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探思

2023-10-14邓翠莲福建三明市三元区第二实验小学

小学科学 2023年21期
关键词:进校园中医药小学生

◇邓翠莲(福建:三明市三元区第二实验小学)

近年来,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协作开展了“中医中药中国行——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加紧部署和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并且各地也开展了许多相关活动。如湛江市积极响应号召,在中小学掀起了学习和使用中医药的热潮;广西中医药大学在医药会展中心为小学校开展了学习中医药文化的活动;江西中医药大学也积极构建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双向模式;等等。传统中医药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载体。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奠基时期,是形成正确三观的重要时期,更是未成年人形成道德认知和提升道德修养的关键时期。近些年,许多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均建议应在中小学科普中医药文化,呼吁将中医药文化融入中小学基础教育。

一、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必要性

国家在相关战略规划中提出,要努力推进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进家庭,在中小学传统文化和生理卫生课程中纳入中医药基础知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8 年在其发布的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调查结果中显示,全国正在稳步推进普及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工作,自开展以来中国公民的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大大提升,但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仍存在许多不足。

中医药文化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在传统文化土壤中孕育出来的受多学科影响形成的一种包括病因、病机、辩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的中医学说。在小学校园中推动和促进中医药文化宣传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充分肯定自身文化价值的体现,是一种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信念。小学时期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其各项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所以,把中医药文化引入小学教育中,不仅可使小学生认识到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树立健康生活意识,还可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了解和认同,激发爱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

二、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意义

(一)有助于小学生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

中医药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受到儒、道、佛等各家文化直接或间接影响。中医理论认为,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人是核心,中医诊疗侧重“病的人”而不是“人的病”,重点在于对致病因子导致的人体整体功能失调的状态进行调整。其次,中医理论指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整体,人体内部也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的生理病理活动受节气变化的影响较大。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内阴阳平衡是中医养生理论的关键,机体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状态,如果这些因素不及或太过都会产生疾病,因此无论精神、饮食、起居的调节,还是自我保健或药物的使用,都离不开阴阳协调平衡、以平为期的宗旨。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等的精神和思想。所以,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不仅可使学生学到许多养生知识,体会到合理膳食的重要作用,还可使其深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有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

我国历代中医不仅重视努力提升医术水准,更重视医德修养的提升,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济世救民的人生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向小学生传承中医药文化的过程中结合杏林春暖、悬壶济世等典故,可使学生体会到中医学乃仁术、大医精诚的理念,培养其成为一个善良正直、自律自强的人。

(三)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科学饮食习惯

当前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加上熬夜、饮食不节等,极易对身体健康产生较大影响。中医药文化可让学生认识到中医重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观念,以及“预防为主”的核心思想。中医指出生活方式和健康有密切关系,强调以养生为要务,认为其可通过起居有常、合理膳食、劳逸适度、情志调摄等,根据机体的不同状态和体质采用适当的干预措施,以养身健体,培育正气,提高抗邪能力,从而起到保健和防病作用。所以中医主张要顺应自然发展规律,让学生在理解平衡膳食的基础上,树立健康生活的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保障身体健康。

三、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方法

当前,各地小学都在积极响应中医药进校园的号召,探索和开展中医药课程,但模式均比较单一,并且缺乏师资,各地区的发展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据对中小学中医药文化课堂教学情况调查分析发现,受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影响,许多中医药理论无法通过课堂实践操作呈现,单靠课堂上讲授理解深奥难懂的中医药理论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讲相对较难,因此需要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近些年各地区学校开始引进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微课,主要是利用多媒体技术,以音频或视频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讲解某个知识点,具有便于使用、主题明确、短小精练、交互性强等特点。可以短视频形式呈现教学中的单一知识点,方便学生随时观看学习,而且,形象生动的微视频形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相关理论知识。所以在中医药文化传承课堂上融入微课短视频,不仅与小学生好动、自由、喜欢网络等的特点相契合,也贴近当前教学理论中“兴趣学说”“记忆强化学说”等观念。根据以往教学经验,结合多种教学方式,以一种优势互补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呈现中医药文化,使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中医药文化带来的益处,不仅有助于其养成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方式,同时可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一)制作中医药文化微视频

在小学传统中医药文化课程中开设微课,主要是为了让小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感知中医药,培养和激发其对中医药文化的探究和学习兴趣,所以需要挑选与小学生生活关系密切的中医药文化录制短视频。随着我国不断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医药文化被列入国家重要发展战略,是中医药事业的灵魂和根基,也是中医药本质和物质、精神文明的总结。

可通过详细阐述四季变换等自然发展规律,使小学生充分了解中医药文化核心内容以及“天人合一”的中医理论。中医学提出“形神合一”乃是强调形与神的密切联系。只有当人的身体与精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即形与神俱、形神合一,才能保持与促进健康;中医药主张以预防理念为指导的“治未病”观,小学生通过学习中医药知识,可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增强身体素质。人体有许多穴位,中医认为,经常刺激人体的一些穴位,可以帮助防治多种疾病,起到良好的养生保健作用。应根据这些观点指导小学生合理膳食、适度运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研究分析,可以“中医药健康观”“中医药文化核心”“好吃好玩中药课堂”“识药用药课堂”“自我经络穴位按摩”等为体系录制微视频。

(二)实施微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录制好中医药文化传承课堂微视频后,还要将其合理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种教学模式出发:第一,微视频形式。利用微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中医药文化知识,学生可不受空间和时间制约,根据自己的了解程度反复观看学习,初步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第二,网络课堂形式。教师可通过网络连线形式与学生一起学习和讨论中医药文化知识,通过与学生的良好互动,激发其探究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汲取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养分;第三,线下课堂形式。学校可聘请中医院专家到校园为学生面对面授课,通过中医药知识科普大讲堂、展示中医药产品等,传播中医药文化,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结合三种教学形式,以这种灵活的教学形式向学生传授中医思维理念和健康知识,提高其对中医药文化的探究兴趣。

综上所述,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是顺应国家发展战略、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健康水平的重要体现。当前各学校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但这是一项需长期坚持的工程。通过微视频、线上网络和课堂等方式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向学生介绍中医药相关知识,介绍天人合一与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和健康观以及未病先防的“治未病”观,可让广大学生了解、感受、认同中医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增进了解,在小学生饮食、运动和学习中合理融入中医药知识,可促使其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在学校特色课程建设中融入中医药知识,也是对当前“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真正实现“五育并举”,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猜你喜欢

进校园中医药小学生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舞龙舞狮进校园
乌兰牧骑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我是小学生
对联文化进校园