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音寻路,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五年级音乐欣赏与评述《地图》的教学与思考

2023-10-14黄美华

江苏教育 2023年31期
关键词:石鼓谭盾土家族

黄美华

【教学内容】

2003年11月,在湘西凤凰古城的沱江畔,3万多名当地居民现场聆听了作曲家、指挥家谭盾创作并指挥的大提琴与多媒体交响协奏曲《地图——寻回消失中的根籁:湘西音乐日记十篇》(以下简称“《地图》”)。

在音乐中,谭盾运用音乐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民间音乐进行采集与录像,记录了湘西土家族、苗族、侗族采集的“原生态音乐”。本土的、民族的、原始的民间音乐,经过谭盾历时四年的挖掘、整理、拼贴、加工,变成了有鲜活灵魂和震撼效果的史诗性音乐作品。为了将湘西民间文化明确地表现出来,谭盾用民族特色乐器或民族音乐表现形式来命名《地图》的各个乐章。第七乐章《石鼓》,多媒体呈现了谭盾扮演的石头老人,乐队敲击大提琴、吹号嘴等与之呼应,形成别有特点的节奏复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石鼓》被选入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五年级上册《七彩版图》,也是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教学理念及目标】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延续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就作曲家而言,谭盾从小受到湖南“湘楚音乐文化”的熏陶,他的音乐悟性和创作源泉均来自母语文化对心灵的碰撞。后经过国内外音乐学府十多年的系统学习,拥有了用世界音乐语言去组织古老传统文化的能力,他通过自己的文化建构和创造,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这是他的文化自信。

本课的欣赏者是五年级学生,学习任务是“欣赏与评述”。怎样让五年级学生愿意欣赏这些距离他们生活很远的音乐作品,领会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增强文化自信,这是本课重要的学习目标。

笔者围绕关键词“文化自信”,设计了如下活动。一是创设参加大剧院“与音乐家面对面”的情境活动,了解音乐家与其创作的作品。二是积极参与“跟着作曲家采风”活动,参与欣赏谭盾历时四年拍摄的土家族、苗族、侗族的文化生活,初步感知音乐的风格意蕴,拓宽文化视野。三是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调动多感官体验,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四是以谭盾音乐为范例,用即兴演奏表现自己的文化思考和音乐感受,培养创新意识。五是阐述在真实学习基础上的思考与反馈,在主体语境中充分体验和理解民族文化,完成文化自信的自我建构。

【教学过程与反思】

活动一:情境任务——与音乐家面对面

师:最近,大剧院开展了“与音乐家面对面”活动。从图片上看,你能猜出谭盾是音乐方面的什么专家?

生1:他的手上拿着指挥棒,我认为他是指挥家。

生2:他的手上拿着乐谱和笔,我觉得他是作曲家。

师:我们通过一个短片,来了解他(播放短片)。

师:(学生讨论猜想,教师总结)谭盾是与世界多个乐团合作的指挥家,是斩获很多音乐大奖的作曲家。他的家乡在湖南长沙,他的许多音乐都刻着很深的中国印记。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教师创设任务情境,带领学生去音乐厅参加“与音乐家面对面”活动。通过图片辨析、视频欣赏等方式,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引导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并帮助学生在虚实结合的情境中完善对谭盾的“素描”,进而对谭盾创作的音乐产生期待。

活动二:寻访石头老人——欣赏《石鼓》

师:作曲家经常出去采风。今天,我们跟随谭盾,从他的家乡湖南长沙出发,到湘西去采风,湘西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谭盾在土家族村寨,遇到一位石头老人。老人敲击、搓揉石头,能奏出好听的“石乐”。现在,你就是石头老人,你会怎样演奏呢?

(学生自由探索,寻找不同的方法和音色。课件出示《石鼓》主题节奏,学生练习)

师:过了几年,谭盾去土家族村寨寻找石头老人,但是老人已经去世了,他觉得特别遗憾,创作了交响乐协奏曲《地图》。在《石鼓》乐章,石头作为“主角”,演奏的主题就是我们刚才敲击的节奏。

(学生聆听音乐,了解不同节奏出现的顺序)

师:除了石头的声音,谭盾在音乐中加入了很多有趣的响音。请你们听一听,猜一猜是什么乐器发出来的。

(学生聆听猜想)

师:第一种是大提琴的拨弦。我们学着演奏家的样子,右手先拨弦,左手按着纸板往下滑,一拨一滑,就发出“嘣”的声音。我们把有趣的“嘣”加入“石乐”演奏中。

师:第二种声音是演奏家将圆号的号嘴拔下来吹奏的,真是太有趣了。

师:作曲家创造了很多“新音色”,经过巧妙构思组合成“打击乐”,不仅生动地塑造了石头老人的形象,也给我们带来新颖的感觉。

(学生用声势、嘴、石头加入音乐演奏)

师:播放录像,欣赏谭盾在沱江边指挥的大提琴与多媒体交响协奏曲《地图》中的第七乐章《石鼓》。

【设计意图】《石鼓》是《地图》中最特殊的乐章。由于“石头老人”已经去世,多媒体展现了谭盾自己模仿、重现“石头老人扔出石头,摆出卦象”的过程,音乐会现场的四位演奏员则用磨、敲石头等多种手法,并将口腔和手掌作为共鸣体,用不断变化的口腔和手掌形态配合轻、重、缓、急,使石头产生千姿百态的音色和节奏。

新课标指出,音乐学习“应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音乐体验,引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加深对音乐的体验。在音乐会现场,学生学习敲击《石鼓》,用嘴和身体体验谭盾创造出的吹号嘴、拍号嘴、弓击弦、手抓弦等别出心裁的演奏手法和新奇音色,一起随乐演奏。在多种方式的体验中,学生充分感受丰富多彩的民间原生音乐资料,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巧妙糅合,以及谭盾超乎寻常的、无处不在的、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三:跟着谭盾去采风——初识民族文化的魅力

师:音乐地图上呈现了谭盾采风的路径。现在,我们跟着谭盾的脚步,走进土家族、苗族、侗族的村寨,看不同的乐器,听不同的歌声,感受不同的民族文化。

1.看视频,抢答以下问题。谭盾到了哪个少数民族村寨,看到了哪些独特的民族风情?

2.将学生分成三组,即土家族队、苗族队、侗族队,回答正确,就在本组的框内加一块石头。

3.选出观察员,人数小于或者等于3 人,负责全程观察,确保活动的公平与公正。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观看演出视频、查阅学习单、讨论抢答等方式深度体验。

【土家族文化区】第一乐章《傩戏与哭唱》:傩戏,源自远古的祭祀文化,用打击乐器伴奏,人们表演时大多戴着面具。第二乐章《吹木叶》:土家族的青年人喜欢用吹木叶的方式传达情意。第三乐章《打溜子》:土家族地区广为流传的古老的民间器乐形式。鼓、锣、钹此起彼落,相互映衬,表现出各种生动有趣的形象。

【苗族文化区】第四乐章《苗唢呐》:苗唢呐是苗胞喜闻乐见的民族吹奏乐器,与汉族唢呐有些不同。每当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都要吹奏苗唢呐助兴。第五乐章《飞歌》:苗族隔山隔水的男女对唱,音调高亢嘹亮。曲调虽有大致固定格式,演唱时可即兴发挥。

【侗族文化区】第八乐章《舌歌》:侗族大歌的一种,因在长音时有花舌的演唱方式而得名。第九乐章《芦笙》:芦笙是侗族传统的民间乐器,演奏时身体左右摇摆,赛芦笙是侗族传统的边吹边舞的文娱方式。

总结评选抢答获胜团队。

师:音乐会前,谭盾对家乡亲人说出了自己的创作意图,那就是“听音寻路”(播放视频)。从谭盾的音乐中,我们找到了回家的路,这也是通向世界的路。

【设计意图】这些多姿多彩的民族之音,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之音、童年之音、故乡之音和文化之音,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和自我成长之根就蕴含在这些真切实在的民间音乐中。跟随谭盾去采风,我们也逐渐感悟、理解了谭盾音乐中“听音寻路”的意义——从这些根植于民族文化沃野的繁茂根系上吮吸精华,培育具有时代气息的新芽,让它成长为蓊郁的参天大树,以傲然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活动四:即兴演奏——用“石乐”表达我的文化创造

师:我们跟随谭盾的脚步初步欣赏了《地图》的八个乐章。第六乐章《间奏曲——听音寻路》(以下简称“《间奏曲》”),用音乐与文字的形式表明谭盾的创作意图,那是什么呢?

生1:让我们了解湘西的音乐。

生2:谭盾想把中国古老的文化传承下去。

生3:为了纪念石头老人。……

师:第六乐章《间奏曲》是纯音乐,你们能否加入即兴演奏的“石乐”,把我们的感悟表现出来呢?

(出示PPT,让学生了解即兴演奏)

师:为了让即兴演奏富有变化,我将三个组的即兴演奏方式做了一些调整。老师和侗族队即兴演奏;苗族队分两个组即兴演奏;土家族队分四个组即兴演奏。伴奏音乐为第六乐章《间奏曲》的两个音乐主题,你们抽签使用。

【设计意图】“创编与展示”是3—9 年级的另一个学习任务,是发挥想象力、释放艺术潜能的实践活动。在这个环节,教师安排了“石乐”的即兴创编。学生仍按三个组,以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形式,用石头随乐即兴演奏。音乐从第六乐章中选取,一段是比较舒缓的引子部分,一段是节奏感较强的B 主题,没有事先准备,学生听到音乐即兴演奏。即兴创编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创新性思维,此项活动对提升创意实践素养、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活动五:评述——文化自信的自我建构

师:最后,请大家欣赏两段音乐。(播放《水乐》和《纸乐》片段)这两段音乐的主奏乐器,是我们眼中最平常不过的“水”和“纸”,但是在谭盾的手里却变成了美妙绝伦的乐器,变化出如此丰富的节奏,令人拍案叫绝。上了今天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呢?

生1:不同的物质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只要我们敢于去发现、去想象、去创造,许多声音都可以变成音乐。

生2:谭盾用别人想象不到的乐器、新颖的表现手法,给我们带来非常好听的交响乐。他的创新之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生3:谭盾在少数民族地区采风,用摄像机记录古老的音乐,与我们听到的音乐不同。

师:是啊,他不仅真实保存了快要消亡的民族音乐,还用大提琴与多媒体交响协奏曲这种新颖的形式,赋予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文化全新的生命力量,让它走向世界。

【设计意图】本节课最后,拓展欣赏了谭盾的《水乐》和《纸乐》,开阔了学生的眼界。通过学生多感官参与情境化、体验式、综合性的音乐活动,完成个性化、深层次的音乐体验,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文化语境中,学生的音乐认知从感性逐步向理性升华,浅层零散的内心独白发展成不吐不快的表达冲动,他们从器、乐、人等不同角度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悟,或对民族乐器的念念不忘,或对音乐形式的情有独钟,或对谭盾创新手法的拍案叫绝,这些都是学生文化自信的自我建构。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着灿烂悠久的文化,教师要站在培养文化自信的高度,借助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听音寻路”,设计多种体验活动,让学生获得滋养和熏陶,从而热爱中华文化,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增强文化自信,肩负起保护、传承和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猜你喜欢

石鼓谭盾土家族
石鼓响了
土家族情歌
周野鹿鸣——石鼓山西周墓葬群
圆的意味——解析谭盾之《圆》
土家族
“中华第一古物”:故宫石鼓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谭盾两部“非歌剧”的歌剧——《霸王别姬》与《马太受难曲》
如何演绎谭盾《八幅水彩画的回忆》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