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沧州市农村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3-10-17王晓辉张运梅王小娟曹新渝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23年8期
关键词:沧州市双循环支配

王晓辉,张运梅,王小娟,曹新渝

(沧州交通学院,河北 黄骅 061199)

0 引言

受国内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沧州市的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产业发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理念的提出,是我国面对国内国际环境变化所做出的积极应对,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也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产业升级为先导,以创造消费新场景的大规模投资为辅助[1],因此“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离不开产业升级,其亦推动了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为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关注的重点,产业发展将促进乡村发展。面对“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新需求,产业发展备受关注,农村产业应顺应新形势,挖掘发展内生力量,创新发展模式,实现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沧州市作为京津冀城市群和环渤海经济圈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2],拥有独特的区域优势,土地、海洋、农业、劳动力等资源十分丰富。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利用自身区域和资源优势,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可以更好地激发城市发展活力。农村产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其发展的程度将影响经济发展的质量。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很多学者从农业产业链[3]、农村农业高质量发展[4]、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5]等方面开展研究,部分学者结合沧州市发展现状,从数字经济对居民消费的影响[6]、金融助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7]等方面开展研究。沧州市农村产业发展作为沧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研究沧州市农村产业发展现状,抓住“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带来的机遇,提出发展对策,对促进沧州市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

1 沧州市农村产业发展现状

沧州市近年来积极引导各县(市、区)立足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培育特色鲜明、竞争力强、技术含量高的县域主导产业,夯实县域经济发展根基,逐步构建起特色鲜明、百花齐放的现代产业体系[8]。2022 年市域“4+5+3”主导产业完成规上营业收入4 963.6 亿元,县域45 个特色产业集群营业收入5 000亿元以上[9]。

1.1 沧州市地区生产及产业结构总体情况

根据沧州市2020—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0-12](如图1 所示),沧州市2020—2022 年3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3 699.9 亿元、4163.4 亿元及4 388.2 亿元,呈逐年增长的趋势,2020—2022 年3年的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先升高后降低,分别为3.12%、12.53%及5.40%。图2 为沧州市2020—2022年三次产业结构比,表1 为沧州市2020—2022 年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图2 和表1 可知,2020 年沧州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8.5∶38.8∶52.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7%、45.1%和47.3%。2021 年沧州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8∶41.5∶50.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9%、28.8%和62.3%。2022 年沧州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8.4∶41.5∶50.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9%、43.7%和47.4%[10-12]。由此可以看出,沧州市产业结构中的第三产业占比最高,近3 年均超过50%,相对于第一产业,第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比重较高。

表1 沧州市2020—2022年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图2 沧州市2020—2022年三次产业结构比

1.2 沧州市农业牧渔业发展情况

2020—2022年沧州市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分别为656.2 亿元、697.1 亿元、769.0 亿元,整体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种植业产值由2020 年的261.1亿元增加至2022 年的325.6 亿元,林业产值由2020年的8.9 亿元减少至2022 年的2.0 亿元,畜牧业产值由2020 年的188.7 亿元增加至2022 年的206.1 亿元,渔业产值由2020 年的46.2 亿元增加至2022 年的57.1 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由2020 年的151.5 亿元增加至2022 年的178.2 亿元。近3 年,沧州市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逐年增加,除林业产值逐年降低外,其他产业产值均逐年增加,农林牧渔业内部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优化。2020—2022 年沧州市全部工业增加值逐年上升,但全市建筑业总产值在2022 年同比下降1.1%。2022 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7%。在2022 年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下降4.0%,第二产业增长16.2%,第三产业下降0.9%,三次产业投资比达到1.8∶57.2∶41.0,由此可知,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二产业投资较多[10-12]。

1.3 沧州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情况

在产业发展的带动下,沧州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表2 为沧州市2020—2022 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由表2 可知,2020—2022 年沧州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6 888 元、29 146 元及30 574 元,2021 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20 年增长8.40%,2022 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21 年增长4.90%,由此可知,近3 年沧州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但增长率略有降低。2020—2022 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2 189 元、35 128 元及36 883 元,沧州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低于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且差距逐年增加。2020—2022 年沧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7 838 元、40 411 元及41 82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5 909元、17 547元及18 617 元,虽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均在增加,但是两者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并且差距逐年增加。2020—2022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7 131 元、18 931 元及20 133 元,沧州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低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2]。相对于沧州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沧州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不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低会制约农村产业的发展。

表2 沧州市2020—2022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

沧州市乡村消费逐年增加,2022年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1 091元,同比增长4.5%。其中,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3 781元,增长5.4%。202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 143.7 亿元,较2021 年增长2.6%,其中乡村市场完成零售额125.7亿元,较2021年有所增长[10-12]。乡村消费增加有利于农村产业发展。

1.4 沧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

2021年沧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为6 573 773万元,较2020 年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7 892 982 万元)有所降低,2021年沧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4.1%,较2020 年农业产业化经营率(69.79%)有所降低,农业产业化经营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2021年沧州市乡村从业人员为3 237 995 人,较2020 年乡村从业人员(3 259 771 人)有所减少,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人数占比由31.25%降低至30.97%[10-12]。

2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农村产业发展的逻辑

2.1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促进国内大循环需要扩大内需,扩大内需又以扩大消费需求为重点[13]。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农村产业发展需要立足扩大内需这个出发点,促进供需动态平衡,创造新供给,以新供给促进新需求,并以新需求推动新供给,进而达到良好的循环。促进农村产业多样化发展,提高加工、制造能力,提升优质产品的供给能力,通过创新发展,深耕数字农村、智慧农业等,满足农村消费升级需要,提升农村产业供给体系对需求的适配性,进而释放消费需求,同时消费升级又进一步带动农村产业发展。

2.2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产业升级

农村产业发展需要促进产业升级,坚持科技强国战略,完善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质量与效益,推动农村产业可持续发展。大力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应用于农村产业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现代化、科技化,以此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速农村传统产业升级。

2.3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要提升国际外部循环的质量和水平

农村产业发展需要推进对外开放,依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素市场体制机制改革的大环境,引进国际先进生产要素,优化营商环境,挖掘自身优势,激发自身发展潜力,促进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3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沧州市农村产业发展对策

3.1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沧州市农村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4],维持供需动态平衡。扩大内需需要聚焦沧州市优势产业45 个县域特色集群产业,加大技术创新,促进产品质量提升,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农村产业需立足自身区域和资源优势,精准挖掘国内市场需求,做好市场定位,研发新产品,提升服务质量。通过调研和学习成功的产业发展案例的经验,结合沧州市农村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发现农村产业发展各个环节中存在的不足,采取有效措施弥补不足,降低风险,从而保证农村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同时,要加强技术创新,技术水平的提升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提升,技术创新是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的技术保障,也是产品创新的有利支撑,对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起着重要作用。加强技术创新是利用先进技术加强工艺、产品创新,以创新提升产品质量,打破消费者对农村产业产品的旧观念,以创新产品带动新消费,进而带动农村产业进一步发展。大力支持传统产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通过创建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等方式促进消费,同时加快推动农村产品与服务品牌化、标准化改造,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做好产品宣传,提高产品知名度,充分释放消费潜力。沧州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低于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农村消费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需要加强农村物流运输建设,完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不仅要保障农村产业的产品顺利向外运输,还要保障外部产品向农村运输。同时,以新业态、新模式为引领,加快新型消费扩容提质[15]。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构建线上商城,促进消费者线上消费,提供送货上门等便捷服务。鼓励农村产业相关企业扩展线上销售模式,加强与电商零售平台的合作,充分挖掘市场消费潜力。农村产业相关企业应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丰富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提供个性化服务或者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群体的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

消费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收入的增加。近年来,沧州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低于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逐年增加,并且沧州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沧州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的收入水平将会制约消费水平。为更好地扩大消费需求,可以从提高收入的角度采取措施,拓宽就业创业渠道,提升就业率,增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结合沧州市各地区资源条件,推进农村产业现代化发展,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增强产品供给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加优质产品的产量,同时以农村特色资源为基础,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生产特色产品,创造新供给,促进市场需求,再以更高水平的需求带动产品供给,形成供需动态平衡。

3.2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沧州市农村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念的指导下,对农村传统产业进行优化升级,运用数字、信息、智能等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使传统产业具有更高的技术水平和更高的附加值,增强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依托“一港双城三带四区”发展格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文旅商贸等业态,带动产业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聚焦先进再制造、智能装备等领域,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完整、高效的创新链,加大基础创新和应用创新力度,推动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强化数字赋能,建设数字乡村,构建数字产业集群。同时,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助力产业优化升级。农村产业优化升级离不开人才队伍建设,要引导农村劳动力回流,实现人才自由流动[16],鼓励农民返乡就业、创业,开展返乡农民就业培训,完善相关制度,为农民返乡就业、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并通过政策激励的方式,吸引高层次专业技术型人才进入农村,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交流,促进先进技术在农村产业中的应用,助力农村产业的优化升级。

3.3 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沧州市农村产业发展需要促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应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打造现代化综合服务港、国际贸易港,推动优势产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增加区域合作交流,大力扶持跨境电子商务、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健康发展,推动跨境电商产业园区建设,提升外贸基地建设水平。

4 结语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为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农村产业一直以来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应顺应新形势,挖掘发展内生力量,实现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通过分析沧州市农村产业发展现状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农村产业发展的逻辑,明确“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沧州市农村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思路,提出充分利用现有的区域和资源等优势,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等建议。

猜你喜欢

沧州市双循环支配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中国人民银行沧州市中心支行
沧州市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中国人民银行沧州市中心支行
沧州市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跟踪导练(四)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