n=45) 例

4 讨论

中医认为颈椎病归属于眩晕、项强、颈肩痛、头痛、痹证等范畴[5]。《灵枢·经脉》曰:“手太阳小肠的经脉,起于小指之末端,循手的外侧,上腕,出脚踝中出,循臂骨下廉直上……出肩解,绕肩脚,交肩上。”“足太阳膀胱的经脉,起于眼内眦,上于额,交于巅顶。其直者,从巅顶入于络脑,再出别下项部,沿着肩膊内,挟于脊柱抵达腰中。”“手少阳三焦的经脉,起始于小指次指的末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而交出足少阳之后。”“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说明太阳和少阳的经脉都沿着颈项肩背部循行,而颈椎病的病变部位主要也是太阳和少阳经脉循行的部位。《灵枢·大惑论》云:“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说明了颈部劳损与眩晕有密切关系。颈性眩晕的病机,多为外感风寒湿邪趁虚而入,阻滞经络,致气血阻闭不通。

从病变部位来看,柴胡桂枝汤治疗太阳少阳合病疗效显著,刘渡舟教授用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肩背疼痛,疗效显著[5]。刘老认为太阳经脉循行于人体颈项后背部,太阳经输不利时,颈项背部会出出现僵直不适的感觉,甚至疼痛。小柴胡汤疏通少阳经脉,用桂枝汤调和太阳经脉,太阳少阳两经的经气运行正常,则肩背疼痛消除。从病机来看,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宣转枢机,桂枝汤调和营卫、宣畅气血,枢机转则闭自展,营卫调则血气安,整方能宣通郁闭、调和气血,能治疗颈性眩晕。

本研究表明,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颈性眩晕可显著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恢复脑血流速度,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效果尤为显著,在临床上具有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颈性经脉少阳
童心童画
《三千年》
从出土和传世早期经脉类文献中的疼痛病症看经脉理论的形成
中泰传统医学经脉系统比较探析*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
常少阳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朝医太极针法治疗少阳人失眠60例临床观察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近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