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文化自信培养*

2023-10-14夏礼青

江苏教育 2023年31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教材

夏礼青 章 乐

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文化自信植根于中华五千年深厚的历史文脉之中,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1],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直接方式

文化自信的培养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直接方式是指在直接相关的课程中,通过专门的学习内容或活动进行的教育,在这些课程中文化自信是主要的育人目标之一。间接方式是指在学科教学和集体生活的各个层面对学生进行的文化方面的渗透,虽然它对学生的影响是“隐藏的、无意的、渗透的、广泛的、开放性的,但又是有效的、经常的”[2]。显然,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直接方式。

其一,文化自信培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程目标之一。《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要“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进中华民族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此外,文化自信在学段目标中也有所涉及,新课标提出“学习和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

其二,新课标涉及较多的文化自信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底气来源,同时也与道德与法治课程密切相关。如在第二学段,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性成果,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针对革命文化,要求学生“结合革命故事,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初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在日常生活和集体活动中加以践行”。

其三,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综合性有利于培养文化自信。道德与法治课程指向学生政治认同、法治观念、道德修养、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的培养,内容涵盖道德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法治教育、国情教育等不同方面,是一门兼具思辨之道与体认之知的综合性课程。这种综合性有利于文化自信培养。比如,诚信、自强不息等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道德教育中可以通过传统美德教育直接培育文化自信。再如国情教育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在各阶段的发展成就中,学生可以充分感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文化自信内容的特点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与文化自信相关的内容,通过分析,笔者总结出如下特点。

(一)在内容范围上,涉及文化自信的三个方面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与文化自信相关的内容可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三类。从内容分布上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占比较大。

在文化载体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通过传统节日、民风民俗、语言文字、民间艺术、传统美德、名言名句及传统游戏、传统科技等来彰显,如二上《团团圆圆过中秋》、四下《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五上《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及《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等课围绕传统文化的不同方面,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社会风尚和民俗风情。在教材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要从先进的科学技术、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的大国担当与国际参与以及时代发展过程中涌现的中国精神等方面展现,如六下“让世界更美好”单元在讲述世界发展成就时穿插了中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涌现的航天精神以及中国的国际参与情况等。而革命文化则内含于近代以来党和人民在抵抗西方列强入侵、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革命精神与革命传统之中,主要依托革命英雄人物及事迹、重要纪念日及仪式、革命精神等展现,涉及五下《推翻帝制 民族觉醒》《中国有了共产党》《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等课。

(二)在价值取向上,坚持政治方向与儿童立场并重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要向儿童传达正确的政治思想,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政治方向主要通过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彰显。教材从认识国情、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艰苦奋斗事迹入手,帮助学生认识中国革命文化的光荣传统,感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越性。

教材的儿童立场主要体现在教材内容选择及表达方式充分考虑儿童的认知水平、情感需求和发展特点。从文化自信相关内容的年段分布上来看,《道德与法治》教材较好地观照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习要求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具体来说,第一学段以启蒙教育为主,通过对传统节日、传统游戏以及家乡风土人情的初步了解,让优秀文化的种子在儿童心中生根发芽;第二学段是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期,这一学段的儿童生活视野变宽,认知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发展,教材通过优秀家风和多彩的民风民俗、民间艺术的呈现,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第三学段,学生的生活范围进一步扩大,道德判断力和情感旨趣也进一步提升,在这一阶段,教材内容更为多样,既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成果,又包含革命传统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此外,该阶段还呈现世界多元文化,注重和而不同。

(三)在内容组织上,整散结合,以散为主

在内容组织上,教材将与文化自信相关的内容以“整”与“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编排。所谓“整”,是指将文化自信相关内容集中安排在某一课或者某一单元中;“散”则是将其分散在不同的课时或主题中。在整体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可以看出在整散结合的基础上,与文化自信相关的内容呈现出以散为主的特征。

这样的编排方式具有一定的优点。首先,在“整”的设计上,考虑了文化的体系性。文化具有体系性,这意味着不同的文化元素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通过整合不同的文化元素,教材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和连贯的文化视角。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脉,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元素,如语言、文学、艺术、风俗、美德等。有条理、有结构的教学材料,有助于帮助儿童建立起文化知识之间的逻辑框架和脉络。如在五上“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单元中,教材以系统化的方式构建文化专题,通过美丽文字、古代科技以及传统美德等课的设置,引导学生从不同维度了解和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同样,五下“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单元,按照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发展线索,突出中华民族的大无畏精神。

其次,在教的设计上,突出不同主题中的文化自信培养。《道德与法治》教材将说理论证思维转向叙事思维,教材不再是外在于儿童经验的知识载体,而是满载儿童经验的叙事文本[3],这就决定了在保证深层叙事联系的前提下,“大文化”需要解构成与儿童生活相关的“小要素”。教材中除了“整”的安排,在不同课的部分框题以及“故事屋”“活动园”“阅读角”“名言”等板块中,也穿插安排了与文化自信相关的内容。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分布在不同课文之中。如三上《家庭的记忆》一课将传统节日春节融入家庭记忆和当地风俗中,让儿童在家庭团圆的温馨中感受传统节日承载的情感意义和价值。四下《说话要算数》一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守信结合,通过对“立木为信”“一诺千金”等成语来历的解析,阐明说话算数是一个人的重要品质这一道理。总的来说,这样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文化自信的培养。

(四)在教学逻辑上,教材努力将抽象的文化具体化

《道德与法治》教材在教学逻辑上努力将抽象的文化概念具体化,简而言之,就是借助不同的文化载体,将抽象的文化自信具象化、可感化。如在五下《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中,学生对革命精神的理解和把握存在一定的困难。而教材中穿插了五四运动、党的一大召开、井冈山会师、红军长征等革命故事,通过一个个故事,启发学生学习理解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以及长征精神,进而感悟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崇高理想的坚定信念和伟大品格。

三、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文化自信的教学建议

(一)教学关键:带领儿童走进文化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关键在于带领学生走进文化,具体方式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实现政治话语的儿童化转化

政治话语是党和国家价值理念与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反映,是关于政治实践的纲领性建构。[4]由于其通常用于政策制定和政治宣传等场景,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往往呈现出权威性、严肃性和高度概括性等特征。小学生尚处于思想道德发展的感性取向阶段,虽然抽象逻辑思维有所发展,但具体形象思维仍起主导作用。该阶段的学生在认识事物时往往基于实际生活经验,较难理解与自身生活经验距离较远的事物,同时他们倾向于借助现实载体,通过形象的比喻、类比和细节来描绘客观事物,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将政治话语转化成易于学生理解的话语。如在讲述较为抽象的民族精神时,可以多穿插讲述一些优秀人物及其事迹,如“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人民的勤务员雷锋等的故事,让学生在优秀人物事迹的学习中感悟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发展变化或活动入手,如家乡的发展变化、科技带来的便利等,去感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将文化自信培养渗透在不同生活领域

道德与法治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课程,但是由于课堂时间和课程容量有限,文化自信的培养更需要渗透在不同的生活领域。在个人品德修养培养方面,要将学生自身的经历与传统美德相联系,如启发学生思考“我是否做到表里如一”“我是否做到格言中所说的‘敏而好学’”“在与同学的矛盾中,我是否宽容待人”,通过对自身经历的反思,加深学生对传统美德的理解。在社会生活的理解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身边的发展变化,通过通讯方式的变化、出行方式的变化、农村面貌的变化等,引领学生深刻体会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体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我们生活的息息相关。围绕民风民俗和基本国情,教师可以利用好传统节日,让学生在春节贴春联、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赏月等节日习俗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寻找文化的具象化载体

文化载体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媒介,在信息传递以及传递的内容方面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5]借助经典故事、代表人物、格言、民俗风情、文物、科技成就以及历史建筑等具象化载体,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能得以落地。教师可以依托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故事或格言等,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自强不息、闻过则喜的优秀品质,让学生在传统美德的熏陶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距离学生生活较为遥远的革命文化,教师则可以从一个搪瓷缸、一封家书、一双草鞋入手,将学生带回特定的年代,去了解英雄的事迹、领略革命精神;在文化发展与文化成就上,教师可以选取莫高窟、长城、紫禁城等建筑以及文学作品、名言警句等,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难点:从了解到认同文化

1.抓住学生天然的情感线索

所谓情感线索,是指学生成长过程和生活经历中真实的情感体验,抓住学生的天然情感线索,不仅可以初步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类的教学目标,也能由此激发学生进一步认知并采取相应行动的内在需求。[6]如在四下《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领略各地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及其背后蕴含的美好寓意,增添文化认同感。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深入,让学生说出面对某些民间艺术衰落以及部分人不重视民间艺术的现象时,内心有怎样的感受。通过情感的链接与理性的思考,学生会意识到民间艺术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

2.通过理性的探究深化学生理解

除了把握学生天然的情感线索外,理性的探究对于文化自信的培养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做好资源和情感方面的积极准备。以五上《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一课为例,五年级学生虽然对汉字较为熟悉,从小学习说汉语、写汉字,但对我国文字缺乏整体认知。学生尚未了解汉字的特点以及汉字的发展历史,不能发现汉字的形体美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并且在体会汉字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观念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前设计学习任务单,设置如“拍摄收集生活中出现的少数民族文字”“汉字发展历史”“我的姓氏故事与汉字演变”等教学环节,给予学生探究的空间。课后,亦可组织“键盘时代汉字书写是否会被打字取代”的辩论,通过讨论学生身边的现象,启发他们思考关于中国人、中华文化走向何处的问题。

3.通过文化体验加强文化认同

文化体验强调个体在触摸、亲历、认知文化的基础上,感悟文化蕴藏的深厚情感并建构性地生成文化的独特意义。[7]通过文化体验,儿童得以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进而促进自身对文化进行建构与认同。如教师在讲述汉字形体美时,可以定期带领学生练习书法,让学生感悟汉字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字和文化的情感。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合作同样重要,学校可以创设平台,带领学生参与一些非遗展览与互动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各种非遗体验活动中,体悟手艺人的匠心,感受非遗艺术的魅力。

除了上述教学关键和教学难点外,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首先,课堂教学的容量是有限的,而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则是长期性的,并非一蹴而就之事。因此,教师应着眼于文化自信的长效性培养,如定期开展文化专题教育、主题实践活动等,以课堂为中心,以儿童经历的生活为支点,实现文化自信培育场域的扩散。其次,要重视教学途径与其他途径的互动,可采用直接教学和间接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好学科教学主阵地以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源头活水”,加强书本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于文化的感知与兴趣,促进其意义建构。最后,需要处理好坚定文化自信与尊重其他文化的关系。教材中除了有中华文化外,还会涉及一些其他国家的文化。为此,教师需要通过文化间的交流对话,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跨文化比较,进而获得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消除文化之间的误解和偏见,最终成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宽容境界。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