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的时代内涵及其教育必要性论析*

2023-10-14冉亚辉李冰瑶包翠秋

江苏教育 2023年31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中华民族青少年

冉亚辉 李冰瑶 包翠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文化自信是新时代的重要理论创新,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是新时代的重要理论气质,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构成。文化自信既是一个理论层面的重要问题,也是一个实践层面的重要问题。2023 年3 月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勉励教育工作者:“我们的教育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东西,同时也不摒弃西方文明成果,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培养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使命。

一、文化自信的时代内涵

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重要基础,事关民族精神命脉,是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1.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1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2]339在四个自信的理论结构中,道路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首要问题,理论是行动实践的指南,制度是理论的具体化且有其内在的稳定性和战略性,文化则是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5000 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可见,文化自信指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革命文化的自信、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2.文化自信事关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2]339文化自信自强事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繁荣兴盛。坚定文化自信,增强精神力量,才能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夯实中华文化的底色。“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2]31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构成中华民族持续奋发图强的精神底气和信念来源。“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3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立足传承,面向创新,持续推进中国式文化建设的科学化、大众化和时代化发展。党的文化领导力催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迸发出崭新的时代意蕴,成为涵养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重要支撑。

3.文化自信是新时代文化领域的重要特质

新时代在诸多领域取得了伟大成就,是阔步走向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时代。在文化领域,新时代的重要特质在于文化自信。自信是由内而外,从自发到自觉的。文化自信不是口号,需要基本的前提和基础,伟大的革命胜利和现代化建设的光辉业绩是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文化自信作为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向真正成熟的核心标志。一个国家的强大,既需要科技、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的硬实力强大,也需要文化、政治、哲学、伦理等领域的软实力强大。文化自信既是硬实力在民族心理上的投射,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综合体现。文化自信对于国内建设而言,能够有效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对于国际竞争而言,可清晰表达出中华文化以何种姿态走向世界。

4.文化自信彰显了深厚的历史经验和智慧

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并发展至今的文明,其悠久的历史和强大的生命力本身就说明了中华文明的伟大。“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2]340作为数千年文化的传承者,中华民族应当有足够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2]340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悠久历史就是一种底气,同时我们也勇于创新发展。“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2]313“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2]351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就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智慧和思维。

5.文化自信注重世界视野和民族精神独立的和谐并存

当今世界是有着全球化趋势的世界,需要推进国际交流与理解,这是确保世界视野的一面,但同时也一定要铸魂和培根,坚持民族精神的独立性,强化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一向独立自主,捍卫民族精神的独立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动力。同时,中华民族一向心怀天下,致力于推进国际和平发展。文化自信需要两者并存,缺一不可。如果缺失民族精神独立,就失去了文化和精神领域的定力,落入随波逐流的境地。如果缺乏国际视野,也容易闭关自守,致使发展停滞。在文化自信基础上的对外交流才能更加理性和冷静。为此,“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2]340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才能在对外交流中既不自卑,也不自傲,在强大自信的基础上,仍然保持理性,这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民族性格。

二、增强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知之深,才会爱之切。对青少年而言,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爱现代中华文明,这样才会成为坚定的爱国者。“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2]349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3]647坚定青少年文化自信,是铸就中国心、培养中国情、根植中国味的基本前提和基础。

1.弦歌不辍,铸就中国心

培育青少年的重点在于铸就青少年的中国心。“一个热爱中华大地的人,他一定会爱她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的历史。”[4]现代社会多元化趋势明显,但在爱国主义方面,决不能走向多元主义,要坚定培育青少年的中国心。为此,“要教育引导学生把自身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命运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3]649

2.掇菁撷华,培养中国情

爱国的情感不是天生的,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爱国主义需要建立在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上。在培养中国情方面,文化自信在两个领域有重要意义:其一是引导青少年深入理解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历史使人明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积淀着诸多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新时代要深入创新阐释,提升青少年的中华文化素养。其二是厚植青少年的家国情怀。家国同构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智慧,也是建构中国情的关键。中国人是在个体与家人、朋友、亲戚、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定位自身的价值及情感的,并建立自身成就感和价值基础。离开了家国,中国人的存在都归于虚空,难以寻找自身存在的价值。因此,家国同构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生生不息的关键。培养中国情,要重点关注家国同构,培育家国情怀,建立深厚的中国情。

3.薪火相传,根植中国味

中国人除了有中国人的种族特征外,还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这种文化特征有着浓厚的中国味。培养青少年的中国味,既需要培养青少年内在的中国精神,也需要培养青少年外在的中华文化味道。如果仅具有内在的中国精神,而缺乏外在的中国味道,很难长期保持和强化中国精神。中国味是一种系统性的呈现,但其核心构成部分主要有:中国文字、中国语言、中国艺术、中国服饰、中国礼仪、中国饮食等。中国文字和中国语言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构成。中国艺术中的中国画、中国书法、中国戏剧等,都是中国艺术的精粹,诠释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构成中国精神的物化代表。中国服饰是中国人的重要外在特征,是中国文化符号的重要构成部分。中国礼仪彰显着“仁义礼智信”。中国饮食著称于世,中餐流行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这些既是中国味的核心构成,也是根植青少年中国味的重点领域。

三、培养青少年文化自信的路径方法

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培养不能是突击式或运动式的,而应当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1.重视教材,系统渗透

文化自信的培养要注重系统性、渗透式、全方位。系统渗透的重要依托是教材。因此,新时代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信要高度重视教材建设。“教材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3]654在教材建设方面,要坚持以我为主,重点采用中华文化基础,系统实施中华文化教育。

2.赓续传统,推陈出新

在培养青少年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历史传统,也要注意守正创新。离开了中华历史传统,文化自信就缺失了基础。但如果拘泥于历史,忽视了时代创新,文化自信就会迷失方向、脱离时代。在青少年教育中,要坚持自信自立、守正创新,要观照新时代的文化成果和建设成就,彰显中华文化的时代活力与勃勃生机。赓续传统、面向未来,才能坚定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化基因。

3.立足生活,以美育人

文化随处可见,电影、电视、电游、卡通等都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领域。衣食住行,处处皆文化,都是培养青少年文化自信的重要领域。文化自信的培养终究要靠文化的濡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提炼、转化、融合上下功夫,让收藏在馆所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成为教书育人的丰厚资源,让学生在底蕴深厚的课程教材中、在参观名胜古迹的亲身体验中,了解中华文化变迁,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汲取中华文化精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3]650同时,在学校教育中,要重点加强美育,美育是提升青少年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要坚持以美育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通过中华美学,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4.讲好故事,以文化人

培养青少年文化自信非常重要的路径就是讲故事。讲故事不仅是为了讲文化,更重要的是依托故事传承文化基因、培养文化自信、实施价值引导。讲故事是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方法,但讲故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要注意历史传统与时代发展相统一、传承与创新性发展相结合、价值性和生活性相融合、真理性与艺术性并重、高雅与通俗兼顾,寓情理于故事中,从而培养文化自信的青少年。

5.重视典仪,以礼育人

礼乐教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智慧,在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培养方面,适当的仪式典礼是必要的,学校和教师要给予青少年重要的仪式感,强化文化的影响力,从而烙下中国文化的印痕。如入学礼、成年礼、升旗仪式、国庆典礼、春节礼仪等,这些正规、庄重、雅正的礼仪,能够有效物化中华文化,形成青少年内在的文化认同,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奠定基础。当然,一定的典礼仪式是必要的,但不能过于频繁,否则会适得其反。

6.开放交流,守正创新

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培养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坚持流水不腐的哲学,要推进国际交流,在国际比较中坚定他们的文化自信,同时要守正创新,推进中华文化的时代化。当今的世界是一个高度开放的世界,人类社会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要做好青少年的国际理解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眼光。这意味着既要坚定中华文化自信,也不能轻视他国文化。国际交流的重点有两个:其一是先中后外,要把中华文化的学习放在前面;其二是文化的国际交流不能厚此薄彼,不能仅局限于欧美文化,还要观照阿拉伯文化、非洲文化、拉丁美洲文化、俄罗斯文化等,进而让中华文化在交流中不断丰富,持续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中华民族青少年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青少年发明家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